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湖北论坛 >  天一阁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18-11-06 21:10    IP属地:未知

查看 33.7W | 回复 27
天一阁
爱卡币+16
共获得爱卡币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海曙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是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像所建的私家藏书楼。范钦喜好读书和藏书,平生所藏各类图书典籍达7万余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范钦所收藏图书以方志、政书、科举录、诗文集为特色。由于一度位高权重,范钦的一部分藏书为官署的内部资料,这也是普通藏书家难以获得的。在他解职归田后,便建造藏书楼来保管这些藏书。范钦最早的藏书楼名为"东明草堂"。辞官归家之后,随着藏书的增多,亟需兴建新的藏书楼。范钦根据《易经系辞》"天一生水"和五行生克中水克火的意思,在设计上独具匠心,把藏书楼建成砖木结构六开间的二层楼房,楼下六间,楼上合而为一。下层供阅览读书和收藏石刻用,上层按经、史、子、集分类列柜藏书。藏书楼在南北两面开窗,空气对流,通风防潮,东西两山墙采用封火山墙,以免邻屋火患蔓延书阁。这种下六上一的建筑格局,正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不仅如此,其房间的高低深广,以及书橱的尺寸也都暗含"六"数。在建楼时,范钦还在楼前开凿一方水池,名为"天一池"。水池其实是消防池,环植竹木,池水经暗沟与藏书楼旁边的月湖连通,如遇意外,便能引水灭火。同时,采用各种防蛀、驱虫措施保护书籍。这样建造的藏书楼,从物质和心理两个方面都满足了防火的需要。

[ 本帖最后由 幽谷芳芷 于 2018-11-6 22:05 编辑 ]
见识各异的学术理论  领略不同的治学风范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18-11-06 21:13    IP属地:未知

天一阁博物馆接受了新昌县儒岙镇横山村村民王世朝、王世恒赠送的《天姥王氏宗谱》一箱十册。天一阁已经接受市民捐赠各类家谱十部,分别有:吕氏后人捐赠的《吕氏宗谱》一部;东阳史氏后人捐赠的《史氏宗谱(八行堂)》一部;江苏徐州郑氏后人郑在君捐赠的《荒里郑氏谱族》一部;宁海张林光捐赠的《张氏宗谱》一部;余姚邵九华捐赠的《兰风邵氏宗族》一部;《河南鹿邑丁氏宗谱》一部;广西《范阳卢氏支谱》一部;象山《墙头蒋氏宗谱》一部;乐清王定光捐赠的《左原王氏史料集(宗谱类)》;杭州张泉根捐赠的《滨江张氏宗谱》一部;新昌金樟兴捐赠的《彭城射圃金氏宗谱》一部等等。家谱的捐赠极大地丰富了天一阁此类藏品的数量,使其成为科举录和地方志之外天一阁收藏的又一亮点。随着天一阁博物馆"四个中心"建设目标得确立,天一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文献的收藏,不断丰富馆藏资源。天一阁新老家谱的数量已接近五百五十部,内容涵盖了一百余个姓氏,已经成为浙东第一家谱收藏中心。

[ 本帖最后由 幽谷芳芷 于 2018-11-6 22:08 编辑 ]
见识各异的学术理论  领略不同的治学风范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18-11-06 21:18    IP属地:未知

爱卡币+20
共获得爱卡币
1665年,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在天一阁前修造园林,用假山石形成"九狮一象"等动物形态,改善了天一阁周围的环境。这一时期同时也是天一阁藏书最为丰富的时期。据考证,当时天一阁藏书达到5000余部,70000余卷,此后直到1949年,藏书几乎没有增加。
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
范光燮破例帮助大学者黄宗羲登楼阅读天一阁藏书,使得黄宗羲成为第一个进入天一阁的外族人。黄宗羲为天一阁编制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书记》,赞扬范氏后人"范氏能世其家,礼不在范氏乎?幸勿等之云烟过眼,世世子孙如护目睛"。天一阁因而提高了在学者中的知名度。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结束对外封闭的状态,对著名学者开放,尽管获得这种机会的学者并不多。

见识各异的学术理论  领略不同的治学风范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18-11-06 21:34    IP属地:未知

尊经阁原先位于宁波府学内,建于光绪年间,1935年天一阁重建时迁入天一阁内。建筑格局为重檐歇山顶。内藏御赐书籍和儒家经典。尊经阁原为清光绪年重建,仍保持原来重檐歇山顶建筑结构,气势磅礴肃穆。
东明草堂为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楼,得名于范钦别号,又名"一吾庐"。正门前有獬豸浮雕。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
宝书楼即天一阁藏书楼。建筑为重檐硬山顶二层建筑,坐北朝南。范钦取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义,将藏书楼建成上下两层。上层为一个单间,下层由标准五开间和一间楼梯间组成,形成"天一地六"的格局。宝书楼的周边设计中体现出不少防火方面的细节。西侧生活区与藏书楼利用防火墙隔开,保持一定距离,并使两者的门错开。藏书楼周边拥有大量的安全出口。藏书楼前修筑水池,蓄水备火灾时需要。相传,这一水池的水与月湖相通,从而水量源源不断。
范氏故居原为范宅东厅,为范氏后裔居所,现存建筑建于1829年。
明州碑林共有碑173方。年代最早的为宋碑,共8方,占8.7%,其中又以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的《众乐亭诗刻》为最早。该碑原在月湖贺秘监祠,解放后迁入。碑上刻有钱公辅、王安石、司马光等15人诗20首。碑林大多为明清时期的碑,各占36%和40%,成为明州碑林的主体。最晚的为1988年立的《天一阁东园记》,系陈从周所撰、沈元魁所书、顾廷龙篆额,张根方刻字。碑文记述了天一阁东园的建设情况。
1585年,范钦去世。
据全祖望《天一阁藏书记》载,范钦去世前,将家产分为藏书和其他家产两部分。长子范大冲自愿放弃其他家产的继承权,而继承了父亲收藏的7万余卷藏书,这也形成了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
范大冲在维系和补充天一阁藏书的同时,也建立了维系天一阁藏书的族规,规定藏书归子孙共有,非各房齐集书橱钥匙,不得开锁。
这些制度在天一阁私藏时期(天一阁始建至1949年)一直保留,并得到历代补充。

[ 本帖最后由 幽谷芳芷 于 2018-11-6 22:11 编辑 ]
见识各异的学术理论  领略不同的治学风范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8-11-06 21:35    IP属地:未知

评分
您正给 幽谷芳芷  评分:
评分:
+20
20
今日可用爱卡币: 版主 0 个人 478
原因:
万能爱卡
万能爱卡
给被评分人发一条通知
欢迎关注爱卡汽车湖北分会俱乐部微信公众号

爱卡是你的,爱卡是万能的!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18-11-06 21:41    IP属地:未知


见识各异的学术理论  领略不同的治学风范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18-11-06 21:47    IP属地:未知


见识各异的学术理论  领略不同的治学风范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18-11-06 21:50    IP属地:未知

1773年,乾隆帝诏修《四库全书》时,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进呈天一阁珍本641种,数量上名列全国第二,但质量一流,包含大量珍本、善本。所呈藏书中,七分之五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六分之一全本抄入,但所有藏书未归还,使得天一阁藏书下降到4819部。乾隆三十九年六月,特颁谕旨,恩赏天一阁《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示嘉奖,且派遣杭州织造寅著前往天一阁了解建筑格局,并下旨仿天一阁建造文渊阁等"内廷四阁","阁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阁",希望借鉴天一阁的设计使得《四库全书》能够安全保存。乾隆四十四年六月,赐范家郎世宁刻《平定回部得胜图》十六幅。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再赐《平定两金川战图》十二幅。

见识各异的学术理论  领略不同的治学风范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18-11-06 21:54    IP属地:未知

秦氏支祠建于1923年-1925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祖先而建,由甬上富商秦君安出资,时耗银元二十余万。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二弄、前后三宸,两侧置有配殿、看楼,占地二亩六分,建筑面积一千四百余平方米。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是宁波民居建筑艺术集大成之作。祠堂的戏台,汇雕刻、金饰、油漆于一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戏台的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盘旋而上,牢固巧妙,为宁波工艺一大特色。嵌在墙体上的砖雕人物故事,造象生动逼真,刀法细腻圆润,大面积的清水磨砖墙体,接缝严密,通体平滑,足见工艺之精。瓦顶广施堆塑,有人物、翔仙禽、奔神兽,皆栩栩如生,独具风采。秦氏支祠历尽风霜七十载,几遭焚琴煮鹤。幸逢盛世,于1981年被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划归文物部门管理使用,由国家文物局拨款一百一十万元人民币进行维修,历时三年,已按原貌修复,于1994年5月向社会开放,使民间艺术奇葩生辉,秦氏支祠风物长存。

见识各异的学术理论  领略不同的治学风范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18-11-06 22:00    IP属地:未知

司马第司马第为范钦住所,由范钦官职得名,藏有范钦官服复制品和范家世系表。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完成整修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东园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于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 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
         康熙四年(1665年),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馆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除了藏书丰富,天一阁在防火、通风、防潮方面也独具特色。

见识各异的学术理论  领略不同的治学风范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