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7-02-19 10:15 IP属地:未知
查看 112.4W | 回复 101
【户县社会】陕西汉族的传统民俗文娱活动
户县社火是陕西省西安市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娱活动。户县社火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芯子社火、平台社火、牛拉社火、马社火、背火、掮火、高跷、竹马、旱船、大头和尚、打钱杆、热蹩、火龙、地龙、舞狮子等近二十种形式。社火集中展现了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它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
户县乡间耍社火一般是几个村子或一个村子的几个社火社一起耍。如大王镇的凿齿南村和凿齿西村一起耍,草堂镇的宋南和宋西一起耍,庞光镇的穆家堡和杨家堡一起耍,苍游乡的文艺村,显落村、振华威三个村子一起耍。蒋村的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四个锣鼓社火社一起耍,渭丰乡定舟村是三村九社一起耍。一个村子或社火社是耍不起来的,只有两个以上的伙伴村子或社火社共同参与才能耍得起来,所以一个村子或社火社如果要耍社火就得想方设法挑起伙伴村的兴趣,鼓动们一起耍。这就叫烧社火。烧社火也极富娱乐性,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到对方村社敲锣鼓,二是耍歪官。三是扮马社火。
社火是在乡村行进表演的民间艺术活动。各村耍社火都按世代相传的路线在村中行进表演。户县乡间的社火表演阵容宏大,气氛热烈。社火表演队伍前面都有报马探路,接着是仪仗队,锣鼓队,锣鼓队后面跟大头娃、高跷,打钱歌等自由走动的表演形式,接着是十数转平台或芯子社火,最后是亭子。在耍最后一场社火时,在表演队伍的末尾要耍落草。报马:报马跑在仪仗队之前,往返奔驰,主要起开道和前后联络的作用。骑报马者反穿皮袄,挎锦鸡历书,是一古代信使形象。报马的马头上系有红绫,项上带有串铃,鞍辔讲究,报马在社火队伍前后往返穿梭,十分威武。
户县社火,是户县遗存的古代汉族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之神——社公的灵鼓祭祀仪式的遗脉及衍流。原始公社后期夏王启伐有扈氏大战于甘(户县南郊)所发的《甘誓》言:“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这里的社即指社神。古人祭祀社神在于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祭祀有社坛,户县地域就近的国家社坛始建于西周初年,即秦渡镇北侧的灵台,周人祭祀,所用为灵鼓,《周礼地官鼓人》言:“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礼祀”。这是户县社火起源之根。隋唐以来这种祈福祭祀活动在汉族民间颇盛,已有一定的程式和内容。这是户县社火形成的主要时期。
户县明清时期祭祀社神。地点在古县城外内侧的东南处,每年逢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知县坐轿,率地方乡绅,前有唢呐开道,旌旗引进;后有锣鼓助威,中间行进中有数转八人相抬的八仙桌,桌上分别置以纸糊的胖大“春牛”及黍、稷、菽、麦、稻五谷样品,在百姓的相拥中浩浩荡荡前往社坛祭祀。《东京梦华录》中的“天晓,
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现于露台之上,所献之物,动以万数”,就是这种祭祀活动的真实记述。今天社火中的“大头娃”,是旧时人们在后稷庙中供奉的后稷,为谷神;社火队伍中的锣鼓、唢呐、旌旗,为旧时祭祀社神灵鼓、仪仗的直接延伸;社火队伍中的地游子、高肘子、高台芯子则是旧时所抬的“春牛”及五谷样品与其它民乐中杂技、杂耍相结合的衍生物。至1760年左右,户县凿齿村已有民间的社火组织和制做的社火箱子。公元1944年(民国33年)原国民党著名爱国抗日将军关麟徵(户县真花磑人)曾邀请户县凿齿村、杨家堡、穆家堡、定舟村等地的平台社火和高台芯子(二层5米多高,芯子扎2—3个小孩)、锣鼓、竹马、旱船、高跷等到县城表演。穆家堡装扮的平台社火《血战长沙》因再现关麟徵等国民党将军与日寇血战长沙的情景而受到关将军的大加赞赏,将军亲自走下观礼席给该社火鸣炮披红,以示赞掖。新中国成立后,户县社火演出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户县乔家庄的背社火在“古丝绸之路2100周年纪念”活动西安焰火节上,一鸣惊人,轰动全场,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李瑞环同志及外国来宾纷纷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叫好。从80年代至今,户县政府每间隔2年组织一次春节大型民间艺术展演活动,户县社火在民间艺术巡演中大放异极,展示出久传不衰,历久弥新的民间艺术风彩。
本来是航拍的,因为市区人多,电线多,为了安全,最后还是放弃了航拍,不过最后图晚上去了世园会,准备给大家拍航拍灯展,此贴不在发航拍灯展的图,后期单独出贴,还望大家期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