发表于 2019-06-20 11:57 IP属地:未知
查看 66.1W | 回复 11
海鸥看世界:大山深处的洋人街
小编温馨提示:此帖已荣登2019年6月21日爱卡游记版块,更多精彩游记请收藏【爱卡游记】
四川犍为的芭蕉沟可以称之谓20世纪中国建筑的博物馆。到了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沟,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就是这里的英式建筑和洋人街,洋人街上的建筑就是英式阁楼,街上很荒凉很寂静,除了一些游人外当地人也很少。但是,邮电局、照相馆等让人能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
、
、
、
那里有座煤矿博物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嘉阳煤矿工人家庭生活的场景应有尽有。电视机、留声机、缝纫机、风琴等,既反映出洋人街上的外来文化,也展示了当地煤矿工人富足的生活。有块标语很有意思:“说起芭蕉沟,心里凉悠悠,跟着工人走,又有烟儿抽,再过三五年,还有娃儿逗”。
、
、
四川的大山深处何来英式建筑和洋人街?
据悉,1939年中国第一家中英合资煤矿──中福煤矿,从河南焦作迁到犍为芭蕉沟,后来改名为嘉阳煤矿,不少英国人在这里工作,日后镇上慢慢就有了英式建筑。
我来到这些建筑前发现,英式建筑群共5栋,都是一楼一底的砖木结构,二楼的每间房的屋顶都有小天窗,是典型的英式民居风格。世界遗产保护组织的专家认为:“芭蕉沟最具有工业遗产价值的就是英式小阁楼民居群落,这在中国也是唯一的。”
20世纪50年代,苏联继续援助扩建煤矿,修建了一批更具规模的苏式建筑风格的行政办公楼、医院、民居等等。它们一共7栋,建筑墙体厚重、布局紧凑,有着青石台基和单檐悬山式屋顶,是典型的苏式风格。不难想象,50年代到7、80年代,嘉阳煤矿像许多隐于大山深处的“三线”企业,都是自成一个小社会。
、
、
、
中式、英式和苏式并存的风貌就形成了芭蕉沟特有的建筑风格。
、
此文为《行摄世界——海鸥旅游文集》第656篇(2019年第28篇)游记,更多游记敬请观看《行摄世界:海鸥旅游文集》,
链接: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