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头拙鸟 发表日期:2006-04-05 11:55:30 [表状]
工作原因,我曾在青海格尔木市生活过十个月。那是在1995年初,毕业没几年赶上机关安排下基层代职,地点就在格尔木,时间是一年。从离开格市到现在有十年了,年轻时候在高原开车生活的往事象天空中的浮云,偶尔还在脑海中飘过,令人回味无穷。
去格尔木
代职是机关培训人员的一种做法,前几天跟仍在机关工作的同学吃饭,听说到现在还保持着这种做法,只是去的单位更多,跨部门,五花八门的。我们那一批去格尔木的大约有30人,年龄不一,我算年轻的,挂一毛二军衔,代理最低职务,一个汽车连副连长。格市位于西宁的正西面,是火车能到达青海最西的地方,从这里再往西、南和北,就只有公路了。去的时候我们在西宁呆了一天,接待的同志组织我们参观了塔尔寺,第二天乘火车去格市。对于初登高原的人来说,事实上这样的行程相当合理,西宁海拨是2200米,格市是2800,在西宁缓冲一天以后再上格尔木,大部分人都没有高原反应,只有个别人有头疼现象。
青藏线
青藏线专指西宁到拉萨的公路,因为西宁到格尔木有铁路,所以青藏线最重要的是格尔木至拉萨段。进出西藏有四条公路,青藏、川藏、滇藏和新藏线,滇藏和新藏线地处偏僻,基本上没有经济价值,川藏线由于雨水多,常有山体塌方影响畅通,所以进出西藏的大部分运量由青藏线完成,战略地位不言而喻。我们去的这个单位就是管青藏线运输的。
当地印象
格尔木在内地人印象中是很苦寒的地方,事实也确实如此,长呆当地的干部脸上有“高原红”,缺氧对身体也有慢性损伤,不过短时间生活其实感觉不到,我们当时感觉还过得去。由于当时大棚种菜技术已普及,当地已经能吃上本地蔬菜,水果和各种物品也都有售,只是价格比内地略贵,据说黑市还有枪卖,当然没见过。高原是人们感觉中的神秘地方,内地人都惧怕高原反应,实际上格市这种高度感觉还好,日常活动与内地无明显差异,但是跑步和打球时很快便会感觉气短,时间长了有所适应,有时候我也打打篮球。人这种动物的适应能力很强,感觉不甚明显,水的沸点却清楚表现出来,因为气压低,这里开水只有80多度,要煮熟饭和面条需要用高压锅。
四川火锅
格尔木川菜馆很多,看得出川菜在这里受欢迎的程度。工资里多了一笔高原补助,我们几个同事决定把它吃掉,于是每隔三两星期,我们就从分散在格市的不同单位聚集到川菜馆小聚,常吃的是四川火锅,保留菜是活鲫鱼,当地河里产的,下锅的时候一定要盖上盖子,要不就用筷子从鱼嘴一直捅到鱼肚里再下,否则鱼挣扎起来,会弄得满桌辣水。
后来回北京后,我们几个人还时常聚在金山城吃火锅,那时候北京西部金山城还不多,常去的是西三环花园桥店,人很多,经常要等位。
汽车
那时候主要是东风和日产五十铃,都烧汽油,五十铃个儿大,装八吨半,那时候算重型。也有少数单位装备有斯太尔,斯太尔那时还不是成熟车型,在试用阶段。还有极少数单位有未换装的老解放卡车,两脚离合的那种,减档要轰油,有的人挂档经常发响,也有牛人不在话下,据说不踩离合也行。我学开车是93年,用的就是这种老解放,当时机关首长认为干部提高素质要会开车会电脑,就组织我们集体学,拉到京郊练了两星期,发了驾驶证,后来手痒摸单位的小车,发现驾驶感觉完全两样。
路况
格尔木到拉萨1100多公里,全部泊油路面,二级公路,路况相当好。路基有不少地段是冻土层,路面容易损坏,路上经常能看到路政在维护。青藏线一路上基本上就是上山和下山的路,从海拨2800米的格尔木上升到5321米的唐古拉山口,然后再下降到3700米的拉萨,大部分是慢坡,也有一些比较陡的地方。社会车辆超载比较多,有的坡陡就爬不上去,不过司机也有办法,就是走之字形,实在轮胎打滑,就让副驾驶下车拿三角木边垫边爬,倒也能赖上去。刚开始看到车轮打滑往下掉的时候,实在是替司机捏一把汗,见多就不怪了,艺高人胆大啊!
开车
我最喜欢早上起床跑长途的感觉,经过一夜的休整,清晨的太阳刚刚升起,霞光万道,远处的路绵绵不断向前延伸,消失在天边,近处是略带露水的草地或戈壁滩,不远处路边,几朵淡淡的薄雾飘在地上,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汽车又继续前进了……前路绵绵不得而知,每走一段都有新的发现,远处在天边是刚刚升起的阳光,令人充满了希望,这正是生活的感觉。生活也是一天天充满着希望和期待,一天天向前走去……
我跑过一次唐古拉山和一次拉萨,唐古拉山位于青海西藏交界处,基本上属于半程,是青藏线最高的地方,海拨5231米有块碑为证,我过的时候在碑旁照了一张像,以资纪念。翻过唐古拉山,一路下山就到了拉萨。跑唐古拉山是跟单车走,比较快,司机是老手,东风车一般跑八九十公里的时速,在急弯视线不良的时候司机从来不减速,我那时候开车还是二把刀,看得心里直发毛,低手是看不懂高手的,不过想想司机开车十多年没出过事故,也就坦然了。跑拉萨是跟车队走的,车队的特点就是一个字,慢,因为集体行动要讲究纪律,互相照顾,安全第一,一般以70公里的速度慢跑。行动起来颇为壮观,几十台车长蛇阵似地摆开,一眼望不到头,像一条钢铁长龙在流动。到兵站住宿停车的时候,全部倒库停车,一字摆开,一条线似的整齐,为了停车整齐,有一套指挥动作,全部是手势,根本不用吭气,非常规范。我们那时候讲安全不讲效益,跑拉萨要花三天,一般住宿在沱沱河和那曲。
东风车的马力明显不如五十铃,平路的时候两种车都跑七八十公里的速度,显不出来区别,遇到长上坡就看出来了,五十铃能保持原来速度,东风车动力不足只能减档,油门到底也只能跑四五十的速度。青藏线的缓坡一上就是一二十公里,所以时常可以看到五十铃车队超东风车队的情况。下缓坡也是一下就是几十公里,司机普遍采用熄火滑行以节省燃油,因为在青藏线和格市都有很多私人开的用汽油换生活物品的地儿。熄火滑行的时候司机眼睛不时看看气压表,气压低就着车挂档让打气泵工作一会,当然这是严重的违章操作,应该杜绝。不过没听说过因为这个出事的,我想可能是熄火后注意力都比较集中,越是注意力集中越是不出事。听车队的司机讲,一般出事大多是在平路上,开得快,麻痹了。
我在青藏线也跑过三五百公里,那时候车技确实一般,新手越好表现越容易紧张,有一次挂错档,用四档在一个小坡上起步,居然开起来了,东风车的力气其实也还不错。我还开过老解放车,在格尔木市里跑过,那时候已经不紧张了,表现还可以。总体感觉大车的刹车很好用,也很高,开起来很提气。
拉萨
拉萨不大,充满了异域风情,高原的天很蓝,一朵朵白云很低的浮在天空,街头着藏袍的人很多,常常见到全身俯地“磕长头”的信徒,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八角街不必多言,去了一定要看看。西藏受地理位置所限,交通不便,经济价值不大,但作为战略重地,国家投入不少,西藏产业发展的希望是旅游业、矿业、藏医药、特色生物和食品等,旅游业这些年发展很快,但后几项产业还未成气候,随着青藏铁路通车和科技进步,希望西藏经济受益多多。
敦煌
敦煌离格尔木520多公里,我和一位同事一起去玩过两天。莫高窟的山洞很多,洞里壁画看起来很不错,但洞内不让照像。当时我对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化还未发生兴趣,只是看了看,照了几张外景。鸣沙山倒是玩得更高兴,骑骆驼晃晃悠悠地上去,后来在月牙泉边照了一张像,有水的,当时四周是沙漠的那一汪泉水还没有干。如果以后有机会再去,我会认真地再看看莫高窟。
格市的消遣
格市由于战略地位所致,实际上是一个驻军城市,街上经常可以看到军人,当地军民关系不错。我代职的单位就市中心,那时候周末无聊的时候,就跑出来,在路边有一个中国象棋聚集点,摆着十多盘棋,我常常在那里打发时间。在北京原单位的时候算得上一把象棋好手,没想到在这里时常碰到高人,被杀得片甲不留,深深体会到人外有人。业余时间有时玩玩扑克,偶尔也有当地单位或个人的饭局。格市与内地有两小时左右时差,晚上天黑得晚,显得白天很长,我们晚饭通常是六七点钟,晚上八九点天才黑,第二天早八点半才起床,我基本上睡觉时间都在晚上12:30左右,晚上的时间很漫长,当时带了一套《双向式英语》书和磁带,不时听听看看,后来考研多亏了这段时间把英语捡起来。 我带去的一个松下Walkman和一对小音箱也发挥了用处,那时候常常听迈克尔.杰克逊、Eagles、Queens和蝎子乐队的磁带,这些英文歌曲磁带在格市都买得到。
离开格市
格市的冬天非常寒冷,零下十几度的天气居多,冬季过后,96年的春节之前,我们就要回北京了。临行前当地单位组织集体送行,同事个人送行,不在话下。我还深深记得,临走前我吃了一顿最好的饺子,是在共事的一个刘姓干部家吃的,山西人,我敢说,他爱人那天做的饺子是我所吃过的最好吃的饺子之一,没有客套,没有排场,都是质朴……
回到北京后,由于各自工作繁忙,我们的联系很少了,再后来,他转业了,再后来,我也转业了,我们再也没有见过……如果他能看到这篇文章,我希望我们能够再联系起来,我请他和嫂子到我家吃饺子。
[ Last edited by 叫我老蔡 on 06-05-03 at 2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