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次旅行中深刻的感受到我大中华真的地大物博啊,真是一方水土一方风俗啊,发现自出发到现在,除了路过月牙泉沙漠的时候热一点,其他地方都是冷的啊。我记得我们出发的时候家里只需要穿一件小外套足已的啊,甚至一个长袖都没事的啊。可怜的我只带了一件棉衣出门,在祁连山脉的时候差点没把我冻晕。不过在嘉峪关关城的时候还好,虽然气候温度不高,但是也还可以接受,但是后来到青海湖的时候,真的又让我体验了一把人间冷暖啊,还好小伙伴分享了一件打底衫给我。嘉峪关关城很有一种西安古都的味道,可惜也没有进城,就是大致的逛了一下标志性的地点,青海湖倒是逗留了许久,虽然是湖,但是很大,有一种海的感觉,虽然没有沙滩,哈哈。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 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陈运和诗才称“从山海关跋涉过来的著名史诗 向西,向西,直到这儿步履中止 万里长城的句号述说着过去 那高踞海拔1700多米的伟大功绩 并城北倚的马鬃山抖动古老记忆 都市南依的祁连山雪映亮崭新世纪 远行的驼铃敲响戈壁景观 历代的蹄迹回报边疆警惕 ”。
青海湖的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
0.途径路上好风景真当多,秋天到了,到处都是金灿灿的一片,大公路旁都是成片的“黄金树啊”
途径路上好风景真当多,秋天到了,到处都是金灿灿的一片,大公路旁都是成片的“黄金树啊”
这样的风景在城区肯定是见不到的,成排的树随着秋季的到来,全部变成了金色的叶子,很是壮观,由于过往车辆有点多,安全问题所以不能太久的逗留,不然还真想停下车,好好走一走。
到达嘉峪关的时候,我还以为到长城了,吓了我一跳
很多类似长城这样的建筑,等真正到嘉峪关关城的时候才感觉到,虽然远看类似,但是真正到达之后来感受的话,完全不一样。
1961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地势险要,建筑雄伟的关系而享有“天下雄关”、“连陲锁阴”之称。
在嘉峪关流传一个歌颂古代工匠的传说,说是明朝修嘉峪关时,主管官员给工程主管人出难题,要求他预算用材必须准确无误。
在工匠们的帮助下,工程主管人进行了精确的计算。结果工程竣工时,所备的砖瓦木石恰恰用完,只剩下一块城砖,称为“最后一块砖”。
这块砖仍放在会极门门楼檐台上,旅游者慕名都要来看一看这“最后一块砖”,引起对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智慧的敬佩之情。
远看真的有点西安的感觉,呵呵
也有点秦国王朝的感觉,就是电视剧里面的那种,像有点拍电影的感觉。
天下第一雄关哦
青海湖,可能很多人还是比较陌生的,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据说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
这里参观的人还真不少,算是一个旅游名胜地点了。
据说青海湖面积持续8年增大, 我的天。
也有搁浅滩,但是没有沙滩,很多人都不怕冷,直接脱鞋就踏水去了。
也是真的大,有种一望无际大海的感觉。
最后也没忍住,也下水了,不过湖水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冷
来一张小伙伴帅照,记念,青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