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4-05-15 13:45 IP属地:未知
更多精彩尽在 爱卡黑板报, Enjoy xcar!
轿车的减噪措施
轿车行驶会发生噪声,主要的噪声源是机器(发动机及排气管)和轮胎,当然还有其它噪声,车身结构所引起的噪声、承载式车身结构受到发动机和悬挂振动的影响产生的噪声、高速行驶中气流所产生的噪声,甚至装配质量差所产生的噪声,例如侧窗玻璃的震动声音等等。这些噪声会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增大,车速增至100公里/小时以上,噪声就会迅速增大,行驶中的各种噪声汇合在一起,使乘员感觉不适。因此,针对噪声的声源而采取对应的防范措施,是轿车制造技术的内容之一。为了减少噪声的影响,轿车采取了一系列隔音措施。
现代轿车车身用骨架构件加薄钢板互相连接,形成承载结构的"网络",它们之间互相依存。轿车车身十分强调承载结构的合理性,不论受静力还是受变化的力,车体本身各部分都要和谐地变形,没有特别薄弱的环节。如果某些部位存在薄弱点,行车时就会在这些地方产生共振。例如钢粱一端发生振动,振动就可能沿着自身传递到另一端,再由另一端辐射声波。
另外,要在轿车一些具体部位进行隔音,例如在前围板(仪表板与发动机舱的中间隔板)加隔音板,即采取双层隔板,中间敷设阻音材料。地板下面敷设柔软的石棉垫或者毡垫,在车顶盖内、后围板及车厢内各部位粘贴毛毡或者聚氨脂。在容易传入外界噪声的部位(如底板等位置)用减振板复盖起来,底板上的减振板用钢板夹石棉制成,能吸收振动阻断噪声传递。在构成车身本体的异形空心管腔内,例如门槛,前、中、后立柱,顶盖前横梁等形材内部粘贴隔板-聚氨脂等隔音块,其它部位例如空调管路、线束等穿过车厢的孔口、方向盘支架通过车身处的固定处,都要用尺寸精确的橡胶胶圈及阻尼材料做密封,从而使噪声衰减或消失。
轿车在高速行驶时产生的气流也会产生噪声。经风洞试验发现,采取降低发动机罩前端的高度可降低这类噪声,而且会减少风阻。因此,现在很多轿车发动机罩是向前倾斜的。同时,设计者将轿车车身表面尽量平滑化,将后视镜、刮雨器、导水槽等凸出物外形优化处理使噪声减少。
为什么有些轿车开起来很宁静,有些轿车开起来很嘈杂?从以上分析可知,原因是多方面且相当复杂的,噪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一辆车的整体质量水平。
====================================
汽车隔音——我是这样选择的
在目前做汽车隔音的公司为数较多,但其中却有很多“滥竽充数”,真正掌握隔音技术、拥有高科技产品的就这么屈指可数,如何选择信得过的隔音公司?是摆在车主们的首要问题,何去何从?其实这并不难,在这里我就谈谈我个人的寻求经历,以供有此需求的车主一个参考。
我是一名汽车发烧友,可以说从捷达、富康到宝马、奔驰,样样都手持过,所以体会颇深,每次出游或出远门回来,好的轻度疲劳,
差的耳鸣数天,这种味道,只有亲身经历的我才深受噪声之害,于是翻来覆去,仔细研究一番,最终对我的车总结出以下问题:
1. 车门、后备厢:声音主要是通过这两个大共鸣厢传进来的,这个地方是首要必须解决的。
2. 其次是车地板、引擎仓:引擎仓里面的发动机发出的噪声可从引擎盖、挡火墙及两侧叶子板传入车内;而路噪也是通过两侧叶子板和车地板传进来的,所以这两部分也是很重要的。
3. 天花也挺重要: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一个讲究速度的发烧友,刺激是我的追求;如果你不经常跑高速的话,我觉得这笔预算是可以省下来的。
找到了位置,找到了根源,该怎么处理?该用什么材料?这是我非常头疼的问题,于是我“挖地三尺”,终于找到几家做隔音的公司,电话一咨询,讲起来挺专业的,价格参次不齐,有高有低,但对于我来讲,价格不是很大问题,主要还是效果啊!效果是由什么决定?除了施工技术外,最为重要的还是隔音的材料。于是我“明察暗访”,有几家称其所谓的“某某”专业隔音公司,能做出如何之效果,说得我颇为心动,差点就掏了腰包,但冷静想来,既然你有如此好的技术,如此好的效果,那我倒要看看你用的是什么产品,好的产品至少应有好的包装、明确的标识,如果只是“地摊上的东西”一堆材料,那我就要“费思量”了!果不出所料,当我要求看材料及技术参数时,他们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可想而知,我看到的只是一堆既无商标又无标识的所谓“产品”,当时,我的心凉了半截。这就是所谓的汽车隔音?能出效果吗?答案是肯定的。
没办法,只好继续我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一家位于宝岗路的专业汽车室内消音降振工程公司,虽然离我较远,但为了我的爱车、为了自己有个更为宁静的空间,再看看吧!到了那里,工作人员很热情,服务也周到,我说明了来意,于是他们由专业人员帮我详细地介绍了隔音产品,并给了我一份厚厚的技术服务手册,我一看,果真有“料”,这样还不行,我还要看看你的产品,工作人员顺手那来一个包装盒,我一摸,“真精美”,还有注册商标呢!他们说这是“顶级隔音王”,是用来降振的,除此之外,还有吸音材料及密封材料;这些都是线下产品。那你们是怎样进行全车隔音的呢?他们把我领到一张施工部位价格表下说:你看车门、后备厢都是五星级的,也就是它最为重要的;其次是车地板、引擎仓,它们是四星级别;最后是车顶,是三星级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它不重要,而是车主如果不经常跑高速的话,它所引发的噪声较少,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就没必要花这笔钱了。原来是这样的,“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替客户着想”呢!实话说得好“心动不行动”,既然有那么好的产品、有那么过硬的技术、有那么好的售后服务,没理由不做呀?再说啦,象这样的第二家肯定没啦!看看价位,八、九千元,再加车顶一千多,还送做密封呢!这价位不贵,要是三、四千元的我还不敢做呢,因为肯定没效果。“我做,做定了”,请问做一辆车需要多长时间,“八个小时以内可取车,也可以亲睹现场,不触及车内结构,不改变原有线路,保你的爱车原好无损。”啊!不错,别家做要几天,还搞什么全封闭,还不知道要搞什么呢?神神密密!这大概就是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所在吧!
六点钟准时交车,一敲车门、后备厢、引擎仓、叶子板那感觉跟没做前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当然这只是表面的,我还要试一试,这一试啊!静多了,至少降低了一半,风噪声小了、路噪声少了、发动机噪声更静了,音响效果还比以前大大改善!这个钱花得真值,如果以后出现什么问题,还可做免费处理呢!
忙了几天,终于解决了我的苦恼,这次在有效地降低了车内噪音的同时,最让我惊喜的就是我的车的音响效果增强了,这是我做隔音之前没有想到的。最后,给要做隔音的车主们及想做隔音的车主们提个醒:做隔音除了找一个好的品牌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其产品有无包装、有无商标,分清是线上产品还是线下产品也很重要,最好多比较一下,这样的话,做出来的车才有效果,你的钱才不会白花!
=====================================
如何选择汽车隔音工程
对于声学技术了解不多的车主来说,选择可靠的隔音工程并不容易,作为一项全新的汽车后服务市场的项目,许多店家已开始着手开展此项服务,但由于各家介入市场的层次不一,所选用的产品及应用的工艺也不同,效果自然不同,如果消费者不掌握一些基本识别技巧,恐怕前方"陷井重重"了。
我们所说消除车内噪声宏观上应分为二种,一种是从发音源处进行治理;一种是在噪声的传播途径上进行隔除;通常所说的汽车"隔音"应该是后一种。也曾有一些店采用前一种解决方案,但这种处理往往在店面环境内难以进行,它实际已属维修范畴,如发动机大修,车体钣金矫正,排气管改装等… 这种工程耗资巨大,时间较长,对维修技术的要求很高,处理不好易产生功能缺失和二次噪声…这种工程如果单纯针对处理车内噪声则车主多数无法接受。后一种方法主要是运用专业声学产品进行车体密封、车体减振及车内吸音,它不改变车体结构、动力系统、车内电路及管线,既安全又稳妥,为大多数车主所接受。
车内噪声是随机的、动态的、不易集中治理,所以车内隔音工程对声学产品和技术的要求很高,车主在选择隔音工程时,首先应当了解工程使用产品的品牌状况,一个成熟的品牌需要经受市场的长期考验。它应有完善的功能原理,测试数据,完整的产品线系和形象包装,有些店家都不愿让客户接触产品,也不让客户了解工艺方式,只是简单的说"有效果就行啦",试问车主将几十万的车交给他们进行施工能放心吗?
车主也可以使用上网查询的方式了解品牌的产品状况,有些店主声称自己应用的是某某著名品牌的产品,可您上网一查,这种品牌根本没有这个项目,原来店家只是将某品牌其它功能类似产品(如发泡填充,底盘防锈…)放入所谓隔音工程中,再从市场上找一些诸如保温材料做为工程主导材料,冠以某品牌隔音工程的,这种情况车主可能得不到这个品牌任何保证。车主还可以通过观察产品的包装、索取技术手册的方式进行区别,品牌产品一定会在产品和包装上留有商标。
线上和线下产品也是车主区别的重点。线上产品指的是在汽车制造流水线上应用的产品,它是通用产品;线下产品是指在汽车后服务市场应用的产品,它是特殊功能产品,满足车主的更高要求,这就像许多爱车人士购买新车后,会拆下原厂音响,换上专业汽车音响一样,线上产品的功能等级受制于三个因素:1、 工业化标准低,是通用型产品. 象现在国内市场上有些做汽车隔音工程的商家,用的主要材料,就是将流水线上的材料拿来线下重复使用。这种即使装的再多些、厚些,也效果有限。更何况有些主要材料线下的工艺也远远达不到线上的工艺要求。比如说--降振板,流水线上应用,是将它贴在空车壳上后,需经过一个170℃以上的烘箱加热后,才能使其与车体有效的密合,方能达到降振的效果。因为,做汽车隔音,"降振"是最关键的。但是,线下如何操作呢?!想达到温度要求,就不可能将整车通过烘箱来加热,只能用明火通过手工来局部加热,这就存在很的大局限性;一是操作人员很难掌握,就会受温不均;二是有些部位,如车门、墙裙、引擎盖等部位,更不能直接在上面加热,所以,导致的后果就是,用不了多长时间,降振板与车体脱落--整个隔音工程以失败而告终。2、成本低,比如一个年产百万辆的车型,如果在隔音材料上每台用1000元,就需要十个亿的投资,而一台车成百上千个部件,所以厂家一般不会在隔音件上投入如此之大,成本低,标准可想而知。3、需适应流水线工艺要求,厂家的汽车制造速度是以分秒计算的,像线下产品这样需耗时几个小时来安装,是无法满足厂家要求的,所以说线上产品只可以满足汽车制造时的通用化要求,无法满足车主的个性化要求。建议车主在选择隔音工程时,应该以线下产品为主。
施工之后的安全性也是车主重点考虑的要点,如车体密封工程,它是解决由外向内传播噪音的基础工程,它要做到车体的良好密封,又要使车内的气压保持平衡,不能关闭车门时出现耳压,过度密封还可能造成车内缺氧,给车主行车时造成危险,有些工程只凭"经验堆砌"而非严格科学依据行事,也会造成施工后的安全隐患,如A、B柱注胶发泡,它可能因发泡固化的内张力减弱车体的抗冲击性能,还会给车主在后期维修时带来诸多麻烦,而这种做法带来的效果其实也很有限。更有一些工程大肆拆除车辆关键功能部位(如仪表盘、发动机),又无法完整恢复,给车主带来不少苦恼。
车主最关心的是施工后的效果,一般的工程施工降3-4分贝才可以让车主有听觉差异,科学的测试应是对车内噪声的高、中、低频分别给予评估,好的声学材料可以将车内噪声平均降低7个分贝,最高可降低13个分贝左右,但这种测试对设备的要求很高,国内只有一些大型汽车厂家和科研院所才有,需要注意的是,普通的分贝仪或声级是无法准确测试车内噪声的,现时业内也多不采用,主要还是以车主亲身感受的方法评估效果。另外,车主也应客观的评估隔音工程所达到的效果,完全解决噪音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对于有些店家声称可将车内噪声降低30个分贝,我们认为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车主应该冷静考虑。
最后谈谈价格,这个问题车主比较敏感,顶级隔音声学材料其实并不便宜,应用顶级产品进行全车施工,价格约在8000-9000元,低一档的材料应在5000-6000元左右,当然效果两档相距数倍之多。隔音工程是非常辛苦和细致的工作,车主在选择时也应适当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