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6-10-17 00:31 IP属地:未知
查看 18.5W | 回复 17
谈避震与弹簧的合理搭配
弹簧的力度和避震的软硬要有合理的搭配才能有理想的效果,
认为只要避震够软就可以保证舒适性的看法是不够全面的,
对于民用车辆来说,车子行驶中的重心移动主要靠弹簧来负担,
车子过弯或遇颠簸遇冲击时,弹簧受重力压缩,缓冲冲击力,
过弯后以及离开颠簸路面后,弹簧又伸张开来,恢复车身的正常的状态,
但这需要避震对弹簧的辅助作用,主要表现在两点:
弹簧收缩时,避震起缓冲作用,避免冲击力造成弹簧压缩过快过度,
而弹簧伸张时,避震又起阻尼作用,避免弹簧弹开速度过快过猛,
所以避震的软硬度一定要和弹簧的硬度适当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以通过减速带为例,可以直观的帮助大家了解这一点,
如果弹簧硬避震软,那么在冲上减速带时,
避震的缓冲力不够,不能有效的缓冲弹簧受到的冲击力,
会使弹簧压缩过度,表现为车身正常而车轮收缩入轮拱,
在驶过减速带落地时会感觉到车身整体的下坠感,
好似过山车瞬间失重的感觉,轮胎瞬间离开地面会导致失去操控力,
而在落地后,由于避震又不能很好的对弹簧的伸张产生阻尼,
会使弹簧的伸张速度过快,表现为弹簧反复弹跳,车身上下振荡,
坐车里感觉就是上下起伏,跟坐船似的,
如果弹簧软而避震过硬,那么在冲上减速带时,
避震的缓冲力太强,导致弹簧不能有效的收缩而缓冲冲击力,
会使弹簧收缩不足,而导致车身剧烈震荡而腾空,
就好象特级车撞上土包飞上天一样,
而落地后避震产生的阻尼又过大,导致弹簧不能伸张恢复车身,
我们会有一屁股坐到地上,然后又慢慢升高的感觉,
在通过连续的减速带时,会感觉到车身越来越低,
这是因为弹簧连续压缩而不能即使伸张,
所以避震的软硬应该要和弹簧的力度有适当的搭配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当我们冲上减速带时,避震应能提供适当的缓冲力,
保证弹簧足够收缩吸收冲击力,同时保持轮胎始终能够贴住地面,
保持抓地力与可操控性,而驶过减速带后,
避震的阻尼也要适中,保证弹簧及时伸张,准确回位,
保持车身稳定,为下一次收缩做好准备,
车子落地弹跳应控制在一次为最佳,
以我的车子为例,之前的EIBACH套装确实配合的非常好,
驶上减速带时对冲击力处理的非常柔和,
而且始终可以感觉到轮胎碾过减速带上那些小疙瘩的细节,
驶过之后,车身保持平稳,而车轮柔和落地,不再弹跳,
后来换了KONI的弹簧,慢慢感觉到KONI的簧确实比EIBACH的要硬一些,
上减速带时有点墩车,速度快点轮胎就会离地,
然后落地也是硬生生的,弹跳怎么都得来两下,
后来买的的POLO劲情只换了弹簧,原厂避震真的惨不忍驶,
上减速带望着天,下减速带看着地,一下飞起来,再一下砸到地上,
然后还要忽悠忽悠三四下,软的太过分了,
所以说呢,对于可调软硬的避震,不能简单的调到最软就不管了,
还是要根据路面状况和弹簧硬度选择适当的硬度,
以我这边常见的KONI来看,从最软至最硬大约是2圈半,
从最软然后往最硬方向调1圈至1圈半之间比较理想,
日常遇颠簸路面或是平坦高速甚至下场比试都能兼顾性能与舒适,
当然,这是理性的观点,个人偏好也很重要,
常走高速出长途的和路面状况非常好的就可以调到最软,
下赛道豁命的调到最硬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