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7-05-10 14:56 IP属地:未知
●主动安全之将来时
安全装备的网络化趋势
通过将主动、被动安全系统及辅助驾驶系统建立成一个网络,博世创立了模块化的安全系统———CAPS(整合主被动安全系统)。该系统为实现先进的安全功能提供了基础,可更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
第一代CAPS功能整合了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和ESP?。第二阶段的开发成果是预测性碰撞警告系统,目前已经在
奥迪Q7(
参数|
询价)上实现了批量生产。第三阶段的开发将推出预测性紧急制动系统,未来将能够使车辆在紧急状况下自行紧急刹车。
除了CAPS,博世还开发了车辆动态管理系统(VDM),将ESP?、转向系统、主动底盘系统以及动力总成共同构建成一个网络,车辆行驶的安全、灵活和牵引力都得到提高。
●被动安全的四大矛盾
“砰!”
巨大的动能使前保险杠破碎、水箱出现凹陷破裂。发动机舱盖、雨刷支架、前翼子板开始预变形,静待可能到来的行人撞击。
速度传感器探测到突变的负值加速度,并将该信号传递给ECU。安全带开始预张紧;安全气囊起爆,以200公里/小时的初速度膨胀,但其膨胀充气的速度迅速衰减。发动机下沉、转向管柱溃缩;三点式安全带完全张紧,将乘员牢牢固定,但头部还是撞在已经不再涨大的气囊上。
动能没有被摩擦、制动和车身前部的变形完全耗尽,而是继续沿着前纵梁、上横梁等组成的框架结构向地板骨架和侧面框架扩张。在动能的传递过程中,车顶的天窗也如春风掠过的水波般起伏飘荡。
在人类眨动眼睛的过程中,上述的正面碰撞事故可以完整地发生一次,安全气囊的起爆充气可以发生三次。五一前夕,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黄世霖教授和周青教授详细描述了正面碰撞的过程,并揭示被动安全装备设计、使用存在的四大矛盾。
●矛盾之一:最有效与最易被忽视
安全带是第一安全装备,但也最易为人们所忽视。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黄世霖教授告诉记者,系安全带与不系安全带的乘员在车祸中的死亡比例为1:10。如果乘员未系安全带,在35公里/小时的车速下发生正面碰撞,乘员将撞破风挡玻璃。但是,劣质安全带也可能“杀人”。导向环开裂,可能割破安全带;坐椅背向后倒倾,使人从安全带下方滑脱,可能导致双腿伤害。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周青教授还强调,吸能和转移能量是在碰撞后减轻伤害的两个主要办法。安全带不会给事故增加能量;气囊依赖化学爆炸及时展开,为事故增加了能量。
●矛盾之二:软与硬
如果是枕头垫在头部,发生碰撞时一定没有保护作用。周青告诉记者,安全气囊需要一定的强度,没有力就不能吸能。
整个碰撞过程在100毫秒内完成,气囊必须在10-30毫秒内展开并到位,化学爆炸是唯一有效的手段。初始阶段,气囊的展开速度非常块,可达到200公里/小时,但递减的速度也非常快。
如果乘员距气囊的起始位置不足20厘米,则可能被气囊击伤;如果二者相距超过50厘米,且乘员在气囊全部展开前与其接触,才能获得最好的保护。
●矛盾之三:轻与重
轻量化的趋势已成为汽车设计、制造的必然方向。但是车身质量的轻与重却直接带来了安全的矛盾。
车身的质量轻,动能低,紧急制动性能更好,对整个交通群体更加安全。但是,质量轻的车身高速稳定性和抗侧风性稍差;在相同设计水平、车身尺寸的前提下,与较重的车发生碰撞,较轻的车内乘员受重伤几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