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辽宁论坛 >  写给咱东北:愿你历经苦寒后,春来依然“精神”

发表于 2018-04-20 09:18    IP属地:未知

查看 10.7W | 回复 1
写给咱东北:愿你历经苦寒后,春来依然“精神”
你在南方的寒风里四季如春,我在东北的艳阳里大雪纷飞。一到过年,这种感受似乎特别强烈。既有气候加给肉体的,也有气氛压迫精神的。
刚刚,我从湖南老家返回我的第二故乡——沈阳。我在此生活了二十年。故乡他乡频频切换,耳闻目见日积月累。有些话想说,写给“身在此山中”的东北人,也送给“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关外人。
也许,我这种“且把他乡当故乡”的真情和“恨铁不成钢”的矫情,也就在这普天同庆的节日气氛里,在大众舆论纷纷向东北落井下石之余,写出来才不至于那么膈应人。
1、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自去年林毅夫教授团队就东北经济为吉林开出一剂猛药后,药效对东北经济利弊如何尚不得而知,但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从经济学家到快递小哥,都加入到了这一场嘉年华中,声势浩大,鱼龙混杂。
破解东北经济困局,各方人士见仁见智,若在正常的讨论范围,也算是为东北振兴群策群力了。问题是,后来的许多讨论和文章其实是在貌似理性的幌子下,发出的义愤填膺之言,许多言论甚至有泄私愤之嫌了。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满是噱头的文章标题吧:
有骇人听闻的,《东北经济坍塌,远超想象,惨烈至极!》、《东北经济还有救吗?(深刻)》
有娓娓道来的,《丁香园为何从哈尔滨迁到杭州?其创始人李天天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另辟蹊径的,《东北再无狠人》、《东北狠人的奢侈品崇拜》
有高人指路的,《东北需要怎么样的发省》、《东北经济究竟需要怎样的营商环境?》
甚至还有越厨代庖的,《战略放弃东北是对东北最大的救赎》
1、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自去年林毅夫教授团队就东北经济为吉林开出一剂猛药后,药效对东北经济利弊如何尚不得而知,但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从经济学家到快递小哥,都加入到了这一场嘉年华中,声势浩大,鱼龙混杂。
破解东北经济困局,各方人士见仁见智,若在正常的讨论范围,也算是为东北振兴群策群力了。问题是,后来的许多讨论和文章其实是在貌似理性的幌子下,发出的义愤填膺之言,许多言论甚至有泄私愤之嫌了。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满是噱头的文章标题吧:
有骇人听闻的,《东北经济坍塌,远超想象,惨烈至极!》、《东北经济还有救吗?(深刻)》
有娓娓道来的,《丁香园为何从哈尔滨迁到杭州?其创始人李天天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另辟蹊径的,《东北再无狠人》、《东北狠人的奢侈品崇拜》
有高人指路的,《东北需要怎么样的发省》、《东北经济究竟需要怎样的营商环境?》
甚至还有越厨代庖的,《战略放弃东北是对东北最大的救赎》
我们姑且认为所有这些文章都是出于善意的,建设性的罢。可是,当此类文章铺天盖地而来时,你是不是会滋生出这么一种感受呢?唉,东北可能真是无药可救了,在那生活真是生无可恋啊!可是,生活在东北这片土地上的我及其他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们,这些年是感受到了东北经济的困境,可绝不是文章所描述的绝境啊。
任何舆论的狂欢中,是决不可能让被议论对象感受、提炼到太多真知灼见的。这就好比,一群精虫上脑的男子,在一个失意的徐娘面前,或花言巧语讨欢心,或针针见血指出路,你说女人在这么一堆的嗡嗡声中,怎么有心思去感受与分辨哪是真诚,哪是假意?哪是真情告白,哪是约炮前奏?
面对这些舆论,个体我已经不能感受到太多的真诚与善意。有四个字,“落井下石”倒是让我深有感触。由此我还思考开来:人性中奴性这一劣根性在这场舆论狂欢中表现得够淋漓尽致。捧臭脚和落井下石,其实都是这种劣根性表现的一体两面吧。
去年底到今年初的一大波有关东北的舆论,在我看来,大都不过是趁着这一股风,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罢了。这几年,中国经济进入一种新常态,举国经济都没了那种吃了春药般的亢奋,南方经济有后发优势,经济结构均衡先进,身子骨好,药劲过了,咬咬牙,在外人看来,尚能保持常人之态。东北的经济结构经过国家几十年的产业布局,有别的区域不可承受之“重”。这几年,国家供给侧改革,走产业升级的路径,可是东北重工业一直走的是做大的路子,你让他一下子走做强,自然会掉链子。东北自然就成了那个万众瞩目的退潮后的裸泳者。
2、认清自我——走下“老大”的神坛,走出异化的阴影
外人印象牵连或惦记的是他们在某些具体事情处理过程中留下的印象,因而很容易造成盲人摸象的结果,异化或被妖魔化也就在所难免。而对于生活在此地的本地人,是周遭生活的便利,收入的涨跌,就业的难易、选择机会的多寡,是否安全舒适等等。因而,认清自我,才能更快地走出迷失。
东北经济发展很落后了吗?这只是相对的!其实东北人均GDP仍居中游水平,城镇化水平依然高出全国水平三个百分点。在经济转型过程中,GDP增速放缓很正常,只要慢慢调整好经济结构,困境迟早会走出来。其实,东北经济发展的真正痛处是后继乏力趋势。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历史中形成了东北严重偏“重工业”的经济结构,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迈进,尾大不掉的重工业列车惯性太大,刹车不踩不行,踩急了又会翻车,导致转型乏力,新型产业培育缓慢。这些都是客观存在,要改变,是个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国企下岗潮后,中央即倡议东北振兴,十多年了,东北经济似乎没有太多根本性的改变。重工业依然很“重”,轻工业依然很“轻”,受经济周期影响大;国有企业依然一家独大,民营企业依然只是有益补充。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型既然不是一蹴而就,那东北经济走出困境也必然是任重道远。
另一种影响东北经济的因素是人。东北人的性格特征也是影响东北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提起东北人,我们一下就能想到的标签,一定有这么些硬词:粗犷、豪爽,幽默、要面子、爱吹牛。总之,就是讲究“精神”,瞧不起精致,崇拜简单粗暴直接,认强权而不认道理,行事喜欢走极端,动不动就“战鼓擂”,冷不丁又都是“活雷锋”。可是,我们细细品味,这些特质,与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理性、法治、信用、合作等特质有着极大的差异。而归根结底,市场的主体是人,市场形势的整体改变,需要咱们东北人认知的改变。
幸好,现在有很大一部分的东北人,特别是70,80后这些经济参与的中坚力量已经开始了反思,对这种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文化认同甚至是附和已经逐渐做出改变。可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种性格的形成也是历代东北人生存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融入东北人血液之中的,原生性格和行事风格的改善与改变也必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也将与市场的发展成螺旋式交替进化态势。
影响东北长期发展的人的因素,更为严峻的是人口负增长趋势越来越严重。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东北三省中,辽宁省2017年人口减少4.6万人,黑龙江省2017年人口减少12.18万人,吉林省2017年人口减少20.29万人,这种趋势既有受经济困境影响,人口迁出,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的外流,也有东北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坚决,生育率全国最低,放开二胎政策后,政策惯性叠加经济困境,生育率没有任何改观的因素。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条件下,东北的大量人口红利贡献给了国家,帮助了兄弟省份,市场经济大潮中,东北却又不得不独自背起人口老龄化的包袱。
还有一种影响因素是地理位置和战略区位。东北位于高纬度地区,属于苦寒之地。从纵向来看,除了建国之初,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经战乱踏入和平后的计划经济时期,短暂地东北经济领跑全国外。在中华文明的其余大部分时间里,东北是作为一个边疆战略领地而存在的。横向来看,,虽然纬度跟欧洲、日本平行,但温度却大不相同。欧洲、日本属于海洋气候,温度相对温润。东北则为大陆季风气候,冬天干燥寒冷,很多地方最低温度可达零下20度,甚至更低。同时,若与温度寒冷的北欧比,北欧人口密度基本在20人/平方公里以下,而东北三省的人口密度是黑龙江省 :76.75人/平方公里,吉林省:75人/平方公里,
辽宁省:278人/平方公里。尽管,在现代文明条件下,人已无需靠天吃饭,地理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束缚越来越弱,人类自身的文明积累成果对人类活动的推动力越来越强。可是与现代文明积累深厚的北欧作比较,并非在天时上找借口,天时劣势绝对是东北发展经济不可绕过的一个小坎。
重拾信心。经济生命需要轮回时,其能量必须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积蓄起来的信心。找出了东北这些年发展落后的症结,认清了问题,其实就是明确了方向,就更应该“不畏浮云遮望眼”。前些年,中央也对东北经济形势做出了四个“没有变”的科学分析,即“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东北人与生俱来的乐观的精神没有变。而这一切的不变,正是东北振兴思变,东北人增强自信,提振信心的物质基础和原生精神优势。
重构信任。社会需要信任。信任更是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和催化剂。东北人热心肠,在熟人社会,东北人的人情信任系数很高,交易成本会较低。可是,而今信息化时代,经济运行环境更偏向于陌生人社会性质,因而,必须有诚信的机制。在东北社会风气中,人们更下意识地偏向于人情信任,凡事想着找关系,“提我好使”的环境下,契约精神的建立尤显重要。
近来,沈阳市全面启动“三引三回”活动,以人情信任为切入点,以感情吸引人才,以人才带动项目,以项目支撑发展,真正形成沈阳大开放、大发展、大振兴的良好局面。聚才引资后,大量外来人才的加入,再加上政府营商环境的建设,营商生态必然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必然提速,凡事求人的社会风气也将逐渐改变。如此,民营经济就会在国有大工业丛林中焕发生机。如此,契约精神不愁不立。如此,交易成本自然会下降。
经济的运行只要进入了这么一个良性循环,东北振兴就不会只是停留在纸上的一个口号,“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魔咒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转变观念。东北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个重大的观念桎梏,那就是甲方思维。由于东北在计划经济环境下搭建了庞大的国有重工业体系,国有企业和政府作为垄断资源的拥有方,其行事风格,真会让外来人傻傻分不清。进入市场经济后,思维惯性使然,自觉不自觉地都会以甲方的姿态自居,在市场交易中,经常处于一种端着,瞅着、拖着的状态,服务和合作意识自然就被逼到了一角。东北经济发展禀赋很优越,若还能以乙方思维去洞察需求、拥抱市场、服务用户,必然能激发出更高的市场效率。
奋起直追。经济下行的压力,加上外界“丑化”的影响,在社会各界存在不少精神懈怠甚至颓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怠工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市场经济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当下,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没有奋起直追的精神与干劲,绝对等不出来凭空而降幸福。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享受属于优胜者的那份精彩。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是吾乡。这是让你我心安的家乡。要建设,少批判;要坚守,不逃离。振兴东北,常怀赤子心,从我做起。
我们永远要相信,咱们的大东北,一切刚刚变好,还会越来越好。
愿咱大东北,历经苦寒后,春来依然“精神”。

[ 本帖最后由 津牛 于 2018-4-20 10:03 编辑 ]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18-04-20 09:56    IP属地:未知

要坚守,不要理,说的太好了

你去告诉威震天就说哥又从出江湖啦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