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谈股论金 >  此贴已关闭

发表于 2008-08-17 20:21    IP属地:上海

更多精彩尽在 爱卡黑板报, Enjoy xcar!
「水邊林下跡偏多,芳章離披見也麼?」
  在水邊林下尋牛者可以看到牛走過所遺留下來的蹤跡,如用功的方法對,慢慢的就可以找到它的蹤跡,而野外的芳草雜陳,披離雜草之後,不就可以看到牛跡了嗎?行者剛開始修學,雖然聞教知蹤,但有時會把「指」當做是「月」,指者是語言文字,比量意識,用此去認知佛性本來,有時反而會迷失掉,故禪宗祖師大德,不讓未開悟學人有閱讀經教的機會,原因只怕錯認蹤跡,反而找不到牛也。
  「縱是深山更深處,遼天鼻孔怎藏他?」
  縱然是費力的在水邊林下尋找牛的蹤跡,不間斷的在深山更深處尋覓,在廣闊的天邊找不著,也許有可能正藏在鼻孔近處。也許我們以為見不到牛蹤,只因深山更深處,廣闊如天際,這怎麼找得到?但不知行者往往捨近求遠,有時越近的地方,越容易忽略,也越沒有警覺性。故有時人言:最危險的地方也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是以在廣闊的天邊或者是近在眼前牛的蹤跡,如果閱教知蹤,怎麼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怎藏得住它呢?
  遠、近、闊、窄都必須去追尋,一定可以找到他,問題在於有沒有披離雜草(去掉妄習、執著),若有披離雜草才能夠找到牛的蹤跡,而現在最起碼已經見到牛的蹤跡了,一山又一山的去追蹤尋找,慢慢的總是可以找得到的。

[每日热点]:【爱车生活】比亚迪“满充满放”注意事项...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8-08-17 20:23    IP属地:上海

更多精彩尽在 爱卡黑板报, Enjoy xcar!
三、解說
  「行者依經解義,聞教知蹤,由意解而略識本性,似可見牛蹤跡,故更急忙地發心修行,並同時對斷續不止猶如芳草彰而益顯之妄想心,加以分離披開,如此已可見牛嗎?非!非!但行者要對佛法有信心,相信深山森林剷平後,遼闊天地一覽無遺,牛又何以為藏?和曰:『止觀攝受跡現多,妄想暫伏覺非麼?根深蒂固若鬆動,日久功深逮到他。』」
  本性是空、無礙的、不執著、無黏,由經典而意解、略識本性,方知牛的蹤跡。對牛的樣子有點認知的時候就易發心修行,才能夠依其蹤跡而尋覓到牛。我們在修行過程之間,要斷除卻阻止不了的妄想心會一直湧現出來,越是理會、壓它,越是會冒出來,妄想心如芳草,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妄想心如芳草一般的多,要回復到自性本空,而法塵漫無止境,有時候越修妄想心越多,豈不是越來越退步了麼?不是的,那是因為以前沒有撥到微塵,微塵沒有飛揚起來,如果能將其掃除不落謝下來,慢慢的沒有微塵飛揚,那時候才能夠真正看到自性本空的樣子。所以沒有經過灰塵飛揚後的空不是真空,是色身微細不認識它,色身框住自性沒有把它打開,所以很多無想定的修行者,當到四禪天時,突破色身時入無色界,才有打開色身。所以四禪上品禪定,能得到廣果天的果報,又怕心虛誑不真實,不讓它起心動念,卻又沒有把色身打破,灰塵也就不會飛揚而起,而此時自認為已經達到了空的境界,其實那不是真正的空境。因此修佛法要達到心有灰塵飛揚起,繼而能掃除、調伏它,直到沒有灰塵的蹤跡相應,才是真正有空的樣子。所以學佛法要懂得道理,尤其是學打坐的,要有灰塵起來(翻種子),跑掉或不黏了,最後靜止下來,過程之間有時候也要相當的長時間。妄想紛飛時也正是有點消息,不用功的時候又會閉塞,這是屬於小悟的境界,所謂的小悟千百回,只是稍微看到一點曙光。而真正的大徹大悟只有一回,開就開了,開後灰塵一直出來,這就是禪宗所謂的大徹大悟。智慧具足了,因緣時節到來,不會被妄想習氣所攪和,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都能夠不被其左右,而能夠以觀空智觀一切法空。
  如果一下子開了,一下子又關閉了,這又有其必然性,因為是根機比較淺薄的,不能夠平白的、突然的開悟,不能一下子接受妄想如泉湧、感知歷歷,如果能夠清清楚楚讀人家的心,但卻又放不開,只會鑽牛角尖,這豈非反而是一種禍害?因此總是要經過阿僧祇劫的修証,智慧是累世修的,並非一世就能夠成就,智慧足夠的話,一句話就做得到。因此要見性,這些枝節都必須要打開,加以分離披開。
  修行是要把妄想心拿掉,但有時越要斷掉妄想,妄想念卻越來越多,灰塵飛揚起來的時候,掃除、調伏它,祇能順勢來修,不能夠強制的壓迫令它不起。
  行者要對佛法有信心,相信深山森林剷平後,起心動念的妄想、住境生心、容易敏感的心等等都能夠調伏它,遼闊的天地也就一覽無遺,清清楚楚地沒有障礙,牛又如何可以藏得住身?找不到牛都是因為被我們妄想習氣的草叢所掩蓋起來,所以要慢慢徹底斷除心意念,並且加以調伏它,而非壓迫制止,草叢剷平後,牛又何以為藏?
  「止觀攝受跡現多」
  我們在修行過程之間,現在已經知道牛的蹤跡而開始尋覓了。以止觀攝受,止是有一個覺知的心,妄想念起來的時候止住它不起,自然妄心就會停止,其實這也是一種執著,不過卻是能夠淡泊它。有時卻是止也止不住妄想,想不開、放不下,這個時候就只有用觀的,用覺知的自性觀照不滅的妄想。所以能夠止即用止,不能夠止就用觀的;觀也要有智慧,要有覺知的心觀得清清楚楚,以客觀的心體去觀,觀察自己的習氣毛病究竟還有多少,境界來不要一頭栽進去而迷失掉;所以止觀都要有一個覺知的心攝受妄想的心。
  不攝受妄想而聽任它發展,就如放牛吃草,覺知它的動相,知道後看著它,也不怕它會去糟蹋人家的秧苗,聽任它胡思亂想,也可以不放任它並攝受回來,這也是一種修心的法門。反之,不讓它胡思亂想,攝受回來一念住空,這更是管理得緊的法門,也是很好的方法。要用何種法,依情況端視當下你抱著什麼心態去做。所以止觀、攝受等種種方法行之,妄想的心與體性清淨的心漸次分明,牛的蹤跡會越來越明顯,一回生兩回熟,也就能夠跡現多,素法身慢慢的能夠認識並且不會背覺而行。
  「妄想暫伏覺非麼?」
  妄想的心是依內在第八意識的種子而起,第七意識執著為真,有時候是外境所造成第七意識執著,而產生種種的妄想,這些妄想暫時不想時卻誤以為清淨,這並不那麼簡單,因為尚未見到牛的蹤跡。止觀攝受並未達到見性的境界,如見性的時候,止也止不住,觀也觀不清楚,為什麼呢?因為微塵非常複雜、非常快速,一個句子、每個影相之間不完整而且沒有連貫性,如同在放幻燈片一樣,啪!啪!飄一下閃一下,隱約清楚,又不知所言為何?所以行陰微細一個剎那有九百多個念頭,這是經典所說的,實在是有點不可思議,因為一個剎那只有零點一三秒或零點一八秒而已,怎麼可能有九百多個念頭呢?但是行陰微細就是這麼微細,確實就是這樣,到了那個境界才有一點見性,才能研究此心入宿命智通,得知眾生因緣。如果現在只能夠用止、觀,心就沒有真正打開並沒有開悟,所以尚未見到牛的蹤跡,只有點跡象而已。因此不要以為妄想暫時調伏,就認為已經沒有妄想了,並沒有那麼快的,這也並不是真正的境界,故曰妄想暫伏覺非麼?
  「根深蒂固若鬆動,日久功深逮到他。」
  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的法塵種子,或者第六意識執著第七意識的一切法為分別相,這是根深蒂固的習氣,如果沒有把它打破,也就是色身沒有突破,它沒有辦法讓你能夠抓住、拔掉,因此根深蒂固的習氣若鬆動,日久功深逮到他。沒有鬆動就沒有辦法抓住他(自性),所以根深蒂固的習氣、妄想、窠臼,一定要讓它鬆動,持續的用功,日久功夫深厚時,就能夠逮到這一頭野牛了。

[每日热点]:【车展】华中国际车展车模...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8-08-17 20:24    IP属地:上海

更多精彩尽在 爱卡黑板报, Enjoy xcar!
第三圖 見牛
  一、序言
  序三曰:「從聲得入,見處逢源。六根門著著無差,動用中頭頭顯露。水中鹽味,色裡膠青,貶上眉毛,非是他物。」
  如果能夠見到我們自性的一點樣子,雖然沒有完全看到,但總是有一點牛的蹤跡,第二圖為循著腳印,到草叢山林之間去追尋,找了好久卻總算有看到一點蹤跡,現在我們來探討第三圖:見牛。
  先說序言,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只要選擇一根來修行都會有所成就,《楞嚴經》上所言:六根、六塵、六識再加上七大總共有25個修行法門,這是最基本的,然後演變成八萬四千法門,因為每一個法門又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所以就演變無量無邊的法門。
  塵是外面的境界,識是心比較難去理解的,剛開始總是還不認識它。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等,此六根之中有圓通與不圓通,耳、舌、意(2、4、6)等三根為圓通法門有一千二百功德,而眼、鼻、身(1、3、5)等三根為不圓通法門,只有八百功德。圓通與不圓通本來是無所謂,圓通法門是不管智慧高不高、根基深不深的人去修都能夠有所成就,而比較不圓通的法門則必須要有智慧去體悟,才能進入狀況。
  「從聲得入,見處逢源。」
  當然要找牛的蹤跡,從聲音入門也可以,聲音是與我們的耳根相應,所以用耳根圓通法門是所謂的觀音法門。如果是從聲得入,見處逢源,眼根看到牛的蹤跡、以及各個地方,也更能夠讓我們找到所要的根源。
  「六根門著著無差,動用中頭頭顯露。」
  而耳根、眼根等兩根只是代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其實六根門都能著著無差,動用中根門頭都能頭頭顯露。不管見到佛性與否,每一個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照樣都在起功用,可以見、聞、嗅、味、觸等一切外面的塵境,心中可以感知、可以思想、思考。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隨時都在動用之中。而凡夫之所以為凡夫,是因為在動用之間,再加上本身種種的習氣、毛病去相應而已。
  在第一個階段雖然沒有悟出自性,但能夠視而不見,眼睛看到種種的人、事、物,沒有生起本身的習氣、毛病去相應,雖然看了卻沒有看進去,聽而不聞,有聽卻沒有聽進去,、、、等等,這就是初步的解脫功夫。但是一般人連這一點卻沒有辦法做到,更是遑論見性了。如果能夠初步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不覺,舔而不知酸甜苦辣,聞而不知香臭,觸而不知軟硬堅實,、、、等等,六根對著六塵而沒有習氣毛病去相應,其實這就是有點看到牛的蹤跡,看到牛的樣子。我們的體性本來就沒有罣礙,不會罣礙什麼的,也不會煩惱,而罣礙與煩惱都是習氣毛病,對於見聞覺知都是以習氣毛病去相應,這就是凡夫的境界。
  為什麼「六根門著著無差」呢?見、聞、嗅、味、觸以及心的體知等功能不會有差錯而且能照樣運轉,在這動用之中佛性隨時、隨處,根根門頭放光運用---頭頭顯露出來,可以清楚地看到種種的塵境。而一般人只是多了一些罣礙與煩惱,沒有辦法脫黏。
  對於以上所說的:依經解義,閱教知蹤地去修行,慢慢地看到牛的蹤跡,看到牛的腳印,在打坐或者是生活起居之間,六根對著六塵而沒有習氣毛病去相應,雖然沒有抓到它,卻已經有一點見到牛的樣子了。
  「水中鹽味,色裡膠青。」
  過程之間「水中鹽味,色裡膠青」,水中裏面擺上鹽巴,或者是沒有顏色的白糖放在水裏面溶解在一起,因此光看是沒有用的,表面上看不出水中有什麼東西,而水中含有鹽巴的鹽味或糖的甜味,卻是必須透過嚐試方能夠知曉。種種的顏色裏面有青色、紅色、白色、、、等等,在有色之間又渾沌了,又將自身的習氣毛病攪和在一起,等於是讓有色去污染了。水可以是代表自性清淨,卻摻雜了鹽巴、或者是外來的東西,水仍然是水,鹽巴還是鹽巴,這兩者說一也是一,是鹽水,說二而它裏面有水與鹽巴。這與我們的體性相同,體性本來是空,如果空中有我們的習氣,空可以說是水,習氣可以說是鹽巴,這兩者看起來可以是一個或者是兩個,表面上是白白的,其實內中含有鹽巴的味道。
  習氣毛病很多,各種顏色當然是包括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等種種的分辨能力,有不同的顏色就有不同的功用。如果水再加上顏色,更幻化出無量無邊的色彩,膠青可以代表是很多種的顏色,譬如黑色與白色混合在一起這是灰色、紅色與黑色混合在一起就是青色、…等種種的顏色不同,再加上水去混合就更產生種種不同的境界。這所言為何呢?體性清淨的空而其中當然含有很多的“有相”,有相如何的去變化,端視如何去調配,而現在要認識這一頭牛,在種種的顏色之中要去尋找出一個空白無色的,在無色之間又要去尋找出其中所含的---譬如鹽巴、白糖、調味料等等,端視自身如何去認識它。
  「貶上眉毛,非是他物。」
  眼睛上面的眉毛眨來眨去、看來看去、尋找來尋找去,其實也都是它的功用,並非有另外一個東西去操作它,是自性的反應動作。總而言之,要尋找牛的蹤跡,不是往外去追尋,不管是從眼、耳、鼻、舌、身、意之間,六根之中任何一根門進入,怎麼地去用功都能夠顯露出本來的面目。問題是如何去分辨它---自性,這就需要慢慢的去學習、慢慢的去認知,才能看見牛是什麼樣子。

[每日热点]:【爱车生活】纯手工更换GL8不亮的按键背光灯...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8-08-17 20:26    IP属地:上海

更多精彩尽在 爱卡黑板报, Enjoy xcar!
二、頌詞
  頌曰:
  「黃鸝枝上一聲聲,
  日暖風和岸柳青?
  只此更無回避處,
  森森頭角畫難成?」
  第三圖  見牛 
  「黃鸝枝上一聲聲,日暖風和岸柳青。
  前面兩句是描述自然的景觀,黃鸝是一種鳥類,在樹枝上一聲一聲地啼叫,也就是從聲塵進入(從聲得入),溫暖的太陽、柔和的微風、岸邊的楊柳青青隨風飄揚。其所比喻的一切是那麼自然,在尋牛的過程之間,並非高不可攀。如果是找到這一頭牛,其實也都是在日用應緣之間,與我們很貼切,要仔細地去見它,要從自然的環境之間去認識它,不是在「空」之間去認識它,當然「空」是修解脫的過程所絕對必須經過的,但是要認識佛性,這一頭牛離不開人世間一切平凡的境界之中去認知它,大自然的境界雖然很複雜,卻都能夠清楚地掌握,不管是溫暖的太陽、柔和的微風、鳥的啼叫聲、…等等都能夠掌控得很清楚,再進一步去追尋牛的蹤跡。
  「只此更無回避處」
  已經有一點掌握到它的樣子的時候,就不會被外在的一些現象所迷惑,慢慢的也就能夠抓住它了。譬如,我們的習氣常常應緣而起,如果能夠掌握清楚,六根所面對的境界有所了知以後,如同前兩句所描述的,能夠很平常的住在那個境界中,而不管境界好與否,如果起了心中的分別,加上喜、怒、哀、樂的感覺,如此相應的結果也就沒有辦法找到它。譬如聽到一句不舒服的話,心中一直冒出瞋恨心,如果能夠很清楚地看著它,瞋恨心起時警覺的看著它,它就會慢慢的消失下去。處在這種境界也就有點能夠分辨:聽到這句話是佛性的功能,瞋恨心起是多餘的,也就不能讓它生起。而看到一隻黃鸝鳥在樹枝上啼叫,只是清楚地看著:有鳥、有鳥叫聲、有樹枝、溫暖的太陽、柔和的微風、青青的楊柳在岸邊飄蕩、…等等的境界盡入我們的眼根、耳根、身根(身體對於天氣、太陽的感覺),代表著六根對種種的境界,都能夠清楚地感受到而不起心動念、不起覺受去相應,此時能夠很清楚的分辨:能聽的、能看的、能嗅的、能感覺的,感覺完以後再也沒有習氣生起,如此慢慢的去體會,就有一點見到牛的樣子。「只此更無回避處」,此時此刻它也就沒有辦法迴避,跑也跑不掉,因為已經知道我們的自性有種種六根的功能,有面對六塵境的功用,可以產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種心的體知種種境界,所以要見牛就必須初步掌控這些消息。
  「森森頭角畫難成。」
  雖然初步的已經有點看到牛的樣子,也可以體會我們的體性清淨,但是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功能,可以產生六識。森森就是很深邃、深不可測,沒有辦法了解,如果要真正的畫出它的頭角,或是它全部的樣子,卻是因為還沒有抓住它,還沒有看到自性,很難描述也就沒有辦法畫出它的頭角。譬如空有不二的道理,只能夠憑理念去揣測,要真正能畫出牛的樣子卻做不到,因此森森頭角畫難成,不知道牛的頭角是向上呢?向下呢?是長呢?是短呢?畫不出來,也就是有點見牛的樣子,而還沒有真的得到牛,因此不能夠全盤的了知。
  三、解說
  「行者藉種種修行法門,從六根下手,皆可入道,惟以觀音法門,普被諸根器。」
  從六根中選擇任何一根下手修行都不會有差錯,皆可入道,而聲音是與我們的耳根相應,所以用耳根圓通法門---所謂的觀音法門,是最圓通法門的法門,所以上、中、下根基的人用它來修行皆可以相應,都能夠有所成就。
  「行者觀聲得力後,突破色身時,雖已見知牛蹤,惟初識本性,內識外緣紛陳,住散位不定中。縱睹牛跡,未能清晰。」
  用種種的修行法門,只要是專注在一種修行的法門上面時,氣機能夠慢慢的發動,色身能夠突破。在此處所說的是觀音法門,更能夠受用,行者觀聲得力後,可以突破色身,可以見知牛蹤。一個剛開悟的人,雖然見知牛蹤,卻似乎迷惑於無法認知它。如果再加上內識的妄想心,以及外緣紛陳,一連串的念頭與思想一直呈現出來,因為我們的心靈原本就是非常的敏感。其實開悟更同於「中陰身」現出來一樣的,本來死亡的人才有「中陰身」,開悟的人就是把「中陰身」在未死亡以前把它開發而現出來。所謂的「中陰身」敏感度很強,元音老上師說有一般人敏感的九倍之多,如果沒有修行,遲遲鈍鈍的沒有感覺,有修行的人已很敏感,可以感知很多的事情,更何況開悟的人能夠體知更多的事情,增加有九倍之多的敏感度。也因為很敏感,可以感召有緣眾生的心,而隨業流轉就是這個「中陰身」。
  開悟就是先行把中陰身開發出來,以六根面對六塵境,因為心靈尚未安定下來,由於敏感動念很快,而這也是必然的現象。此時要修「空」觀,空觀就是要學習脫黏,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要學習脫黏,為什麼不能脫黏呢?因為有很多的習氣毛病在執著,看見東西總是動心的去想、去分析,一連串的念頭與思想一直呈現出來,這是屬於一般凡人。而到了一個境界的人,心靈很敏感,並非只有表面上的,還可以看到更深一層的,譬如這個人的心態、心清淨與否、有什麼障礙、有什麼災禍,、、等等都可以感覺,然而如果把這些能力認為是一種神通,就永遠無法脫黏,也是因為習氣使然,所以就必須修「空」觀,「空」並非我們想像所認知「空」的樣子,佛法所說的都必須要實証、實修,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把它打開以後,每一根都很靈通的,不是只有我們一般凡夫的境界,不單是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境界,但是不同境界的感知都必須放下。
  內識外緣紛陳,紛陳的時候無法掌控,也就是住散位不定中,相應很敏銳,胡思亂想很多,禪宗所謂的散位不定,心靈不能夠篤定,看了不能夠不動心、聽了不能夠不起心相應,、、、等等的,加上習氣去相應,譬如多愁善感的習氣尚未滅除,看到了境界就會起種種的魔相,覺受之間的魔相都會有。因此雖然看到了牛,知道它有一個特殊的功用,可以看透每一個人的心,而且也可以感覺,處在敏感而又放不下時,又有法的執著,對於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不能夠有所灑脫,因而神經兮兮的,當然就陷入亂七八糟的狀況之間,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因此對於感知都必須放下,不要有所執著。
  菩提自性是靈知靈覺的,由於習氣毛病所帶來的煩惱而造成散位不定,且很辛苦的面對內心的妄想習氣,此時就必須要慢慢的調修,禪宗所謂的任運,不自在的要讓它自在,看到或者是感覺好的當然無所謂,但是常常就是感覺不好的,有的或者想逃避,或者像鴕鳥一樣遇境就把頭埋在沙裏,當沒看到就算了,其實這都是不正常的心態,既然面對種種的境界,要練習坦蕩蕩的不去相應以外,還要能夠看得開,這樣才能慢慢的認識你的這一頭牛為何?究竟什麼樣子?所以在任運之間,有時候需要花費的時間很長久。
  「此時應加緊去除現業流識、顛倒妄想執著,則牛將無所遁形矣。」
  加緊用功、時時刻刻警覺,去除現業流識、顛倒妄想執著,則牛將無所遁形,慢慢的就能逮到這一頭牛了。

[每日热点]:【车友看车】到店看车 更懂城市的SUV全新第三代逍客...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8-08-17 20:27    IP属地:上海

更多精彩尽在 爱卡黑板报, Enjoy xcar!
四、和頌
  曰:「耳觀動塵靜中聲,驀地相見白也青!縱然迴避似無路,欲睹面目卻難成。」
  如果我們用觀音法門以耳朵來聽聲音,聲音有兩種,有動塵和靜塵,每一種相都有動、靜二相,物相也有有相和無相兩種,聲音也有有聲和無聲等等的六塵境界,都有空、無兩種相。我在講話你所聽到的是聲音,我不講話你以為沒有聲音,而這種認知是錯誤的。在虛空之間,沒有聲音之間,還有一個靜聲,如果用觀音法門仔細的去聽可以聽出來,即使有很多的聲音照樣的一齊來,但是耳朵的深深處,只要提起一念觀靜聲,啪一下!那個靜聲就出現了,那怕周圍之間有音樂、有吵雜音,確實可以聽到靜音,不要以為沒有聲音就是靜音,確實有那個靜音的存在。
  有相和無相兩種也都是同時存在的,所看到的有相雖然是靜的,但是其本質內部之中的電子、質子、分子還是不停地在動,每個物相裏面都在動,這就代表靜中有動,所以不管任何塵境都有動、靜二相。
  以業識而論,業識來時是動相,業識不來時是靜相,觀世音菩薩示說: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了然是清清楚楚的,不生心去相應,對於動塵和靜塵二相不加以檢擇。譬如在打坐時不喜歡人家吵雜,喜歡靜相,就是對境界產生喜愛心,這也是不對的。所以不管是動塵或者是靜塵,都必須保持一個平常心,不生起好、惡,以及好壞的分別想,種種的境界都必須去磨練。
  現在如果以耳根入門,有聲一樣,無聲也一樣,都能夠不生心去相應,這樣慢慢的去磨練,而此處所舉例的是觀音法門:耳觀動塵靜中聲,靜中有聲,萬籟俱寂仍然是有聲音,我們在鄉野之間可以聽到青蛙的叫聲,蟋蟀或者其他小動物的叫聲,當他們都不叫的時候,或者是在叫聲之間要聽一個靜塵,用耳朵的深處提起聞性,可以聽到靜塵。如果打坐沒有境界的話,講到這些可能很難去體會,等到身體有氣機了,然後六根能夠有不同的感受時,可以去試試看。
  「驀地相見白也青!」
  突然間氣機通暢了,看到了牛的樣子,這個牛是白色的,白牛是清淨聖牛,聖牛大部分都是白色的,白色代表菩提自性的顯露,有其他顏色的出現,表示有習氣毛病的攪和。
  「縱然迴避似無路,欲睹面目卻難成。」
  當要去抓這一頭牛時,縱然迴避似無路,卻似乎無路也跑不掉了,欲睹面目卻難成,由於沒有真正的體會,以及驗知它是什麼樣子,沒有辦法去認知這一頭牛本來是什麼樣子,也就是沒有辦法去認知自性本來是什麼樣子,沒有到最後總是無法對於所看到的樣子下得了定論。
  靈知靈覺的心,或者是對於六根所面對的境都能夠自在,也都必須要透過這些根器,但是根器在死後也都消失於無形,沒有了,因此用功的時候六根可以當作手段。
  我們的色身突破時,五根六塵就不相應,六根可以有種種的功用時,這還是屬於初步的功夫,譬如可以用眼睛看到某人內臟有病兆,這還是屬於根的功用而已,因為所看到的色身是屬於塵境,是屬於色相。如果進一步能夠突破,在無色界的天神境界時只有一個心,地上菩薩當然是開悟了,也是只有一個心而身體沒有了,身體沒有也就能心感一切境,心起心滅,因此這一頭牛不清淨時,心起心滅之間,還有習氣毛病相應,也就看不清楚了,這是妄識所支配故,當習氣毛病沒有而慢慢地清淨了,一真皆真,起心動念都是真實的,不是妄想了,不是用思考的那種想法,對於事情只要自問它就顯現出來,這個念頭就是真的,而在這個境界就是即心即佛的境界,修行到最後就是這個樣子,任何三不等的問題,只要心清淨下來,自問自答,起心動念之間答案就出來了,假使不對就是習氣毛病還覆蓋了它,因此起不了功用,如果每一次都應驗,那就是體性清淨,沒甚麼習氣毛病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有甚麼神通嗎?有位祖師大德嵩嶽元珪禪師稱言:「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即明顯表示:如果我了解釋迦牟尼佛,他應該沒有神通,他只是有個”法爾”的現象。法爾的現象就是依空起心用的現象而已,只要心念一起都是真實的,宣說出來的就是真理。
  修行的過程之間很熱鬧,根已經發通、業識流竄,而要抓住這一頭牛實在是不簡單,只是有一點看得到卻抓不到,即使抓到卻是很野,必須要訓練,因此第四個圖在說明得牛,看到牛的蹤跡卻抓不到,因此要想辦法抓住它,先捆綁住然後再加以好好地鞭策、訓練,才能順服也。

[每日热点]:【车友看车】理想L7后排体验 确实够大...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8-08-17 20:28    IP属地:上海

更多精彩尽在 爱卡黑板报, Enjoy xcar!
第四圖 得牛
  一、序言
  序四曰:「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境勝以難追,戀芳叢而不已 。頑心尚勇,野性猶存。欲得純和,必加鞭楚。」
  「久埋郊外,今日逢渠。」
  這一頭牛長久埋沒於荒郊野外,跑到郊外去遊蕩,埋沒在草叢、森林之間已經很久了,今日好不容易追尋到了,看到它了。
  「由境勝以難追,戀芳叢而不已。」
  開悟的境界是非常的殊勝與難追尋,在抓住它的過程之間,與抓到後的境界,都顯示非常殊勝,這開悟的過程與境界是非常殊勝的,因之難以去追述。但激情過後所要面對的是習氣猶存的無奈。聖境者菩提自性顯露,生起法的靈知靈覺,在靈覺後,迷戀世俗之情,或第二念住境生心的習氣並不能一下子淨盡。
  「由境勝以難追」,一個人修証到開悟,要經過一個阿僧祇劫的時間,阿僧祇劫是一個不可數的數字,今生開悟了就是經過那麼久的時間,所以這個境界是非常的殊勝與難追,古僧大德云,開悟的狀況是不能言說,也無從言說,故言以難追。
  「戀芳叢而不已」,開悟的時候,一方面體驗靈知靈覺的心,有個無礙自在的體性,另一方面還有習氣毛病。有些人誤以為開悟就是成佛了,只有釋迦牟尼佛開悟即是証悟,成果地佛。一般人開悟時若不見自心現妄想之相,第八識前塵影事化起不滅,或法塵飛揚不止,就是沒真正的像禪宗所講的開悟,故此習性猶存,戀芳草而不已。行者開悟後到證得八地不動地,還要經過一個阿僧祇劫。從初發心到開悟為第一個阿僧祇劫,從開悟到八地不動地又另一個阿僧祇劫,已經去掉兩個阿僧祇劫,從八地不動地入金剛道如來地直到成佛(果地佛)又是另一個阿僧祇劫,所以是從初發心到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
  開悟後到八地不動地要歷經一阿僧祇劫,為什麼以八地不動地為劃分的境界?八地不動地才是悟到真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才是於法無著。之前,還有習氣、留戀芳叢,雖然開悟了,但是對於一些貪、瞋、癡、慢、疑等種種的毛病,能覺但尚未調伏與斷除。開悟時菩提自性會現,可以清楚劃分出煩惱心,此時菩提與煩惱,總是永遠在那裏角力與較勁,如果是小毛病,智慧一掃,看開也就沒事了。若是大的毛病,其力量較強,智慧不及就被抓著走,天天鑽牛角尖,興起煩惱無量。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有的人淫慾心強,天天煩惱淫慾心如何斷除,一個修行人有境界後,淫慾心沒有斷除,是會入魔道,終是魔眷屬。如果是本分(夫妻間)行淫,那也是障礙自己,滅去自己的慧命。
  不要以為會唸咒語、或者有神通異能,驅鬼神去做事情這樣就是佛法,這是不知道什麼叫做修行。要時時能夠觀照自己,覺知歷歷中,執杖牧牛。禪宗祖師大德簡單明瞭,教導我們要觀察這個心,而淫慾心障礙我們修行。淫慾心並非只有人的層次間行淫,周圍之間的無形眾生淫慾心更重,有時候也會影響你起淫欲念,說不定它也喜歡你,使你淫慾心起,此時若不警覺或許懷疑有這回事嗎?佛法是一個因緣法,沒有那麼簡單的,一定會受到影響的,只是你看不清楚而已。
  譬如一個人本來輕安心靜,從來沒有淫慾心,突然間今天怎麼不對了,有淫欲念起伏不定,這是因為周圍之間的無形眾生,以因緣法在影響你,一切法也都是因緣而生。此時可以靜下來打坐,觀這個心是怎麼起的?才會發覺這個淫心,原來不是我的心念,是外面來影響我的。能夠照破也就沒有事,若進一步也許能夠影響對方也沒有事,那就更好。讓它的淫慾心也消除掉,換來一個清淨法眷。如果沒有這種禪修功夫,沒有這種能力去觀察,當淫欲心起,想了就去亂做,豈不是造魔業。萬一面對此境再定不住,就要趕緊念佛號,讓你的心清淨下來,業緣也會跟著清淨,無形中彷彿也能夠化解自己的障礙。
  開悟的時候,雖然勝境顯現出來,但是煩惱更多,是因為戀芳叢而不已,還在留戀以前的,在五慾之間遛達。剛才所說的只是淫慾,有時候愛唱歌也是一種慾望,不要小看這種偏好,因為心清淨根本不會想唱歌,或許是以前所薰習的,腦筋裏面塞了一大堆歌,所薰習的都存檔,影響你的行為。譬如我以前高中時很喜歡唱「雨夜花」,薰習後現在如果氣比較旺的時候,氣進到腦筋裏面,自性不去執著佛號,偏偏執著這首歌曲,像留聲機一樣一直在冒著。一般人講這就是幻聽,其實這就是第八意識所薰習的種子,如果能轉換成佛號---阿彌陀佛,它就會回過來執著佛號。執著染法與淨法,是要第六意識才能夠來轉換或控制。第六意識不起心動念,眼、耳、鼻、舌、身五根能放下,第六識(意)不起,接著就進入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的種子,若執著佛號是淨法,執著「雨夜花」就是染法,起個念頭要它轉,它就跟著轉。因此我們所薰習的總是跑不掉,說不定臨終的時候,染法也會來插一腳,臨終的時候很熱鬧,什麼影像、念頭、聲音都會來。所以念佛要念得勤、念得精,其他的染法、不清淨的法要能夠控制,只執著清淨念佛號---阿彌陀佛,這平常就需要去薰習。因為末法時期的眾生,福德並非很具足,因此釋迦牟尼佛不請自說的一部經典就是《阿彌陀經》,是方便的念佛法門,末法時期眾生業障很重,動輒就會走錯路,雖然念佛法門很簡單,但是要用心的去唸,甚至在睡覺之間或者是神志恍惚時,佛號也會自然湧現出來,這樣才有點樣子。
  祖師大德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可以去印証,所謂的「夜夜伴佛眠」,是謂六識不起,而第七意識執著一個佛號,當氣機很通暢時,一邊可以睡覺,一邊還聞心在念佛號。如果沒有一點定力與認知,會搞得神經兮兮的,誤以為耳內聞的是幻聽,哄!哄!其實不是幻聽,氣機旺一點的時候,仔細且更深入的去聽這個聲音,一定是在念佛號,此時此刻更能體會八識的種子,實在是浩瀚無邊。由境勝以難追,戀芳叢而不已,前言悟境之殊勝難言,後者言我們習氣的部分。
  「頑心尚勇,野性猶存。」
  剛開始抓到這一頭牛的時候,雖然菩提現出來,但是還不太認識它,也就是素法身起,心靈的超能力在此時都會現出來,執杖牧牛就在這時候。心不能夠有絲毫的邪心邪念,不知道利害的人就會在這裏迷失掉,誤以為靈知心這麼好用,而著魔誤入歧途!如果利用心通力去做事情,是用在利益十方眾生,尚且無可厚非,否則就犯了貪心、害心等戒律。因此一方面可以認識這一頭牛有很殊勝的境界與難追尋,另一方面習氣還很重的毛病,從累劫在世俗之間所沾染種種的貪慾心、瞋心、淫慾心、、等等的習氣,造成這一頭牛的頑心很強烈,野性猶存。
  有的人以為開悟以後就不用修行了,這是錯誤的,顯然沒開悟。開悟以後正是大修行的時候,而你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習氣現起,所要修的正是可以連根徹底拔起。因為未悟時有如隔靴搔癢,抓不到癢處,故修起來常沒進境,為什麼有的人修了二、三十年還是老樣子,習氣毛病還是一大堆,因抓不到癢處,修不掉妄習心。就以我們的同學來說,喜歡講話就永遠喜歡講話,喜歡發表意見的就永遠喜歡發表意見,相處已經十幾年,應該可以改了,但沒辦法,始終還是一樣,這就是沒有修進去,修進去時心慢慢地會不喜歡講話,起心動念都很厭惡,更何況會開口講話。
  初悟時的種種習氣毛病、野性還很強烈,而你偏重於何種習氣,在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去體會,有忌妒心嗎?有愛吃醋的心嗎?有瞋恨的心嗎?、、、等等都必須滅除,修行到最後無所忍而安祥時,野性才能滅,所以修行得好不好,不是用嘴巴講的,而是要境界來磨練,隨時發生的狀況,都可以考驗出你的野性與修行功夫。所以修行隨時都要警惕,自然的去面對那個境界而不動心,不管好壞與否不動心,這就是修理我們的野性,野性有種種的毛病,都必須慢慢地加以調伏。
  「欲得純和,必加鞭楚。」
  如果有不好的習氣毛病,為了要讓它清淨下來,就必須用那鞭子鞭打,這只是一個形容詞,心怎麼鞭打呢?心是可以用罵的、用哄的,打是打不到,但能用第六意識心起去罵它、哄它。譬如起了一個不應該的心,另一個心就可以嚇阻它,而所謂的能夠生起的這個心就是第六意識,因為第六意識比較強烈,潛意識的第八意識的種子現出來,且不容易滅除,第七意識卻是執著它而現,因此用有意念的心(第六識)去罵執著不放的心(第七識),亦即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的種子不放的,也就是使我們落入輪迴的現象,所以欲得純和,必加鞭楚。

[每日热点]:【新车作业】飞行千里去买夏朗...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8-08-17 20:29    IP属地:上海

更多精彩尽在 爱卡黑板报, Enjoy xcar!
二、頌詞
  頌曰:
  「竭盡神通獲得渠,
  心強力壯卒難除。
  有時才到高原上,
  又入煙雲深處居。」
  第四圖  得牛 
  剛剛見到自性的時候,自性本來是清淨,本來是無黏的,本來是沒有煩惱。當得牛的時候,有兩種情況:一個是菩提自性會現,菩提自性是有智慧的,但是久埋郊外,我們無始劫以來,所薰習的一些習氣毛病,使菩提自性與習氣毛病二者並存。剛開始時,我們菩提自性所開發出來的智慧,法身不能發揮威力,對法身清淨無為的體會,尚不能夠熟悉與深入,也不能以它來面對一切境界。當真心開發出來以後,它的覺知非常的敏銳、超感,是我們一般人的九倍之多,這是上元下音老上師所講的,所開發出來的自性靈知與中陰身相似,我們人死的時候才有中陰身,但是自性開發出來,就是打破色身的時候,所現出來的也是這個樣子,有這個中陰身的味道。一般人有修行,中陰身的敏感度是有九倍之多,可以感知一切因緣,這也就是處在真心「覺」的境界。
  六根的每一根都有六結使(動、靜、根、覺、空、滅),動、靜、根是對我們的色身而言,覺、空、滅是對我們的心而言,色身不破的話,心沒有辦法現出覺知,而現出覺知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好的感知,一個是感知了以後不能夠放下,不能夠放下當然就起煩惱!為何不能夠放下?因為我們菩提自性開發出來以後,也就是素法身還不會用,此時要慢慢地修,也就是禪宗所謂的任運,對一切境能夠自在,而這需要時間去調理、去調伏,所以剛開始,這個素法身還發揮不了功用,等於沒有用。
  這個菩提自性能夠覺知很多事情,但還是不能夠放下,都是習氣毛病在相應、在應緣,所以這個時候就要修斷微習,開悟以後就需要修行,也就是無始劫以來,久埋郊外這頭野牛一直都是沈淪在六道之間,精進用功的結果,好不容易碰到它了,而這種境界是非常的殊勝,這在菩薩諸地而言,是入地菩薩。開悟的時候是入地菩薩,入道只是看到這頭牛了,但還不能夠認識它,所以還是不能見道,見道位要在第四位階的時候-四地。初地是歡喜地,這個時候心還沒有清淨,到二地時是離垢地,粗過習氣已能離。三地是明地,離垢後心始能發光。在四地燄慧地的時候,其智慧就像火焰一樣,這個時候才有一點悟道,一切法因緣生滅為何!一切的輪迴是如何!所以現在只是初階的看到這一頭牛,這境界當然是非常的殊勝,但是另一方面迷戀芳叢,其習氣毛病還沒有滅,不可能一個人悟道以後,馬上就能夠有所成就。除非是果地佛,如釋迦牟尼佛開悟時等於証悟,只有果地佛釋迦牟尼佛才有這種修証。一般人都是入菩薩歡喜地的時候開悟,悟後還是要修,因為無始劫以來微細的習氣毛病還很多,必須要次第斷滅它。
  釋迦牟尼佛在修証之間,也經過色界、無色界的禪修功夫,一個境界一個境界地一直修証上來,所以過程之間當然也就具有神通,他開悟的時候也就等於證悟了,所以心量也就更大了,因此具有三明六通。一般人沒有辦法,由於習氣毛病還在,所以很迷戀芳叢,頑心尚勇,不管是頑劣的心、玩耍的心,沈迷在色、聲、香、味、觸等的塵境中的心,不可能一下子就都放下,所以說頑心尚勇,野性尚存。
  欲得純和,必加鞭楚。要讓習氣毛病斷盡,而回到清淨的法身,就要拿棍子,好好的看著這頭牛,這就是第四圖的圖說,拿著棍子在牧這一頭野牛,野牛它有野心,然而抓都抓到了,為什麼還要用繩子綁住,然後用棍子打它?主要是因為它野性未除,這就是開悟後要修行的道理。不要誤以為開悟以後,就已經有所成就了,不需要再修行了,果如此會落入世間禪的境界中而已,因為世間禪所看到的還不是真實的心,世間禪定的色界四禪(1.離生喜樂地、2.定生喜樂地、3.離苦妙樂地、4.捨念清淨地),它把四禪之間的心量,不管是能夠見光,或者是氣充滿色身,有了這些現象卻誤認為就是見性,其實根本沒有破色身,而潛在的習氣沒有顯現出來,或許會以為平時對什麼事情也都看得很開!打坐也很好!甚至能入甚深禪定中,但因為色身未破,故說修不真實。色身破了,在潛意識之中,今生、過去或者是無始劫以前的習氣毛病,都會顯現出來,貪、瞋、癡、慢、疑等等的毛病,此時到底有沒有全部顯現出來?色界天的行者,是沒有辦法現出來的,因為它沒有打破黑漆桶,所以它現不出來。禪宗所說的一定要打破黑漆桶,因此外道無想天或者是世間禪定,在色界四禪境界的時候,色身都未破。
  如果色身破了,就進入無色界的境界,既然沒有色相,就只有一個心的作用,剛剛所說的動、靜、根、覺、空、滅六結使,進入第四層次的時候,也就是心的覺知,但是覺知以後進入無色界的世間禪定:1.空無邊處、2.識無邊處、3.無所有處、4.非想非非想處,這四空處定沒有修解脫,就會住四空處定中。如果修解脫道的話,是修在《大般若經》所說的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這些法,三昧就是正定,修佛法的行者,修証到七地---遠行地時,再獲得三三昧時,就入八地不動地。剛開悟是初地歡喜地,再來慢慢地修,修証到第七地的遠行地以後,就進入八地不動地。不動地時已經修證到空、無相、無願三三昧了,這是在七地的時候修的,空一切相,色身是空掉了,心所感知的也要空掉,此空是絕對的空,無相是相對的空(有法無主),這些名相有時要搞清楚。絕對的空就是否定一切,就會斷業,否定一切業的糾纏,面對業的糾纏能夠以絕對的空而不黏,就能夠斷業而不受業的牽扯,此時就是真悟到空。
  修證到空的時候,如果是一直守空下去,就會變成斷滅空,佛性的靈覺心就會死掉,這個時候就要回過來,用這個心感知一切境界,這就是相對的空(有法無主),而感知了一切境界,卻能夠無礙與不受牽扯,此時就是無相。
  在修空、無相之間,要抱持著無願的心,不要起心動念發願,要這樣,要那樣。在修菩薩道的時候還不能夠有願,有願是在修佛道時,在進入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時尚無願行,之後再接下來,才是方便、願、力、智等四波羅蜜,合共在修十波羅蜜的時候,就是在修金剛如來佛地,這個時候才能夠有願。如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許多佛也都是在成就菩薩道以後,才再發願而有大願力。因此在八地不動地之後,也就是在金剛如來十地之前,還有九地善慧地、十地法雲地要修證。在不動地之前是修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所以開悟後得到這一頭牛,野性尚存,也就必須加以鞭楚,才能夠得到清淨,也就是以空、無相、無願等三個法門,來加以對治我們這個心。接下來我們看頌:頌曰--
  「竭盡神通獲得渠」
  在我們修行過程之間,竭盡一切力量,所學的法不管是色身、氣功、打坐、瑜珈、或者是心裏與習氣的調理,都是盡力而為。剛開始所修的斷習,當然都是粗的習氣,從粗的習氣毛病開始修。而微細的習氣在表面上,尚未破色身以前都覺得沒有事,面境似都想的開,其實不是那麼簡單的,在身、心兩方面都有基礎以後,粗的習氣控制得好,五戒、十善都做的到,色身突破就能夠開悟了,開悟了就是得到這一頭牛。所以竭盡神通獲得渠,而對於所說的神通,並非是指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這些神通,是以種種的方法、種種的精神,打通色身而能夠通達。
  通達有兩個意思,色身破的時候,體性可以通外面,才可以感知一切境界,譬如虛空之間有佛、有菩薩、有護法、有怨親債主、、等等都能夠知道,所以一個開悟的人,心的靈知靈覺很強可以感知很多,而身體可以通外界,也就是通達之意。因此要通達,色身一定要破,有心的靈知靈覺也就是心通,能夠心通也就是色身破了,而竭盡種種的精神,能夠打通我們的色身,才能夠獲得法身,這個時候的法身,與野牛的脾氣是相合的,剛開始還真分不清楚,菩提自性本是清淨,為什麼開發出來以後不能夠自在無礙?還是有煩惱、有執著不好的事情、對於順、逆的境界還是很執著。這個時候心就必須要去磨練它,對於好的也不用特別的高興,保持一個平常心,好、壞、順、逆都能夠無礙。
  竭盡神通獲得渠的「渠」,代表牛性也是代表法身,也代表習氣毛病,因為這個時候真妄還是攪和在一起,還沒有辦法分得清楚。但是實際上,可以覺知的心來觀照你的習氣毛病,雖然不見得能夠完全控制,但起碼也不會太離譜,煩惱是心裡面的煩惱,不會變成色身上的境界。有時候內心的境界是非常的熱鬧,但表面上看來還跟一般人一樣,因為初步的智慧還是有,只是管不到內心澎湃的心意念而已。
  「心強力壯卒難除。」
  真心就是空,我們修空性,而空本來就是無相,要去修甚麼空性?我們這個空體本來就沒有一個性向,真心是以空為體,以靈照為本,以靈覺來照一切因緣,即使不用修行,自己本身都有這種功夫,即此因緣來時,能覺知而應緣;沒有因緣來而起心法,就是你的妄想。一定有因緣來,你的心才會應緣,而真心應緣時就生起法,內心感覺該怎麼做?它就會現甚麼境而去做什麼事,這個真心是我們要去修的,真心以空為體,以靈照為本。如果是我們尚未修得清淨時,我們還有一部分是妄心,妄心包括習氣、毛病,以及一切的執著。真心在應緣以後,妄心接著第二念、第三念,都是一些妄想,就看你習氣毛病有多重,如果習氣毛病淡薄一點時,也許動第三念、第四念的念頭時,馬上就能擺脫掉。聖人是沒有妄心的,有應緣的心時,對於法相只了知一下就放下!不再去執著。
  真心也就是野牛清淨時,真心是跟空一樣,能夠產生一切的妙有,妙有是怎麼顯現的?就是以靈照為本而現一切境界,所以心強力壯,力壯的力是習氣的力量,例如我們與人家談話時,有一個覺知知道這句話不能講,但是沒有控制好,還是說出來啦!這就是你的覺性先知,尚且無法壓制你的習氣毛病,不能夠講最後還是講出來了!講出來就與人家結怨哪!也就是心強力壯,你的心還很野、很強,習氣毛病還很重。因此,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夠把野性的習氣毛病都清除掉,所以卒難除。
  「有時才到高原上」
  有時才到高原上,這是處在空的境界時,也就是聖境時。我們常常畫一個修行的路途(如下圖),從初發心到打破色身就是開悟,開悟後就要開始修行,就是修証到空的時候,就是聖人的解脫境界。開悟以後習氣毛病的滅除,再來修空觀,修到最高點就是悟空,悟空的時候就有解脫的能力,這時就達到聖人的境界。所以開悟以後精進地修行,心強力壯---習氣毛病卒難除,卒難除也是必須慢慢地除滅它。
  業緣來的時候,業緣就是碰到冤親債主,或者是不好的因緣,不好的因緣代表什麼呢?有的是修理你,有的是誘惑你,當心不清淨的時候,譬如貪心尚未滅除時,偏偏有很多人一直送錢給你、供養你,一時把持不住就受到誘惑,就落入陷阱了、失節、墮落,我們修行本來就是要脫離這些貪、瞋、癡、慢、疑的污染,不被名聞利養所誘惑。
  「又入煙雲深處居。」
  有時候是已經解脫出來啦!到高原上看到的芸芸眾生,眾人皆醉我獨醒,看得清清楚楚,但是有時候習氣一來,障礙來了,又迷誤掉、落入漩渦了,又入煙雲深處居。本來追這一頭牛已經很辛苦啦!從第一個圖看到牛的蹤跡,就一直追,追到現在終於抓到它了!菩提自性顯露出來的時候,還很安慰的覺得自己解脫了!修得不錯!一旦障礙來,又迷糊不清了!又去煩惱!又去執著!自性不見、野牛又現出來,因此得到牛,並不能夠馬上清淨,得到牛必須花很多的力量去馴服,因此第五圖就是在牧牛。
  這頭牛得到時,譬如有很大的神通力,因為動、靜、根、覺、空、滅六結使的「覺」開發出來的時候,很多事情你都懂、都知道,但是習氣毛病沒有滅除時,知道的越多、煩惱越多,定力不夠時,也會搞得烏煙瘴氣,而在這個時候,是好、壞都有的境界。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16.54 KB)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体验国货荣耀MPV-红旗HQ9...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8-08-17 20:29    IP属地:上海

更多精彩尽在 爱卡黑板报, Enjoy xcar!
剛剛見到自性的時候,自性本來是清淨,本來是無黏的,本來是沒有煩惱。當得牛的時候,有兩種情況:一個是菩提自性會現,菩提自性是有智慧的,但是久埋郊外,我們無始劫以來,所薰習的一些習氣毛病,使菩提自性與習氣毛病二者並存。剛開始時,我們菩提自性所開發出來的智慧,法身不能發揮威力,對法身清淨無為的體會,尚不能夠熟悉與深入,也不能以它來面對一切境界。當真心開發出來以後,它的覺知非常的敏銳、超感,是我們一般人的九倍之多,這是上元下音老上師所講的,所開發出來的自性靈知與中陰身相似,我們人死的時候才有中陰身,但是自性開發出來,就是打破色身的時候,所現出來的也是這個樣子,有這個中陰身的味道。一般人有修行,中陰身的敏感度是有九倍之多,可以感知一切因緣,這也就是處在真心「覺」的境界。
  六根的每一根都有六結使(動、靜、根、覺、空、滅),動、靜、根是對我們的色身而言,覺、空、滅是對我們的心而言,色身不破的話,心沒有辦法現出覺知,而現出覺知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好的感知,一個是感知了以後不能夠放下,不能夠放下當然就起煩惱!為何不能夠放下?因為我們菩提自性開發出來以後,也就是素法身還不會用,此時要慢慢地修,也就是禪宗所謂的任運,對一切境能夠自在,而這需要時間去調理、去調伏,所以剛開始,這個素法身還發揮不了功用,等於沒有用。
  這個菩提自性能夠覺知很多事情,但還是不能夠放下,都是習氣毛病在相應、在應緣,所以這個時候就要修斷微習,開悟以後就需要修行,也就是無始劫以來,久埋郊外這頭野牛一直都是沈淪在六道之間,精進用功的結果,好不容易碰到它了,而這種境界是非常的殊勝,這在菩薩諸地而言,是入地菩薩。開悟的時候是入地菩薩,入道只是看到這頭牛了,但還不能夠認識它,所以還是不能見道,見道位要在第四位階的時候-四地。初地是歡喜地,這個時候心還沒有清淨,到二地時是離垢地,粗過習氣已能離。三地是明地,離垢後心始能發光。在四地燄慧地的時候,其智慧就像火焰一樣,這個時候才有一點悟道,一切法因緣生滅為何!一切的輪迴是如何!所以現在只是初階的看到這一頭牛,這境界當然是非常的殊勝,但是另一方面迷戀芳叢,其習氣毛病還沒有滅,不可能一個人悟道以後,馬上就能夠有所成就。除非是果地佛,如釋迦牟尼佛開悟時等於証悟,只有果地佛釋迦牟尼佛才有這種修証。一般人都是入菩薩歡喜地的時候開悟,悟後還是要修,因為無始劫以來微細的習氣毛病還很多,必須要次第斷滅它。
  釋迦牟尼佛在修証之間,也經過色界、無色界的禪修功夫,一個境界一個境界地一直修証上來,所以過程之間當然也就具有神通,他開悟的時候也就等於證悟了,所以心量也就更大了,因此具有三明六通。一般人沒有辦法,由於習氣毛病還在,所以很迷戀芳叢,頑心尚勇,不管是頑劣的心、玩耍的心,沈迷在色、聲、香、味、觸等的塵境中的心,不可能一下子就都放下,所以說頑心尚勇,野性尚存。
  欲得純和,必加鞭楚。要讓習氣毛病斷盡,而回到清淨的法身,就要拿棍子,好好的看著這頭牛,這就是第四圖的圖說,拿著棍子在牧這一頭野牛,野牛它有野心,然而抓都抓到了,為什麼還要用繩子綁住,然後用棍子打它?主要是因為它野性未除,這就是開悟後要修行的道理。不要誤以為開悟以後,就已經有所成就了,不需要再修行了,果如此會落入世間禪的境界中而已,因為世間禪所看到的還不是真實的心,世間禪定的色界四禪(1.離生喜樂地、2.定生喜樂地、3.離苦妙樂地、4.捨念清淨地),它把四禪之間的心量,不管是能夠見光,或者是氣充滿色身,有了這些現象卻誤認為就是見性,其實根本沒有破色身,而潛在的習氣沒有顯現出來,或許會以為平時對什麼事情也都看得很開!打坐也很好!甚至能入甚深禪定中,但因為色身未破,故說修不真實。色身破了,在潛意識之中,今生、過去或者是無始劫以前的習氣毛病,都會顯現出來,貪、瞋、癡、慢、疑等等的毛病,此時到底有沒有全部顯現出來?色界天的行者,是沒有辦法現出來的,因為它沒有打破黑漆桶,所以它現不出來。禪宗所說的一定要打破黑漆桶,因此外道無想天或者是世間禪定,在色界四禪境界的時候,色身都未破。
  如果色身破了,就進入無色界的境界,既然沒有色相,就只有一個心的作用,剛剛所說的動、靜、根、覺、空、滅六結使,進入第四層次的時候,也就是心的覺知,但是覺知以後進入無色界的世間禪定:1.空無邊處、2.識無邊處、3.無所有處、4.非想非非想處,這四空處定沒有修解脫,就會住四空處定中。如果修解脫道的話,是修在《大般若經》所說的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這些法,三昧就是正定,修佛法的行者,修証到七地---遠行地時,再獲得三三昧時,就入八地不動地。剛開悟是初地歡喜地,再來慢慢地修,修証到第七地的遠行地以後,就進入八地不動地。不動地時已經修證到空、無相、無願三三昧了,這是在七地的時候修的,空一切相,色身是空掉了,心所感知的也要空掉,此空是絕對的空,無相是相對的空(有法無主),這些名相有時要搞清楚。絕對的空就是否定一切,就會斷業,否定一切業的糾纏,面對業的糾纏能夠以絕對的空而不黏,就能夠斷業而不受業的牽扯,此時就是真悟到空。
  修證到空的時候,如果是一直守空下去,就會變成斷滅空,佛性的靈覺心就會死掉,這個時候就要回過來,用這個心感知一切境界,這就是相對的空(有法無主),而感知了一切境界,卻能夠無礙與不受牽扯,此時就是無相。
  在修空、無相之間,要抱持著無願的心,不要起心動念發願,要這樣,要那樣。在修菩薩道的時候還不能夠有願,有願是在修佛道時,在進入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時尚無願行,之後再接下來,才是方便、願、力、智等四波羅蜜,合共在修十波羅蜜的時候,就是在修金剛如來佛地,這個時候才能夠有願。如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許多佛也都是在成就菩薩道以後,才再發願而有大願力。因此在八地不動地之後,也就是在金剛如來十地之前,還有九地善慧地、十地法雲地要修證。在不動地之前是修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所以開悟後得到這一頭牛,野性尚存,也就必須加以鞭楚,才能夠得到清淨,也就是以空、無相、無願等三個法門,來加以對治我們這個心。接下來我們看頌:頌曰--
  「竭盡神通獲得渠」
  在我們修行過程之間,竭盡一切力量,所學的法不管是色身、氣功、打坐、瑜珈、或者是心裏與習氣的調理,都是盡力而為。剛開始所修的斷習,當然都是粗的習氣,從粗的習氣毛病開始修。而微細的習氣在表面上,尚未破色身以前都覺得沒有事,面境似都想的開,其實不是那麼簡單的,在身、心兩方面都有基礎以後,粗的習氣控制得好,五戒、十善都做的到,色身突破就能夠開悟了,開悟了就是得到這一頭牛。所以竭盡神通獲得渠,而對於所說的神通,並非是指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這些神通,是以種種的方法、種種的精神,打通色身而能夠通達。
  通達有兩個意思,色身破的時候,體性可以通外面,才可以感知一切境界,譬如虛空之間有佛、有菩薩、有護法、有怨親債主、、等等都能夠知道,所以一個開悟的人,心的靈知靈覺很強可以感知很多,而身體可以通外界,也就是通達之意。因此要通達,色身一定要破,有心的靈知靈覺也就是心通,能夠心通也就是色身破了,而竭盡種種的精神,能夠打通我們的色身,才能夠獲得法身,這個時候的法身,與野牛的脾氣是相合的,剛開始還真分不清楚,菩提自性本是清淨,為什麼開發出來以後不能夠自在無礙?還是有煩惱、有執著不好的事情、對於順、逆的境界還是很執著。這個時候心就必須要去磨練它,對於好的也不用特別的高興,保持一個平常心,好、壞、順、逆都能夠無礙。
  竭盡神通獲得渠的「渠」,代表牛性也是代表法身,也代表習氣毛病,因為這個時候真妄還是攪和在一起,還沒有辦法分得清楚。但是實際上,可以覺知的心來觀照你的習氣毛病,雖然不見得能夠完全控制,但起碼也不會太離譜,煩惱是心裡面的煩惱,不會變成色身上的境界。有時候內心的境界是非常的熱鬧,但表面上看來還跟一般人一樣,因為初步的智慧還是有,只是管不到內心澎湃的心意念而已。
  「心強力壯卒難除。」
  真心就是空,我們修空性,而空本來就是無相,要去修甚麼空性?我們這個空體本來就沒有一個性向,真心是以空為體,以靈照為本,以靈覺來照一切因緣,即使不用修行,自己本身都有這種功夫,即此因緣來時,能覺知而應緣;沒有因緣來而起心法,就是你的妄想。一定有因緣來,你的心才會應緣,而真心應緣時就生起法,內心感覺該怎麼做?它就會現甚麼境而去做什麼事,這個真心是我們要去修的,真心以空為體,以靈照為本。如果是我們尚未修得清淨時,我們還有一部分是妄心,妄心包括習氣、毛病,以及一切的執著。真心在應緣以後,妄心接著第二念、第三念,都是一些妄想,就看你習氣毛病有多重,如果習氣毛病淡薄一點時,也許動第三念、第四念的念頭時,馬上就能擺脫掉。聖人是沒有妄心的,有應緣的心時,對於法相只了知一下就放下!不再去執著。
  真心也就是野牛清淨時,真心是跟空一樣,能夠產生一切的妙有,妙有是怎麼顯現的?就是以靈照為本而現一切境界,所以心強力壯,力壯的力是習氣的力量,例如我們與人家談話時,有一個覺知知道這句話不能講,但是沒有控制好,還是說出來啦!這就是你的覺性先知,尚且無法壓制你的習氣毛病,不能夠講最後還是講出來了!講出來就與人家結怨哪!也就是心強力壯,你的心還很野、很強,習氣毛病還很重。因此,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夠把野性的習氣毛病都清除掉,所以卒難除。
  「有時才到高原上」
  有時才到高原上,這是處在空的境界時,也就是聖境時。我們常常畫一個修行的路途(如下圖),從初發心到打破色身就是開悟,開悟後就要開始修行,就是修証到空的時候,就是聖人的解脫境界。開悟以後習氣毛病的滅除,再來修空觀,修到最高點就是悟空,悟空的時候就有解脫的能力,這時就達到聖人的境界。所以開悟以後精進地修行,心強力壯---習氣毛病卒難除,卒難除也是必須慢慢地除滅它。
  業緣來的時候,業緣就是碰到冤親債主,或者是不好的因緣,不好的因緣代表什麼呢?有的是修理你,有的是誘惑你,當心不清淨的時候,譬如貪心尚未滅除時,偏偏有很多人一直送錢給你、供養你,一時把持不住就受到誘惑,就落入陷阱了、失節、墮落,我們修行本來就是要脫離這些貪、瞋、癡、慢、疑的污染,不被名聞利養所誘惑。
  「又入煙雲深處居。」
  有時候是已經解脫出來啦!到高原上看到的芸芸眾生,眾人皆醉我獨醒,看得清清楚楚,但是有時候習氣一來,障礙來了,又迷誤掉、落入漩渦了,又入煙雲深處居。本來追這一頭牛已經很辛苦啦!從第一個圖看到牛的蹤跡,就一直追,追到現在終於抓到它了!菩提自性顯露出來的時候,還很安慰的覺得自己解脫了!修得不錯!一旦障礙來,又迷糊不清了!又去煩惱!又去執著!自性不見、野牛又現出來,因此得到牛,並不能夠馬上清淨,得到牛必須花很多的力量去馴服,因此第五圖就是在牧牛。
  這頭牛得到時,譬如有很大的神通力,因為動、靜、根、覺、空、滅六結使的「覺」開發出來的時候,很多事情你都懂、都知道,但是習氣毛病沒有滅除時,知道的越多、煩惱越多,定力不夠時,也會搞得烏煙瘴氣,而在這個時候,是好、壞都有的境界。

[每日热点]:【新车作业】奥迪Q4提车1000km感受...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8-08-17 20:30    IP属地:上海

更多精彩尽在 爱卡黑板报, Enjoy xcar!
三、解說
  行者雖以般若智觀照妄心,似繩索已牢套著牛,唯牛性尚野,難以制服。故行者如牧者執杖牧牛,勤加鞭策、調伏,但無始劫來之習氣太強,而不能一下去除。此時行者已得悟自性全貌,覺知雖歷歷,奈粗重煩惱、過、習氣種子尚存。若行者保任不住,有時到高原清淨處,有時又入深山雜穢處,恐又犯人苗稼,而造諸業因,故亟須保護任運,使其馴伏而後已。和曰:「般若真照網住渠,無始無明卻難除。太平時日謂菩提,境風轉至煩惱居。」
  「行者雖以般若智觀照妄心」
  一個開悟者起碼悟知有兩個心,其實有八個心,眼、耳、鼻、舌、身各有一個心,然後第六意識的分別心,第七意識末那識的妄執、妄想心,第八意識是真正本來的心,般若智慧能夠覺照,就是真心,第八意識覺照的心開發出來以後,它儲藏很多的習氣毛病,妄心來自於第六意識的分別心,第六意識來自第七意識的妄想執著心,然後以第八意識的真心來觀照,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的妄心,開悟的行者都有這種能耐。
  「似繩索已牢套著牛,唯牛性尚野,難以制服。」
  我們可以看第四圖:所準備的繩索,一個圈圈丟出去,剛好套住了牛的頭,也就是抓到了這一頭牛。牛雖然是動物,在印度它是很神聖的,也代表我們的體性清淨,但是動物到底還是有野性,所以它還是很野,野性代表我們的習氣毛病尚未清淨以前所具有的現象,所以難以制服。修行並非一蹴即成,什麼都解決了,六祖開悟後混跡獵人隊中十五年,勤修斷除內心的習氣毛病,然後修一切神通。
  剛開始還不清淨還是要修得清淨,初地菩薩是歡喜地,二地菩薩是離垢地,因為污垢一大堆,必須把它除離,離垢而心清淨以後就能夠發光,是第三明地發光地,心能夠發光,第四地焰慧地,智慧有如火焰。初地是入道,入道以後才能夠真修,第四地是見道,在第四地有智慧比較沒有煩惱。而接著就是第五地、第六地、第七地修一些心通,到第七地修三三昧、修解脫道,七地前有智慧照破煩惱而已,還是有很多的煩惱,到第七地修三三昧才能夠解脫,第八地不動地才是真正的解脫地。之前找到的牛,野性尚存,難以制伏。
  「故行者如牧者執杖牧牛,勤加鞭策、調伏。」
  這個時候修行的人起心動念,都有覺照的心可以觀照它,不讓心意念去成就妄想。執杖牧牛在禪宗而言,是必然的修行階段,怎麼牧牛呢?就在你的念頭起來一個字、兩個字的時候,你真覺看著它,慢慢地心就不會再想下去了。如果你面對一個人講一句話而起了瞋心,而這瞋心不是念頭,你真覺就看著它,警示自己瞋心又冒起!慢慢地瞋心又會下去了!如果修不到這個階段,就代表你的覺心還沒有打開,心眼打開的人,就很清晰的可以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覺照的心具足,就可以觀照你的習氣毛病,以及種種的心態都能,反正是不正常的、有為的都是不對的,因為在這時候是要修空觀。空觀不是用講的,而是必須要去修証的法,修到最後,對於一個人的一句話,不管是好、壞都不執著,而不起心相應,這就是體性的空性現;而一般人還有習氣毛病的相應,這就是不空。所以在修空觀之間,就必須要執杖牧牛,起心動念用真覺看著它,如果起害心、不甘願的心,那就很離譜了!
  我們修行人有時候常常受到欺負,應該更加要忍辱,更不應該去詛咒他人,因為修行人這個時候心都已經活了,而有所動念都會成真,很可怕的!因此要執杖牧牛,心力很強,心強力壯代表不正當的心念,有時候雖然無心害人、或者是故意、或者是去詛咒人家,一次、兩次,或者是天天想,到後來都可能成真,這個人也可能會發生問題。所以在這個階段的執杖牧牛,更甭讓它動一點點的心意念,好、壞皆不動念,所以勤加鞭策、調伏,看得很緊、調伏它。順就是伏了,不順就要調,而調伏有很多的方法,如果罵它,而它就乖乖地不動念,當然就很好,那罵的還很管用!有時候罵了又覺得很委屈,一個心就很受不了!我們有一位同學,觀照他的心很嚴格,他本來很喜歡講話,當他知道如何修練心的時候,逼著自己不講話,結果最後裡面自己的那妄我,大喊:我受不了!我受不了了!再下去就要發瘋了!結果妥協不敢再逼下去,然而只要繼續再逼下去,它才會調伏,不再逼下去最後通商量、妥協,這樣就又拉長修行的時間了!所以要抱持一顆勇往直前的心、不通商量的心、不退轉的心,心裡面它慢慢地就會調伏了。
  調伏分成兩個:一個是暫伏,好像沒有事,對於事情也都看得開,譬如以丟掉錢來說吧!如果丟了二十萬,可能還是看得開,而如果家裏只有一百萬,而把這一百萬全都丟掉了,也許就好幾個月都吃不下飯呢!所以暫伏也就是說還有火種,只是暫時地壓住它。一個是永伏,永伏是火種沒有了,裡面的種子沒有了,這就是聖人的境界。
  「但無始劫來之習氣太強,而不能一下去除。」
  一個習氣的斷除總是要次第地除滅,譬如以瞋心而言,瞋恨而愛發脾氣的心,人家侮辱你、不順從你,而心裡就很不舒服。如果慢慢地對著外境不再去追究,反過來調伏自己內在的心,然後內心這一次可能大生氣,第二次仍然中生氣,再來可能就漸漸地不那麼生氣,總是要磨練仟次、百次以後,也就慢慢地無所謂了。之後還再同樣的問題對著往來時,我根本就不起心動念與之相應,這樣子才是真正的永伏。然而每一世所薰習的習氣太多,一下子要斷除是不可能的,因此不能一下去除。
  「此時行者已得悟自性全貌,覺知雖歷歷,奈粗重煩惱、過、習氣種子尚存。」
  已經瞭解有個了了覺知、不動的心,此時就像打坐時,不起心動念但是有一個覺知在的狀態,或有因緣來時,習氣毛病會與之相應,所以悟得自性本來是自在無礙,它是空性無黏,但是它還有一個特性:覺知歷歷,什麼事情都懂,每一個人的心態、心機,每件事情的背後因緣,得牛的人都清清楚楚,也就是中陰身的敏感有九倍之多的狀況,什麼都懂知。一個開悟的人可以直接讀你的心,心清淨與否、修得好不好,都可以感覺,然而懂得越多,如果放不下豈不是更糟糕。所以雖然覺知歷歷,但是粗、重煩惱,過、習氣種子一大堆,因此靈知靈覺的心是一回事,是佛性本來的功能,如果沒有把煩惱斷掉,或許覺知越多,日子越難過。感知越多如果能夠自在,也就會沒有事,同時應該了解業力該現總是要現的!比較沒有定力、比較看不開、沒智慧的人就會跟著業力動哪!無形中給自己製造麻煩與煩惱,不管是感知自己或他人的事,在這個時候,必須要能夠學習空觀與無礙。
  「若行者保任不住」
  懂得多,煩惱習氣毛病又多,然後知道的事情不能夠放下,又用習氣毛病去相應,這就是保任不住。保是保護,保護你的心不再去造業,還有保護你的身,不受外面的人、冤親債主的糾纏與傷害,要有能力保護身心。保護心是對你的習氣,或面對著人、事、物的時候,不讓心與之相應而再造業。保護身是冤親債主來時,要有保護自身的能力。外面雜七雜八、不修心的人太多了,並非只有冤親債主會作法,修行時所面對的諸逆緣,都是與人家結怨的,有的是人、有的是鬼神,在保護任運之間,要保護你的身,要保護你的心,兩者都要好好保護著,讓心能夠慢慢地回復到真心實性的空,隨心所欲地能夠住在空之間,當然最後是自在,對一切境界都能夠自在,這就是禪宗所謂的保任---保護任運。
  保護任運這個「運」字,就是在說更進一步的法,係進入心的用,網上的文章所說的魔相:想陰魔相有很多,在體知心的功用後,知道心的功用很大,如果會用它,它就會現出無限的力量出來,所以要學習如何去用,起心動念不為自己,都為眾生,也都可以成就的。
  這一次在法爾上課(90.2.18)我問高級班的同學,心中心法修得好不好?而心中心法的咒語已經念了幾百萬遍哪!教了六個手印而手印也已經結了,也修了三年了,你會不會去用它呢?
  其實六個手印隨便拿一個手印、唸咒語都可以成就的,唸咒語可以讓魔產生慈悲心,咒語的威力是很大的,問題是有沒有很認真地、清淨地唸這個咒語。如果碰到障礙,心有所不安,有很多人在保護任運方面處理得不好,常常讓身體受傷,如果有警覺,早一點唸佛或者唸咒語,都可以把你的心安住,而心安住了,身就比較能夠氣通,氣通而外來的東西,要傷害你就比較不容易,這是實修方面的事情。
  雖然本身能夠保護任運,但是心也沒有辦法一下子就管住,六祖開悟後還經過十五年的功夫在修,所以開悟並非一下子就很了不起,沒有這回事!開悟以後還是要慢慢地修心,修証到可以運用這個心,那就有點功夫了,可以化解一切障礙,也可以為眾生做很多事情。
  「有時到高原清淨處」
  保護任運得住,有時到高原清淨處,這就是好日子、無礙的時候,因而覺得心很清淨,覺得已經解脫了!心很清淨而心情非常的海(high),所以說有時到高原清淨處。
  「有時又入深山雜穢處」
  有時障礙來時,潛意識中的貪、瞋、癡、慢、疑及淫慾心、、、,習氣毛病又來了!又觸犯哪!障礙來了,而習氣毛病與之相應。
  「恐又犯人苗稼,而造諸業因。」
  以前的心尚清淨,不會去害人,現在已進入不好的因緣境界時,習氣毛病又來了,可能又要去踐踏人家的稻作、或者是乾糧、雜作。犯人苗稼是禪宗的話,就是去侵犯人家的心或者是身,那是因為心不清淨的關係才會這樣子,而造諸業因。
  「故亟須保護任運,使其馴伏而後已。」
  得牛時候的行者,起心動念時如果讓它一直想下去,或者天天都那麼想,真的會成就惡業,即使是無心的要害人,如果一次、兩次,或者天天都這麼去想的話,這個人會有不好的現象發生。所以得牛的時候,最重要的必須要好好管住這個心,故亟須保護任運,使其馴伏而後已。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领界第三次保养记录 省心的家用车...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8-08-17 20:32    IP属地:上海

更多精彩尽在 爱卡黑板报, Enjoy xcar!
  四、和頌
  「般若真照網住渠,無始無明卻難除。太平時日謂菩提,境風轉至煩惱居。」
  「般若真照網住渠,無始無明卻難除。」
  以般若智慧,覺知的心來鑑照妄想習氣,抓住這一頭野牛把它綁住了,野牛雖野,都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毛病、無明所造的業障,野就野在這裡,牛本來是清淨無為的、非常的柔順,會有這些野的味道都是習氣毛病,也都是無始劫以來所薰習而成的,因此無始無明卻難除,很難能夠順利地去斷除。
  「太平時日謂菩提,」
  有時才到高原清淨處,好日子、沒有障礙的時候,是自認為有菩提智慧。我們有一位同學,連天氣的好壞都影響她的心情,這是因為心受到外界的影響,當然我們的體性與萬物本來是一體的,但是要學習空觀、要超越它,不能夠受到天氣的影響。有時候確實是如此,如果是遇到刮風、下雪、颱風,這些日子都是不好的因緣,有時候寒流來時,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往生的人就特別多,這是藉陰霾來接引這些人的,在家裡看不到這些情況,但到醫院去看才知道。如果心還隨著氣候在起伏,就是沒有超越天氣,心還沒有空掉,還受一切物境所影響。當然物境與我們體性本來是一體的,眾生也本是同體,大家同一體性,萬物也是同一體性。所以在太平日子,沒有因緣、沒有冤親債主在做怪的時候,還覺得自己的智慧蠻不錯的!什麼事情也都看得開!心裏面的一點妄想也能夠控制得了!但是境風轉至煩惱居!
  「境風轉至煩惱居。」
  當因緣來的時候即隨風起浪,外在的因緣來時,潛意識裏面不清淨的心與它相應,然後煩惱就來了,忘了當初的清淨,而鑽牛角尖去執著煩惱的這些法。所以在得牛的時候,靈知靈覺是有的,但是滿心的齷齪、垃圾、不好的習氣毛病一大堆,這些是同時都存在。因此在這個時候,必須要牧牛,用我們覺照的心,控制這一頭牛,當它面對人、事、物而不以自己的習氣毛病來相應,以平常心、空無的心、面對一切境都有無礙的心,但是這不是說到就能做到的,必須要慢慢地去磨練,而磨練有時要經過一、二十年,六祖也經過十五年的磨練,也才能夠有大成就。有些修世間禪定的行者,以為開悟的現象就是:光一閃、自性清淨了、什麼事情都看得開,那還是沒有進去的,心沒有靈知靈覺,當然也就沒有很大的煩惱,禪宗所言的,還有靈知靈覺的心可以知道很多的事情,知道後是不是還看得開呢?因此修行還是有層次的,當然這也關係到因緣法,如果你的因緣適合修世間禪定,也不能強求修大乘的佛法進入菩薩道,這也不是簡單的,如果很用心的在規範習氣毛病,把粗的控制好,然後很發心的、很精進地用功,當然無形中身體也會改變,進而具足資糧能量,最後甚至於能夠有所成就。
  心尚未成熟,有時候是勉強不來的,有的同學氣機很旺,卻害怕身心的反應而不敢再深入;有的同學卻是氣機衰弱,練幾年了氣還是起不來,這個與身體有關係,也牽涉到上一世有沒有修行?所修是何法?如果上一世修密法,或修禪宗,氣機很旺,也就會比較快;如果只會做善事、修善行,也許福報好一點,但是身體還是沒有底子、沒有基礎。如今生才開始修練打坐、練功,也就是今生才開始利用色身用功而已,快慢與否這都是勉強不來的。
  無始劫以來,每一個人踏上修行路,從初發心開始,每一世都這樣一直地修過來,因此也不要太在意別人怎麼跑那麼快,而我怎麼走那麼慢呢?每一個人的因緣不同,我們在過程之間,研究與了解別人所寫出來的東西,他總不是無中生有的,確實是也有他的道理在。
  這十牛圖以前本來是八個圖,後來才加上兩個圖,是行菩薩道的,而修行就是這樣子來的,只是你看不懂這牛綁著在幹什麼?短短的一個序文,四句頌文是在講什麼?看不懂,如果懂了就知道其中的意思、道理是什麼!是非常的殊勝的!能夠懂的話就知道文中所透漏的消息,消息都在這裡面。譬如第十圖的序「柴門獨掩,千聖不知」,柴門獨掩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柴門獨掩?柴門已經打開了,為什麼要獨掩、要再關起來?因為修到清淨的時候,就必須要關起來。在第四圖的得牛,是把你的色身打開,打開以後才能通外界,有靈知靈覺,等到修心修到差不多了,就必須要回凡,這個時候門就要關起來。如果看不懂的話,柴門獨掩是在掩什麼?何謂千聖不知!因為打開以後虛空中菩薩、天神,平面的鬼神等都知道你的蹤跡,待你把門關起來了,人家都不知道、也不了解,故說千聖不知。到底你修了怎麼樣?有那個功夫嗎?柴門獨掩就得回凡與凡夫一般,此時看不出有什麼特別,要光沒有光、要氣沒有氣,不是說真的都沒有氣,只是沒像開悟時一樣地那麼旺,開悟的時候奇經八脈、正經十二脈,全身都通暢,而在這個時候修練神足通,真的就會成就的,因為整個身體都充滿了氣,只要起心動念,神足通很快地就會成就,但是學會了這個又有什麼用呢?死了還不是要照樣去輪迴。因此佛教所說的解脫道,首先要修解脫,這些神通都沒有用的,神通敵不了業力!以後快成佛時,神通自然就有了,那是自然現起的三明六通,不是去學習的神通。
  所以古代的聖賢先哲,他們把所經歷的事情寫下來,我們要解讀它,可以從裡面得到指引;或者是誰講都一樣,釋迦牟尼佛講經典也好、宣講修行的方法也好、修行的境界也好,假如換上這個十牛圖來說,只是對象不同、表示不同,然而境界的說明也不會有什麼不一樣的。今天就講到這一段為止!

[每日热点]:【改装美容】给老途安再添一副横杆 美观又实用...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