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空军最高勋章的第一位获得者,他以24岁的生命践行了母校的死亡校训。
原创: 二面湖水 湖说爸道 昨天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听我为你打捞鲜为人知的历史。
一
上世纪四十年代流行一首歌曲叫《西子姑娘》,歌后周璇曾经唱过它,歌词是这样的:
柳线摇风晓气清 频频吹送机声,
春光绮旎不胜情 我如小燕君便似飞鹰,
轻渡关山千万里 一朝际会风云,
至高无上是飞行 殷情期盼莫负好青春。
铁鸟威鸣震大荒 为君亲换征裳,
叮咛无限记心房 柔情千缕摇曳白云乡,
天马行空声势壮 逍遥山色湖光,
鹏程万里任飞扬 人间天上比翼羡鸳鸯。
春水粼粼春意浓 浣沙溪映花红,
相思不断笕桥东 几番期待凝碧望天空,
一瞥飞鸿云阵动 归程争乘长风,
万花丛里接英雄 六桥三竺笼罩凯歌中。
如果你第一次听到这首歌,你决不会猜出这首柔情似水、呢喃婉转的歌曲居然是一首空军军歌。
为什么会把这首“另类”的歌作为上世纪四十年中国的空军军歌呢?这是因为在西子湖的所在地杭州郊区有一座“另类”的学校,这座学校集中了当时中国最精英的人才,大多是才华与颜值并存的高富帅,他们绝大多数人出生富家,必须最少拥有中学以上的文凭。通过层层选拨,毕业后拿着用都用不完的高薪,是当时中国万千少女心中的偶像。
这所学校学的与现在的南翔技校只差一点,尽管大家都是学开机机的,只不过南翔技校是要钱,可是这所学校却要命,这是一所培养死亡的另类的学校。
这里毕业的学生,他们曾为中国人的自由斩断未来,割断情丝,放弃亲情。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先后有1700多人慷慨赴死,而他们生命永远定格的时间平均为23岁。
(当抗战结束时照片上的人只有三人活着)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忠实的践行学校的校训: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但现在却少有人记得他们的历史功绩,沙场机声,水乡柔情,都在西子湖畔那暧风曛曛中消逝在白云蓝天深处,青史终成灰,仿佛一切都不曾来过这个这世界一样。
在人类战争中,从来没有这么多的人对这么少的人亏欠这么深的恩情。邱吉尔的这句名言同样适用于他们。
这所学校叫中央航空学校,当年它也有一个与黄埔军校齐名的非正式名字:笕桥航校。
二
今天我要讲的故事主角就是这所航校的学生,他毕业于中央航校第七期。他是抗战中中国空军后期最著名的英雄。是中国空军第一个青天白日勋章的获得者,他短暂的一生正是那个时代中青年一代为国捐躯精神的真实写照。
2015年8月24日,国家公布了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周志开的名字名列其中。我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同事蓉姐,让她回去告诉妈妈,老人家听到这消息后,激动了好几天,因为周志开是她最亲的哥哥,周烈士在殉国七十年后,他的事迹终于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承认。
周志开生于1919年12月10日,殉国于1943年12月14日,河北滦县人,祖父是清代的大员,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实业家,父亲是山东省的大法官,著名的开滦煤矿就是他们家的产业。(听蓉姐介绍,她们家族现在都还有开滦煤矿的股权证,留着当文物吧,哈哈。)
蓉姐说据他的母亲回忆周志开最早的梦想是做一名电影明星,这张2017年被拍卖了2800多元的周志开小学毕业证上的少年周志开,已经初具明星像了。
如果不是国家有难,中国可能多了一位娱乐界的公子哥,少了一位民族英雄。
周志开悄悄的报了笕桥航校,被录取后才给家人说。这是他在航校时的照片,已然是一位电影明星了。
193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英雄辈出的高志航大队空军第四大队当见习飞行员,从此开启其短暂而光辉的空军生涯。
1940年7月17日,蒋公在“中央总理纪念周”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了周志开:“……我们每架驱逐机每日要与敌军五倍以上兵力继续三个至六个小时的始终苦斗,每一队飞机至少有三分之二皆被敌机枪炮弹击中的,有一次,周志开同志所驾驶的飞机,被击中九十九颗枪弹,又加一颗炮弹……。”
事情是这样的1940年夏季,敌机疯狂地袭击重庆,每天来袭的飞机少则百十架,多则160架,我机每天要与五倍之敌苦战3-6个小时,整个重庆轰炸期间,周志开都与战友们在枪林弹雨中与敌苦战。有一次其战机中了九十九发子弹和一发炮弹后,仍然完好无损的完成了任务,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专门接见了他。
这封写于1943年6月4日珍贵的家书是2014年台湾商人白中琪先生在一个拍卖会中拍得的。
信中写到:“母亲:近来因为时常出到前线活动,所以没有给家里写信。承现已升调本大队第23中队中队长,接收队务,一切尚未就绪,事情较忙。寄上法币伍佰元。”
志开是一孝子,经常给家里寄钱,最多的一次寄了2700元,还给母亲说是因为救护了一名美国战友,对方非要给他一万元。
此前的几个月,志开与战友一起去印度接受新型飞机,在洋县到固城的途中,他驾新飞机打下一架日军飞机,为新型飞机首开“机荤”,而前几天的6月1日,他升任中队长。而写信后的两天,他将创下中国空军的一个壮举:
1943年6月6日,刚刚作战最后一个回来的周志开还没来得急解下航空服,就传来日军突袭机场的警报声,其它战友都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他马上返回到机场,来了个最危险的逆行,跳上最近的一架飞机,连座舱都还没有关上,日军就已经来到机场上空。
(周志开的座机,周家后人提供图片)
他强行起飞,炸弹就在机尾爆炸。他独力与敌机作战,单机冲入敌八机队形,凭高超的技术,以一敌八,此战打下三架敌机,自己安全回来。
几天后的6月10日,在白市驿空军小礼堂里举行了一次授勋仪式,蒋公亲临现场为周志开授予一枚青天白日勋章,这是整个中国空军获得的第一枚中国国民政府最高勋章。
(图为周志开所得的青天白日勋章)
蒋公在会上讲到:“周志开的光荣,不是他自己的,而是整个空军的光荣,同时,亦是全国军人的光荣,不但他本人受人尊敬,就空军地位,及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因之提高了。”
在他的短暂的五年空军生涯中,大小作战百余次,击落敌机六架半(半架为与战友合力打下)。曾获二星星序奖章、五星星序奖章、三等宣威奖章、一等宣威奖章和青天白日勋章。
是继高志航等四大天王后,中国空军后期最著名的英雄,无愧于英雄的前辈,无愧于四大队这个光荣的集体。
三
有一次我问蓉姐,舅舅是军中著名的美男子,又是空军的英雄,追求的人一定也很多吧。蓉姐说母亲曾告诉她,当年,家里人催着让舅舅找一位好女子结婚,舅舅总是说,我们的生命挂在飞机上的,不能害了别人,说打下一百架日本飞机后就结婚。舅舅曾经与一位影星有过短暂的恋情。不过由于他很快殉国,没有后代留下。
抗战中的中国空军,等于就是死亡的代名词,每一次飞行就是与未来的绝别,与亲人的绝别,所以他们大多不敢结婚,因为为了所爱的人的未来,他们选择没有未来。
(周志开与战友,周家后人提供)
绝别的一天终于到了,1943年12月14日,刚刚过完24岁生日的周志开,与战友一起侦查敌情后,与敌激战与宜昌上空,油箱中弹,最后在迫降时,飞机失控,殉国于湖北宣昌长阳县龙潭乡。
(图为失事地点)
当时的空军飞行员,都给自己取了一个代号,不知为什么周志开给自己取的代号就是“长阳”,这难道是天意么。
我查到空军恩施前进指挥所主任刘毅夫将军当时作的记录报告,一代战神牺牲时惨不忍睹,现在当地的老人都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因为不愿让他的亲人看到伤心,我在这时就不引用了。
可以告慰亲人的是,我查看日军的战史文章,当时击中英雄的日军飞行员,于半年后被我军打死在海南。
在周志开烈士殉国七十多年后,长阳县当地把志开殉国处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当时飞机坠落的地方要修建他的衣冠墓,永远怀念这位年轻的英烈。
四
我们的故事还没有完,志开的遗体被运回重庆,安葬在重庆南山空军坟,空军委员会主任周至柔出席了葬礼。(这位空军司令也是一年后才获得青天白日勋章。)
周烈士的母亲周王倩绮把十五万元的抚恤金捐给空军遗属学校,并把蓉姐的小舅舅送到我们都江堰蒲阳的空军幼校学习。被空军将士尊称为“空军之母”。
1944年7月14日《中央日报》写了一篇标题为《空军烈士周志开之母:她将孩子呈献给国家,她更愿天下父母都这样爱他们的儿子》文章,从中可以看见一位伟大母亲的胸怀与悲伤:
从周烈士葬礼后,母亲对国家表达感谢开始。「国家对周志开太好了。他对国家只是尽了一个空军应尽的责任,国家对他却处处是殊遇,所以我无论如何不能再收国家给家属的一笔十万元恤金。」
坚韧母亲,勇敢谈亡儿:当年49岁的老太太谈起殉职儿子时,没有眼泪,也无骄傲。她再三说,是机运和幸运造就了儿子的辉煌战绩。
记者观察到,周母银灰头髮挽成髮髻,朴素黑绸衫、黑布鞋,手上却和一身朴素不协调地戴着一金、一白金两只戒子。戒子似乎太大,缠着白布条,老太太手臂上有一支新手表。
周王倩绮女士说:「戒子和手表都是志开的遗物。」手表是周志开初次出马击落日本重轰炸机时,蒋委员长召见,颁授青天白日勋章时,赠送的礼物。周志开回家后,母亲向他要了这支手表,似乎每次看见手表,母亲就会愉快地想起,「志开真的击落了一架敌机」。那是支Wylek牌的长方形手表。
谈到儿子的死,周母没有呼天抢地的悲伤,但她的冷静让人动容,她的悲痛令人不舍。
周妈妈表示,周志开的座机在衡阳上空,油箱就漏了。他发出最后电报,表明:「也许我要跳伞」。但也许因为他还想救飞机,也许因为别的考量,改变了主意,先把身分辨识「手炼」从飞机上掷下。他已经准备好如果飞机着火时,还可以留个符号,证明火葬的是自己。结果飞机没有着火,直接摔下来,周志开头部重创。这些从周志开遗体取下来的物品,对于生就不喜手饰的母亲而言,有着超过饰物的意义,所以母亲戴着,也把对亡儿的思念,日日夜夜繫在身上、深埋心里。
周志开殉职后一批空军飞行员到周宅慰问,但都没有勇气进去。因为他们害怕见到母亲泪眼婆娑的老泪,怕听她带哭的陈述。人间至痛,莫过于白髮人送黑髮人,情何以堪。
在那个大动荡的时代,周王倩绮后来带了一儿一女去了台湾,住在台南水交社眷村,在生活拮据时,还靠卖亡儿的遗物渡过难关。1985年,这位著名的“空军之母”无疾而终,年九十。
(周家后人提供)
现在台南还有空军志开小学,台北有志开路纪念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
而周老太太的幼子却留在了大陆,另一位女儿也就是蓉姐的母亲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随国民政府驻外国大使的丈夫一起响应号召辗转回到大陆,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后来在成都定居,成为了本单位一位普通的劳动者。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蓉姐看到一本书上记录了舅舅的事迹,才通过作者联系到台湾的亲人。
(周志开大哥周志宏的回忆文章,周家后人提供)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得以了解更多的史料,还原那段悲壮的历史。烈士的亲属们都愉快的活在吾国吾土上面,这是周志开烈士九十七岁的妹妹和双胞胎曾孙的合影。
(仅以此文献给那些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先辈们,本文图片部分来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原创: 二面湖水 湖说爸道 昨天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听我为你打捞鲜为人知的历史。
一
上世纪四十年代流行一首歌曲叫《西子姑娘》,歌后周璇曾经唱过它,歌词是这样的:
柳线摇风晓气清 频频吹送机声,
春光绮旎不胜情 我如小燕君便似飞鹰,
轻渡关山千万里 一朝际会风云,
至高无上是飞行 殷情期盼莫负好青春。
铁鸟威鸣震大荒 为君亲换征裳,
叮咛无限记心房 柔情千缕摇曳白云乡,
天马行空声势壮 逍遥山色湖光,
鹏程万里任飞扬 人间天上比翼羡鸳鸯。
春水粼粼春意浓 浣沙溪映花红,
相思不断笕桥东 几番期待凝碧望天空,
一瞥飞鸿云阵动 归程争乘长风,
万花丛里接英雄 六桥三竺笼罩凯歌中。
如果你第一次听到这首歌,你决不会猜出这首柔情似水、呢喃婉转的歌曲居然是一首空军军歌。
为什么会把这首“另类”的歌作为上世纪四十年中国的空军军歌呢?这是因为在西子湖的所在地杭州郊区有一座“另类”的学校,这座学校集中了当时中国最精英的人才,大多是才华与颜值并存的高富帅,他们绝大多数人出生富家,必须最少拥有中学以上的文凭。通过层层选拨,毕业后拿着用都用不完的高薪,是当时中国万千少女心中的偶像。
这所学校学的与现在的南翔技校只差一点,尽管大家都是学开机机的,只不过南翔技校是要钱,可是这所学校却要命,这是一所培养死亡的另类的学校。
这里毕业的学生,他们曾为中国人的自由斩断未来,割断情丝,放弃亲情。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先后有1700多人慷慨赴死,而他们生命永远定格的时间平均为23岁。
(当抗战结束时照片上的人只有三人活着)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忠实的践行学校的校训: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但现在却少有人记得他们的历史功绩,沙场机声,水乡柔情,都在西子湖畔那暧风曛曛中消逝在白云蓝天深处,青史终成灰,仿佛一切都不曾来过这个这世界一样。
在人类战争中,从来没有这么多的人对这么少的人亏欠这么深的恩情。邱吉尔的这句名言同样适用于他们。
这所学校叫中央航空学校,当年它也有一个与黄埔军校齐名的非正式名字:笕桥航校。
二
今天我要讲的故事主角就是这所航校的学生,他毕业于中央航校第七期。他是抗战中中国空军后期最著名的英雄。是中国空军第一个青天白日勋章的获得者,他短暂的一生正是那个时代中青年一代为国捐躯精神的真实写照。
2015年8月24日,国家公布了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周志开的名字名列其中。我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同事蓉姐,让她回去告诉妈妈,老人家听到这消息后,激动了好几天,因为周志开是她最亲的哥哥,周烈士在殉国七十年后,他的事迹终于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承认。
周志开生于1919年12月10日,殉国于1943年12月14日,河北滦县人,祖父是清代的大员,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实业家,父亲是山东省的大法官,著名的开滦煤矿就是他们家的产业。(听蓉姐介绍,她们家族现在都还有开滦煤矿的股权证,留着当文物吧,哈哈。)
蓉姐说据他的母亲回忆周志开最早的梦想是做一名电影明星,这张2017年被拍卖了2800多元的周志开小学毕业证上的少年周志开,已经初具明星像了。
如果不是国家有难,中国可能多了一位娱乐界的公子哥,少了一位民族英雄。
周志开悄悄的报了笕桥航校,被录取后才给家人说。这是他在航校时的照片,已然是一位电影明星了。
193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英雄辈出的高志航大队空军第四大队当见习飞行员,从此开启其短暂而光辉的空军生涯。
1940年7月17日,蒋公在“中央总理纪念周”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了周志开:“……我们每架驱逐机每日要与敌军五倍以上兵力继续三个至六个小时的始终苦斗,每一队飞机至少有三分之二皆被敌机枪炮弹击中的,有一次,周志开同志所驾驶的飞机,被击中九十九颗枪弹,又加一颗炮弹……。”
事情是这样的1940年夏季,敌机疯狂地袭击重庆,每天来袭的飞机少则百十架,多则160架,我机每天要与五倍之敌苦战3-6个小时,整个重庆轰炸期间,周志开都与战友们在枪林弹雨中与敌苦战。有一次其战机中了九十九发子弹和一发炮弹后,仍然完好无损的完成了任务,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专门接见了他。
这封写于1943年6月4日珍贵的家书是2014年台湾商人白中琪先生在一个拍卖会中拍得的。
信中写到:“母亲:近来因为时常出到前线活动,所以没有给家里写信。承现已升调本大队第23中队中队长,接收队务,一切尚未就绪,事情较忙。寄上法币伍佰元。”
志开是一孝子,经常给家里寄钱,最多的一次寄了2700元,还给母亲说是因为救护了一名美国战友,对方非要给他一万元。
此前的几个月,志开与战友一起去印度接受新型飞机,在洋县到固城的途中,他驾新飞机打下一架日军飞机,为新型飞机首开“机荤”,而前几天的6月1日,他升任中队长。而写信后的两天,他将创下中国空军的一个壮举:
1943年6月6日,刚刚作战最后一个回来的周志开还没来得急解下航空服,就传来日军突袭机场的警报声,其它战友都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他马上返回到机场,来了个最危险的逆行,跳上最近的一架飞机,连座舱都还没有关上,日军就已经来到机场上空。
(周志开的座机,周家后人提供图片)
他强行起飞,炸弹就在机尾爆炸。他独力与敌机作战,单机冲入敌八机队形,凭高超的技术,以一敌八,此战打下三架敌机,自己安全回来。
几天后的6月10日,在白市驿空军小礼堂里举行了一次授勋仪式,蒋公亲临现场为周志开授予一枚青天白日勋章,这是整个中国空军获得的第一枚中国国民政府最高勋章。
(图为周志开所得的青天白日勋章)
蒋公在会上讲到:“周志开的光荣,不是他自己的,而是整个空军的光荣,同时,亦是全国军人的光荣,不但他本人受人尊敬,就空军地位,及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因之提高了。”
在他的短暂的五年空军生涯中,大小作战百余次,击落敌机六架半(半架为与战友合力打下)。曾获二星星序奖章、五星星序奖章、三等宣威奖章、一等宣威奖章和青天白日勋章。
是继高志航等四大天王后,中国空军后期最著名的英雄,无愧于英雄的前辈,无愧于四大队这个光荣的集体。
三
有一次我问蓉姐,舅舅是军中著名的美男子,又是空军的英雄,追求的人一定也很多吧。蓉姐说母亲曾告诉她,当年,家里人催着让舅舅找一位好女子结婚,舅舅总是说,我们的生命挂在飞机上的,不能害了别人,说打下一百架日本飞机后就结婚。舅舅曾经与一位影星有过短暂的恋情。不过由于他很快殉国,没有后代留下。
抗战中的中国空军,等于就是死亡的代名词,每一次飞行就是与未来的绝别,与亲人的绝别,所以他们大多不敢结婚,因为为了所爱的人的未来,他们选择没有未来。
(周志开与战友,周家后人提供)
绝别的一天终于到了,1943年12月14日,刚刚过完24岁生日的周志开,与战友一起侦查敌情后,与敌激战与宜昌上空,油箱中弹,最后在迫降时,飞机失控,殉国于湖北宣昌长阳县龙潭乡。
(图为失事地点)
当时的空军飞行员,都给自己取了一个代号,不知为什么周志开给自己取的代号就是“长阳”,这难道是天意么。
我查到空军恩施前进指挥所主任刘毅夫将军当时作的记录报告,一代战神牺牲时惨不忍睹,现在当地的老人都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因为不愿让他的亲人看到伤心,我在这时就不引用了。
可以告慰亲人的是,我查看日军的战史文章,当时击中英雄的日军飞行员,于半年后被我军打死在海南。
在周志开烈士殉国七十多年后,长阳县当地把志开殉国处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当时飞机坠落的地方要修建他的衣冠墓,永远怀念这位年轻的英烈。
四
我们的故事还没有完,志开的遗体被运回重庆,安葬在重庆南山空军坟,空军委员会主任周至柔出席了葬礼。(这位空军司令也是一年后才获得青天白日勋章。)
周烈士的母亲周王倩绮把十五万元的抚恤金捐给空军遗属学校,并把蓉姐的小舅舅送到我们都江堰蒲阳的空军幼校学习。被空军将士尊称为“空军之母”。
1944年7月14日《中央日报》写了一篇标题为《空军烈士周志开之母:她将孩子呈献给国家,她更愿天下父母都这样爱他们的儿子》文章,从中可以看见一位伟大母亲的胸怀与悲伤:
从周烈士葬礼后,母亲对国家表达感谢开始。「国家对周志开太好了。他对国家只是尽了一个空军应尽的责任,国家对他却处处是殊遇,所以我无论如何不能再收国家给家属的一笔十万元恤金。」
坚韧母亲,勇敢谈亡儿:当年49岁的老太太谈起殉职儿子时,没有眼泪,也无骄傲。她再三说,是机运和幸运造就了儿子的辉煌战绩。
记者观察到,周母银灰头髮挽成髮髻,朴素黑绸衫、黑布鞋,手上却和一身朴素不协调地戴着一金、一白金两只戒子。戒子似乎太大,缠着白布条,老太太手臂上有一支新手表。
周王倩绮女士说:「戒子和手表都是志开的遗物。」手表是周志开初次出马击落日本重轰炸机时,蒋委员长召见,颁授青天白日勋章时,赠送的礼物。周志开回家后,母亲向他要了这支手表,似乎每次看见手表,母亲就会愉快地想起,「志开真的击落了一架敌机」。那是支Wylek牌的长方形手表。
谈到儿子的死,周母没有呼天抢地的悲伤,但她的冷静让人动容,她的悲痛令人不舍。
周妈妈表示,周志开的座机在衡阳上空,油箱就漏了。他发出最后电报,表明:「也许我要跳伞」。但也许因为他还想救飞机,也许因为别的考量,改变了主意,先把身分辨识「手炼」从飞机上掷下。他已经准备好如果飞机着火时,还可以留个符号,证明火葬的是自己。结果飞机没有着火,直接摔下来,周志开头部重创。这些从周志开遗体取下来的物品,对于生就不喜手饰的母亲而言,有着超过饰物的意义,所以母亲戴着,也把对亡儿的思念,日日夜夜繫在身上、深埋心里。
周志开殉职后一批空军飞行员到周宅慰问,但都没有勇气进去。因为他们害怕见到母亲泪眼婆娑的老泪,怕听她带哭的陈述。人间至痛,莫过于白髮人送黑髮人,情何以堪。
在那个大动荡的时代,周王倩绮后来带了一儿一女去了台湾,住在台南水交社眷村,在生活拮据时,还靠卖亡儿的遗物渡过难关。1985年,这位著名的“空军之母”无疾而终,年九十。
(周家后人提供)
现在台南还有空军志开小学,台北有志开路纪念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
而周老太太的幼子却留在了大陆,另一位女儿也就是蓉姐的母亲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随国民政府驻外国大使的丈夫一起响应号召辗转回到大陆,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后来在成都定居,成为了本单位一位普通的劳动者。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蓉姐看到一本书上记录了舅舅的事迹,才通过作者联系到台湾的亲人。
(周志开大哥周志宏的回忆文章,周家后人提供)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得以了解更多的史料,还原那段悲壮的历史。烈士的亲属们都愉快的活在吾国吾土上面,这是周志开烈士九十七岁的妹妹和双胞胎曾孙的合影。
(仅以此文献给那些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先辈们,本文图片部分来于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