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71发动机的几个经典毛病,凸轮轴算是最大,机油滤清底座漏油也算是一个了。
去年C坛有过一段时间,有点沉寂了,所以楼主跑到E坛混了一段时间,也发了点帖子。
最大的幸运是遇到了几个朋友。比如喜欢琢磨的ZZWEN,
就在去年夏天,ZZWEN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弄了一个底座,一番拆解,算是多少了解了这个底座可能漏油的地方了。
几天前,ZZWEN想起这个事情,说,他想发个帖子,说说这个底座漏油了咋办。
由于这几天,我老是加班,没空帮ZZWEN拍拆解照片,拖呀拖,终于今天给ZZWEN拍了照。
这样,就有了E坛的一个帖子:
网页链接
可是没想到,我勒个去,短短半天,我的回复被删、帖子标题被改。
截图里面ZZWEN和我互动的帖子,已经不知去处。
且不说这帖子有没有说错啥话,也不能想改就改、想删就删吧,有点知识产权概念么?
所以,干脆,咱也跑C坛来发个帖。我想C坛应该不会改我的帖子吧,反正我发完会截屏对比,要是不行,爱卡咱不混了还不行,咱去隔壁混混。
说句实话,我喜欢琢磨发动机也不是一天两天,奔驰M271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在10年前,能把4缸机这么认真做,算是量产车里面最让我动心的,尤其喜欢下面的这个图图,整齐、干练、数据又漂亮。
但是,谁也不敢保证,细节上出了纰漏,尤其是设计的原理上的纰漏,凸轮轴算是最大的纰漏,这个机油滤清底座算是第二纰漏,设计师绝对在挑战发动机机油密封的顶级工艺。
首先来看一下,这个机油底座在发动机缸体上的安装位置。
就是下图红圈的地方,这个平面的接口区域走了好几路油水,而且是压力大大的。
对接的面就是机油滤清底座的垫片,如下图。
两个好几Bar的机油压力(具体压力不记得了,奔驰的WIS有,怠速和高转速的压力就差几倍,不要低估就行)
就靠这种平面+橡胶圈的方式进行密封,绝对是太自信了。不过从中间的铝橡胶垫片的设计来看,最初这帮设计师也是被折磨得不轻。
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太自信呢?
因为,这种压力传递的接口,最经典有效的,就是管+管箍的方式,比如汽油油路基本上都是管箍。
平面对接,想想就不可靠,而且这个平面上,还有油水(机油和防冻液)紧靠的接口,很容易造成互相渗透。
机油进防冻液不是个好事,防冻液进机油,更不是个好事!
写到这里,默默地骂几句奔驰的设计团队。
把这个底座转一圈看看
可以发现,这显然是至少两个部件组合的。而且有明显的缝隙。
拿个平口螺丝刀,慢慢滴就能分离。
其实,这两个部件,一个是实打实的机油滤底座,一个是机油散热器,两个部件组合的力量,就是来自上图铝合金上的这个塑料件,
由于我的误导,ZZWEN认为是个旁通阀,其实是个止回阀,我上图说被E坛删掉的帖子,就是说明这里我弄错了,应该是止回阀。
自己换过机油的就会知道,这里的止回阀这么设计,会遇到一个问题,不能像普通的铁皮的带壳的那种整体的机油滤清那样,在拆开机油滤清的时候,机油的止回阀不会自动打开,那么?每次换机油岂不是机油滤清里面的机油会漏得到处都是?
过会我们会看到一个结构,就是用在换机油的时候回流机油的。
最后,彻底拆完,抠下这个止回阀,会发现,这个机油滤清+机油散热器的结构里面,还有四个密封圈。
如果只更换机油滤清底座的垫片,其实只更换了一半的密封圈,还有四个重要的密封圈漏掉了。
不过没事,你稍稍淘宝一下,就能找到有卖的。买四个密封圈时50快,也有69块的。
上面说了,有个机构是用于换机油的时候回流机油的,这个机构要拆开机油滤芯更明显。
拆开机油滤芯,会发现,这个机油滤底座是机械增压版本的M271的。够老的。
在机油滤芯的下端,有两个密封圈,这两个密封圈,以上一下,正好堵住了一个洞,这个洞就是横向连在机油滤的中央的。
对应这个圈圈里面的洞洞。
好了扯完了,这个过度设计的机油滤,留下来的坑。
1、换机滤的时候,要注意那两个小密封圈,要不然机油的整个回流通路都乱了。
2、单换机滤滤清底座的垫片,是还会漏的。
3、不要担心,淘宝上把另外四个垫片也买了,一并还掉,不建议打胶,应该能继续开6万公里以上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