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淮源
1882年出生,云南江川人。云南将武堂毕业,抗日战争中任第二战区第三军中将军长,1941年5月12日在中条山战役中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
附:唐淮源将军人物简介
唐淮源(公元1886年~1941年),字佛川,江川县人。公元1909年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后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抗战中任第三军上将军长,守卫中条山,屡挫日军。1941年5月,日军大举进犯,唐誓与中条山共存亡,于弹尽援绝之际饮弹自尽,以身殉国。
历经60多年风雨的唐公祠而今显得十分衰败
□ 本报记者 吕向群 文/图
1941年5月12日,山西省中条山。与日本侵略军战至弹尽援绝的国民党第三军军长唐淮源率部突围至悬山时,下起了滂沱大雨。眼看守土无望,愤未尽保卫中条山之职,唐淮源强行遣去左右,举枪自戕,以身殉国于樊泉沟悬山之颠。
唐淮源之死,书写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悲壮而又光辉灿烂的一页。史料记载,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上将以上高级将领共计8人,唐淮源死后被追晋为上将,成为抗日战争中屈指可数的国民党阵亡高级将领之一。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忠勇的将军就出生在江川县桐关村的一个小村子里。60多年过去了,将军在江川生活的点点滴滴仍能被家乡人清晰记起;生养将军的土地上,至今保留着唐家大屋、唐家祖坟,以及为纪念将军而修建的唐公祠。
1将军祖居——麻栗园
唐淮源将军的生长地——桐关村麻栗园没有水泥路,我们只能将车子停在村外徒步前往。这个依山而建的小村庄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抚仙湖、星云湖过来的暖湿气流被村后的梁王山挡住,湿润的空气在山谷徘徊,滋润着村中万物。一股清泉顺着山腰流下来,灌溉着村里不多的农田。在这个仅有40余户人家的小村子里,我们很轻松就找到了唐淮源将军的两位侄子——唐国华与唐昆华。
今年75岁的唐国华最后一次见到唐淮源时只有6岁,对这位当军长的二叔没有留下太多印象。据唐国华两兄弟介绍,唐淮源的祖父叫吕映发,由宣威到江川县桐关村做上门女婿,育有四子,唐淮源之父唐德贵为第二子。唐德贵与原配夫人生下了唐有春,即唐国华、唐昆华之父;此后继配姚氏,迫于生计,搬迁至附近的立脚村,在立脚村生下了唐淮源。
唐淮源出生未满一年父亲便去世了。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唐母姚氏日日上山砍柴卖供儿子读书。唐淮源师从老秀才胡岐山,因深知母亲供他上学不易,自幼读书就格外勤奋;胡岐山也怜惜这位家境贫困的学生,不肯收他的学资。四十多年后,贵为军长的唐淮源回乡葬母,曾拜访当年的启蒙恩师,并对老师躬身下跪。唐淮源尊师的佳话,至今仍在将军故里广为流传。
唐淮源十二三岁时,母亲到江城镇侯老太爷家帮佣,唐淮源被带至江城侯家。侯老太爷对唐淮源甚是喜爱,令其与侯家子弟同进私塾读书。聪明过人的唐淮源在塾师的教导下参加乡试,得中后进省会试,适逢清廷废科举,兴学堂,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在校期间,与朱德结下了深厚友谊,并加入了“同盟会”。
唐淮源与朱德既有同窗之谊,又在随后的讨袁护国运动中成为生死之交。至今在唐家祖坟里仍能看到朱德为唐淮源四叔立的碑,成为二人深厚友谊的历史见证。
唐家祖坟坐落在唐家祖屋后面的菜园里。在唐国华的引领下,我们找到唐淮源四叔吕得翠的墓碑,上有介绍吕得翠生平的碑文,落款为“靖国联军第二军第三旅旅长 世侄 朱德 拜题”。此碑立于1927年3月23日,是应唐淮源之请所题。当时,唐淮源任国民党陆军学校南昌分校教育长,此后不久,朱德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当年的金兰兄弟分属国、共两党,从此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2回乡葬母
江川县江城镇的黄泽彬是为数不多的与唐淮源有着深厚渊源并健在的老人。黄老今年82岁,除了耳背外,目光如炬,神清气爽,对当年发生的一切记忆犹新,被誉为江川县的“活字典”。巧的是,黄泽彬就是老乡绅侯老太爷的亲外孙。当年唐淮源之母在侯家帮佣,侯老太爷视唐淮源如己出,“我们叫唐淮源二舅,大家处得像一家人一样。”黄泽彬告诉记者。
黄泽彬对将军所有的记忆定格在1939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唐淮源率部参加了冀北晋西的多次战役,功勋卓著,于1938年升任陆军第三军军长,隶属第五集团军,奉命守御中条山。中条山是山西门户,当时处于日军包围之中,抗日军队面对强敌,背靠黄河,环境险恶。唐淮源将军率军来到中条山后,沉着果毅,英勇御敌;日军为拔掉这根插在其占领区的钉子,几年中曾发动十一次大规模进攻,都被唐将军率领的第三军和其他友军击退。因此,日军称中条山根据地为其华北占领区的“盲肠”部位。1939年4月,唐母姚太夫人在江川老家病故。经蒋介石特批,唐淮源于1939年秋回乡葬母,时年15岁的黄泽彬见到了这位闻名遐迩的“军长二舅”。
国难当头,慈母辞世,唐淮源回乡的心情想必十分沉痛。家乡人家家户户摆出香案,用最高的礼仪欢迎这位从前线归来的将军。据黄老回忆,那几日来悼唁的宾客络绎不绝,唐家的酒席也从早吃到晚。每天等客人散去后,唐家专门置酒席给城里的乞丐吃,每顿招待乞丐的酒席就有十几桌,在江城镇成为美谈。
由于前方战事不断,唐淮源在江川老家仅呆了一周左右。这期间,江川县曾邀请将军为附近的学生、青年作报告,黄泽彬也参加了报告会。黄老回忆,唐淮源当时讲了三件事:一是讲国家形势,告诉大家国难当头;二是号召本县适龄青年踊跃当兵,报效国家;三是骂了贪官污吏。黄老说,报告会后,江川县即有一二十名热血青年报名参军上前线,可惜一个也没活着回来。当时,凡有人阵亡,国民政府就给其家属送去一面飞鹰旗,旗为黄色的三角形,上面绣有红色的飞鹰。凡有飞鹰旗的人家,从此以后不用派工、派款。
3以身殉国
匆匆葬母之后,将军即返回中条山前线。他曾对官兵们说:“吾向以老母在,善有所虑,今大事已了,此身当为国有,誓与中条山共存亡。”
为彻底消灭中条山根据地的抗日军队,1941年5月,日军从华中、华北调集了八个师团、九个旅团、一个骑兵团、百余架飞机及若干特种兵部队,总数达二十余万人,大举向中条山扑进。中条山阵地被截为两段,第三军不能互相呼应,黄河南北岸被日军控制,不能渡河增援。
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唐淮源对各师长说:“现在情况极险恶,吾人在事有可为之时,应竭尽心力,恢复原态势。否则当为国家民族保全人格,我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之决心。”“中国军队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将帅,有也千万不要由我第三军开其端!”随后,令各师以团为单位,化整为零,以分敌势,进行殊死战斗。
战局在继续恶化。各路突围部队力战至5月11日,全部被日军截回。唐将军几经力战冲杀,至5月12日到达悬山。时遇马蹄沟、水泉沟、大寺评之敌追踪而至,围攻甚急。在日军步步紧逼之下,唐淮源不愿落入敌手,遂自戕殉职,享年55岁。
4唐公祠春秋
唐淮源将军壮烈牺牲的消息传来,全国军民悲痛万分。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曾写了一副挽联:“国土未复失壮士,碧血千载染中条”,表示沉痛悼念。1942年2月2日,国民党政府明令褒扬陆军上将唐淮源,并准定将唐淮源平生事迹存备宣付史馆,以表彰英烈。1943年,江川县奉命于江城镇东门营造唐公祠,供奉唐淮源将军牌位及肖像。
2006年,当记者来到唐公祠时,历经60多年风雨的唐公祠显得十分衰败,只有右侧门首上依稀可辨的“义仁报国”四个字说明这里曾供奉过将军。黄老告诉记者,土改后,唐公祠分给几户百姓居住;祠堂内原悬挂有许多国民党要员的题词匾联,后大都散佚。据江川县原文化馆馆长梁忠友介绍,当年任云南省政府秘书长的朱景宣曾送过将军一个“滇军完人”的大匾,后被农民锯短做了烤房门,1986年文物普查时由县文化馆花30元钱从农民手中购回此匾,同时还找到被农民锯去两头做猪厩门的“铁血流芳”匾,以及蒋介石为唐母题词的“岳欧懿范”碑,现保存在江川县博物馆。
将军故第——位于江城镇的唐家大屋土改后亦分给当地百姓居住,目前还住着四户人家。一位男性住户告诉记者,他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了,近年来也偶尔有人到这里探访,但将军的后人始终没来过。
据唐淮源的两位侄子介绍,唐淮源育有4子4女,目前大都已过世。将军的子孙多住在外地,已很少回乡。
1986年12月18日,江川县委政府在江川县城影剧院举行集会,隆重纪念国民党陆军第三军军长唐故上将淮源诞辰一百周年,同时,追认他为革命烈土。
1989年9月9日,江川县政府派员随唐淮源之子女赴山西省夏县,经多方查寻,找到了唐将军的遗骸,火化后于10月17日护送回江川,唐淮源将军墓现屹立于江川县革命烈士陵园内。
[
本帖最后由 种田人 于 07-09-18 11:1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