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湖水一面 湖说爸道 昨天
关注“湖说爸道”,必有所获。
一
公元1940年5月16日晚,日军设在武汉的广播电台中断正常广播,插播了一条“胜利”的消息,并称:“我皇军第三十九师团官兵在荒凉的战场上,对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奉上了最虔诚的,崇敬的默祷,并将遗骸庄重收殓入棺。”
这位让敌人都无比敬重的“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就是我中华百年来最为壮烈的殉国将军----张自忠。
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所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最伟大的死法就是为抵御外侮而死,所以“殉国”二字是最无上光荣的。
一个月前的4月5日,张自忠的老上级,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的29军老军长宋哲元病逝于四川绵阳,张将军代表第33集团军送挽联:“率全军,哭我公,虽死犹生,敢继执干戈卫社稷之志;感知己,报祖国,此身尚在,决不苟富贵惜生命而存。”
其后随枣会战开始,一个月后,这位一生背负太多心理压力的将军,最终随老长官报国而去,做到了言行一致。
读过许多写张将军的文章,我觉得曾到湖北前线访问过他的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将军去世后写的《有良心的将军》的一文写得最好,她以外国人特有的人性角度来描述他:一直追逐着死亡,以让他的良心平息。
重庆的北碚区,有一座小山,名为梅花山,平常人迹罕至,知道的人不多。但在这座遍植梅树及青松的小山上却埋葬着一位凛烈千秋的不屈灵魂。
一位生前曾被万夫误解,国人皆曰可杀;而死后万众景仰,九洲同悲的将军,他的心路历程是怎样一条既痛苦又坦然的路途,一个人要背负多大的伤害与苦痛才会以死明志?
好在会有青山收骸骨,定教鸟兽祭丹心。让我们一起在这梅花山麓,探寻一路梅香,尽诉一曲梅韵。
诗曰:
挽张自忠将军(张鳦生)
读罢遗书知必死,浩然正气动星辰。
山川黯黯三军涕,松柏苍苍百世諲。
谁信当年真忍辱,倘非今日毅成仁。
襄河呜咽悲还傲,上将捐躯第一人。
二
1937年7月29日,北平市民早上起来突然发现,与日军抗战了二十来天的29军不见了踪影,城中四处贴着天津市长张自忠以代理北平市长名义发布的告示,以维持北平的治安。
(29军的这位无名战士在拍下此照后三分钟中弹身亡)
原来,从七月七号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后,29军坚持了二十来天,接到国民政府要其退守保定的命令,宋哲元、秦德纯等人商量后,决定留张自忠为北平代理市长与日本人周旋。其后部队撤离。(蒋介石电宋哲元:“希速离北平,到保定指挥。勿误,如何?盼立复。”)
张自忠当时接到这一任命时,自己不愿接受,哭着对副军长秦德纯说: “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要成了汉奸了。” (秦德纯回忆录)这位“背锅侠”当晚还对最信任的部下张克侠说了同样的话。
29军一撤,北平与天津相继被日军占领,而张自忠与日人有旧交,当年四月才访问过日本。加上他一来,宋哲元就走了,于是社会上就流传张是汉奸,还逼走了宋哲元。一时国人都称他为:张逆自忠。
日军当局要求张自忠发表通电,宣布脱离南京国民政府,遭到张自忠的断然拒绝。日方决定立即踢开张自忠,邀请北洋军阀余孽江朝宗等人组织伪政权。
8月5日,张自忠致函冀察政委会,声明“辞去代理职务”。
8月6日,张自忠躲进了东交民巷德国医院,同时发表声明,宣布辞去所有代理职务。
8月8日,日军举行占领北平的大规模人城式。5000名日军荷枪实弹,耀武扬威地从永定门经前门开进城内。
后来张自忠在美国友人的帮助下,逃出北京,到了济南去找西北军中的老朋友韩复榘,这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一见张将军表示:
想不到你张自忠浓眉大眼,一脸正气,也会叛变革命,我还以为只有我韩复榘这种贼眉鼠眼的才会叛变革命。于是这位“爱国人志”就把张自忠羁押了。其实相由心生是正确的,你看张将军的大眼睛里何曾有“汉奸”的影子。(左张右韩)
在济南被羁押的那段时间,张自忠曾给同事写信道:“社会方面颇有不谅解之际,务望诸兄振奋精神,激发勇气,誓扫敌氛,还我河山。非如此不能救国,不能自救,并不能见谅于国人。事实胜于雄辩,必死而后能生。”
后张将军在去南京的火车上差点被三十来位学生找到并打死,幸好同车的秦德纯了解真相,把他藏在厕所里救了。
历史就是这样的,当年的抗战,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真心抗战的,一种是真心假装抗战的。
这山东人宋哲元,张自忠把河北给丢了,所以这河北人韩复榘很生气,一付爱国英雄的气概。
只不过这位当时的“嘴炮爱国者”真正打起仗来,比兔子还逃得快,干净利落地把山东丢了,直接被蒋公枪毙了,而“汉奸”张自忠却战死在沙场。这是后话。
从此,张自忠明白,他这一生要与“汉奸”两字相亲相爱了。
三
后来,张自忠与秦德纯面见了蒋公,蒋公虽然内心一直不太喜欢张自忠,但对其中的原委是最清楚的,没有处罚自忠,后来还让他回原部队带兵当了军长。
(张是军人,不是政客,秦德纯回忆当年蒋问张平时看的啥书时,张回答喜欢看郭沫若的书,蒋就告诫张少看郭的书,而张与共产党一直要好。)
从此将军: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在杀敌报国之余,将军说是最多的就是言必称“死”。
1939年夏,他在重庆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曾对自己的字号“荩忱”做过一番说明。他说:“‘荩忱’即忠臣,如今民国,没有皇帝,我们当兵的,就要精忠报国,竭尽微忱,故名‘荩忱’。”
接着又说:“华北沦陷,我以负罪之身,转战各地,每战必身先士卒,但求一死报国。我张自忠决不是韩复榘,他日流血沙场,马革裹尸,你们始知我取字‘荩忱’之意!”
但他心中有一块不可触摸的痛,伴随着他一直到生命的终结。史沫特莱曾经写到:
我问张将军,他认为中国有如此多的伪军的首要原因是什么。“不知道。”他回答,但是回答后不久他的身体就僵硬起来,脸若冰霜,眼睛直直地看着我。我极力压制着自己的冲动,说我不是那样的意思!
那位参谋长说:“你错了。过去的事情依然萦绕在他的心里。在我们的文化里,曾经有一个悲剧的将军,他曾经说过,除非是达成他的目标,否则他的生命就会如同尘土一样不值钱……”。(这位参谋长就是张自忠最信任的部下张克侠)
1940年5月,随枣会战开始,张自忠同以往一样,提前写下遗书,如果生还就将遗书烧掉。只不过这一次,他留下的是中华民族的绝唱: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小兄张自忠手启。”
张自忠将军致冯治安决别亲笔信:
“ 仰之我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事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D、179D取得联络,即率该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挺进与敌死拼;设若与179D、38D取不上联络,即带马之3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做好做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战斗的过程,就不多述了,1940年5月16日下午4时,中华好儿男张自忠战死在南瓜店,死前最后的遗言是:“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良心很平安,你们快走!”“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
因为将军的副官马孝堂,身负重伤,但当时却没有死,直到33集团军敢死队抢回张将军遗体时,才发现了重伤昏迷的马副宫,得以让将军最后的遗言留下来,最后马副官终因伤势过重而亡。
而侵华日军在《231联队史》中也作了详细的记载:
“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是冲锋队伍中的一把尖刀,他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站起来,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一等兵从他射出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
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
与此同时,藤冈一等兵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心起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在这一刺之下,这个高大身躯再也支持不住,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日军231联队长横山武彦随即命令,将张自忠遗体用担架抬往战场以北20余里的陈家集,随后由与张自忠相识的师团参谋长专田盛寿亲自核验。日军资料记载:
“专田盛寿举着蜡烛久久注视张自忠的面颊,突然悲戚地说,‘没有错,确为张君。’在场者先是欢呼,继而是一阵鸦雀无声的肃穆。”
对于这位敌军的高级将领,日本人也给予了张自忠盛重的敬意。随后日军39师团长官村上启作命令军医,用酒精把张自忠的遗体擦洗干净,然后命人从战场附近的木匠铺里,为张自忠赶制了一口棺材入殓,并葬在十里长山的陈家祠堂后面的一个土坡上,坟上立一墓碑,上书:“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
日军如此详细的记录一场战斗,其科学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而战死沙场对于张将军来说,无异于解脱。
四
5月18日上午,忠骸运抵快活铺,33集团军将士痛哭相迎。冯治安将军和两名苏联顾问含泪查看了张将军伤势,发现全身共伤8处:除右肩、右腿的炮弹伤和腹部的刺刀伤外,左臂、左肋骨、右胸、右腹、右额各中一弹,颅脑塌陷变形,面目难以辨认,唯右腮的那颗黑痣仍清晰可见。冯将军命前方医疗队将遗体重新擦洗,作药物处理,给张将军着马裤呢军服,佩上将领章,穿高筒马靴,殓人楠木棺材;然后率众举行了庄重的祭奠仪式。
灵柩到达宜昌时,十万民众迎接,日军停止轰炸,敌人也敬重为国而死的烈士。
忠骸到达重庆时,蒋公亲上船迎接,蒋公在船上“抚棺大恸”,令在场者无不动容。蒋公亲自扶灵执绋,再拾级而上,护送灵柩穿越重庆全城。
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颁发“荣字第一号”荣哀状。将张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并列首位。蒋公的办公桌从此摆上了张自忠的遗像,可能他终于原谅了这位不是心腹还有点亲共的部下。
(关于蒋公不喜张自忠亲共的话题,有机会专门另写一篇)
梁实秋在回忆张自忠的文章中写到:
张将军灵榇由重庆运至北碚江干,余适寓北碚,亲见民众感情激动,群集江滨,遗榇厝于北碚附近小镇天生桥之梅花山。山以梅花名,并无梅花,仅一土丘蜿蜒公路之面侧,此为由青木关至北碚必经之在,行旅往还辄相顾指点:“此张自忠将军忠骨长埋之处也。”
“此张自忠将军忠骨长埋之处也。”望着眼前的张将军之墓,心潮澎湃,这座山原来并不叫梅花山,是冯玉祥为效史可法葬梅花岭而改名而来,冯氏购梅花植于墓前。
墓旁边立的石碑是张自忠将军之弟张自明带儿女所立的墓表,为什么是弟弟而立,不是将军夫人而立呢?这是因为将军夫人在二个月后才得知张将军殉国的消息。
于是生病的李女士,把儿女托付给将军之弟,然后绝食七日而死,后与将军合葬在这梅花山上。
《满江红 挽张自忠将军》(邵力子)
澒洞烽烟,听鼙鼓,声声未歇。惆怅忆,将军百战,死绥壮烈。叱咤恍闻戈指日,光明共见心如月。叹中原、父老望旌旗,同悲切。寇患亟,仇待雪。殁犹视,恨未灭!问谁能忍、金瓯残缺。黄土萋萋宿草泪,沙场汩汩军人血。是丈夫,皆应继风徽,收京阙!
以集团军司令职战死沙场,张自忠是抗战中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另一位是我川军的李家钰上将),更是我中华百年来殉国第一人!张自忠将军,安息!
千秋英烈!最后说一句,日军231联队长横山武彦几年后被张将军部下击毙。
附:蒋公祭文
张总司令荩忱殉国之噩耗传来,举国震悼。今其灵柩于本日运抵重庆,中正于全军举哀悲恸之余,谨述其英武事迹,为我全体将士告。追维荩忱生平与敌作战,始于二十二年喜峰口之役,迄于今兹豫鄂之役,无役不身先士卒。当喜峰口之役,歼敌步兵两联队、骑兵一大队,是为荩忱与敌搏战之始。抗战以来,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而临沂之役,荩忱率所部疾趋战地,一日夜达百八十里,与敌板垣师团号称铁军者鏖战七昼夜,卒歼敌师,是为我抗战以来克敌制胜之始。今兹随枣之役,敌悉其全力,三路来攻。荩忱在枣阳之方家集,独当正面,断其归路,毙敌无算,我军大捷。假荩忱不死,则此役收效当不止此。今强敌未夷,大将先陨,摧我心膂,丧我股肱,岂惟中正一人之私痛,亦我三百万将士同胞之所同声痛哭者也。抑中正私心尤有所痛惜者,荩忱之勇敢善战,举世皆知。其智深勇沉,则犹有世人未及者。自喜峰口战事之后,卢沟桥战事之前,敌人密布平津之间,乘间抵隙。多方以谋我,其时应敌之难,盖有千百于今日之抗战者。荩忱前主察政,后长津市,皆以身当樽俎折冲之交,忍痛含垢,与敌周旋。众谤群疑,无所摇夺,而未尝以一语自明。惟中正独知其苦衷与枉曲,乃特加爱护矜全,而犹为全国人士所不谅也。迨抗战既起,义奋超群,所向无前,然后知其忠义之性,卓越寻常,而其忍辱负重,杀敌致果之概,乃大白于世。夫见危授命,烈士之行,古今犹多有之。至于当艰难之会,内断诸心,苟利国家,曾不以当世之是非毁誉乱其虑,此古大臣谋国之用心,固非寻常之人所及知,亦非寻常之人所能任也。中正于荩忱信之尤笃,而知之特深,荩忱亦坚贞自矢,不负平生付托之重,方期安危共仗,克竟全功,而乃中道摧折,未竟其志,此中正所谓于荩忱之死,重为国家前途痛悼而深惜者也。虽然国于天地,必有与立,而我三民主义之精神,即中华民国之所由建立于不敝者也。今荩忱虽殉国,而我三民主义之精神,实由荩忱而发挥之;中华民国历史之荣光,实由荩忱而光大之。其功虽未竟,吾辈后死之将士,皆当志其所志,效忠党国,增其敌忾,翦此寇仇,以完成荩忱未竟之志,是荩忱虽死犹不死也。愿我全体将士其共勉之。
1943年5月16日张自忠殉国3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中共驻重庆代表周恩来为《新华日报》撰写了《追念张荩忱上将》的代社论,文中说:张上将是一方面的统帅,他的殉国,影响之大决非他人可比。张上将的抗战,远起喜峰口,十年回溯,令人深佩他的卓识超群。迨主津政,忍辱待时,张上将殆又为人之所不能为。抗战既起,张上将奋起当先,所向无敌,而临沂一役,更成为台儿庄大捷之序幕,他的英勇坚毅,足为全国军人楷模。而感人最深的,乃是他的殉国一役。每读张上将于渡河前亲致前线将领及冯治安将军的两封遗书,深觉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
关注“湖说爸道”,必有所获。
一
公元1940年5月16日晚,日军设在武汉的广播电台中断正常广播,插播了一条“胜利”的消息,并称:“我皇军第三十九师团官兵在荒凉的战场上,对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奉上了最虔诚的,崇敬的默祷,并将遗骸庄重收殓入棺。”
这位让敌人都无比敬重的“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就是我中华百年来最为壮烈的殉国将军----张自忠。
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所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最伟大的死法就是为抵御外侮而死,所以“殉国”二字是最无上光荣的。
一个月前的4月5日,张自忠的老上级,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的29军老军长宋哲元病逝于四川绵阳,张将军代表第33集团军送挽联:“率全军,哭我公,虽死犹生,敢继执干戈卫社稷之志;感知己,报祖国,此身尚在,决不苟富贵惜生命而存。”
其后随枣会战开始,一个月后,这位一生背负太多心理压力的将军,最终随老长官报国而去,做到了言行一致。
读过许多写张将军的文章,我觉得曾到湖北前线访问过他的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将军去世后写的《有良心的将军》的一文写得最好,她以外国人特有的人性角度来描述他:一直追逐着死亡,以让他的良心平息。
重庆的北碚区,有一座小山,名为梅花山,平常人迹罕至,知道的人不多。但在这座遍植梅树及青松的小山上却埋葬着一位凛烈千秋的不屈灵魂。
一位生前曾被万夫误解,国人皆曰可杀;而死后万众景仰,九洲同悲的将军,他的心路历程是怎样一条既痛苦又坦然的路途,一个人要背负多大的伤害与苦痛才会以死明志?
好在会有青山收骸骨,定教鸟兽祭丹心。让我们一起在这梅花山麓,探寻一路梅香,尽诉一曲梅韵。
诗曰:
挽张自忠将军(张鳦生)
读罢遗书知必死,浩然正气动星辰。
山川黯黯三军涕,松柏苍苍百世諲。
谁信当年真忍辱,倘非今日毅成仁。
襄河呜咽悲还傲,上将捐躯第一人。
二
1937年7月29日,北平市民早上起来突然发现,与日军抗战了二十来天的29军不见了踪影,城中四处贴着天津市长张自忠以代理北平市长名义发布的告示,以维持北平的治安。
(29军的这位无名战士在拍下此照后三分钟中弹身亡)
原来,从七月七号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后,29军坚持了二十来天,接到国民政府要其退守保定的命令,宋哲元、秦德纯等人商量后,决定留张自忠为北平代理市长与日本人周旋。其后部队撤离。(蒋介石电宋哲元:“希速离北平,到保定指挥。勿误,如何?盼立复。”)
张自忠当时接到这一任命时,自己不愿接受,哭着对副军长秦德纯说: “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要成了汉奸了。” (秦德纯回忆录)这位“背锅侠”当晚还对最信任的部下张克侠说了同样的话。
29军一撤,北平与天津相继被日军占领,而张自忠与日人有旧交,当年四月才访问过日本。加上他一来,宋哲元就走了,于是社会上就流传张是汉奸,还逼走了宋哲元。一时国人都称他为:张逆自忠。
日军当局要求张自忠发表通电,宣布脱离南京国民政府,遭到张自忠的断然拒绝。日方决定立即踢开张自忠,邀请北洋军阀余孽江朝宗等人组织伪政权。
8月5日,张自忠致函冀察政委会,声明“辞去代理职务”。
8月6日,张自忠躲进了东交民巷德国医院,同时发表声明,宣布辞去所有代理职务。
8月8日,日军举行占领北平的大规模人城式。5000名日军荷枪实弹,耀武扬威地从永定门经前门开进城内。
后来张自忠在美国友人的帮助下,逃出北京,到了济南去找西北军中的老朋友韩复榘,这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一见张将军表示:
想不到你张自忠浓眉大眼,一脸正气,也会叛变革命,我还以为只有我韩复榘这种贼眉鼠眼的才会叛变革命。于是这位“爱国人志”就把张自忠羁押了。其实相由心生是正确的,你看张将军的大眼睛里何曾有“汉奸”的影子。(左张右韩)
在济南被羁押的那段时间,张自忠曾给同事写信道:“社会方面颇有不谅解之际,务望诸兄振奋精神,激发勇气,誓扫敌氛,还我河山。非如此不能救国,不能自救,并不能见谅于国人。事实胜于雄辩,必死而后能生。”
后张将军在去南京的火车上差点被三十来位学生找到并打死,幸好同车的秦德纯了解真相,把他藏在厕所里救了。
历史就是这样的,当年的抗战,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真心抗战的,一种是真心假装抗战的。
这山东人宋哲元,张自忠把河北给丢了,所以这河北人韩复榘很生气,一付爱国英雄的气概。
只不过这位当时的“嘴炮爱国者”真正打起仗来,比兔子还逃得快,干净利落地把山东丢了,直接被蒋公枪毙了,而“汉奸”张自忠却战死在沙场。这是后话。
从此,张自忠明白,他这一生要与“汉奸”两字相亲相爱了。
三
后来,张自忠与秦德纯面见了蒋公,蒋公虽然内心一直不太喜欢张自忠,但对其中的原委是最清楚的,没有处罚自忠,后来还让他回原部队带兵当了军长。
(张是军人,不是政客,秦德纯回忆当年蒋问张平时看的啥书时,张回答喜欢看郭沫若的书,蒋就告诫张少看郭的书,而张与共产党一直要好。)
从此将军: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在杀敌报国之余,将军说是最多的就是言必称“死”。
1939年夏,他在重庆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曾对自己的字号“荩忱”做过一番说明。他说:“‘荩忱’即忠臣,如今民国,没有皇帝,我们当兵的,就要精忠报国,竭尽微忱,故名‘荩忱’。”
接着又说:“华北沦陷,我以负罪之身,转战各地,每战必身先士卒,但求一死报国。我张自忠决不是韩复榘,他日流血沙场,马革裹尸,你们始知我取字‘荩忱’之意!”
但他心中有一块不可触摸的痛,伴随着他一直到生命的终结。史沫特莱曾经写到:
我问张将军,他认为中国有如此多的伪军的首要原因是什么。“不知道。”他回答,但是回答后不久他的身体就僵硬起来,脸若冰霜,眼睛直直地看着我。我极力压制着自己的冲动,说我不是那样的意思!
那位参谋长说:“你错了。过去的事情依然萦绕在他的心里。在我们的文化里,曾经有一个悲剧的将军,他曾经说过,除非是达成他的目标,否则他的生命就会如同尘土一样不值钱……”。(这位参谋长就是张自忠最信任的部下张克侠)
1940年5月,随枣会战开始,张自忠同以往一样,提前写下遗书,如果生还就将遗书烧掉。只不过这一次,他留下的是中华民族的绝唱: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小兄张自忠手启。”
张自忠将军致冯治安决别亲笔信:
“ 仰之我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事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D、179D取得联络,即率该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挺进与敌死拼;设若与179D、38D取不上联络,即带马之3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做好做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战斗的过程,就不多述了,1940年5月16日下午4时,中华好儿男张自忠战死在南瓜店,死前最后的遗言是:“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良心很平安,你们快走!”“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
因为将军的副官马孝堂,身负重伤,但当时却没有死,直到33集团军敢死队抢回张将军遗体时,才发现了重伤昏迷的马副宫,得以让将军最后的遗言留下来,最后马副官终因伤势过重而亡。
而侵华日军在《231联队史》中也作了详细的记载:
“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是冲锋队伍中的一把尖刀,他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站起来,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一等兵从他射出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
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
与此同时,藤冈一等兵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心起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在这一刺之下,这个高大身躯再也支持不住,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日军231联队长横山武彦随即命令,将张自忠遗体用担架抬往战场以北20余里的陈家集,随后由与张自忠相识的师团参谋长专田盛寿亲自核验。日军资料记载:
“专田盛寿举着蜡烛久久注视张自忠的面颊,突然悲戚地说,‘没有错,确为张君。’在场者先是欢呼,继而是一阵鸦雀无声的肃穆。”
对于这位敌军的高级将领,日本人也给予了张自忠盛重的敬意。随后日军39师团长官村上启作命令军医,用酒精把张自忠的遗体擦洗干净,然后命人从战场附近的木匠铺里,为张自忠赶制了一口棺材入殓,并葬在十里长山的陈家祠堂后面的一个土坡上,坟上立一墓碑,上书:“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
日军如此详细的记录一场战斗,其科学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而战死沙场对于张将军来说,无异于解脱。
四
5月18日上午,忠骸运抵快活铺,33集团军将士痛哭相迎。冯治安将军和两名苏联顾问含泪查看了张将军伤势,发现全身共伤8处:除右肩、右腿的炮弹伤和腹部的刺刀伤外,左臂、左肋骨、右胸、右腹、右额各中一弹,颅脑塌陷变形,面目难以辨认,唯右腮的那颗黑痣仍清晰可见。冯将军命前方医疗队将遗体重新擦洗,作药物处理,给张将军着马裤呢军服,佩上将领章,穿高筒马靴,殓人楠木棺材;然后率众举行了庄重的祭奠仪式。
灵柩到达宜昌时,十万民众迎接,日军停止轰炸,敌人也敬重为国而死的烈士。
忠骸到达重庆时,蒋公亲上船迎接,蒋公在船上“抚棺大恸”,令在场者无不动容。蒋公亲自扶灵执绋,再拾级而上,护送灵柩穿越重庆全城。
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颁发“荣字第一号”荣哀状。将张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并列首位。蒋公的办公桌从此摆上了张自忠的遗像,可能他终于原谅了这位不是心腹还有点亲共的部下。
(关于蒋公不喜张自忠亲共的话题,有机会专门另写一篇)
梁实秋在回忆张自忠的文章中写到:
张将军灵榇由重庆运至北碚江干,余适寓北碚,亲见民众感情激动,群集江滨,遗榇厝于北碚附近小镇天生桥之梅花山。山以梅花名,并无梅花,仅一土丘蜿蜒公路之面侧,此为由青木关至北碚必经之在,行旅往还辄相顾指点:“此张自忠将军忠骨长埋之处也。”
“此张自忠将军忠骨长埋之处也。”望着眼前的张将军之墓,心潮澎湃,这座山原来并不叫梅花山,是冯玉祥为效史可法葬梅花岭而改名而来,冯氏购梅花植于墓前。
墓旁边立的石碑是张自忠将军之弟张自明带儿女所立的墓表,为什么是弟弟而立,不是将军夫人而立呢?这是因为将军夫人在二个月后才得知张将军殉国的消息。
于是生病的李女士,把儿女托付给将军之弟,然后绝食七日而死,后与将军合葬在这梅花山上。
《满江红 挽张自忠将军》(邵力子)
澒洞烽烟,听鼙鼓,声声未歇。惆怅忆,将军百战,死绥壮烈。叱咤恍闻戈指日,光明共见心如月。叹中原、父老望旌旗,同悲切。寇患亟,仇待雪。殁犹视,恨未灭!问谁能忍、金瓯残缺。黄土萋萋宿草泪,沙场汩汩军人血。是丈夫,皆应继风徽,收京阙!
以集团军司令职战死沙场,张自忠是抗战中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另一位是我川军的李家钰上将),更是我中华百年来殉国第一人!张自忠将军,安息!
千秋英烈!最后说一句,日军231联队长横山武彦几年后被张将军部下击毙。
附:蒋公祭文
张总司令荩忱殉国之噩耗传来,举国震悼。今其灵柩于本日运抵重庆,中正于全军举哀悲恸之余,谨述其英武事迹,为我全体将士告。追维荩忱生平与敌作战,始于二十二年喜峰口之役,迄于今兹豫鄂之役,无役不身先士卒。当喜峰口之役,歼敌步兵两联队、骑兵一大队,是为荩忱与敌搏战之始。抗战以来,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而临沂之役,荩忱率所部疾趋战地,一日夜达百八十里,与敌板垣师团号称铁军者鏖战七昼夜,卒歼敌师,是为我抗战以来克敌制胜之始。今兹随枣之役,敌悉其全力,三路来攻。荩忱在枣阳之方家集,独当正面,断其归路,毙敌无算,我军大捷。假荩忱不死,则此役收效当不止此。今强敌未夷,大将先陨,摧我心膂,丧我股肱,岂惟中正一人之私痛,亦我三百万将士同胞之所同声痛哭者也。抑中正私心尤有所痛惜者,荩忱之勇敢善战,举世皆知。其智深勇沉,则犹有世人未及者。自喜峰口战事之后,卢沟桥战事之前,敌人密布平津之间,乘间抵隙。多方以谋我,其时应敌之难,盖有千百于今日之抗战者。荩忱前主察政,后长津市,皆以身当樽俎折冲之交,忍痛含垢,与敌周旋。众谤群疑,无所摇夺,而未尝以一语自明。惟中正独知其苦衷与枉曲,乃特加爱护矜全,而犹为全国人士所不谅也。迨抗战既起,义奋超群,所向无前,然后知其忠义之性,卓越寻常,而其忍辱负重,杀敌致果之概,乃大白于世。夫见危授命,烈士之行,古今犹多有之。至于当艰难之会,内断诸心,苟利国家,曾不以当世之是非毁誉乱其虑,此古大臣谋国之用心,固非寻常之人所及知,亦非寻常之人所能任也。中正于荩忱信之尤笃,而知之特深,荩忱亦坚贞自矢,不负平生付托之重,方期安危共仗,克竟全功,而乃中道摧折,未竟其志,此中正所谓于荩忱之死,重为国家前途痛悼而深惜者也。虽然国于天地,必有与立,而我三民主义之精神,即中华民国之所由建立于不敝者也。今荩忱虽殉国,而我三民主义之精神,实由荩忱而发挥之;中华民国历史之荣光,实由荩忱而光大之。其功虽未竟,吾辈后死之将士,皆当志其所志,效忠党国,增其敌忾,翦此寇仇,以完成荩忱未竟之志,是荩忱虽死犹不死也。愿我全体将士其共勉之。
1943年5月16日张自忠殉国3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中共驻重庆代表周恩来为《新华日报》撰写了《追念张荩忱上将》的代社论,文中说:张上将是一方面的统帅,他的殉国,影响之大决非他人可比。张上将的抗战,远起喜峰口,十年回溯,令人深佩他的卓识超群。迨主津政,忍辱待时,张上将殆又为人之所不能为。抗战既起,张上将奋起当先,所向无敌,而临沂一役,更成为台儿庄大捷之序幕,他的英勇坚毅,足为全国军人楷模。而感人最深的,乃是他的殉国一役。每读张上将于渡河前亲致前线将领及冯治安将军的两封遗书,深觉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