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6-04-21 10:28 IP属地:未知
查看 6.4W | 回复 14
宽容的心 和谐的家
按:这篇文字是我去年写的,单位布置看书,是关于“宽容”这个简单而实际很难做到的话题的。贴到这里,给大家看看。如果能够得到点点的感受,就是我的荣幸了,呵呵。
有一天,妻子突然问我,你洗碗怎么那么慢?自己平时倒不觉得,经她这么一问,我就特别注意了一下,发现自己洗碗还真是比较慢。我想了一下,告诉妻子,小时候就养成了这个习惯。
大凡出身于70年代中期以前的农村孩子,应该都有切身的感受,就是吃饭或者洗碗的时候如果不小心,将碗打碎了,那么轻则会招徕父母的骂,重则可能会挨拳脚。在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乡关何处》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我所离开的是一个非常贫困的村落。贫困到哪家晚饭时孩子不小心打破一个粗瓷碗就会引来父母疯狂的追打,而左邻右舍都觉得这种追打理所当然。”
现在回忆那个年代的往事,“打碗”的感受真的是刻骨铭心,无法抹去。特别是如果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不小心将碗打破了,父母又无可避免地会知道这个事实,这对一个心理承受能力相对弱小的小孩子来说,等候“审判”的滋味无疑是一种残忍的惩罚,空气中似乎四处都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压力。“贫贱夫妻百事哀”,贫穷,可以让人失去冷静和耐心,使家庭时刻处于紧张的氛围中,没有和谐和放松。
毫无疑问,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打碗”的经历应该带给了我最宝贵的人生财富和启示:对家人的宽容能够带来最舒服、最和谐的家庭氛围。我一直认为,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平时绝大部分时间面对的都是很小的、非原则性的所谓“问题”,比如,菜过咸或者太淡了、饭煮得过硬或者过软等等诸多完全没有必要计较的小事。但现实是,许多家庭为了这些根本不算问题的“问题”而吵架。我有一朋友,家庭还算和睦,但他老父亲有个“爱好”,就是有客人来了或者节庆日,总会吩咐家人多煮点饭。而女主人就习惯于按人下米,因为剩饭很难处理。那天我刚好到他家去作客,到了吃饭时间,也不见男主人出来吃饭,正诧异着,我朋友就在那埋怨他老母亲:“既然老爷子喜欢多煮点饭,您怎么不多煮点?现在他生气了,你们就高兴了?”夫妻间为了多煮点饭和少煮点饭而将家庭氛围弄得如此不愉快,实在是得不偿失。
回到“打碗”的话题,一个家庭其实是经常需要面对此类问题的。比如,妻子将现金或者手机、首饰之类的贵重物品被偷了,对于工薪族而言,是比较难以接受的。这个时候,丈夫可能会想发点脾气,但如果理智一点,就能明白控制自己是多么重要。首先,妻子不是有意要被偷的,作为“受害者”,她已经够难受的了,心里也毫无疑问地会充满愧疚感,这时候最需要得到的是来自亲人的安慰;再则,即使发顿火,将妻子数落一顿,也于事无补,反而会给她带来更重的心理负担,等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家庭中的宽容,从最根本的层面来看,其实是一种理智。因为它需要你控制自己任性而为的脾气和火气,需要你退一步或者换个角度看问题,需要你在非原则问题上投爱人、孩子所好,需要你收敛自己的个性,需要你降低自己的“原则”。
或者,你认为需要千金万银才能建成你心目中的理想家庭。但如果试着付出宽容的心,你会发现,即使没有千金万银,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可轻松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