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山东论坛 >  济南市郊及各县泉水分布

发表于 2016-11-02 12:21    IP属地:未知

查看 277.9W | 回复 3
济南市郊及各县泉水分布
*****/s/blog_53a591a50100pg38.html
  济南市郊及市辖各县天然泉池,除东郊白泉泉群、章丘明水泉群外,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其泉池数量不可胜数。现仅将调查所得和史料记载的知名泉池记载如下。

⊙市郊及历城县诸泉⊙


  济南市郊及历城县地区泉池甚多,历史上的济南七十二名泉,在这一地区占到近半数。特别是在历城南部山区,山泉遍布,为济南城区泉水的主要补给源。这一地区,知名的泉池有211处。其分布:千佛山与浆水泉水库风景区7处,龙洞风景区12处,华山风景区3处,东郊白泉泉群16处,玉函山风景区及周围地区11处,青铜山及周围地区19处,锦绣川流域42处,锦阳川流域47处,锦云川流域13处,巨野河流域20处,其他散落泉池21处。其中,金代《名泉碑》著录的名泉23处,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的26处,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著录的38处。
  一、千佛山与浆水泉水库风景区泉池
  此区位于济南城郊东南部,现有7处泉池:龙泉、长生泉、甘露泉、漏水泉、浆水泉、白虎泉、琵琶泉。其中,甘露泉、浆水泉、白虎泉名列金《名泉碑》。另有历史资料记载但现已地址不详的泉池1处。
  龙泉 位于千佛山兴国禅寺西门内南侧,在高耸的石壁下,呈洞穴状,俗称“龙泉洞”。明崇祯年间《历乘》著录。清朝诗人刘大绅作《咏龙泉洞》诗曰:“千尺高岩万树林,时时洞口老龙吟。不知几夜清秋雨,并作寒泉一水深。”龙泉洞口上方篆书“龙泉洞”石刻,为济南当代书法家任晓麓题书。洞内南侧石壁上镌有隋代佛像多尊。佛像下边有一小门,门内是垂直深潭,面积10余平方米,水深2米。潭水清澈见底,四季不涸,为山中渗水聚成。洞壁之上布满藓苔,颗颗露珠,纷纷滑下,夜深人静之时,可闻叮叮咚咚的声响,若玉盘落珠,极富琴韵。炎夏登山,走向洞内,凉气浴人,倍感清爽。
  此泉水质甘美,昔日僧人即取此水烹茶为炊。明朝济南名士刘敕《咏兴国寺》诗曰:“数里城南寺,松深曲径幽。片湖明落日,孤嶂插青流。云绕山僧室,苔侵石佛头。洞中多法水,为客洗烦愁。”昔日来这里观光的游客,为图吉祥,争相饮之。
  长生泉 在佛慧山开元寺遗址东侧石壁下。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泉名刻于石壁,由元朝山东肃政廉访使察罕菩华题书。刻石上方有唐贞观时镌刻的佛像一尊。泉水经年不涸,汇为方池,山水渗滴,铿锵作响。水质甘美,旧时供寺内僧人饮用。
  甘露泉 在开元寺遗址南侧山崖下,呈浅洞形,因水味甘美而得名。水从崖壁间流下,水势甚小,如露滴滑滚,又称“滴露泉”。金《名泉碑》、明晏璧《七十二泉诗》、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均收录。石壁上曾有历代文人题刻多处。明《历乘·舆地》载:“大佛山寺中一洞,其水涓涓而下,汇为一池,味甚甘冽,经岁不竭,有‘天生自来泉’五字”。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北宋学者李格非(李清照之父)曾随同齐州知州梁彦来游,并题“朝清郎李格非文叔”八字。据民国初年出版的《续修历城县志》记载:宋崇宁年间,齐州知州吴拭,同僚属会饮泉上;宋大观年间齐州知州梁彦,政和年间齐州知州蔡居后,以及政和年间季德修、张励等人曾试茶此泉。到了明代,吴兴徐献忠用来试茶,将泉载入水品。清朝诗人董芸曾咏《大佛山》诗说:“文壁峰高鸟道悬,开元古寺夕阳边。何时自扫风林叶,一试山中甘露泉。”故而此泉又称为“试茶泉”。
  过去,泉池旁生有多株海棠,所以这泉池也被称之为“秋棠池”。泉上原建有小亭,名“滴露亭”。因常年风雨剥蚀,泉旁石壁上面的题刻如今已漫漶不清,海棠树、滴露亭也早已不见,然而这泉却依然潺潺流淌于池中。
  漏水泉 在佛慧山南,峪沟南侧山崖处。崖壁长约10米,高2米余,多窟穴,泉自窟穴中渗漏而出,汇为天然的盆形小池,常年不竭。雨季,沿山峪漫流。
  浆水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在姚家镇浆水泉村东回龙山西麓。泉水自洞穴中泄出,夕阳返照,光彩夺目,堪称奇观。泉水清澈甘冽,常年涌流,清甜如米汁,故名。是全村唯一饮用水。
  相传,昔日有一姓蒋的老者,甚好游历,走遍全国名山大川,偏偏迷恋上这里,于是决心定居下来,但苦于无水,便沿山崖寻找。忽然发现此处山石湿润,料想必定有泉,便开始凿山。果真清泉喷涌了出来。此后,人们称这泉为“蒋水泉”,再后又将“蒋”改成“浆”。清《山左诗抄》载张善恒诗曰:“沁齿琼浆寒,飘飘生遐想。好入铜瓶中,点滴听秋响。”
  琵琶泉 在浆水泉村西,外环路西侧山坡下。泉自石隙中流出,汇入乱石砌就的琵琶形水池中。旱季干涸。
  白虎泉 名列金《名泉碑》,清《七十二泉记》亦收录。元《齐乘》称在“大佛山”。大佛山即佛慧山,因山上凿有宋代大石佛,故俗称之。清道光《济南府志》载:“白虎泉,在大佛山内。”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在县南大佛山开元寺内。”今失迷。
  二、龙洞风景区泉池
  龙洞风景区,位于济南市郊东南方,包括龙洞、佛峪、老君崖、马蹄峪等景点。这里景色优美,泉源丰富,有金沙泉、白龙泉、黑龙泉、悬珠泉、一指泉、林汲泉、露华泉、壶嘴泉、金龙泉、老君井、凤凰池、白云泉等12处,无名泉10余处。其中林汲泉、金沙泉、白龙泉名列金代《名泉碑》。
  林汲泉 在佛峪钓鱼台东,溪谷东侧的崖壁上。金《名泉碑》和清《七十二泉记》收录。泉水自石穴中涌出,常年不竭。泉上方石壁间镌隶书“林汲泉”三字,旁有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题记,至今尚依稀可辨。此泉隔溪谷与钓鱼台相望,水盛时,泉水从崖壁泻下,形成飞瀑,于钓鱼台之上的“听瀑亭”内正宜赏看。在听瀑亭北60米处的悬崖之上,山泉汇流,形成瀑布,飞流直下,有巨有细,喷珠飘练,似一幅巨型锦缎,漫卷在崖前。瀑水落于崖下石潭,浪花四溅,然后漾溢而出,流淌在幽深蜿蜒的溪谷内。潭水澄澈,巨石横出。盘石上刻清乾隆六十年隶书“浴佛池”三个大字及阮承信等人的题字。周围林木茂密,鸣禽啾啾,风景佳丽。清代《四库全书》主要纂辑人之一周永年,自号“林汲山人”,曾于此读书,并建“林汲山房”,晚年绘《林汲山房图》。
  露华泉 在佛峪般若寺遗址石壁处,其上有隋唐摩崖造像。泉从石壁上泄出,如同漱玉,称“露华泉”,泉旁石壁勒有篆书泉名。因泉水甘美如同乳香,也称“乳肖泉”。昔日,泉水流入僧厨佛殿,供寺内僧人饮用,人书“云殿泉厨”四字,镌刻在临近泉池的岩壁上。如今,泉流依然如故,石刻仍存。
  壶嘴泉 在般若寺遗址西约200米箩圈崖下。水自直径约4厘米的石穴中流出,沿山峪漫流,久旱不竭。
  金龙泉 在佛峪石桥北,溪谷东北侧。水自山脚石隙流出,汇入长方形水池中,质纯甘美,为景区饮用水源。泉旁岩石上书“金龙泉”三字。南侧池壁上方留有溢水管,池水经此飞泻入河中。
  金沙泉·白龙泉·黑龙泉 金沙泉,在龙洞西北侧藏龙涧内的崖壁间,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白龙泉,在金沙泉北约30米,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黑龙泉,在白龙泉北侧,泉旁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六月游人题字,明《七十二泉诗》著录,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三泉相隔不远,又分别叫黄龙潭、白龙潭、黑龙潭。盛水季节,泉水相汇,顺山涧层层叠叠淌下。枯水季节,水流甚小,积为水洼。两侧为险壁,山清水秀。黑龙泉西北,为藏龙涧尽头,山体陡峭处,有天然石阶可攀,被称为“天梯”。登天梯,可远眺独秀峰、鹫栖岩、龙洞的雄姿,俯瞰涧底潺潺清泉。
  悬珠泉 在龙洞洞口石壁上。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著录。水珠自石壁渗出,滑滚下落,故称“悬珠泉”。
  一指泉 在龙洞圣寿院遗址西侧。民国初年《续修历城县志》著录,嗣后的《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亦载。泉池呈方井形,深约5米,常年不涸。
  老君井(朗公井) 位于老君崖下,井状,直径1米余,水从井壁中流出,泄入河中,从未干涸,为附近龙洞村的重要饮用水源。因水质甘美,相传道教祖师老君即取此水炼丹,故名“老君井”。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称为“朗公井”。井深莫测,竖降7米,继而折西70余米,可容人进入。曾有人潜水而下,发现井与岩洞相通,阴森可怖,未敢深探。
  凤凰池 在马蹄峪内。池呈长方形,面积700多平方米。池中水草繁茂,岸边翠柳依依,周围青山环抱,葱茏苍郁。池水澄明如镜,山树倒影入池,景致清幽秀美。
  白云泉 在龙洞马蹄峪尽头,白云山主峰东北向山梁西侧陡崖下。陡崖高约15米,下部凹进,呈石窟状,泉自窟穴中流出,汇为面积约1平方米的石砌小池,然后再淌入与小池相连,南北长20米,东西宽约6米,一面临崖,三面石砌的大池中。池内青藻飘动,水清碧透,久旱不竭。泉北侧为白云洞,又称白衣仙人洞。洞深10余米,宽四五米,相传有一白衣仙人曾在此居住,故名。此处山高峪深,林木丰茂,蔚然深秀。白云山峻拔葱郁,白云常常缭绕于山间,气象苍茫。
  白云泉 东南二三十米处陡崖下,又有一泉。崖根亦呈石窟状,泉自窟壁顶滴滴嗒嗒落于自然池中,常年不竭。池中青草碧绿。
  三、华山风景区泉池
  华山风景区在济南市郊东北部,以华山为中心,一派山野景色。此间有华泉、老母泉、灰包泉3处,另有无名泉1处。
  华 泉 位于华山(古称“华不注山”)南侧山脚下,也称华水,因华山得名。战国时期的《春秋左传·成公二年》即有记载。北魏《水经注》亦载:华泉,在“华不注山下也”。元《齐乘》说:“山前道院中有石刻太白诸贤诗,院前即华泉。”古时,此泉很大,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称“方圆百步”。华山之阳偏东有华山湖,又叫金光湖,在早也称广平湖,现存水域二亩余,其水甚清,植有荷莲,华山倒影入波,充满诗意。相传这湖便是由“方圆百步”的华泉水形成的。华泉的流向,宋代以前流入济水,宋以后流入小清河。
  《春秋左传》载,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顷公亲率大军在今济南北马鞍山下摆上阵势,与●克率领的晋军进行决战,史称“齐晋●之战”。结果“齐师败绩”,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幸得大臣逢丑父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齐顷公到山脚“华泉”取水,始得趁机逃脱。后来,历代文人对华泉多有题咏。宋代曾巩《登华山》诗曰:“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清人赵执信作《华不注行》诗说:“欲寻丑父易位处,华泉之水今独清。”
  华泉的水,也有喷涌、淤塞、复涌、再淤塞的历史。明末《历乘》载“今竭”。民初《续修历城县志》称:“华不注山下泉源灌注陂地,交属荷稻之利,村民赖之。”清代乾隆年间济南诗人朱曾传诗说:“华山高高白云流,华泉脉脉绿波柔。”据清道光《济南金石志》记载,清嘉庆十九年尚有华泉石刻,为正书,“在华山下泉井上”。如今华泉又淤塞,其迹难辨。
  除华泉之外,半山腰吕公祠处也有一泉,无名,澄澈甘美,盛水季节有清流外溢。
  老母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堰头北”,并引康熙《济南府志》语:“其泉日涌寒沙,好事者系石试之,莫测其底,流入大清河。”已淤失。
  灰包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韩家店”,并引康熙府志语:“流经闸口西,入小清(河)”。据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四》载,“韩家店闸在府城东北十二里”。今况不详。
  四、白泉泉群
  白泉泉群分布于济南市东郊王舍人镇以北,东起梁王庄,经冷水沟,西至张马、大辛庄、水坡,长约9公里、宽约3公里的狭长地带。这一地带,当地亦称作张马湖,有泉数十处,主要有白泉、柳冈泉、耿家泉、钊家泉、饮马泉、猪拱泉、灰泉、冷泉、花泉、柳叶泉、草泉、漫泉、惠泉、漂泉、麻泉、团泉、当道泉、丫丫葫芦泉、双宝泉等。其中白泉、花泉为金代《名泉碑》所载。泉群总流量在18.66万立方米/日左右。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部自流区打井,正水头可超出地面8~9米。在湖区河槽的东坡、南坡,几乎常年有渗水明流。一般年份水位变幅为1~1.8米。70年代以来,由于兴建水厂及钻掘工业生产自备井,地下水被大量超采,致使泉域排泄区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泉水已间竭,甚至全年干涸。
  白 泉 在王舍人镇纸房村北约150米处。古称白野河,又称白泉河,金《名泉碑》称白泉。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亦收录。清乾隆《历城县志卷九·山水考四》载:“白泉出纸房庄北,方十亩,中有大泉,间数刻一发,声如隐雷。多涌白沙,故名。”为坝子河之源,北流经遥墙河入黄河。水质优且量丰,素有鱼米之利。1955年曾装一台17.7千瓦的发电机发电,供附近村民照明。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东郊工业区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白泉停止喷涌,成了一片荒废的洼地。80年代,在白泉东侧建滩头自来水厂,供周围10余个村庄用水。90年代中期着手开发,挖成一个长约百米、宽20米左右的水塘,尚有泉水出露,经年不涸,但水势已远不如以前。
  当地百姓又将白泉称为“百泉”,因此泉周围尚有众多的小泉,如唐家泉、张家泉、李家泉等等,白泉为众泉之首。
  丫丫葫芦泉 又名葫芦头泉。在白泉东北约300米处。因平面呈丫丫葫芦形,故名。昔日,泉源奋涌,水深数米。今为面积约700平方米的自然洼坑,淤塞严重;平时积有浅水,旱时干涸,洼坑内长满苇草。
  灰 泉 在丫丫葫芦泉西北约300米,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已夷为稻田,仍常年积水。
  草 泉 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在白泉南,源广数亩,流经滩头,入坝子河”。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已“失考”。今当地百姓所称“草泉”,在白泉以东约800米。原为自然水坑,水极旺盛,深达二三米。现已淤塞。1975年前后曾在泉源处打一机井,作灌溉之用,后因水量不足而废弃。
  麻 泉 在纸房村西南约500米,济南市东郊自来水厂东邻。泉源深广,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称“麻披泉”。今已湮于农田。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所载“麻泉,在白泉北,流入滩头”,方位与此泉相反,当为古时在白泉以北另有“麻泉”。 
  惠 泉 在麻泉东约300米。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白泉南,流与冷泉合。”今早已沦为农田。
  冷 泉 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清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白泉南,流入滩头。”乾隆县志又载白泉“旁有冷泉、漫泉”。今已湮于农田。
  漫 泉 在纸房村西南约300米。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冷泉西南,流入滩头。”昔日水盛,几与麻泉相连,故乾隆县志载“漫泉,一名麻披泉”。今已沦为农田。
  漂 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白泉东,发源迅疾,流经曲家庄,入遥墙河。”已湮失。
  团 泉 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称“团圆泉”。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团泉,在白泉西,流入滩头。”乾隆县志又载:“团泉,一名漂泉。”已湮失。
  花 泉 名列金《名泉碑》和清《七十二泉记》。在王舍人镇陈家张马村东北隅,双龙桥东三四十米处。因十孔争沸,波纹激荡,状如花朵而得名。泉水甘美,昔日村人多汲取烹茶为炊。过去,花泉水势很大,与桥西的钊家泉、柳冈泉、耿家泉相汇,在附近形成“张马泊”。清康熙《济南府志》载,“泉源数泓,广数亩,一方水利所关,流经耙道河,东北入沙河”,然后流入大清河。双龙桥曾为通往遥墙的交通要津,桥头置有碑亭,并有茶摊、瓜果摊等。因环境优美,行人多在此品茗歇息。随着公路的开通,此处已无往日的繁华,碑亭亦毁圮不存。
  据倒卧于双龙桥旁的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双龙桥碑记》载,当时花泉已融于藕池中。1970年以前,尚可见池底涌泉。后因工业用水不断增加,尤其是附近张马屯铁矿的开掘,泉渐停涌,水泊也被改为稻田、菜地。1993年在桥东辟建渔塘,花泉遂没于塘内。雨季,双龙桥附近的钊家泉、柳冈泉、耿家泉等无池小泉仍时有出露,积水成洼。旱季复涸。
  饮马泉 在王舍人镇大辛庄北,黄台电厂河东侧。当地百姓传说当年曹操率兵在此饮马,故而得名。该泉是一个东西长50多米,南北40米左右的不规则的天然水塘,常年有水,可灌农田。水中芦苇摇曳,岸边杨柳婆娑。
  猪拱泉 在王舍人镇南滩头村西南田间,无砌垒泉池。由于地下径流上源的大量开采,此泉现已成季节泉。旱季干涸,雨季出露,平时周围土壤湿润。
  当道泉 在王舍人镇西梁王村北约400米处。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称“源流深长,可资水利,流入坝子河”。泉池甚广,可垂钓,泉畔建有钓鱼台寺。解放前,寺已毁。50年代末,泉池日渐淤塞,以至沦为稻田。
  柳叶泉 在当道泉北,广约300平方米。50年代末淤塞,沦为稻田。
  双宝泉 在王舍人镇冷水沟村西南约1公里处的田间。为东西相距百米左右的两泉,皆常年积水。西侧之泉水深,植有莲荷;东侧之泉水浅,呈沼泽状,苇草茂盛。
  五、玉函山风景区及周围地区泉池
  玉函山,又名兴隆山、小泰山,位于济南市南郊,地处历城县十六里河镇。海拔523米,是济南近郊最高山峰。山阴曾为佛峪寺,有隋唐石窟造像百余尊。山上和周围地区现有泉池共10处:蕊珠泉、王母池、鹁鸽泉、灰泉、大泉、沛泉、永清泉、东峪泉、花山峪二泉。另有地址不详者1处。
  蕊珠泉 在玉函山阴佛峪寺遗址。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一股细流在原寺内西侧岩壁上渗出,注入方池。因细流撞击,池内常有水泡泛起,如蕊珠,故名“蕊珠泉”。盛水季节,泉水溢出,从北面的石隙中泻出,顺势跌落崖下。夕阳返照之时,从远处看去,犹如一道金线,景观甚奇。若值深秋,红叶满谷,黄花遍野,翠柏相映,景色更佳。
  王母池 位于玉函山巅。山顶平阔,东侧原有兴隆寺,亦叫卧佛寺,建于唐代。西侧原有宋代所建的泰山行宫,因祀泰山碧霞元君,所以也叫碧霞祠。现寺院遗址仅存少量建筑。王母池在碧霞祠废墟北侧,形似方井,亦称“瑶池”。传说是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并有“惊鸟留玉函”的故事传世。相传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回驾来到池边,使池边一鸟惊飞。鸟飞处留一玉函,所以后人将此山称作玉函山。
  鹁鸽泉 在玉函山佛峪西端,鼓楼峰东侧林间路旁。水自岩缝流出,积于天然池内,旱时断流干涸。
  灰 泉 在玉函山北坡登山路西侧密林中。水自石缝涓涓流出,积于直径1.3米左右的圆形浅池,时有枯竭。昔日为僧人饮用山泉,今泉旁尚有清雍正十年(1732年)《佛峪灰泉记》碑。
  大 泉 在玉函山安息园西侧山腰处。为长8米左右天然泉池。水自岩缝流出,积于池内,清澈见底,常年不涸。
  东峪泉 在玉函山北侧柏石峪村南。因源于东峪岩下,故名。泉水自深4米多的岩洞流出,顺山势层层下跌,沿峪沟北流。洞周岩壁湿润多水,夕阳返照熠熠生辉。
  沛 泉 在柏石峪村南,帅旗峰下果园内。因泉源丰沛得名。泉旁石壁上刻“沛泉”二字。水自岩壁多处缝隙中流出,积于方池,清澈见底。水盛时漫溢外流。
  永清泉 在玉函山东侧,花山峪村南峪中。为3米深井形泉池,水盛时溢出,沿山峪漫流。池旁有1966年所立泉名碑。
  泉东南5米左右岩壁上,还有两眼季节性山泉,雨后,腾突喷涌,与众多山泉汇流,沿山峪下泄。
  花山峪二泉 在花山峪村大街旁。南北相距百余米各有一井形泉池,是村民饮用水,俗称“泉井”。南泉东临山峪,料石砌成石台,巨石铺面。北泉略小,形制同南泉。水皆四季不涸,盛时漫溢。
  云外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称:“在函山佛峪”。今已失迷。
  六、青铜山及周围地区泉池
  青铜山,位于历城县十六里河镇与锦绣川乡交界处。海拔754米,为周围诸山的最高峰。山阳半腰为唐代大佛寺遗址,现尚存大佛寺摩崖造像。这里及周围地区现有泉池19处。
  南甘露泉 在青铜山大佛造像东南山阴崖壁间。因水质甘美,且为了有别于佛慧山开元寺的甘露泉,故名。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东西两股清流,如漱珠矶,哗哗有声,蓄水成池。四周高峰峭立,翠柏郁森,中央为沃土,山坡果树溢香,畦中菜蔬肥壮,皆由此泉水浇灌。
  百花泉 在青铜山南,锦绣川乡北崖村南首。因群泉簇涌,浪花翻腾得名。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泉自崖下洞穴中涌出,汇入三面石砌的长方形水池,幽深莫测。池岸,杨柳依依。泉水四季常流,水温恒定。冬季水雾蒸腾,景色奇妙。泉水由池南壁石隙流向20米远的大佛水库(亦称百花水库)。
  灰 泉 在青铜山南,锦绣川乡东崖村北。水自岩壁流出,经半米深方池沿小溪缓流,与另一无名山泉汇流至长8米石砌水池中。为农田灌溉用水。
  老 泉 在东崖村东的山半腰。水常年自崖缝中涌出,清冽甘美。经敷设的输水管,流入东崖村,可供全村五六百人饮用。
  道士泉 在锦绣川乡大佛寺村南,河之东崖。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清道光《济南府志》称“在大佛寺东坡”。该村南侧,昔日有大佛寺,清末民初已凋敝,现仅存极少量的墓塔石和石雕柱础。道士泉即在大佛寺遗址东侧的山坡下,村民以方位呼之为“南泉”。水自崖隙中涌出,泻入河中,终年不竭。水质甘纯,煮后无垢,村民称饮之可治腹泻,并称附近曾有道观、道士墓地等。
  清 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称“在道士泉北”。今道士泉北侧,有一小石坝将河拦成的塘湾,面积约1000平方米。塘水来源于河崖涌出的泉水和上游百花泉之水,四季不枯。清泉疑即湮于塘湾内。塘水碧透,经溢水口泻出,与道士泉水相汇,向南流入锦绣川。岸边溪畔,杂木笼荫。
  老庄泉 在青铜山南麓,锦绣川乡老庄村内。泉以村名。为东西两泉。西泉池呈长方形,水清碧透;东池为井形,苍暗深邃。两池皆以石砌岸,水由暗渠汇入8米长的蓄水池。沿泉旁石阶路可攀登至青铜山大佛寺造像。
  杨家泉 在青铜山东,锦绣川乡金钢纂村山道旁。因源于杨姓田边得名。原为自然水池,后被填埋,水自地下水道向西伏流,汇入村内蓄水池。泉水澄澈,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水盛时沿山峪蜿蜒南流5公里余,入锦绣川水库。
  白花泉 在青铜山顶端,十六里河镇白花泉村东南石崖下。因“石泉流出白花浮”得名。明《七十二泉诗》著录。清康熙《济南府志》云:“飞泻漫流,曲尽幽姿,流经孤山入锦绣川。”今泉池北为巨岩,三面石砌,东临深涧,水自岩缝流出,汇积池内,为村民饮用水。大旱年,时有枯竭。
  斗母泉(窦姑泉) 在青铜山西北山阴,十六里河镇斗母泉村北崖下,邻近处有斗母庙。因水涌量大,俗称“大泉”。原名“窦姑泉”,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在大佛寺北顶”。清郝植恭亦称此泉为窦姑泉,将其列入《七十二泉记》。今斗母泉村的山之南麓,即大佛寺遗址。盖后来由“窦姑泉”谐音为“斗母泉”。泉水自岩壁圆洞流出,汇积于1991年棚盖起来的蓄水池内,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池旁有连根同生的车梁木和刺楸古树,均为济南地区同类树种中的第一大树。
  南圈泉 在青铜山北坡,十六里河镇南圈村西。因村而得名。为用水泥板棚盖的石砌长方池,水自南壁岩缝流出,清澈洁净,为村民饮用水。
  边庄三泉 在青铜山西北,十六里河镇边庄村街旁岩下。依方位分别取名“北泉”、“南泉”和“西泉”。泉池皆为长7米,宽3米,深2.5米左右的石砌方池,以水泥板棚盖,上留便于取水的方孔。水量较均衡,不涸不溢,为村民饮用水。
  西坡双泉 在十六里河镇西坡村,村东即为青铜山。村南、村北各有一泉,按方位分别称“南泉”、“北泉”。池皆以石砌。南泉池顶用料石券为拱形,水自岩缝流落至池内;北泉池为敞开式,水自地堰石缝流出,汇入池内。泉水清澈,四季不竭。
  南岭泉 在青铜山北,十六里河镇碉堡峪村南。因源于南岭山顶得名。为水泥板棚盖的石砌长方池。水自岩缝涌出,流落池内,哗哗作响,长流不息。
  寄宝泉 在碉堡峪村街旁崖下。传说曾有僧人在泉旁石缝寄藏财宝,故名。水自岩缝涌出,汇积于井形池内。水盛时,经临近的蓄水池,沿峪漫流。
  小 泉 在青铜山北,十六里河镇小泉村内。因泉水小于俗称“大泉”的斗母泉而得名。为村民饮用水。
  七、锦绣川流域泉池
  锦绣川,又名北川,为历城南部山区三川之一。流经西营、锦绣川和仲宫三乡镇,汇入卧虎山水库。全长36公里,流域面积221.6平方公里,为三川中最长者。“两岸之上,峭壁云峰,俨若画屏;松柏掩映,生于石罅;禽鸟飞鸣,如在镜中;春涧野花,秋林红叶,望之如锦,故名锦绣川。”(《续修历城县志·卷九·山水考五》)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37处,史料记载而现今状况不详者5处。其中车泉、柳泉、悬泉名列金代《名泉碑》。
  盛 泉 在西营镇佛峪村东崖下,为锦绣川源头之一。民国初年《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载:“锦绣川其源有三:一发于东北章丘佛峪之东山下,石壁玲珑,泉源甚大,号曰盛泉。”今数十米长的岩壁下,多处涌水,汇流于临岩砌就的长20米,宽12米,深4米左右的池中。池内亦泉眼遍布,腾突簇涌。距方池30米处街旁及河崖处,各有一泉,水自岩缝涌出,沿溪缓流,村民多在溪旁洗浣。
  枣林泉 在西营镇白炭窑村西。因地处枣林水库得名。泉在水库东侧,隐于库中。泉自水下汩汩上涌,至水面漾出碗口粗的水轮,荡起缕缕清流。泉周植五株杨树,成为泉涌处的标志。
  朝阳泉 在西营镇赵家村西山脚下,因源于朝阳寺得名。今寺建筑废圮,惟清泉常流。池为圆形,水自池底涌出,晶莹碧透。池底水草嫩绿,池岸置撑杆,人工提水浇灌禾田。池西有石砌水坝,蓄山泉来水。
  鸭子泉 在西营镇鸭子泉村北,鸡冠岭西南坡。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为两眼并列泉池,井形,久旱不涸。关于此泉的由来,当地传说:古时候,有一牧羊老汉翻山越岭,牧羊至此,口渴难耐。忽见几只山羊在一堆青草处低头吸吮,走近一看,只见两只金鸭子伏卧于草丛之中。牧羊老汉怀疑自己的眼睛,便用竹竿一扫,谁知,金鸭子不见了,在其伏卧处留下了两眼山泉,人们便把这泉称之为“鸭子泉”。
  永盛泉 在鸭子泉西北约200米处。呈椭圆井形,常年不竭。昔日,泉西侧曾建有三清殿,此泉即为道人饮用水。50年代初,大殿倾毁。今泉南石堰上,尚嵌有清乾隆十六年重修《永盛泉碑记》。
  灰 泉 在西营镇灰泉村东北侧。传说唐王李世民当年征东至此,为解士卒干渴,撒灰成泉,故名。又传唐王李世民征东路经此泉,见水浊似有灰,待仔细观察,原来泉底石质呈灰色,并非水混,从此取名“灰泉”。水自岩缝流出,积于石砌井形池内,常流不竭,供全村百余人饮用。
  渍米泉 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著录。在西营镇积米峪(旧称渍米峪)村北的河崖西侧,常年不竭。1960年建成积米峪水库,湮于库中。库水浅时,泉源处可见水纹波动。
  黄鹿泉 在西营镇黄鹿泉村南山崖上。古时称“黄栌泉”,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云:“在西营北,云河一带之水大半仰给此泉,其流经擒口峪入锦绣川。”今为东西向二泉。相传古时此地人烟稀少,林木茂密,常有黄鹿来此饮水,故名。主泉在东,水自岩缝涌出,经一个浅方池,沿渠流入9米长的蓄水池;西泉自岩洞流出,汇入6米长石池。水盛时自池岸溢出,沿河漫流。泉周河渠纵横,石桥卧波,花果满坡,丛木笼荫。
  雪花泉 在西营镇丁家峪村西北里许,白云洞西南百余米山崖下。呈半洞穴状。因长年浸蚀,崖壁生出片片碳酸钙堆积,状如雪花,故名。水自岩隙渗出,流落至天然池中,叮咚作响,犹如颗颗珍珠落玉盘。水清碧透,四时不竭。泉北侧翠柏森郁,景致清幽,为白云洞道观遗址。白云洞洞高4米,深8米,阔10余米,现尚存明嘉靖三十一年《重修白云洞众祖仙派记》碑。洞外岩崖峭峻,古柏悬生。其中一株胸围4米,树根附石外露,根径达2.5米,枝干如虬,被称为“仙柏”。虽历经千年,仍枝繁叶茂。岩崖上还有“金龟望月”、“仙人帽”等奇石,以及“狗脚洞”、“狼牙洞”、“百丈崖瀑布”等。春日山花烂漫,夏日飞瀑流泉,秋日丹叶满山,风景宜人。
  滴嗒泉 在西营镇西北侧,龙湾峪南端西崖下。水自岩缝渗出,形成水珠,沿岩石滴下,故名。属季节性泉。
  洪 泉 在西营镇梯子山村北里许,洪泉子沟口。为锦绣川源头之一。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载:“锦绣川其源有三:……一发于东南箭干庄(今降甘村)梯子山下之洪泉”。水自冲积砾石缝中流出,积于一面临崖,三面石砌的长方池内,水质甘冽清澈,烹茶最宜。盛时,池水沿山峪下泻。
  南 泉 在梯子山村南的历城南部山区最高峰梯子山(海拔976米)下云梯涧。因所处方位得名。此处为降甘峪南端,水自峪底岩棚下涌出,汇为由水坝截成的一泓碧水,常年不竭,为锦绣川源头之一。池水受环境影响,呈五彩状。池南,柳树成林。周围重山环列,●岩壁立,青松挺拔。南侧主峰梯子山耸入云端,气象苍茫。冬日,泉池之上水雾弥漫,别有情致。
  寒 泉 在梯子山村西南,当地百姓称为“冻冻台”的高山上。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锦绣川其源有三:……一发于东南箭杆庄……冻冻山下之寒泉”,即此。泉源于山峰上端峭壁下,依山岩漫流。因山高阴寒,一年之中长时间结为冰冻,故俗称“冻冻台”。此山与梯子山对峙,峥嵘嵯峨。春深日暖,冰释成瀑,从崖上泻下,景色壮观。
  玉 泉 在西营镇上阁老村玉泉寺旧地。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有载,称“在龙集寺观音阁下,涓涓东注,龙集独胜”。今呈方池形,料石砌岸。水自岩缝流出,汇于池内,清冽甘美,常流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泉旁有1968年挖凿的长50米的蓄水池。
  胭脂泉 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在玉泉寺岭前”。晚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今失考。
  智公泉(朱公泉) 在西营镇智公泉村西,黑牛寨山前西南侧。相传唐代一名叫“智公”的和尚在泉边居住,故名。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称“朱公泉”。据清道光《济南府志》载:“朱公泉,在黑牛寨前。”地址与今智公泉合,盖因谐音,“朱公泉”衍称为“智公泉”。据该村居民称,此泉还曾叫作“济公泉”,泉名之演变由此可见。泉池位于山岩高处平台上,石砌长方形,上棚盖水泥板,留有提水孔。该泉久旱不竭,清冽甘美。
  村南还有一个石砌长方形常流泉池。池顶棚盖,留有1米见方的汲水口。水盛时溢入东侧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大蓄水池中,池南岸立有1997年8月镌刻的《智公泉天池》碑。该泉不仅是上罗伽村200余名村民的生活用水,还可浇灌果树农田。
  栗行泉 在西营镇栗行村东南侧山崖上。泉以村得名。水自一古柏下洞穴涌出,沿暗渠流入封闭式蓄水池,再经输水管道流至街头1米见方的石砌方池。汩汩上涌,水花翻腾,清澈明净,俯身可汲。
  会仙泉 在西营南坡会仙山村东,因源于会仙山下得名。水自岩壁石缝流出,汇入石砌长方池中。泉旁立1964年《重修会仙泉》碑记。
  虎洞泉 在西营村南,锦绣川河南崖下。因源于石虎洞得名。水自岩缝涌出,汇流于河水中。岩壁上镌“虎洞泉”三字。
  甘 泉 在虎洞泉东约50米处岩下。雨季开泉,与河水汇流。岩上镌篆书“甘泉”二字。
  哭 泉 在桃花岭南峪沟,北距锦绣川乡仁里村三四百米。相传昔日有一穷人讨饭至此,又饥又渴,哭而出泉,故名。今蓄为小塘坝,常年积水,可资灌溉。盛水季节,南流入锦绣川。
  白云泉 在锦绣川水库南,白云沟驴头山西侧山腰岩下,南距上白云村约40米。山下为如都庵遗址,山上有白云洞。泉因白云洞而得名,当地百姓又俗称“腰泉子”。清乾隆《历城县志·卷八·水一》所载“锦绣川水……经马头山北,左纳白云泉水”,即此泉。“马头山”与“驴头山”,当为一山,只是古今名称不同而已。另该志卷六山一所载“马头山下为黄巾石屋,上有白云洞,洞下有白云泉”,与今况合,“黄巾石屋”即如都庵,今有黄金石屋村。泉水自岩缝流出,汇于石砌井形池内,再由井壁沿暗管流入12米长的蓄水池。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此处地势高峻,四周群山巍峨,壁立千仞。阴雨天,云雾缭绕于山间,景象迷幻。
  圣水泉 在锦绣川水库南约4公里处的兴教寺遗址。泉自岩缝流出,滴落至长方池中,常流不竭,清澈甘冽。泉周山岭遍植黄栌,深秋叶红,艳若彤云。
  韩家泉 在锦绣川乡韩家泉村旁。因韩姓人家居住泉旁,故名。常年不涸。
  黄钱峪泉 在锦绣川乡黄钱峪村北百余米处。水自崖缝涌出,汇入半封闭式蓄水池,四季不涸。再从池南壁上部溢水口流落至1966年修建的“社教水库”。水盛时沿峪沟流入锦绣川水库。
  灰 泉 在锦绣川乡灰泉村北,青铜山南侧鸡冠岭下。原名混泉,因音相近而传称为灰泉。村以泉得名。水自岩缝流出,积于长10米左右的封闭式水池,经输水管道流入村户,供全村人饮用。
  林泉(玉龙泉) 在灰泉村西北里许,当地称为北顶山的山坳中。唐代,此处曾建有林泉观。后又改为吊枝庵。现尚存观音殿、凉亭和明景泰二年《重修林泉观》碑。因此,此泉又称“吊枝泉”。清道光《济南府志·卷六·山水二》所载“玉龙泉,在吊枝庵西岩”,亦即此泉。今泉池位于林泉观遗址西南隅,长7米,宽1米,上用石板覆盖。水自岩缝涌出,蓄于池内,再沿输水管道顺山势自流,浇灌果园、农田。周围林木繁茂,花果满坡。
  车 泉 在锦绣川乡车川村东杨树林中。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著录。为石砌椭圆形泉池,水涌量大,从未干涸。今在池上建房,安装抽水设备,供全村人畜用水并灌溉农田。泉水沿石渠向南伏流20余米,经一石雕龙头口中泄入面积近500平方米的蓄水池。尔后从池南壁溢水口流出,南入锦绣川。
  柳 泉 在锦绣川乡北坡村西首柳泉观古殿前。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著录。泉池呈椭圆井形,水势颇佳,久旱不涸。水自池壁缝隙伏流至南侧20米外的一长方形大水池。此池面积约2000平方米,因蓄水量大,又称柳泉水库。池内青萍浮动,绿藻茵茵。池东壁留溢水口,泉水自此泻出,穿越山谷,浇灌农田,南流入锦绣川。泉旁柳泉观,不知创自何代,明朝天顺三年曾重修,现仅存两座大殿和古碑数通。泉北为玉皇山,山上柏林苍郁。泉池四周杨柳垂翠,红杏满坡。远处青山崔巍,云岚苍茫。
  凉水泉 在锦绣川乡凉水泉村南。为东西两泉。因中间被一座称为“庙子岭”的小山岭东西分隔,故原名“两分泉”。后因泉水清凉,且“两”、“凉”同音,便改称为“凉水泉”。西泉源于10米深岩洞,水自石缝流出汇于洞内水池,盛时溢出漫流。东泉自岩缝涌出,经石渠,穿苇丛,汇入12米长、宽约6米的石砌方池,池水清澈,水中青藻飘动;水满溢出,依山势下泻,北入锦绣川。
  琵琶泉 在锦绣川乡黄崖村北,因泉出石涧泠泠有韵而得名。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晚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今泉源在峪底深处,水自岩缝流出,顺势西流,三迭而下,至孤山脚下折向南,沿街缓流,南入锦绣川。  
  大 泉 在锦绣川乡大泉村南首。泉水自九曲河西侧岩孔涌出,汇为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大型池塘,久旱不涸,兴灌溉之利。因受水位深浅,距泉源远近,及池岸环境影响,池水呈五彩状,绚丽多姿。水盛时从溢水口流出,沿九曲河北流入锦绣川水库。周围峰峦叠翠,花果溢香,景致清幽。
  小峪泉 在锦绣川南岸,仲宫镇稻池村南1公里朱家峪岩下。水自岩缝流入约4米见方的池中,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
  朱家峪泉 在稻池村南2公里朱家峪尽头山崖下。水自岩缝流入3米见方的石砌池中。常年有水。
  水石屋泉 在锦绣川南岸,仲宫镇邱家村南青龙山脚。因源于俗称“水石屋”的天然岩棚下得名。水自岩缝流出,汇入浅池,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
  泉子峪泉 在仲宫镇于家洼村南泉子峪尽头的陡崖下。水自约1米深的洞穴石隙中流出,于洞内汇积为自然水池,久旱不涸。雨季顺山势漫流。
  南 泉 在康王山阴的南泉寺旧址。明万历七年(1579年)许邦才《重修南泉寺记》载:“寺迤南出泉三四泓,冬夏不涸,寺以泉名。”(乾隆《历城县志·古迹考五》)所在山峪亦被称为南泉峪。历经沧桑,今寺已倾圮荒芜,唯南泉四季长流。泉在寺院遗址的东南隅,东西四五米远并列有二眼泉池。东为4.5米长、2.9米宽的石砌方池,池水清澈,绿藻浮动;西池1.1米见方,在一石券门洞中,澄净甘冽。泉水自池壁溢水口流出,向西曲行30余米汇入1965年“四清”运动时建成的“四清水池”。此池颇大,面积320平方米,供引水灌溉之用。池岸立清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南泉寺碑记》,称:“历邑之南,大川有三(指锦绣、锦阳、锦云三川),名泉七十有二……此泉居七十二泉之首”。泉北10余米处,尚有一石构四面凉亭,为南泉寺遗物。山腰有唐代摩崖造像3尊。
  永清泉 在南泉之南约150米处。原为石壁缝隙中流出的天然泉池,1965年依山岩砌石筑池,取名为“永清泉”,并刻石立碑于池壁。为保持池水清洁,后用水泥板将泉池棚盖,泉水沿池底输水管道流入村户,供村民饮用。
  悬 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元《齐乘》称在“中宫东”。今址不详,疑已湮于锦绣川水库中。
  马蹄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马帝(蹄)峪华岩寺下”,并引康熙《济南府志》语:“一名大泉,寺废,泉流经孙家庄,入锦绣川。”清乾隆《历城县志·卷八·山水考三》称:“马蹄峪,在南泉寺东,涧壑幽邃,流水无声,有桃源之胜,水入锦绣川。”卷十八古迹考五又载:“华岩寺,(在)马蹄峪,元建今废。”今泉在何址不详,疑即今大泉村之大泉。
  北薄罗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马蹄峪东”,并引康熙《济南府志》语:“泉端有连理树”。今址不详。
  水波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水峪,旧志云流入锦绣川”。清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三》援引明崇祯县志语:“水峪,在马蹄峪东,内有三教堂,清幽莫匹。”今泉址不详。
  八、锦阳川流域泉池
  锦阳川,为历城南部山区三川之一,又名南川。古时又称“玉水”。汇集柳埠镇窝铺峪、龙门峪(东北峪,亦称李家塘峪)、齐城峪、梨峪(西南峪)之水,流经仲宫镇,注入卧虎山水库。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181.9平方公里。清康熙《济南府志》称:“锦阳川……延袤六十余里,或以云林竞秀,或以山水呈奇,天开画图。”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39处,史料记载而现状不详或已湮塞者8处。其中龙门泉、染池泉、汝泉、龙居泉、苦苣泉、熨斗泉、都泉名列金代《名泉碑》。
  龙 潭 位于柳埠镇龙王崖村西,为锦阳川源头之一。在被称作“龙王崖”的山崖下,约百米长的地段上分列3个天然石潭:有的形如铁锅,清澈见底,有的状似瓷坛,幽深莫测,统称“三龙潭”。当地人又称其为“仙龙潭”。1956~1958年,在龙潭处筑土坝蓄水,称“三龙潭水库”。70年代,改建成浆砌石拱坝,坝长127.8米,高48米,形成容量520多万立方米,水面广阔的水库,易名为“黄巢水库”,龙潭即被湮没在水库坝下。相传,唐代黄巢起义军曾在此驻扎。今水库大坝南首关山脚下,立有历城县人民政府《黄巢农民起义纪念地》文物保护单位碑刻。其东南为长城岭。
  黄路泉 在柳埠镇黄路泉村西侧路旁。此路昔日为通往黄巢村交战顶的要道。相传当年黄巢起义军到交战顶作战时路经此泉,故名。水自和尚帽山的东山根岩洞流出,汇于长方形水池,尔后沿输水管道流入各家各户,供全村人饮用。为保持泉水清洁,用水泥板将泉池棚盖。盛水季节,泉水沿山漫流,被积于以石坝顺势拦截而成的8个水塘之中。这8个水塘高低错落,以水相连,宛若8颗翡翠,镶嵌于山村。塘边,芦苇丛生,沟渠纵横,引水灌溉果木田禾。
  赵家三泉 在柳埠镇赵家村南侧山岭下,东西向有3个泉池,形状各异,深度相近,水势甚小,但常年不竭,供村民生活用水。
  水帘洞泉 在柳埠镇簸箕掌村东,梯子山西北山涧内。两块巨大泰山花岗岩石坍塌于山涧,搭架成南北并列的两个石洞,洞深七八米,高、宽各约3米,泉水即常年不息地分别从两洞深处涌出,在洞口汇合,顺山涧哗哗流淌,穿过一飞架于山涧之上的石拱小桥,在距源头三四十米处的高大岩石顶端跌落下来,形成水帘。水帘掩隐之处又有一洞,亦由巨石搭成,深约5米,构成“水帘洞”的奇妙景观。故当地百姓以此称呼该泉。泉水过水帘洞后,沿涧或湍激或潺●,注入簸箕掌水库,为锦阳川源头之一。泉周岩崖峭拔,怪石嶙峋,花木丛生,林茂谷幽。向东南仰视,梯子山巍峨耸立,犹如泰山压顶;西北望,跑马岭逶迤连绵,宛若巨龙伏卧。
  安子沟泉 在水帘泉北,簸箕掌水库东北安子峪口。水自山峪冲积岩石缝中涌出,四季长流,沿山峪下泻,汇入水库。泉出露处形成一自然水洼,灰白色的岩石上生满青苔和朱砂状斑迹,或翠绿,或赤红,或桔黄,五彩斑斓,泉水犹如色染。
  独孤泉 明晏璧将其著录于《七十二泉诗》。晚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亦收录。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称“在天麻岭下,北流入锦阳川”。今况不明。
  枪杆泉 清代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泉在今柳埠镇桃科水库坝东约200米,锦阳川北岸崖下。水自砾石缝涌出,汇积为一狭长的自然水湾,而后顺势飞流直下,泻入锦阳川,汇于桃科水库。此泉水势颇佳,四季涌流,有灌溉之利。明、清《历城县志》称其“泉飞滋圃,为龙门(峪)诸泉之冠”,至今亦然。
  龙门泉 在柳埠镇龙门村东。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和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传此泉形如半掩的洞门,内藏龙状巨石而得名。池形多变,广数亩,人称龙门湾。1958年在泉北筑坝蓄水,建龙门水库,泉湮于水库中。
  染池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元《齐乘》称在“龙门东”,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称“在神通寺东,流入锦阳川”,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在神通寺龙门泉东”。今当地百姓已不知此泉。据调查,在今龙门村东侧龙门水库桥下被称为“六沟地”的堰根处,过去曾有一泉,是否即为染池泉,不详。1958年修建龙门水库时,此泉湮于水库中。
  枯 泉 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称“在桃科岭南,流入锦阳川。”今址不详。疑旧志记载有误,此泉即是锦绣川流域的桃花岭南之“哭泉”。桃花岭后西北,即为港沟镇桃科村。
  石窑泉 在柳埠镇石窑村东,燕子台水库坝下。原为长、深各3米左右的石垒方池,水质甘美,常流不竭。1992年在池底装地下管道,引水进村入户,供村民饮用,池亦被棚盖。此泉地处跑马岭西,泉东侧为石窑寺遗址。该村东北侧也有一泉,石骶兀本1米,深五六米,常年不涸,供村民饮用。
  苦梨泉 在柳埠镇涝洼村东南侧,柳埠至西营公路旁。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称“在黑牛寨前黄尖下”。今泉北即为黄尖山,再北为黑牛寨山。泉水自黄尖下的岩石缝隙中流出,顺势跌落,汇为面积500多平方米的自然水湾。湾中苇草丰茂,又有一直径1.5米、深0.8米的清泉,水极澄澈,村民多至此汲取。泉水汇流入锦阳川。明、清《历城县志》所载“流经罗伽峪,入云河”,与今不合,恐误。
  锡杖泉 在四门塔东,海螺峪内。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有载。传说此泉与东海相通,曾流出过海螺壳,被视为东海海眼,故又名“海眼泉”。泉池呈井形,以石砌岸,水质甘冽,常年不涸。水盛时溢出池外,沿山峪漫流。
  神异泉 因呈井形,又称神异井。清道光《济南府志》载:“神异井,在神通寺东廊下。”今在四门塔滴水峪石桥南,滴水峪沟西岸崖间。世传此处原无泉水,北魏皇始二年(397年)朗公禅师至此,闻地下有水声,命人挖掘,果然涌出一泉,常流不竭,似有灵异,因此得名“神异井”,而神通寺之名亦始于此。泉井深邃,水澄净甘冽,昔日供神通寺僧人饮用。今泉西尚立明成化十年《神通寺外护记碑》,对此泉的由来作了记载。
  神异泉东南约100米即为隋代古塔“四门塔”。塔东南200多米处的锦阳川两岸,各有一无名泉南北相对。南岸之泉,地处金驴山阴脚下,泉池临锦阳川砌就,东西长14米,南北宽7米,深四五米,为椭圆形池。常年有水,设抽水设备,供金驴山游览点使用。北岸之泉,距锦阳川河崖20余米,为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15米的石砌大方池。池水碧透,常年涌泉从涌泉桥下跌落进青龙潭不涸。池中水草繁茂,鹅鸭戏游。
  滴水泉 在四门塔滴水峪石桥北侧,滴水峪沟东崖下。因水自岩壁滴滴渗出得名。水量微弱,时有干涸。今人不察,误将此泉认作金《名泉碑》之滴水泉。
  汝 泉 名列金《名泉碑》。元《齐乘》载:在“神通寺内”。明末清初已湮塞不可寻。
  泉子峪泉 在四门塔北,泉子峪村西南侧,村和峪均以泉取名。水自白虎山东北脚下岩缝流出,积于石砌池中,供全村人饮用。为保持泉水清洁,村民用水泥板将泉池棚盖,上留取水孔。
  涌 泉 位于四门塔西,白虎山之阳的涌泉庵遗址东侧。崇祯、乾隆《历城县志》有载,称“在神通寺西,瀑布飞悬,流入锦阳川。”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称其为“涌腾泉”。涌泉庵原称尼姑庵,始建年代无考,隋开皇年间曾重修,后以泉命名,现尚存吕祖祠、送衣塔、宋代摩崖造像等。此处三面环山,南面有锦阳川东西向横贯,气候温润,林深叶茂,并有一片北方罕见的大竹林。
  泉水从峪中白虎山腰处寒武纪石灰岩岩溶裂隙中涌出,通过暗渠由一石雕龙头口中吐入南北向的长方池中,为“净池”。据池旁明代《重修涌泉碑记》载,此泉池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泉水旺盛,四季不涸。池中水草浮动,银鳞小鱼戏游。水从池南壁流出,经过明万历六年建造的涌泉桥下,依山势向南三迭而下:一迭注入石砌方形“青龙潭”;二迭流入山石砌岸的不规则小池;最后一迭由10余米高的悬崖上跌落至名为“卧龙洞”的小石潭,称“悬崖飞瀑”。崖上奇石叠垒,古藤缠木,苔衣披附。“卧龙洞”石矶卧波,流激磬石,铮铮作响,颇富韵味。水由石潭溢出,形成三处各具特色的景观。首先是一段细长弯曲的小溪,潺潺涓涓,称“细水长流”。然后流经竹林,铺绿描翠,浪花飞溅,称“锦上添花”。最后缓缓地穿过柳树林、芳草地,汇入锦阳川。泉池旁有“望岳亭”。置身亭内,信目南眺:近处平野宽绰,阡陌纵横,点点农舍,袅袅炊烟;平野尽处,群峦叠嶂,白云缭绕,泰岱明灭可见。
  南薄罗泉 原名“南叵罗泉”,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齐王寨后岩下”。齐王寨,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一》称“在神通寺东北,一名齐家寨”;今为何址,不详。
  菩萨泉 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南菩萨庵石崖下,大旱不竭,大涝不溢,流入锦阳川。”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在中宫镇东南菩萨庵下崖”。今址不详。
  丰乐泉 在柳埠村东,通往神通寺公路的西侧小院内。池呈长方形,中间南北向铺平板石桥。泉水清澈,沿小溪流出小院,入路旁水渠汇入锦阳川。泉西侧临山崖,崖壁古柏倒悬,刻有“丰乐泉”三字。崖顶有天齐庙。
  冰冰泉 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在齐城峪南端,柳埠镇冬冻台村南秋千台山阴。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秋千台为周围最高山,“山高阴寒,冰积如陵,故亦名冰冰台……其冰,立夏始解,北经龙峡入茶臼河”。(清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三》)泉以山得名,为茶臼河源头之一。茶臼河,“在齐城峪中,源出袁洪峪及冰冰台,北流入锦阳川”。(同上)
  卧龙池(龙居泉) 古称“龙居泉”,名列金《名泉碑》。在齐城峪南端。分里、外两池,因处于东西横亘、形似卧龙的山梁里、外两侧而得名。里卧龙池在山梁之南,位于里卧龙池村北里许,自然池形,面积亩余;外卧龙池在山梁之北,位于外卧龙池村南侧,亦为自然池形。皆常年不涸。平时涓涓细流,雨季开泉,腾突喷涌,为齐城峪河水之源。里卧龙池村南连绵逶迤的山岭,即为长城岭。关于古之龙居泉的位置,元《齐乘》称在“长城岭西”。清乾隆《历城县志》未载此泉,但道光《济南府志》载称:“龙居泉,在长城岭下。”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则较具体地称:“龙居泉,在长城岭西北,茶臼河上流。”
  响泉清 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乾隆县志称其在齐城峪“交战顶西谷下”,道光府志称“在交战顶西谷中”。今失考。 
  咋呼泉 在柳埠镇亓城村南山崖上。因雨季开泉,顺山崖下泻时水声振耳得名。本无泉池,属季节性山泉。60年代在泉北侧挖地修池,沿称咋呼泉。一池清水,晶莹碧透,池底水草浮动,池周花果满坡。
  大花泉 在柳埠镇北田村北。因泉水喷涌若花,故名。水自岩缝涌出,伏流50余米,汇于8米长的石砌蓄水池中。水盛时沿山势流下,入齐城峪沟。
  苦苣泉 在袁洪峪北侧崖下。金代《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泉旁岩壁嵌1995年立的“苦苣泉”石碑。该泉以植物命名,也叫“莴苣泉”。泉名虽冠以“苦”字,但水质甘美,泡茶醇香,并有灌溉之利。今泉池呈井形,一年四季水势涌泄均衡。水自井下暗渠伏流,入南侧济南铁路技校院内“苦苣池”。
  苦苣泉东百余米,有50年代后期开凿的一个山洞,洞内也有一泉,四季长流。盛水季节,从洞口漫流而出,顺山峪下泻。
  琴 泉 在袁洪峪北之苦洪峪南侧山坡。因泉声夜滴如有琴韵而得名。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并形容“泉声夜滴如理丝桐”。乾隆年间诗人王初桐诗云:“苦洪峪口白云深,试听琴泉泉似琴。何必思贤寻旧谱,高山流水有清音。”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今水自崖底孔穴流出,注于长20米左右的石砌池中。池水清澈明净,水中绿藻飘动。
  避暑泉 在苦苣泉西南里许之袁洪峪南岭西侧山坳间。因空气清凉,宜于避暑而得名。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今为半露于地上的封闭式石砌圆池,水由池壁圆孔外泄,顺势西流20余米,汇入半圆形自然水湾中。水盛时漫溢,沿山谷注入齐城峪沟。
  试茶泉 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在袁洪峪口西,茶臼河崖东壁上。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其流飞泻,入茶臼河”。至今流势依然,泉水常年自河崖上端涌出,滋花润木,哗哗泻下,注入茶臼河。因水质甘美,烹茶最宜而得名。
  泉西南100余米,茶臼河南河崖下也有一泉,无名,常涌不竭,质纯甘冽,汇入茶臼河中。此泉西南百余米,为建于1957年的龙王崖水库。
  圣水泉 在齐城峪九塔寺南侧。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因常流不竭,人们认为此泉有“灵气”,故称“圣水”。原为寺内僧人饮用水。池呈井形,块石砌就。本世纪50年代,村民在泉西南侧六七米处又挖凿一方形泉池,常年不竭,水势盛过老泉井。故人们常称新挖泉池为圣水泉。实际上两泉一脉,此消彼长,可称之为“新”、“老”圣水泉。泉北九塔寺院内,九顶塔奇巧壮丽,古柏遒劲苍郁。周围峰峦叠翠,花果溢香。
  段华泉 在与九塔寺隔岭的南峪北侧,北距九塔寺300余米。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这里曾有黄姑庵,现荡然无存。泉池呈井形,片石砌岸,常年不涸。水盛时溢出,沿山沟漫流。
  在此泉东里许的山峪尽头,也有一泉,无名。
  康 泉 在柳埠镇南康泉村北之康泉桥西南四五十米处的山崖下。因泉水时有时无,俗称“诳泉”,后因“康”、“诳”字音相近,沿称“康泉”。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今水自岩隙涌出,积于石砌蓄水池中,四季不涸,供灌溉和村民饮用。盛水季节漫溢,流入齐城峪沟。
  泥淤泉(印度泉) 在柳埠镇西南7.5公里处的泥淤泉村内。以前多次被山洪冲积的泥沙淤塞,经人们掏挖复又成泉,故名。据村中老者介绍,此村历史悠久,早年称印度泉村,后称缄泉庄,再后来才称泥淤泉村。该村皆因泉取名,而泉之名亦屡有更替。泉被淤塞后,缄而不涌,所以才改称“缄泉庄”;当泉挖浚复涌后,又改称“泥淤泉村”。因此,此泉当即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称之“印度泉”。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印度泉,在梨峪庞家庄。”县志又载:“阎家河在梨峪中,源出印度泉,流入锦阳川。”除庞家庄今为何村已不详外,泥淤泉村恰处于梨峪的东侧,其北有阎家河村。
  今泉池 位于街旁,有三眼,相距不足5米,呈“品”字形布局。水质甘冽,水势极佳,四季喷涌不已,夜间可闻“突突”上奋之声。其东侧之泉为主源,池深10米,底部向北斜下有洞穴,深不可测,传与海底相通,故又俗称“海眼”。泉旁有一株古槐,胸围2.8米,干虽枯朽,仍萌新枝,被乡人称之为“唐槐”。泉西北侧曾有九圣堂古庙,庙前植五棵古柏,村民云四五个人方能搂抱一周,皆毁于“文化大革命”前。此泉不仅满足全村人畜吃水需要,还被用来灌溉农田。
  水 泉 在柳埠镇水泉村内。该村夹河坐落,村中架大小石桥10余座,雨季,四处皆泉,因泉多水盛而得名。主泉在村中泉子崖下。此崖伟岸陡峭,高30余米,崖壁翠柏悬生。水自崖下数处石隙涌出,积于一圆形天然浅池。1976年临泉凿一大井,上部用料石砌垒,水自井壁众多岩缝喷涌而出,溅落于井内。
  村西头也有一泉,常年涌流,汇积入石砌方池。此池边长15米,深4米,池水碧透,盛水季节漫溢。
  熨斗泉 在柳埠镇石匣村西北之铜壁山东麓子房庵遗址。金代《名泉碑》和明代《七十二泉诗》著录。传说因水温高如熨斗而得名。关于此泉的地址,元《齐乘》称“在梨峪门家庄”。因时代久远,门家庄今为何村已不详;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扶山子房庵”,今按此说。泉池呈井形,上窄下阔,常年不涸。
  风斗泉 在熨斗泉南10米左右,因临风斗岭而得名。呈井形,以巨石棚盖,投石下井,可探到水声。
  都泉(突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位于柳埠镇突泉村内,村以泉得名。这里群山屏列,山花烂漫,风景如画,正如《遁斋诗稿》中朱倬《都泉诗》所咏:“稻池林壑太幽偏,柳埠人家近市廛。最是都泉好风景,山花如绣锦阳川。”
  都泉在村子的中部。泉池1米见方,深约7米,以乱石砌就。池水澄澈甘美,四季涌流不息。水经池壁石洞沿暗渠向东再折向南流,至街旁注入明渠西流,形成溪抱渠绕之势,最后汇入锦阳川,故古时曾称此村为“溪抱村”。溪水两旁杨柳垂荫,乡民于溪边渠岸浣衣物洗菜蔬。泉边,唐朝曾建有皇姑庵,庵内有石塔,俗称龙虎塔,又称小唐塔,1972年已迁至神通寺遗址东侧。现尚有横卧的石质八棱经幢两块,西边一块上刻“唐开元七年岁次”字样。
  乾隆《历城县志》载:“都泉,在中宫东南皇姑寺溪抱村,流为岱北诸泉之总。”其后郝植恭在《七十二泉记》中也说:“都泉在中宫,为岱北诸泉之总聚也,水之所聚,曰‘都’。”其实,这里仅有此泉,称“诸泉之总聚”似与事实不符,若说诸泉在此处地下总聚,也无据可考。但此泉水势很大,水从池中涌出,成凸起状,故后人又以其状,沿称为“突泉”。因不仅可供全村食用,还能浇灌农田,所以又被村民誉为“宝泉”。
  凉 湾 在突泉村西南200余米的锦阳川南侧河崖下。水自石穴中涌流而出,清凉甘美,临河汇为自然水湾,故名。此泉水势很好,大旱季节仍涌流不息,入锦阳川。
  水帘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称:“在都泉西南石崖下,一名水帘坡。锦阳地多渗漏,非此水助流将不免为干壑矣!”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今调查已无人知晓。疑即现今“凉湾”泉。
  鹿跑泉 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在柳埠镇鹿宝泉村西北侧。传说古时有一鹿至此,口渴欲饮,跑而成泉,故名。因“跑”、“宝”音近,后易称为“鹿宝泉”。水自石岩下流出,汇于1965年修筑的鹿跑泉水库。
  醴 泉 在康王山醴泉寺遗址。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康熙、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康王山,位于仲宫镇小并渡口村处的锦阳川东岸,高峻峭拔,松柏蓊郁。醴泉寺,又称四合寺,即坐落于该山之阳山腰处。当年规模很大,“四阿环以廊庑,凡正殿、月台、佛像、地藏阁”无不“金碧辉煌,烂然掩映”,现已倾圮。在遗址中尚存一方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重修醴泉寺记》碑。该碑记载了醴泉的存在:“醴泉(寺),历之名寺也,去县治六十里,不知何自始立,元至正甲申(1344年)有重修记录,则寺之创制远矣。其寺依山带河,环以峻岭,中有甘泉,寺之得名,盖取山中出泉之义,诚为殊胜……”
  醴泉,即在《重修醴泉寺记》碑的西北方50米处,为井形泉池,0.7米见方,2.9米深。泉水常年不涸,甘美如醴,故名。池口的西侧,为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寺院僧人修建的小龙王庙,用料石扣成,内壁刻有佛像,现屋顶已塌陷。
  金代《名泉碑》所载之醴泉,元《齐乘》称在黉堂岭(今章丘、邹平交界处)。清道光《济南府志》载:旧志(指康熙《济南府志》)因其太远,故将此康王山之醴泉易之。其实,明代晏璧已将此泉列为七十二名泉,其《七十二泉诗·醴泉》赞美曰:“历下泉如竹叶清”。清道光《济南府志·山水一》称:历城“南山通得‘历’之名”。康王山在济南南部群山中,亦可属历山,晏璧咏誉的“历下”之醴泉,当即康王山处的醴泉。晚清,郝植恭亦将此康王山之醴泉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
  崔家泉 在仲宫镇小并渡口村北,康王山西北侧之郭而老山山阳脚下。因原处崔姓地面得名。水自崖下红页岩中渗流而出,经石渠汇入20米长、12米宽的石砌蓄水池内,再经输水管道自流入户,供小并渡口村民饮用。常年不竭,雨季水盛,溢出池岸漫流山下。
  青龙泉 在仲宫镇南,郭而老山西北坡。因处于芦姓茔地,当地百姓又称之为“芦家泉”。水自红页岩缝隙涌出,积于小长方池内,终年不涸。因水质甘美,煮沸无垢,附近居民多汲之烹茶,并在泉旁立碑,书“青龙泉”三字。
  穆家泉 在仲宫镇穆家村西南约1公里,穆柯寨山西北脚下。  
  九、锦云川流域泉池
  锦云川,又名锦银川、西川,为历城南部山区三川之一。流经高而乡和仲宫镇,汇入卧虎山水库。全长20公里,流域面积55.2平方公里。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称:“锦云川……延袤六十余里,山川争秀,与锦绣、锦阳鼎踞其胜。”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9处,史料记载而现状不详者4处。
  香炉泉 在高而乡出泉沟村西北,出泉沟水库坝北200余米处。传因原泉池状如香炉而得名。夜深人静,泉水涌流之声在山间回荡,故又名“响泉”。水自黑山寨东山根岩缝流出,积于不规则自然水坑,然后顺山崖缓缓细流,汇入锦云川。泉水终年不断,出露处岩石青苔吐翠。水质极佳,煮沸无垢,相传饮之可祛病,故远近乡民常至此汲水为饮。
  香炉泉西南50米处,也有一泉在石罅中渗出,四季不竭。黑山寨东侧山腰处,亦有山泉常年渗流。
  双盆泉 俗称南泉,在南高而村南侧,黑山寨北山根。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载。因两池并列,状似盆,泉水泠泠自盆出而得名。水自岩隙中哗哗流出,形成一自然小池,澄澈洁净,旁植翠竹。又自小池出,蜿蜒西行五六米,再积于椭圆形深池中。深池中亦有泉涌,四季不竭。池水漾溢,漫流成溪,穿村绕屋,流入锦云川。
  扫帚泉 在高而乡孙家崖村东南,八大岭水库东岸。汛期开泉,自岩缝喷涌,状如扫帚,故名。无明显泉池。
  白花泉 在高而乡孙家崖村西,泉子岭顶部。因泉涌时水花飞溅似白花朵朵而得名。又因与毗邻的长清县境内山顶的另一山泉相对,又名“对花泉”。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三》称为“百花泉”。泉池呈方形,乱石砌岸,水自石缝涌出后,穿过池壁,沿渠流入果树丛中的蓄水池。
  圣水泉 在北高而村南,锦云川南岸观音殿旧址,今为北高而小学。传为神赐,故名。泉池位于校院内尚存的观音殿前,旁立清咸丰三年《重修圣水泉池碑记》和“圣水泉”石碑。泉池为石砌,东西长4米,南北宽2米,1996年被棚盖。泉水向北伏流五六米,入校院北侧临河岸修建的水池,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池水常年不断,水中小鱼戏游。水盛时溢出池外,注入锦云川。
  杨家井 在北高而村北约300米,锦云川西岸,杨家寨山东侧山根处。原为天然石坑,后杨姓砌为井形,遂称杨家井。常年有水,乡民汲此为炊。水盛时漫溢井外,沿水渠东流,注入锦云川。
  水池泉 在高而乡汤家村东,锦云川西畔,汤家石桥南侧。此泉水势旺盛,泉水自一石砌方池的南壁岩缝汩汩翻涌,终年不息。池水清澈甘冽,穿过池壁注入锦云川。泉旁川边,鹅鸭戏游,林木葱茏。
  双虎泉 在高而乡子房峪东端,铜壁山南坡。泉池为椭圆形,池口被条石分隔为两个半圆形池孔,水四季不竭。泉东约10米,有一株树龄在数百年以上的黄连木树。树东北5米处,又有一泉,井形,常年不涸。两泉皆庇荫于黄连古树下,泉水经黄连树根浸润,饮之可祛病。泉北铜壁山葱茏峻拔,山下有子房庙古迹,山上有子房洞,传为汉留侯张良隐居处。洞前石碑对双虎泉作了记载。
  圣池泉 又称“圣水泉”,在仲宫镇北道沟村北普门寺旧址。因处佛门圣地得名。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圣池泉在普门寺山门外,清冽澄洁,一方攸赖”。为石砌方池,池岸围以雕刻精致的石栏。水自池壁石雕龙口中吐出,汇为清池。池旁墙壁上嵌“圣水泉”碑。
  涌清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称“在涝峪东石崖内,流入锦云川”。今失考。
  涝 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在涝泉岭后”。今失考。
  孟家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在涝泉东”。今失考。
  上水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在杨家寨后,泉气阴森,沁人肌腑”。今失考。
  十、巨野河流域泉池
  巨野河,又名巨河水。源于历城县西营镇拔槊泉、饮马泉,流经彩石乡和孙村镇,入章丘县龙山镇,经杜张水库复又入历城县董家、唐王、遥墙镇,在鸭旺口注入小清河,全长48.5公里,流域面积260平方公里。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20处。
  拔槊泉 在跑马岭山巅北崖,西营镇拔槊泉村内。清道光《章丘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称“泉出山半,涓涓不息,下有浆水泉”。传说唐王李世民征东路过此地,人困马乏,便传令歇息。一员武将把槊扎在地上当拴马桩,那马因无水饮而狂躁暴跳,将槊拔出,泉水随槊涌出。后来人们便称之为“拔槊泉”。此泉为巨野河之源。泉池呈瓮形,口小内阔,水自石壁岩孔流落池中,叮咚有韵,常年不息。
  村西南侧崖下另有一被棚盖的泉池,四季长流,疑即旧志所载“浆水泉”。
  饮马泉 在西营镇道沟村北,跑马岭山巅东北端。相传因唐王李世民在此饮马而得名。泉为石砌方池,水自东北侧山头下岩缝流入,水盛时沿山涧北流,为巨野河源头之一。此处海拔七八百米,山高涧深,云雨交际,常常电闪雷鸣,古人在岭东建镇武庙,至今尚存。
  玉河泉 在彩石乡玉河泉村内河旁。原名“鱼河泉”,因泉源处河中有鱼而得名。后因“玉”、“鱼”两字音近,沿称为“玉河泉”。水自岩洞流出,过浅池东流,折向北,注入巨野河,为巨野河源头之一。元《齐乘》云“巨合水(即巨野河)出龙山镇南五十里,曰榆科泉”,疑即指此泉。今在村内同一条河旁,还有许多山泉,雨季开泉,奔腾下泻,北流入狼猫山水库。
  黄路泉 在彩石乡黄路泉村东。传说因泉在路旁黄连树下而得名。为石砌井形池,常流不竭,供村民饮用。水盛时溢入泉西池塘内。
  虎门泉 在彩石乡虎门村东南峪沟内,因村得名。水自岩缝流出,积于用水泥板棚盖的蓄水池内,常年不竭。水盛时溢出池外,与巨野河水相汇北流。
  猪拱泉 在彩石乡中泉村南里许,巨野河东岸。传因猪拱出泉而得名。水自河岸岩洞涌出,常年不断。水甘冽,汇于河水,北流至狼猫山水库。
  忠 泉 在中泉村南首路东。相传唐王李世民率军东征至此,军士们口喝难耐,突然涌出甘泉,清凉解渴,遂赐名“忠泉”。以前,泉水自岩缝涌出,汇积成洼,岩壁上刻“忠泉”二字,至今清晰可见。后因拓宽公路,水洼被填埋于路下,泉水改自地下伏流,穿过公路,汇入新建水池,然后从池壁流入巨野河。池水清澈,久旱不涸。
  响 泉 在彩石乡西捎近村。该村只有10户村民,却有6眼山泉,因泉水或自池底泛起,或从岩壁流落发出不同响声而得名。泉池分布在山岩下河边或房前屋后,多呈井形,雕石砌岸,水深多在2米左右。泉周岩崖峭拔,溪流蜿蜒,林木繁茂,风光秀美。
  三泉峪三泉 在彩石乡三泉峪村南约1公里的山峪深处,有3个以方位取名的山泉,分别称北泉、上泉和南泉。北泉,在七八米高的巨岩之下,水自数处岩隙中流出,汇积成自然水池;上泉,在北泉西南约100米处,泉自崖壁10余处小洞穴中涌出,汇为自然水池;南泉,在北泉西南里许的山峪尽头,位于一石洞内,洞深3米,水自洞壁石隙渗出,尔后漫流于洞外。三泉皆常年不竭。雨季水盛,顺山势急流下泻,声闻数里。
  康 泉 在彩石乡康泉村北二三百米,瓦屋脊山的南坡。因原属康姓所有,故名。为半天然、半人工砌垒的井形泉池,井底涌水,四季不枯,供村民饮用。
  井子峪泉 在彩石乡井子峪村中。原为天然泉池,后深挖砌石成泉井,久旱不涸。遇大旱,附近村庄的村民皆至此汲水。
  东 泉 在彩石乡东泉村西,九峰桥东端的北侧。为呈“品”字形分布,相距3~4米的三眼泉井。皆直径0.6米,深5米左右,水质清澈甘美,为村民饮用水。泉北侧立1919年《倡建九峰桥碑》。此处山水绕抱,树木参差,环境清幽。
  饮马泉 在东泉南约40米,宅科河沟西岸崖下。传说唐王李世民曾在此饮马,故名。水自岩缝流出,经马蹄形浅池,汇入河中北流。《倡建九峰桥碑》有“右跨饮马泉”的记载。
  滴水泉 在彩石乡南泉村北侧,宅科河沟西岸。与东泉村之饮马泉齐名,在当地有“饮马东泉,滴水南泉”之说。原自岩缝流出,滴落于崖下,常年不断;1995年村民在岩崖下深挖砌岸,成井状。
  老井泉 在南泉村中,河沟南岸。为东西相距约7米的两眼泉井。水清冽。因村民最先饮用此水而得名。周围山环水绕,绿柳笼荫。水自井壁石隙流入河中,北流入狼猫山水库。
  冰心泉 在南泉村西,河沟南岸崖下。此泉水势很好,终年涌流不息。水质甘美,寒冽如冰水,饮之沁人心脾,故名。水自10余米高的崖根岩缝涌出,沿河向东,折向北流。
  双乳泉 在孙村镇李家楼村。世传武定府李阁老(李之芳,清康熙年间仕至文华殿大学士,故称“阁老”)路经此地,见万松山下两个山泉流出的水呈乳白色且水味甘美,便取名双乳泉。后来李阁老又在泉边建别墅,成了他的避暑之地。今泉在村内林木笼荫的峪沟里,泉池呈井形,常年不竭,清冽甘美,供村民饮用。水盛时沿峪沟漫流。
  十一、其他泉池
  玉漏泉 又名天井泉,在港沟镇芦芽岭村南之天井峪云台寺遗址。清康熙、道光《济南府志》有载,称:在云台寺西岩下,“一名天井泉,点滴之声与铜壶不异”。清乾隆《历城县志》载:“云台寺,在桃花岭东,一名天井,依涧筑台,依台筑寺,下有甘泉,石●重重,盛夏无暑。”明代诗人李攀龙有诗曰:“古寺马蹄前,荒山断复连。阶危孤石倒,崖响乱泉悬。”明朝诗人许邦才也有诗吟道:“初宿南岩天井寺,便听一夜石泉流。”今泉水自古寺西侧30余米长的棚厦式岩顶渗出,点点下滴,犹如颗颗玉珠漏落,故名。泉水垂落于岩下天然水池,叮咚作响,清脆悦耳。
  大 泉 在港沟镇桃科村南,桃花岭西北之麒麟山阴。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称“在大泉岭上”。据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一》载,大泉岭在桃花岭西北。今泉水自崖缝●●流出,淌入圆形池中,四季不竭。因附近缺水,虽流量不大亦呼之为“大泉”。泉旁有“泰山行宫”古迹。
  东流泉 在港沟镇郭家村西南之乡义寺遗址。俗称南山泉。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南山泉,在黑龙峪绝巅。”今水自岩缝流出,汇落三面石砌的长方形水池,常年不涸。岩壁上刻“东流泉”三字。泉旁尚存有乡义寺的石塔、桧柏、五角枫等遗物。
  淌豆泉 在港沟镇伙路村南之淌豆寺遗址。清乾隆《历城县志·卷十八》和道光《济南府志·卷六》有载。传说因感念此处岩洞曾淌豆接济李唐军士粮饷而得名。今泉源在岩壁上,水自岩缝流出,经凿石修建的长方形池,顺山势北流,汇于石坝拦截的蓄水池内。泉旁伴有一株挺拔高大的古银杏树。
  滴水泉 又名清泉、清水泉,在港沟镇坞东村东北侧河东崖。名列金《名泉碑》。元《齐乘》载:“一名清泉,在西务北。”明晏璧《七十二泉诗》称之为“清水泉”。清道光《济南府志·山水二》载:“清水泉,在西务北。”今坞东村与相临的坞西村通称为西坞,又称西梧,即古之西务。因有“清水泉”一名传称,后人便误将柳埠神通寺滴水泉认作为《名泉碑》之滴水泉。今泉所处河崖高20余米,曲折长约50米,崖顶岩石探出如厦,崖壁枝柯悬生,被称为“滴水崖”。泉自崖厦下渗出,顺崖壁滴滴滚落,故名。水滴处青苔铺绿。冬季,形成数丈高的冰挂,蔚为壮观。
  老 井 在坞东村南,河南崖下。为东西相距6米的两眼井泉,直径均约1米。西侧之井,深八九米,水最盛。
  灰 泉 在老井西南百余米处的河东崖。泉自崖壁下端小石穴中流出,淅淅沥沥滴落于崖下自然水池,尔后流入河中。
  东峪泉 在坞东村东南约800米的山峪尽头。泉从岩穴中流出,汇入五六平方米的浅水池中,尔后沿山峪漫流。
  双女泉 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称“在西务西坡”。今调查已无人知晓。
  大 泉 在坞西村西俗称“大泉沟”的顶端,白云山主峰东北向山梁东侧的陡崖下。与龙洞之白云泉隔山梁相对。泉从石罅中流出,汇为两面临崖的长方形水池,久旱不涸。池水碧绿,苇草摇曳。
  胡桃泉 明《七十二泉诗》著录。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猪头岭北”。据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一》载,“猪头岭在大涧岭西”,为通往西营的要道。今失考。
  蜜脂泉 在仲宫镇西董家村西,玉符河西岸。水自砾石缝流出,澄澈甘冽,沿溪东流,汇入玉符河。久旱断流。
  簸箩泉 在仲宫镇朱家村西南峪沟西侧,峪东为黄花山。水自岩缝涌出,形成直径1.5米,状如簸箩的圆形水坑,尔后沿山峪东流折向北,汇入玉符河。涌水期较长,大旱时断流。
  鹿 泉 名列金《名泉碑》。在十六里河镇石匣村南,石崮寨(俗称“大寨”)山顶北侧崮头下。为高1米,深1.2米,宽0.7米的半天然石洞。水自石洞岩缝流出,汇于小浅水池中,不溢不涸,清冽甘美;乡人奉若“圣水”,称饮之可祛病除疾。洞前有“碧霞祠”,供碧霞元君牌位。
  白公泉 明《七十二泉诗》著录。明崇祯《历乘》载:“在开元寺西”。清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一》和道光《济南府志·山水二》载:在卧虎山后。今失考。
  珍珠泉(双龙泉) 在郭店镇山前村北,虞山东坡。虞山,为地处山前平原的一座孤山,松柏苍郁,岩石嶙峋。昔日,山上建有泰山行宫等庙宇,颇有名气,每年农历三月举行为期4天的庙会,远近香客、游人如云。清乾隆《历城县志》载:“康熙四十四年大雨,有泉出于山巅,至今不涸,土人名之曰‘神应泉’。”后来,此泉衍称为“双龙泉”,因位于白龙石、黑龙石之间而得名。民初《续修历城县志》载:“双龙泉,在虞山白龙石、黑龙石之间,一泓澄澈,岁亢旱不涸,祷雨辄应。前志载‘神应泉’,疑即此泉。”岁月迁延,历史泉名失传,今珍珠泉疑即昔日之神应泉、双龙泉。据村民介绍,珍珠泉旧时泉源旺盛,是庙会期间每天数万人的饮用水。今泉池为直径20米,深5米左右的天然水坑,终年不涸。坑底淤积严重,平时积水约1米,水质浑浊。盛水季节,水深可达3米左右,水澄澈。山上的古庙宇早已荡然无存,庙会也已不再,山上遍布采石的矿坑。
  洗砚泉 清乾隆《历城县志》转述王士祯《香祖笔记》载,济南城北砚溪村一带,四面皆是稻田,园圃中有一清泉,相传是元朝文学家赵孟獾南囱馊R蝗眨岸≌尾似瑁油林型诔鲆环绞蹋淳灰豢矗厦婵逃杏米逄庑吹牧绞资渲幸痪湓弧叭裣彀盗舟郑缴未渎漭Α保罂逃小巴媚下纷芄芨抡悦晓馓狻弊盅G〕跄辏耸躺幸糯嬖陉凹彝(今属北园镇,位于小清河畔)。今藏于济南市博物馆。据调查,今臧家屯村中街旁,昔日有“一品泉”,泉池为圆井形,直径约2米,井口覆以大青石,间隔成“品”字形布局的三眼小井口,故俗称“三眼井”。泉井东侧为臧家屯,以西即为砚溪村(今已连为一村)。村民用上自来水后,泉井渐趋荒废,后拓宽街道填埋于路下。疑此“一品泉”即古之洗砚泉。
  煮糟泉 名列金《名泉碑》。元《齐乘》曰在“四里山南”。早已失迷。据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载:“今考山下无泉,或即道旁野井也?”但晚清郝植恭又将此泉列入《七十二泉记》,然而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则又称:“相传在城西四里,今失考”。
  炉 泉 名列金《名泉碑》。元《齐乘》曰在“南山下”。明崇祯《历城县志》已载:“今迷莫考。”晚清郝植恭又将此泉列入《七十二泉记》,但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则称:“在县南千佛山下,今失考。”
  南煮糠泉 名列金《名泉碑》。元《齐乘》曰在“●(同“蜡”)山窝北。”清道光《济南府志》已载:“县志云今涸。”
  一勺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佛洞下”,并引康熙《济南府志》语“池仅如盆,挹取不匮”。今为何址不详。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11-02 12:22    IP属地:未知

⊙章丘县诸泉⊙


  章丘县诸泉,以明水泉群最为集中,其他皆散落在各地。计有主要泉池85处,其中百脉泉、醴泉名列金代《名泉碑》,6处泉池现状不详或已湮失。
  一、明水泉群
  明水泉群位于章丘县治明水。明水,西汉曾置为土鼓县城。北魏《水经注·卷八》曰:济水“右纳百脉水,百脉水出土谷县故城西。”清道光《章丘县志·历代图考》曰:“汉有土鼓城,城西即百脉泉。”这里,泉水甚丰,在不太宽广的地区内,便散布着三大泉系,有“小泉城”之誉。
  1.明水泉系 在明水城内,清泉甚多,主要有百脉泉、东麻湾、龙泉、张公池、墨泉、梅花泉、漱玉泉、金镜泉、清水泉、荷花泉、鱼乐泉。鱼池巷内,长川上游泉眼更多,落音桥南还有小麻湾。
  2.绣水泉系 在明水泉系的东侧,为绣江河的源头,由小峨嵋山东麓的大龙眼泉、小龙眼泉、筛子底泉、饭汤泉等构成,多为季节性泉。
  3.西麻湾泉系 在明水城的西侧,与东麻湾相距约0.5公里。泉涌量甚丰,一泉成河。主要泉池有西麻湾、净明泉、廉坡泉。
  这里泉水形成的原因和济南城区泉水成因相似。明水东南方向是一片山地,其地下全是石灰岩,溶洞很发育。北面是砂页岩。燕山时期的地壳变动,使明水附近出现三次断层。明水泉水来源于文祖断层以东,淄博禹王山断层以西,明水普集煤田以南,长城岭、天苍岭以北。这一地区补给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年降雨量平均700毫米,总降雨量为2.8亿立方米。本区的地下水流向,由南向北,以1500的比降向明水方向运移。因向北向西,受到煤田、砂页岩隔水层阻挡,遂从明水破土而出。据1954~1985年定期或不定期监测,泉水涌量平均为3.79立方米/秒。据近几年水文部门的测流记载:枯水期最低流量为2.5立方米/秒,丰水期流量为6.7立方米/秒,1979年全年流量为1.53亿立方米。
  由于泉水丰盛,孕育了这方土地的美丽风光。历代在泉周围,建设了许多园林。据《章丘县志》记载,元、明、清代建有南园、北园、漪清园、沙家园、康家园、李家竹园、宋家竹园、康家南竹园、康家北竹园等。1986年辟建占地达20公顷的“百脉泉公园”,景色更加秀丽。
  百脉泉 为明水诸泉之冠,名列金《名泉碑》。此泉久负盛名。北魏《水经注·卷八》已有著录:“百脉水出土谷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唐《元和郡县图志·卷十》载:“百脉水,出县(亭山县)东北平地,水源方百余步,百泉俱出合流,故名之。”元于钦在《齐乘·卷二·水》中说:“盖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今人误将此句称为北宋曾巩《齐州二堂记》语,并以讹传讹,以至于流播甚广。)泉水从许多看不见的脉孔中涌出,似百条水脉,泛出参差错落的颗颗“珍珠”,形成常年不涸的一泓碧水。
  百脉泉现位于明水城东北部的百脉泉公园内。泉池于1958年整修,为一长方水池,长26米,宽14.5米,深2米。池岸由青石砌垒,东西向架一虹桥,卧于碧波之上。池岸和桥上装饰雕刻石栏。池底涌出数不清的水泡,缓缓地浮上水面,好像滚动的珍珠,故当地人也称它为“珍珠泉”。池水晶明澄澈,水势甚佳。水中疏疏朗朗的藻体,壁上密密实实的苔藓,把池水染得碧翠。水中锦鱼戏游,生机盎然。泉池北壁,镶嵌着多方诗词、楹联、花卉石刻。池水东流,汇入明水湖。
  昔日此处建有“龙泉寺”,规模宏大,殿庑台榭,檐连甍接。百脉泉和寺院合为一体,旧时被列为章丘八景之一,称“百脉寒泉”。如今寺院“梵王宫”大殿尚存于百脉泉北侧,殿前白杨参天。
  东麻湾 在百脉泉的东侧,两者相距仅10余米,为章丘第一大丰水河--绣江河的源头。清康熙、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湾内处处泉涌,如漱玑泄玉。每年涌水量高达1.5亿立方米之多,浇灌着附近2万余公顷稻田荷塘。1958年,经人工开凿,扩大成湖,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命名为“明水湖”。1986年辟为百脉泉公园的主要景区。湖中有岛,由长堤拱桥贯通湖岸。岛上山石秀出,“汇泉阁”高高矗立。湖畔植以杨柳,四周荷塘片片,小溪纵横。
  龙 泉 在明水湖西南隅。泉水自高出湖面的直径0.5米的自流钻井铸铁管孔中喷涌而出,溅落于湖中。冬日,泉周水雾弥漫。
  清水泉 在明水镇车站路北端,章丘第四中学院内。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水自池底涌出,然后自西壁溢水口流出,沿石渠蜿蜒北流,注入绣江河。
  梅花泉 在百脉泉北80米左右,新建的百脉公园“清照园”内。泉水自1979年钻探留下的5个自流钻孔中喷涌而出,水花四溅,汇为方塘,然后从溢水口流出,过锦江桥入绣江河。因5个泉口分布呈梅花状而得名。此泉涌势颇盛,激浪鼎沸,水气蒸腾。
  漱玉泉 在梅花泉池西北侧。为一直径约4.3米的圆形浅池,池周围以石栏杆。水自池中心自流钻井孔中鼎沸而出,极清澈,尔后漫过池南壁,泻落入梅花泉池中。
  墨 泉 在百脉泉西南约30米处。因泉井深幽,水色苍苍如墨而得名。水自直径0.4米的铸铁管泉口腾突涌出,翻落于石砌方池内,尔后沿石渠东西分流折向北,穿堂过院,汇入绣江河。常年不竭。
  张公池 在百脉泉南约20米处。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原位于龙泉寺大悲阁南,是乡民为感念清代县令张万青之德政而凿池成泉。泉池为圆形,墨泉之水流经此池。近年施工填埋。
  金镜泉 在百脉泉西50米处,原是康氏漪清园内的名泉。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今在百脉泉宾馆院内,东院墙辟有圆门,与百脉公园相通。泉池呈圆形,池岸装石柱铁栏。水自池中高于水面的铸管泉口向外翻滚,状如蘑菇。池水清澈,在阳光照耀下,金辉闪烁,如同明镜,故名。终年喷涌,从未干涸。水分别从东西池壁的明渠、暗沟流出折向北,注入绣江河。
  荷花泉 在明水城北部荷花公园西约200米,章丘五金公司院内。为自流钻孔,装高出地面0.5米、直径0.5米的铸管,盛水时节,水自然喷涌,漫溢外流。
  鱼乐泉 在明水城北湛汪庄村东新建楼前。原为自然泉池,后用机械深钻,成为自流钻孔。池顶半掩,水自池中圆孔腾涌而出,沿暗渠北流,四季不竭。
  西麻湾 位于明水城西部,在明水泉群中涌水量最大,为自然式河湾。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河岸泉眼众多,著名的有净明泉、黑虎泉等6处。河底簇簇水泡缓缓升起如玉花,浅湾芦苇丛生,岸边杨柳依依,一派泉林郊野风光。泉水北流,汇入绣江河。
  净明泉(明水泉) 又称明净泉,在西麻湾北端,塘子桥西侧路北。明《七十二泉诗》收录,称为“明水泉”。元《齐乘》载:“明水,一名净明泉,出百脉西北石桥边。其泉至洁,纤尘不留,土人以洗目退昏翳,与西麻湾水合流三里余,入绣江……又北入小清河。”清道光《济南府志》亦有载。当地百姓传说,唐王李世民当年征东路过这里,很多士兵得了眼病。此时,有童男童女二人出现,带领士兵到泉边冲洗,倾刻间病去眼明,童男童女也悠然隐遁。此后,人们便称此泉为净明泉,并在泉边建“眼明王庙”,内塑童男童女神像。如今塑像已没,但庙尚存,并有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眼明殿记》石碑一方。泉因地下水源被截而断流,石砌井形泉池也于近年被填埋。盛水季节,尚见泉水伏流,在塘子桥北河岸石隙中流出。
  廉坡泉 在与净明泉隔路相邻的廉坡村街旁。此泉水盛,清冽甘美,是村民饮用水源。1992年,各家安装自来水后,泉池被棚盖,水自暗渠东流,汇入绣江河。
  大龙眼泉·小龙眼泉·饭汤泉·筛子底泉 四泉集中在明水城汇泉路东首的桃花山公园东侧。从南向北为:大龙眼泉,水自沟东岩洞流出,汇为自然式水坑;小龙眼泉,在沟西岩石下,雨季开泉;饭汤泉,在沟底,因泉涌时翻起细沙,状如米汤而得名,属季节性泉;筛子底泉,泉涌时细沙腾沸,泉水四溢。昔日连同公园外的许多山泉,形成绣水泉系。  
  二、西巴漏河流域泉池
  西巴漏河,源于章丘县垛庄镇,主河流经埠村、山后寨、枣园等乡镇,至绣惠镇金盘村汇入绣江河,全长68.8公里。其主要支流有:发源于曹范乡的横河、大冶河,发源于文祖镇的大寨河。流域面积537平方公里。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30处,已湮失泉池1处。
  太平泉 在垛庄镇政府院南百余米,西巴漏河河床西侧。为自然式水坑,周以河卵石圈围,水自河底石缝涌出,沿河漫流,常年不涸。周围河中遍地淌泉,但无明显出露。
  凉水泉 在垛庄镇西车厢村南。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常年涌流,水势很好。
  青港泉·南泉·上马泉·东泉·西泉 分布于曹范乡青港泉村。该村地处瓦岗寨山北坡,四面青山环列,花果满坡。五泉皆四季长流。
  青港泉,在村西,为南北长约35米,东西宽约8米的石砌长方形池。水自池底岩缝涌出,积聚于池内,水深六七米,色青翠碧绿。水盛时溢出,沿山溪东流,为横河之源。至垛庄镇南明村入西巴漏河。
  南泉,在村南近百米处,以方位得名。原池井形,水自井底涌出,常年不竭。80年代在井西侧挖掘一深于泉井的自然形水池,井水断涌,移至深池,水深碧绿,四季不涸。盛时沿山沟漫流,入横河。青港泉村五泉中,属此泉水量最大,亢旱时节,附近十几个村的百姓皆至此汲水。
  上马泉,在南泉迤南百余米的山腰处。水自红页岩缝渗出,蜿蜒20余米,汇于石砌池中。
  东泉、西泉,分别在村东首和村西首,均以方位得名。皆临街,呈井形,规模相似。亦常年不涸,为村民饮用水。
  小泉·大泉·羊栏顶泉 位于曹范乡南部双凤山阴,分布在小泉、大泉和羊栏顶三个自然村。
  小泉,在小泉村东首山崖下。村以泉名。为长20米,宽约5米,深约4米的大方池。水清澈,久旱不涸,供村民饮用。水盛时溢出漫流。
  大泉,在大泉村西南山腰石崖下。村以泉名。水自岩石缝中流出,流四五米,注入长约14米,宽约6米,深约4.5米的方池。久旱不涸,供村民饮用。
  羊栏顶泉,在羊栏顶村。泉自村西南侧的石崖下流出,汇入一半棚盖的长方形池中。久旱不涸。
  柳 泉 在曹范乡瓦口岭村西百余米的河床内。泉水清澈,绿藻飘动,四季不涸。昔日,河岸柳树成林,故名。
  锦鸡泉 在柳泉西150米左右的河床北沿。水自石隙缝向上涌出,沿弯弯曲曲的碗口粗细石槽沟,汇入河中。常年不竭。
  鹁鸽泉 在瓦口岭村西南600余米的河南侧崖下。主泉眼三处,为石穴状。水势颇盛。旱季,淙淙流淌不息;雨季,腾突奋涌,水花四溅,蔚为壮观。泉水汇为自然水湾,沿河流入横河。
  地 泉 在瓦口岭村南侧。平地涌泉,故名。1957年在泉涌处掘池蓄水,名曰“胜利水塘”。水池长25米,宽15米,深约4米。泉水常年自池壁、池底涌出,汇为一池碧水。
  南 泉 在瓦口岭村南岭之阴山崖上。水自数处石缝中流出,顺山崖淌下,在崖下积成水湾。此泉水质甘美,煮沸无垢,烹茶最宜。
  家鹤泉 在瓦口岭村南岭之阳石洞内。水势颇佳。大旱无雨,附近数村居民皆至此汲水为炊。
  泡罐泉 在曹范乡黄石梁村南2公里,横河南崖下。井形,直径1米,深4米余。久旱不涸。平时水面距井口2米余,丰水季节,躬身可汲。
  南 泉 在黄石梁村南约300米处的山崖下。水自石隙中流出,汇入10余米远的水塘,常年不竭。
  东峪泉 在黄石梁村东二三百米处的东峪沟口。水自一石洞底部的石隙中流出,终年不竭。石洞由块石垒就,高1.8米,宽0.7米,深1.5米,洞顶低于洞口地面,为地下式洞穴。旱时,水仅积于洞底的小浅池中;雨季,充盈于石洞,且自洞口溢出,沿山峪漫流。
  横河泉 在曹范乡北横河村北百余米,横河西南崖下。原自石缝中流出,常年不断。1966年钻为机井,除供全村人饮用,还可灌溉。河西岸山上,遍植黄栌。秋日,河水奔流,红叶满山,景色秀丽。
  井 泉 在曹范乡井泉村南侧。为8米长,5米宽,4米多深的石砌方池。池水碧绿,久旱不涸。泉南约20米内,有两座方塘,即由此泉之水蓄成,水面铺满青萍。方塘东侧,为七圣堂。堂前,尚存清乾隆、同治年间的《重修七圣堂记》等石碑。
  康宝泉 在文祖镇三槐树村西南侧。水自河崖石穴中流出,注入石池,属季节性泉。1990年拓宽章(丘)莱(芜)公路,被掩埋于西侧路基下。该村南200余米,即为古齐长城锦阳关故址,今为章莱公路的咽喉。齐长城蜿蜒起伏于关隘两侧的山岭之上,经清咸丰年间修葺,现保存尚完好,气势蔚为壮观。
  马蹄泉 在三槐树村北100米处的河东侧崖下。雨后开泉,属季节性泉。五六十年代在泉北建拦河大坝,蓄水成为水库。
  汩轮泉 俗称“簸箩泉”。在齐长城锦阳关西近1公里,齐长城北侧百米处。清代道光《济南府志》著录。属季节性泉。泉眼在石堰下,雨季水涌,沿石渠东流,汇入三槐树村东河中。
  仰 泉 俗称“阳沟泉”,在三槐树村西约500米处。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水自石堰下岩缝流出,沿山沟漫流。属季节性泉。
  朱公泉 古称猪泉。在文祖镇朱公泉村南侧,九顶山的东麓。水自石岩缝隙流出,蜿蜒北流10米余,泻入石砌方池中。泉东50米又有一泉,亦从石岩隙中渗流而出,顺山势漫流。两泉均四季长流。村内昔日有九圣堂,现尚存清乾隆、嘉庆年间重修该庙堂碑记两通,碑记称此泉为“猪泉”。另一年代不详的残碑则称:朱公泉,朱公制之,故名。
  东张泉 在文祖镇东张村中。为一石砌方池,常年不竭。池水自溢水孔向西流六七米,泻入河中。泉旁植有一株胸径2.3米的柳树,河中鹅鸭戏游。泉东南20米处,有一自流钻井,水颇盛,一年四季向上喷涌,供全村1700余口人饮用并浇灌农田。
  甘 泉 在文祖镇甘泉村西北。该村曾称三泉村,因村北山上有三处山泉而得名。后来仅甘泉常流,故改称甘泉村。泉在村西北堰根下,渗流汇为一直径2米多,深约20米的大水井,四季不涸。
  黄露泉 在文祖镇黄露泉村,村以泉名。原名黄禄泉,取皇帝赐禄之意。辛亥革命后,改称为现名。常年不涸。
  白 泉 在旭升乡白泉村石崖下。本世纪60年代开矿时毁。
  卸甲池 在明水镇西2公里鲍庄村南。相传唐王李世民征东曾在池旁卸甲休息,故名。原为自然圆池,60年代扩建为水塘,提水灌溉。今废为芦苇丛生的荒滩。
  三、东巴漏河流域泉池
  东巴漏河,源于淄博市博山区,主河流经章丘县阎家峪乡、普集镇,至相公庄镇寨子村南龙湾头,以下称漯河。全长30公里。其在章丘县境的支流有:漯水源、小岔河、芙蓉沟、干河(石河)、海泉河、红石子河、磨盘河。流域面积346平方公里。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18处,现状不详和已湮失泉池2处。
  漯水源 俗称苇湾子泉,在阎家峪乡小辛庄村东里许的石砌洞窟中。洞券门上石额枋镌“漯水源”三字。水自洞壁岩缝流出,经洞口西流约20米,汇入50米长、10米高石坝拦截的大水池中。池水碧绿,水满漫溢。流至淄博市淄川区西牛角石屋村西,入东巴漏河。洞门前有一古柏,胸围1.9米,枝叶繁茂,笼荫吐翠。
  响水泉 在阎家峪乡响水泉村南侧,村以泉名。泉自南顶盖山阴石崖下流出,注入石砌大方池,清澈见底,池底绿藻茵茵。水经暗渠向北伏流20余米,泻入光绪四年凿就的一小方池中,然后自溢水口流下,穿村绕屋,汇入东巴漏河。此泉水势颇佳,久旱不涸。因常年涌流,哗哗作响,故名。
  双水泉 在阎家峪乡双水泉村西南侧石崖下。水自崖壁两个岩孔中流出,汇入池中,故名。泉水清冽甘美,常年不竭,供村民饮用。池中绿藻浮动,池水盛时溢出,沿山溪漫流。
  高漉泉 在双水泉村西约1.5公里处的山崖下。水自岩缝流出,积于长10米,宽7米,深6米的石砌方池中。水质清澈甘美,终年不涸。
  龙藏泉 在阎家峪乡赵八洞村南,龙藏洞口东北约30米处。常年不竭,供村民饮用。
  七女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称:“在章丘县(指县城,即今绣惠镇)东南四十里阎家峪。县志云久旱不涸,北流入獭河。”今况不明。
  圣水灵泉 在官庄乡朱家峪村南,胡山东麓山腰石砌拱形石洞内。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并引《章丘县志》语:“泉出山半,流入石井,不溢不涸,祷雨辄应。”今水自洞底岩缝流出,积于池内。洞门石额枋镌“圣水灵泉”四字,门旁原有石刻楹联“祈数滴渊潜散长空而成时雨,保万家烟火借斯泉以度丰年”,均为清代人黄炳题书。今石刻楹联已不存。石洞之上有龙王庙等古建筑遗存。
  西园半井 在胡山北麓笔架山西侧峪中。这里,青山环抱,溪流纵横,花果满山,林茂谷幽,人称“西园”。峪中南北向有3个井形泉池。南首之泉原为自然池,仅有半人深,水盛常涌;几经修建,今池深约2米,内阔外窄,已湮于长44米,宽20米,深6米的蓄水池中。水盛时,池水由北壁溢水口流出,沿山沟汇入山村水库。
  坛 井 在官庄乡朱家峪村街旁。石鞒乇,口小内阔,因状如瓷坛得名。池壁岩缝多处涌水,平时用担杖打水,盛时躬身可汲,为村民饮用水。在周围20米范围内,原有7座石桥(今存6座),人称“坛井七桥”,为村内一景。
  长流泉 在朱家峪村东南崖壁上,南北并列两个拱形石洞,洞口朝西,壁上嵌清光绪年间《修长流泉碑记》。水自石雕兽口流出,跌落于洞内方池中。水盛时从池岸溢出,沿山溪流淌,夕阳映照,银光闪烁。
  长寿泉 在朱家峪村南首,因泉边多有长寿老人得名。为自然山泉,水自岩隙涌出,沿小溪汩汩缓流。溪旁石径蜿蜒,花木丛生,景致清幽。
  双井泉 在朱家峪村街旁。为石骶,池长1.4米,宽1米,中架条石板,分隔为两眼井口,故名。池水澄澈甘冽。盛水时节,溢出池岸,沿街漫流。
  水 泉 在东岭山南麓,普集镇水泉村西峪沟内。此处水势颇佳,呈“品”字形布有3个边长各10米左右的石砌方池。西为主泉,池形略大;东边二池南北并列。池水碧透,久旱不涸。水自池周石隙溢出池外,顺峪沟流下,汇于300米外的水泉水库内。泉旁山崖亦四处流泉,崖头松柏滴翠。北望东岭山(茶叶山),巍峨葱郁,气象苍茫。
  龙 泉 在普集镇龙王寨村东河谷中。呈井形,水深3米。清澈甘冽,常年不涸。在其南约40米处,东西向还列有二池,西池石砌,东池为自然水塘,均四季泉涌。水从池壁溢出,汇为小河。河岸杨柳笼荫,古槐苍翠。乡民临河洗浣,水中鹅鸭戏游。昔日泉畔建有龙泉寺,今已倾圮无存。 
  井 泉 在普集镇井泉村东侧,西距龙泉三四百米。原为石鞒し叫尉,旁连石桥。60年代扩建为边长18米左右的水池,泉湮于池中。村民又按原样在水池东北岸砌一泉井。盛水时,池水外溢,沿山峪漫流。
  玉 泉 在东岭山南麓,普集镇小辛村(原称玉泉村)东,泉子沟西侧。呈井形,块石鞒,水自池壁岩缝流出,常年不涸。
  玉泉东北10余米处又有一泉。石砌长方形池,水自池壁岩缝流入。水池北连三面陡崖的自然水湾,湾底水涌,多有水泡上蹿。
  砚池泉 在普集镇池子头村中,原高家祠堂西侧。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古时,文人学士常聚集泉边,洗砚赋诗,切磋学问,故名。泉池颇大,以石砌岸,长40米,宽20米,深3米。东岸护以石栏,西池壁嵌清咸丰年间“翰墨池”巨字石刻。池中青萍浮动。昔日水盛,池中蓄鲤。今久旱干涸。
  古海泉 在普集镇海套园东村的东南隅。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称:“泉源百出,南流入獭河。”今况亦然,在村民房屋墙下和临近的小河沟沟边、沟底,散布着许多泉眼,水常年不断,量较丰,汇为小河,向南流淌约百米,被拦截为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大水塘,可资灌溉。水塘南侧石坝留有溢洪道,水盛时经此泻入村南小河,流入漯河。
  会英泉 在池子头村东,济青公路南侧。昔日泉水旺盛,泉旁有马鞍桥、关帝庙,庙前古柏笼荫。本世纪50年代庙毁,古柏亦遭伐,泉日渐淤塞,今已不复见。
  盘 泉 旧名南盘泉,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在明水城东侯家庄北盘泉寺遗址。平地涌出,四季不竭,西北流入东巴漏河。今池呈方形,深11.5米,水面以上池壁为砖砌,上盖水泥板,置抽水设备,供中国章丘大葱原种场灌溉和职工饮用。
  四、其他泉池
  章丘境内,尚有16处泉池分布于阎家峪乡南部的汇河流域等地。
  池凉泉 在阎家峪乡池凉泉村街旁,村以泉得名。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称在天苍岭西南。今为长方形石砌水池。水清澄甘冽,供村民饮用。80年代用水泥板将池棚盖,上留三个取水方孔。常年不涸。水盛时,自溢水口流出,沿山村漫流。
  救命泉 在阎家峪乡马闹坡村东山路旁,天苍岭西300米处。传说此泉因解救一队饥渴难耐的军士性命而得名。水自岩缝流出,积于自然水坑中,终年不涸。水盛时沿山谷漫流。
  马跑泉 俗称柳树泉。在马闹坡村东山腰。为边长13米的石砌方池,水自池底洞隙涌出,汇积池内,常年有水,但不外溢。
  宝珠泉 俗称三角湾。在阎家峪乡南部,因源于宝珠山下而得名。1978年筑坝,蓄水成湖,称宝珠山水库。水域内多有泉涌,是汇河主要源头。向南注入大汶河。宝珠山,在湖中,高不过20米,松柏苍郁,山顶有宝珠寺建筑遗存。湖上架有两座石桥,湖水碧绿,岸边垂柳披拂。湖周山峦环抱,溪流纵横,曲径蜿蜒,景致清幽。
  凉水泉 在阎家峪乡石匣村西部石岩下。水自岩缝流出,积于边长1米左右的石砌方池中,然后由池壁方孔溢出,沿河东流,入宝珠山水库。
  双井泉 在阎家峪乡鱼湾村西,汇河南岸山崖下。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水自岩缝流出,沿溪流进两眼规格形状相似的石骶小K婕窘谑倍嗍鄙,从未干涸。
  东 泉 在鱼湾村东,汇河东岸山崖下。水自崖壁裂缝流出,落入崖下自然池中。水甘冽,常年不断。水盛时自岩崖上的数处洞穴中涌出,顺山崖淌下,湍激奔流。
  咋呼泉 在鱼湾村东南,向阳桥东约60米石崖下。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因泉水涌出时声音很大,宛若人呼喊,故名。水自岩缝流出,汇为小池。水盛时融于河水北流。当地人又称“打虎泉”。
  西周峪泉 在阎家峪乡西周峪村。常年不竭。
  报效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称:“在章丘县(指县城绣惠)东南九十里野狐岭内。县志云泉源涌出,西南会双井、乍忽二泉,经王庄西南,流入泰安寨里河。”今况不明。
  上方井·下方井 上方井,在相公庄镇雪山,山西为梭庄。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山上原筑有“雪山寺”,上方井即在寺内。为深3米左右的石砌井形池。原有水,冬夏不竭,今涸。雪山寺也已倾圮,只剩颓垣断壁和明清碑刻四方。其中,明万历年间《题上方井》诗刻,对当时的泉溪盛况有所描述,其诗曰:“上方●望远,宛若太山形。路曲羊肠险,溪流燕尾分。鸟啼云外树,花映寺前屏……”
  在去上方井的山路旁,有一自然形泉池,水涌不断,清冽甘美。盛水季节,池满漫溢,沿溪缓流,疑即清道光《济南府志》所载距“上方井南一里”之下方井。
  醴 泉 名列金《名泉碑》。“醴泉”,即甘美泉水之意。《齐乘》称醴泉在“黉堂岭北”。黉堂岭的位置,金元之际的元好问在其《济南行记》中作了说明:“邹平之南,有长白山,范文正公学舍在焉,故又谓之黉堂。”可知,黉堂岭在今章丘、邹平两县交界的长白山上。岭北原有“醴泉寺”,日军侵略中国时殿宇被烧光,现仅存高2.5米、宽1.1米的《大唐齐州章丘县长白山醴泉寺志公碑》。醴泉就在残碑东侧约200米处的半山腰间,为石砌方池,边长3.6米,深1米,靠近山崖一面的石壁上镌有“醴泉”二字。池水清澈碧透。据当地人讲,泉水旱不涸,涝不涨,水味甘美,最宜饮用。该醴泉寺遗址现已地属邹平县。泉池南面,山峪尽头,有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读书洞,人称“宰相读书堂”,相传是范仲淹少年读书的地方。
  圣 井 又名圣泉,在明水城西南10公里处的危山北坡。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昔日有高僧在这里建寺,名叫“圣泉寺”。泉水味甘,烹茶为炊甚佳。这里景色美丽,清朝邑人靳希孟曾赋《重游圣泉寺》诗赞曰:“一峰侧处一峰横,林木苍苍梵宇清。涧石多年丛细草,山僧少小不知名。经声磬韵空尘世,叠峰流泉列画屏……”旧时被列为章丘八景,称“危山圣井”。如今,寺已荒废,泉依然存在,景色仍然清秀。泉为长方形井池,料石鞒,井口圆形以独石雕就。井旁于1995年新立“圣井”碑一方,碑背面镌古代章丘八景诗。泉井北侧有五六米见方的泉池,常年不涸。
  四贤泉 在危山之巅,王母宫碑东侧。为井形泉池。池口圆形,直径0.4米,下为长方形,距地面1米处阔不见壁。常年积水。泉西立清康熙元年《创建王母宫记》石碑。碑南侧为直径30米左右的自然水塘。水碧绿,青藻浮动,芦苇摇曳。塘边松柏掩映,榆柳笼荫。
  墨 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章丘县(指县城绣惠)西北十里阎马庄南,县志云以水色如墨,故名。”今失考。

⊙长清县诸泉⊙
  长清县诸泉,主要集中在灵岩寺,其次在五峰山,余散布于各地。有主要泉池64处,其中袈裟泉(独孤泉)名列金代《名泉碑》,5处泉池现状不详或已失迷。
  一、灵岩寺泉池
  灵岩寺,位于长清县灵岩山(亦称方山、玉符山)之阳。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僧人法定创建,唐高僧惠崇扩建,遂成为天下名刹。现存主要建筑有千佛殿、大雄宝殿、天王殿、辟支塔、御书阁、墓塔林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及周围地区有泉池多处。
  卓锡泉·双鹤泉·白鹤泉 在灵岩寺千佛殿东侧岩壁下。清《长清县志》、《济南府志》、《灵岩志》均著录。相传,法定禅师由白虎驮经,青蛇引路,来到灵岩,转了多时,见无水,正犹豫时,忽有樵夫指点,说双鹤鸣处有泉,然后隐身不见。法定顺着樵夫所指的方向走去,两白鹤飞起的地方果然有两泉,法定便将锡杖插于地上休息,随之顺着锡杖又涌出一泉,这就有了“双鹤”、“白鹤”、“卓锡”泉的称谓。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又相传,法定禅师建寺之时,苦于无水,便求教他的老师佛图澄。佛图澄领其至一处,以手指曰:“下有甘泉。”法定禅师遂用锡杖直立捣去,果有甘泉汩汩涌流,故称其泉为“卓锡泉”,又名“锡杖泉”。
  三泉之中,以卓锡泉水最盛。泉在崖壁下洞穴内涌出,其上方石壁上镌“卓锡泉”三字,篆书涂丹。泉旁石崖苍苔满壁,上垂虬髯翠柏,下植凤尾修竹。卓锡泉东约18米崖壁下,为白鹤泉,呈石窟状,泉自窟壁缝隙中流出。窟上方岩壁嵌乾隆二十年(1755年)“白鹤泉”石刻,行书涂丹。双鹤泉在卓锡泉南七八米处,为南北向双池,南池壁上题“双鹤泉”三字。
  三泉细流潺●,汇为小潭,名曰“镜池”,又称“功德池”。池边原有“卓锡亭”,建于清乾隆年间。今卓锡亭已毁,在其附近建一茶社,于内可以品茗。卓锡泉西侧岩壁,嵌有乾隆皇帝咏泉诗刻五方,其中一首《卓锡泉》诗,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诗云:“泉临卓锡一亭幽,万壑千岩景毕收。最喜东南缥缈处,澄公常共朗公游。”由于景色佳丽,此处被列为灵岩八景之一。
  甘露泉 位于灵岩寺大雄宝殿东北里许灵岩山上,是灵岩寺诸泉中最著名的一个,有“灵岩第一泉”之称。历史上多有文人,如元代的郝经,清代的施闰章、姚鼐、王培荀等咏诗撰文赞美。昔日,这里殿宇众多,著名的有达摩殿、五气朝元殿、观音殿等。东侧悬崖壁立,岩壁杂木丛生。其间隐一石窦,小泉似露珠般泄出,叮咚作响,清冽甘美,故名“甘露泉”。僧人即于此泉汲水煮茶为炊。池上建红柱宝顶小亭,池旁还设石桌石凳,人们常于此博弈吟咏。夜深人静,寺内僧人也常于此说法论经。人称此处为“清凉境界”,被列为灵岩八景之一。乾隆皇帝曾在这里建行宫,并多次驾临,每次均有诗作留世,其中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甘露泉》诗曰:“石罅淙泉清且冷,观澜每至小徜徉。设云此即是甘露,一滴曹溪谁果尝。”
  如今,殿宇、亭台、行宫等建筑已荡然无存,唯有甘露泉尚存。今泉自崖下石缝流出,汇入长方形池内,清澈见底,绿藻飘动,终年不涸。盛水季节,水自池西壁石雕龙头口中泻出,沿溪奔流,声闻数里。池东侧崖壁上嵌“甘露泉”石刻,三字涂丹,为乾隆皇帝御笔。池壁上尚存乾隆帝咏泉诗刻数方。泉池西侧10余米岩壁上,嵌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山东巡抚彭黯所书“活水源头”巨字刻石。
  袈裟泉 在灵岩寺“转轮藏”庙堂遗址的东侧路南悬崖下。名列金《名泉碑》,称“独孤泉”。清康熙《灵岩志》载:“昔有隐者姓独孤,结茅泉侧,后人以姓命泉也。”明万历年间,著名诗人刘天民之子刘亮采(号公严,万历二十年进士,性诙谐,工诗,善书画,通音律,曾著历城县志未就)隐居灵岩,在泉边建“面壁斋”,因厌恶“独孤”二字,便改名为“印泉”。“印”为佛家语,乃印证功果之意。但此名传之未广,后人以泉旁立有一片被称为“铁袈裟”的铸铁块,取名为“袈裟泉”。
  该泉,泉源旺盛,水质甘美,为灵岩风景区主要饮用水。泉源在岩洞中,洞口被封闭。水自崖壁下石隙流出,汇为一半圆形石池,尔后盘桓曲绕,经石雕龙口泻入一大水池中,池内锦鱼戏游。池周曲廊环绕,危崖峭立,丛木悬生。“铁袈裟”立于泉边,两物相伴,别有情趣。
  飞 泉 在灵岩寺崇兴桥南约0.5公里处,北距白果园村250余米。由于从崖壁泄出,故称“飞泉”。又因水珠颗颗沿壁滑下,又把这崖壁称为“滴水崖”。石润水滴,淋漓如雨,若遇霞光照耀,颗颗水珠流光溢彩,乾隆皇帝取其名为“雨花岩”,并有“未见飞空天女散,落来岩际尽天花”(清道光《济南府志·卷首》)的诗句。
  雨花岩地僻溪深,格外幽静。上临峭壁,下接清溪,岩石嵯峨,状如抱厦。悬岩小泉滴沥,如漱珠玑;叮当作响,富有琴韵。滴水崖下,小溪潺潺,向西流去,清澈见底,水荇卵石相乱,溪岸芳草萋萋,清韵宜人。岩壑松柏森然,青萝垂挂。山风吹来,松涛轰鸣,如山瀑暴发万马奔腾。如若风和日丽,则松林静谧,山鸟叽叽,另是一派光景。由于景色壮丽,被古人列为灵岩八景之一。
  饮虎池 在灵岩山积翠证明龛西南约50米,飞云浦北侧危崖下。水自岩壁缝隙淌下,积于椭圆形天然小石盆中,不见外溢。泉流处石壁挂满青苔,旁镌“饮虎池”三字。旱季枯竭。
  上方泉 在饮虎池北约20米处的同一岩壁上。清《长清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水自石罅流出,积于在岩壁上凿成的方池中。泉上方岩壁勒“上方泉”三字;再其上,松柏悬植。旱季枯竭。
  神宝泉 在灵岩山之阴,张夏镇小寺村南山根处。清《长清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此处为神宝寺旧址,泉以寺得名。水自岩缝流出,积于岩下自然水池。现在泉涌处安装水管引流入村头石砌方池,水质甘美,久旱不涸。近被开发为神宝泉矿泉水。
  华严泉 又名花岩泉。在张夏镇花岩村南,灵岩山北脚下。因在华严寺遗址内而得名。清《长清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平地砌池,水自池西壁岩缝流入,常年不竭。水盛时溢出池外,沿石渠蜿蜒北流,经黄家峪汇入石店水库。村北也有规模、流势与其相同的另一泉,通得华严泉之名。
  朗公泉 在灵岩寺东灵辟峰朗公石下。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今已干涸。
  石龟泉 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清康熙《灵岩志》称在铁袈裟以东,泉水从石龟腹中流出。昔日为灵岩十二景之一。今失迷。
  黄龙泉 又名黄龙池,在黄茅冈南侧之北溪中。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清《灵岩志》称“在寺西南里许”,方位、里程与今址合。20世纪60年代在溪中筑石坝,蓄为小水库,泉湮于水库中。如今,库水碧透,四周翠柏掩映,景色十分幽雅。
  卧象泉 在黄茅冈北溪的南侧河崖下,清《灵岩志》称“在黄龙泉西南数十步”。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泉自石隙中流出,汇入溪水。昔日,泉旁岩石上刻有“卧象泉”三字。60年代建成水库后,湮于库中。泉源即在今石坝以东二三米处。
  黄牛泉 又名黄牛池,在灵岩寺檀园宾馆西南约30米处。水自岩隙中流出,汇为自然水池。曾为附近居民饮用水,使用自来水后,渐废置。如今淤塞严重,但池形尚存,雨季仍有积水。
  观彩泉 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清《灵岩志》称“在寺东二里许,野径幽壑之内”。今失考。
  醴泌泉 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称“在灵岩”。今失迷。
  二、五峰山泉池
  五峰山,位于长清县城东南20公里,群仙、志仙、会仙、望仙、聚仙五峰并列,奇松怪石,气势壮观。金元时建洞真观于此,与泰山、灵岩并称“鲁中三山”。景区内外,有名泉13处。皆常年涌流,清冽甘美。
  清泠泉 清《长清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在洞真观玉皇殿东,为五峰山内八景之一,被称作观内“第一名泉”。清泉激石,泠泠作响,故名。泉上建有单檐四面小亭,因泉得名“清泠亭”。该亭建于清嘉庆年间,亭柱南侧镌清人黄易以隶书题写的楹联:“露滴仙人掌,云流玉女盆。”柱北侧镌清人英和行书联:“到此息尘虑,对之清客心。”亭下,泉自石雕龙头口中流出,跌落于0.8米见方、深0.8米的池中。尔后,一脉经溢水口蜿蜒西行约6米,穿过小石桥,跌入“连二湾玉女盆”;另一脉伏流至亭西侧,从两个石雕龙头口中泻出,落入石砌方池中,池周护以石栏。泉水再伏流,泻入玉皇殿东侧的龙王殿内的石砌雕栏小方池中,然后又自玉皇殿前石桥下露出。泉水淙淙流淌,叮咚悦耳,形成独具特色的泉水景观。清泠亭西有古银杏树一株,胸围6.5米,枝叶繁茂,与亭泉相映成趣。
  青龙泉 在群仙峰迤东青龙峪安乐轩附近。有关此泉的由来,有一段传奇故事:很久以前,青龙峪中沉睡着一条青龙,它是东海龙王的幼子。若醒来跃起,云雾交作,大雨倾盆。后来,因私自为当地百姓下了几场及时雨而被贬至人间,变成一个勤劳聪颖的小伙子,给五峰山西石窝村的一家财主扛活。财主见他憨厚能干,就把小女许配与他。天旱时,小伙儿夜间浇地,均畦满透地,但不闻辘轳声。邻人疑惑,便夜间窥视。只见青龙数丈,鳞光万点,将头伸入井中吸水,然后腾于空中,把水吐于田内。窥视者见此,惊叫一声吓倒。小伙儿知事泄露,决定离开此地。临走时与妻子告别说:“我是小青龙,家住青龙峪。”说完,化作一条青龙飞去。妻子紧追不舍,青龙生怕累坏妻子,便一头扎在今五峰山青龙峪中,化作一泓碧水,即今青龙泉。后来人们在泉旁修了龙王堂,以示纪念,并常来此祈雨。
  七仙泉 在青龙峪安乐轩东南。泉自石隙中流出。
  白虎泉 在洞真观东南,白虎峪口东200余米处。泉自山崖洞窟中流出,水量在五峰山诸泉中最大,为景区生活饮用水源。
  鹿 泉 在洞真观迤南鹿泉峪口,新建的五峰阁东南五六十米处的山崖下。泉旁岩石上镌有“鹿泉”二字。
  七星泉 清《长清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在五峰阁东五六十米处。泉在山岩石罅中流出,滋花润木,景致清幽,为五峰山内八景之一。
  润玉泉 在五峰山东南润玉泉村中石崖下。因泉自山崖流下,气势如雨,取名“润雨泉”,后依音改称今名。原泉水沿山岩漫流,没有泉池。后为方便乡民提水,壮一方观瞻,临崖凿池蓄水,在池旁立“润玉泉”石碑。今池南北长3米,东西宽1米,水清澈甘冽,常涌不竭。盛时溢出池外,沿街漫流。池畔立1929年润玉泉《重修碑碣记》。
  此泉北四五十米处,也有一泉池,水势不及润玉泉,池畔亦立有“润玉泉”石碑。
  润玉泉村西、北方,青崖寨、黄山顶等7座山峰锦翠如屏,昔日被称作“润玉七峰”,列为五峰山外八景之一。清人于绍舜《润玉七峰》诗曰:“五峰南望七峰连,岚翠遥笼润玉泉。指点初阳刚上处,参差牙笏俨朝天。”
  明 泉 在五峰山西南,西马庄村西之滚球山腰。水沿崖坡漫流,在阳光照耀下,闪烁明亮,如明镜,因此得名。清代于绍舜作《明泉早照》诗赞曰:“棣山绝顶见泉流,贮露含云天际浮。日日看山复看水,不知身外更何求。”此“明泉早照”景观,古时被列为五峰山外八景之一。
  万寿泉 在五峰山莲花洞西,石窝村中南部。为东西长4米,南北宽2米,深2米的石砌长方形池,池岸用块石砌成平台。泉水从五峰山伏流下来,自池东壁石雕龙头口吐出,跌落于从池东壁探出的石板上,泉水击石,铿锵有韵,水花四溅,落于池内。石雕龙头上方池壁,嵌1965年雕凿的“万寿泉”石刻一方。泉水清澈甘冽,常年不竭,供村民饮用。村东莲花洞内外,有东魏至隋代石窟造像300余尊。
  驯山泉 在石窝村北部,南距万寿泉百余米。泉池形制、规模同万寿泉。池东壁石雕龙头上方嵌1966年镌“驯山泉”刻石。常年不涸。
  缚龙泉 在石窝村东北部,驯山泉东约30米。形制、规模同万寿泉。常年不涸。原名“普济泉”,清咸丰元年“普济泉”刻石尚砌于池壁。1965年重修泉池改为今名,并在池东壁嵌“缚龙泉”刻石。昔日泉上有石亭,今尚存莲花座柱础。
  伏虎泉 在石窝村北部,驯山泉西约30米。形制、规模同万寿泉。旱季干涸。原称“永便泉”,池畔尚立有清咸丰元年《创建永便泉碑记》和“永便泉”刻石。1966年重修泉池,改为今名,并在池东壁嵌立“伏虎泉”刻石。昔日,泉上亦建有石亭。
  胜天泉 在石窝村西南部,万寿泉西。1966年创建泉池,形制、规模同万寿泉。池东壁石雕龙头上方嵌“胜天泉”刻石。常年不涸。
  三、莲台山、大峰山泉池
  1.莲台山泉池 莲台山,又名娄敬洞山,位于长清县张夏镇境内。山体巍峨,树木蓊郁,巨岩壁立且多洞穴。昔日道观繁胜,现仍为长清县著名的风景区。较著名的山泉有5处。
  龙头泉 在新建的莲台山宾馆东南百余米山坡下。水自石雕龙头口中吐出,跌入石砌长方形池内,终年不竭。
  卧龙泉 在莲台山张仙祠东北约300米处。呈井形,常年不涸。
  王母泉 在莲台山王母洞北梯子崖下。岩壁涌泉,淌落于井形池中。
  王母池 在梯子崖石阶路旁。为两个盆形石坑,直径0.5米,深0.2米,常年有水。泉旁石壁上镌“王母池”三字。传说王母娘娘在此洗漱,故名。
  咋呼泉 在莲台山玉柱峰西侧崖根。为季节性泉。雨后,泉从水桶粗的岩孔涌出,水声轰鸣。
  在莲台山“莲台胜境坊”南40米处的山崖下,还并列有两眼山泉,无名,常年流水,清冽甘美,煮沸后无垢,多有人汲水为炊。
  2.大峰山泉池 大峰山,位于长清县孝里镇境内。林木茂盛,谷壑深幽。山上有峰云观古遗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健儿曾在此创建革命根据地,是著名的革命纪念地。山上多泉,尤其是雨季,清泉遍地流淌,较主要的有3处。
  青龙潭 在大峰山峰云观东侧。水自山崖下石穴中流出,汇入额镌“青龙潭”的池内。昔日为道士饮用水源。泉涌处岩石上,铺满绿茵茵的青苔。
  豆腐泉 在峰云观北侧巨崖下的岩洞中。水自面积20多平方米石洞的顶端滴下,落于池内,叮咚作响,颇有情韵。洞外古柏耸立,杂木悬生,青苔铺绿,浓荫幽深。
  大 泉 在峰云观山北侧的三教堂遗址。池呈井形,水自岩缝流入,常年不竭。
  此外,在青龙潭东南约百米,三教堂遗址下侧,璇玑洞西北约200米,峰云观西约500米,各有无名山泉,或顺势漫流,或蓄水为池,皆常年有水。
  四、其他泉池
  圣井泉 在孝里镇房头村东南侧,村小学校门外。为大口圆井形池,直径5米,深12米多,水面距池岸仅1米左右。水量颇大,长涌不竭。池顶半掩,旁建抽水机房,可供全村人畜吃水和灌溉之用。
  汇宝泉 在房头村东北侧山根。为长8米、宽5米、深7米的石砌长方形池,水自池底岩缝涌出积于池内。池西侧为直径20米左右的自然水塘。塘深如潭,水色墨绿。水盛时溢出池塘沿渠漫流。池塘贮水量大,可资灌溉。
  响 泉 在房头村西南响泉峪口。水自岩隙涌出,汇入就地凿成的大深潭中,常年不竭。潭顶用水泥板棚盖。盛水季节,泉水由潭口溢出,顺山谷突腾下泻,其声轰鸣,故名。
  五眼井 在双泉乡五眼井村东南侧石台上。泉池石砌,长4.5米,宽1.1米,深约2米,上用青石板棚盖,并留有5个0.5米见方的井口,故名。泉水常年不竭,供村民饮用。井旁立清嘉庆二十四年《合庄重修官井建立碑记》石碑。
  黄崖泉 在孝里镇南黄崖村东首。泉池井形,直径1.5米,深约10米。此泉水势旺盛,从未干涸。夏日,水中可见小鱼虾,乡民传与海通,故又称此泉为“海眼”。雨季,水自井口溢出;旱季,水深亦在8米以上。亢旱年份,方圆八九里的村民亦至此汲水。
  双 泉 在双泉乡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的双泉庵遗址。因有两泉对涌而得名。今两泉南北相距约20米,水自岩缝涌出,汇入西侧水塘,尔后流向双泉庵水库。泉水四季长流,塘畔遍植芦苇。
  黄立泉 在双泉乡黄立泉村南山脚下。村以泉名。传说因泉边有黄鹂鸟栖息而取名。明代石碑有“黄鹂泉”记载,后依音称“黄立泉”。水自深约8米,宽约3米的岩洞深处石隙中流出,亦从洞顶滴下,伏流至洞口前石砌方池,再沿小溪漫流。水盛时直接从洞口溢出。泉水清澈甘冽,终年不竭。泉东五六十米为三教堂,现已荒废。周围岩崖峭立,松柏森郁,翠鸟啾鸣,景致清幽。
  清 泉 在双泉乡清泉峪村东。泉池呈井形,直径1.5米,深3米,常年不涸。
  玉珠泉 在崮山镇崮云湖大桥西约100米,土山北侧的山脚下,东北距崮山约1.5公里。清《长清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有著录,称“在崮山南三里许,出山崖下,状如井筒,水与地平,深不过二尺余。虽大旱,河井皆干,而此泉不竭,附近数十村庄、崮山驿马皆需此水。灌溉近泉地数十亩,不费人力。”水势至今依然。水自土崖下三眼碗口粗的洞穴中平地流出,清冽甘美。北流10余米,汇入一石砌长方形池,再从池壁溢水口泻出,沿小溪东流,入崮云湖。崮云湖偎依青山,波光粼粼,景色深秀。湖西岸,土山峭壁危崖,峥嵘葱茏。
  杨家泉 在张夏镇杨家泉村南。此处山崖陡峭,壁立千仞。泉自山崖岩缝涌出,顺势跌落下来,水花四溅,状如飞瀑。岩壁青柯探垂,苔衣滴翠。岩顶水跌落处,钟乳石褐黄晶亮。水沿山体,哗哗淌入村头蓄水池内,供村民饮用。
  王家泉 在张夏镇王家泉村南,通沟山东侧石岩下。南北对列有二泉,一为天然石池,一为石砌方池。水清澈甘美,终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泉北百余米,有胸围2.2米左右的古柏两株,树根裸露,枝干虬劲,苍翠繁茂。四周山势嵯峨,青葱蓊郁。东南侧山崖处,有唐至金元摩崖造像70余尊,保存较为完好。
  长寿泉 在张夏镇丁家庄村东约1公里,卧虎台山南侧山坡洞穴中。洞深三四米,高约2米,宽1.5米。四季长流,水势很好,全村皆饮用此泉。
  上泉村三泉 张夏镇上泉村周围多泉。主泉在村西约250米处的石崖下,水自岩隙滴流入方池,不涸不溢,被称为上泉;村南峪西有赵家泉,东有夹虎泉,皆自竖向的岩缝流出,沿山峪北流,入石店水库。
  于盘泉 在张夏镇于家盘村北,五郎山腰。水自岩缝流出,沿溪流入石砌方池。长流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源。
  肖汝泉 在张夏镇积家峪村北首的岩洞中。洞深4米,宽2米,高约2米。水自洞底岩缝涌出,流入井形池内,长流不竭。水盛时溢出洞外,沿山沟蜿蜒北流。洞顶古柏悬生,虬曲的南蛇藤盘绕于古柏之上,两树同生,古奇苍劲,成为一景。
  庄岩泉 距肖汝泉西百余米。水自山坳岩洞涌出,幽深莫测。尔后蜿蜒东流,与肖汝泉水相汇,流入石店水库。久旱不涸,供全村人畜用水。
  双  泉 在张夏村东通明山腰,双泉庵遗址内。此处四周皆山,左右夹水,古木郁森。东侧山顶,山岩通透如月,名“通明山”。双泉庵始建年代无考,明代中叶达到鼎盛,后荒废,现仅存门楼、正殿、南配殿和明代至民国时期的石碑数通。双泉在正殿前,为南北相对的两个方井形泉池,故名。泉池之水相通,池前各植一株古柏。
  佛殿泉 在双泉庵南配殿的西侧。泉水自岩壁石雕龙头口中喷出,跌落进2米远处的石砌长方池。池旁立明万历年间《修建南配殿记》、《建通明阁记》和清嘉庆年间《重修双泉庵碑记》等石碑。东北侧高台之上即为双泉,泉畔倒卧清乾隆二十五年《重修佛殿泉台记》碑。
  北 泉 在张夏镇北泉村北侧。旱季干涸,雨后开泉。水自10余米长石堰的岩缝涌出,沿冲沟流入直径8米左右的大口井内,水盛时沿峪沟漫流。
  朱家泉 在万德镇朱家泉村中。呈井形,乱石砌壁,直径约1米,深约3米。水清澈,久旱不涸。大旱季节,附近村民亦至此汲水。水自井东壁石隙流出,形成小溪,流入河中。溪边鹅鸭戏游。
  黄 泉 在万德镇黄泉村北山坡。水自相临的两处岩隙中流出,清澄甘美,大旱时节亦涌流不息。沿山溪曲折东行,注入北大沙河。此处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溪水浸漫,其色殷红亮丽。近年来,用此岩石开发出“万山红”、“鲁青红”高档建筑饰材。泉旁溪畔,花果溢香,松柏滴翠。
  龙 潭 位于万德镇宋家园村西南,西距黄泉村约里许。在河崖北侧松柏掩映处,有一巨岩兀立,上建龙王庙,庙北侧岩下即为龙潭。潭池直径三四米,常年积水,深不见底。昔日,乡民常在此祈雨。今龙王庙尚存,并有清乾隆、光绪和民国初年的碑碣三方。龙王庙之南,隔河相对之山为“龙山”。此山,山石嶙峋,松柏苍郁,远远望去,蔚然深秀。
  七仙泉·白石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称:“七仙泉,县东南六十里。县志云:又有白石泉众水相合,为青崖上流。”今址不详。


⊙平阴县诸泉⊙
  平阴县诸泉,主要集中在洪范池乡,其他皆散布在各地。有主要泉池34处,其中5处现状不详或已湮失。
  一、洪范池泉群
  洪范池泉群位于平阴县西南部的洪范池乡狼溪河中、上游右侧,分布面积约9平方公里。主要泉池有洪范池、书院泉、丁泉、白雁泉、扈泉、拔箭泉、日月泉等10余处。因该区位于泰山穹窿的西翼,隶属鲁西系外旋层,上承较大面积的裸露灰岩,经长期的补给径流溶蚀和侵蚀切割,使岩溶含水层裸露成泉,故该泉组比较分散,多分布于沟谷或沟坡上,一般为下降泉。其泉群水涌量约400万立方米/年,约占该县泉水总量的四分之三。
  洪范池 在洪范池乡政府驻地洪范村南端院内,村以泉得名。“洪范”一名来自《尚书·洪范》篇,取天地大法之意。洪范池又名“龙池”。据池前清道光十八年《重修洪范池碑记》载:“金完颜时,村人因祷雨辄应,建龙祠于池北,故又号龙池。”
  此处地势奇特,四周重峦叠嶂,沟壑相连,中间有一高地,洪范村及泉即处于高地之上。泉池高出附近地面数尺,四季长流,水势均衡,不因旱涝而消长,不显趵突之状,水面平稳如镜。70年代中期实测泉水涌量1000立方米/日左右。泉池呈四方形,以青石砌就,边长7米,深6米余。池水澄澈清莹,恒温17℃。池内锦鱼戏游,将硬币掷其中,可漂浮多时,形成“洪范浮金”的景观,古时被列为东阿八景之一(洪范池曾地属东阿县)。池岸围以石栏,栏柱上方雕刻着蹲狮。栏外为回台,供游人于上观泉。泉池南侧外壁上,镌行书“龙池”二字,为清代贡生秦维翰书丹。字下有一青石雕刻的龙头,从池壁探出,水从龙嘴中涌出,喷珠泄玉,跌进一2米见方的石砌水池中。水池两侧,各有石狮半蹲。西侧立清康熙十年杨士元诗刻。泉水绕匝池一周,流出小院,注入高地下的狼溪河。池北虹桥卧波,桥北为“龙祠”,金末尚书右丞、行山东省事、东平路兵马都总管侯挚创建。龙祠坐北朝南,硬山起脊,棕红柱,小青瓦,卷棚式抱厦,饰以吻兽。祠前两侧,各有距今850多年的金代古柏一株,东名“珍珠翠”,西名“龙柏”,虬盘鳞结,枝叶繁茂。
  洪范池水质优良,含有锶、锂、锗、偏硅酸等2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不仅可以饮用,而且能灌溉良田数百亩。著称于世的“阿胶”,也用此水浸皮熬制而成。1992年9月,“济南龙泉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成立,对洪范池处的矿泉水进行开发。
  墨 池 在洪范池西北侧5米处。池呈方形,边长4米,深约2米,池底和池壁长满水藻。池水清澈,四季不涸,在满池翠藻相映下,色如墨绿,故名。
  东流泉 在洪范池乡书院村,西北距洪范池1公里许。元初,此处为东平路总管严实的别墅。明朝,中丞刘隅曾在此建书院,所以这泉又名“书院泉”。泉水自村东天池山脚下的岩石缝中流出,注入边长约8米的石砌方池,池中水藻摇曳。该泉常年涌流,水势颇佳,是洪范池泉群中涌水量最大的一泉,1975年实测涌水量达8373立方米/日。池水从池南壁的石雕龙头口中跌落至一方形小池,再流入半圆形水池,尔后顺小溪,盘村绕户,穿林润木。溪中鹅鸭戏游,岸边村民浣衣洗菜蔬,景色极佳。
  昔日,泉北侧有“洪福寺”,相传系唐代洛阳白马寺高僧清真、悟明、蕙僧、圆僧创建。现仅存遗址及明朝万历年间《东流泉》诗碑两通。天池山腰石壁上雕有佛像四尊,与人等高。据当地人讲,这四尊佛像为创建洪福寺四位高僧的化身,他们整治了泉池,修建了河道,为村民造福,所以圆寂后,村民造像,以作纪念。
  天池泉 在书院村东北侧天池山巅,山因泉得名。泉水从石隙中流出,蜿蜒七八米,注入一天然小池,池中绿藻浮动。泉东侧有柏林相映,水色呈碧。又据山上牧羊人讲:“山上牛羊,每日百余只,皆饮这泉池里的水,从不干涸。”站在这里,极目西眺,群山叠翠,汇泉湖、狼溪河波光粼粼,景色殊佳。
  扈 泉 北距洪范池约1公里,在书院村迤南扈山坳,泉西为张海村。因北临古扈城遗址而得名。扈山坳在云翠山山阴,峭壁陡立。山坳西壁下端,天然溶洞幽深莫测。扈泉便从这洞中涌出。平时细水长流;盛水时期,经过小石潭,跌下山谷,形成瀑布。触岩抵石,声传数里。岩壁悬有古柏,石隙挤出青条。古人将此处景物称作“扈泉涌碧”,列为东阿八景之一。如今南壁悬崖上,仍镌刻着明代大学士于慎行书写的“扈泉涌碧”四个朱红大字。
  墨池泉 在扈泉西北百余米处。泉池为边长7米的石砌方池,甚深,水色如墨,故名。池水常年不涸,日有潮汐,堪称奇观。
  日月泉 北距扈泉1公里左右,在云翠山顶,元代“南天观”遗址处。遗址北侧有“回阳洞”,又称“长春洞”。洞口朝北,洞内南壁下有一清泉,涓涓细流,跌进一圆形和一半圆形池中,如同日月形状,故名“日月泉”。泉水甘冽,常年不涸。昔日观内道士,即于此泉汲水烹茶为炊。这里尚有百年高龄的杏树、大果榆等。苍松翠柏,影接荫连。观内玉皇阁、蓬莱阁、凭虚阁、长春阁等建筑尚存。
  天乳泉 位于平阴县境南界,在境内最高山大寨山上。山顶两岩对峙,中间有石梁相连,称“天门观”。北岩的侧面,有巨石探出,似乳形,石面中部凹进,内有山水渗入,滴滴下坠,故名“天乳泉”。
  拔箭泉 在白雁泉村东首高地上。相传刘秀喝过白雁泉的水后,发现不远的地方也有白雁,于是便张弓射去。雁未射中,受惊飞走,箭却插在地上。军士将箭拔起,随箭涌出一眼清泉,故名“拔箭泉”。此泉水势较好,常年不涸,泉涌量与白雁泉相埒。泉池颇大,呈正方形,边长19米,深3米,石砌。池中砌一南北向石墙,将池一分为二,东池狭长而水深,西池面阔而水浅。池南壁分别留有溢水口,盛水季节,泉水经此泻出,沿河渠流进村内和田间,兴灌溉之利。
  白雁泉 在洪范池乡白雁泉村中,村以泉得名。村北为龙头山,泉即在山之南坡。相传汉光武帝刘秀当年带兵路过这里,天气炎热,士兵干渴难忍,四处寻水,忽见一群白雁,从天上降落。刘秀断定,雁落处必定有泉,便令军士前去打探,果然应验。人们便将此泉称为“白雁泉”。泉水颇佳,四季涌流,泉涌量850立方米/日左右,村民皆取此水饮用。泉池由重块石砌岸,水呈碧绿,深不见底。水自池南壁石雕龙头口中泻入一方形小池,尔后流入水渠,灌溉农田。
  丁 泉 在洪范池乡丁泉村东首,平顶山西脚下。又名“丁兰泉”。相传此处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丁兰故里,故而得名。泉池长约9米,宽约5米,深3.5米,以青石砌垒。池西偏北侧又有蓄水小池,水经大池西侧石雕龙头口中跌入,常年不断,泉涌量约1400立方米/日。临池,昔日建有庙宇,现仅存遗迹。大池池岸四周,围以0.8米高的石栏。石栏北侧立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修丁泉池碑记》碑,碑载:此池不知浚自何代,元至正年间已重修。1958年为兴水利,民办公助,对泉池又进行改建,并勒《改建丁泉水池碑记》石刻,立于石栏西侧。池水深三四米,极为澄明,池底绿藻清晰可见。该泉水势很好,久旱不涸,可供全村人饮用、洗浣。盛水季节,泉水从池西壁溢水口泄下,浪花四溅,沿街旁小河,穿村越壑,注入狼溪河。
  二、翠屏山泉池
  翠屏山,位于平阴县城西南13公里。因山上泉水众多,有“一条岩缝一处泉”之说。山顶有玉皇阁、多佛塔,山西侧半腰处,为唐代宝峰寺遗址。山上较为有名的泉池有6处,即杨枝泉、有本泉、浸润泉、朝阳泉、向阳泉、落阳泉。
  杨枝泉·有本泉·浸润泉 在宝峰寺遗址东北侧山崖处。清光绪《平阴县志》有“承以石盆,久旱不枯”的记载。今除浸润泉久旱断流外,杨枝、有本两泉依然如故。三泉相距最远不足10米。杨枝泉在一石窟内,泉水自正面石壁上方缝隙中渗出,顺势流下,形成数支细流,状如杨(柳)枝。窟壁上凿佛像三尊,勒《杨枝泉说》、《宝峰院记》等古石刻。有本泉在石窟西侧约4米处,为一自然洞穴,水从穴中涌出,泄入洞前小池,铿锵有韵。洞外两侧岩石上分别镌“有本泉”三字和诗刻一方。在有本泉西侧上方约5米处的石岩上,勒有“浸润泉”三个大字,字下即为浸润泉。清光绪《平阴县志》有载,称浸润泉“可供千人饮,不溢不涸”。今枯水季节时有干涸;盛水季节,泉水从岩缝中渗流而出,滋花润木。岩缝西旁有凿于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的石佛龛两个,内有造像12尊,甚为精美。
  朝阳泉 亦名“龙须泉”,在翠屏山东侧半山腰。水自岩壁间流出,汇入池中,四季不涸。池西、北壁为自然山岩,东、南壁系人工石砌。池上方山崖处刻“龙须泉”三字。
  向阳泉 在翠屏山阳,故名。泉水自山腰下的石缝中渗出,积于自然池中,终年积水。池周砌以石墙,高1米,南侧留出水口,泉水经此流向山下。
  落阳泉 亦名夕阳泉,在翠屏山西南侧的山腰陡岩下。水从数处石隙中流出,四季不断,蓄水成池,夕阳正好得以照射,发出灿烂的光辉,故名。盛水时节,水势颇大,池水外溢,漫流于石上。泉池上方巨大岩石上,镌有“落阳泉”和“石门槛”巨字。
  翠屏山西南山腰处,尚散落无名泉两处。
  三、其他泉池
  龙山泉 在东阿镇太和村西南里许,龙山西侧。因山得名。70年代中期实测泉水涌量810立方米/日。今旱季时有干涸。
  东拔箭泉 在孝直镇东湿口山村东南约300米,九峪山东北脚下。为有别于湿口山之西的洪范池乡拔箭泉,故名。常年不竭,汇流于西北侧的东湿口山水库。
  马跑泉 在孝直镇马跑泉村南侧,赤沟山北崖,东临汇河。村以泉得名。泉水自岩洞石缝中渗出,伏流四五米,跌入边长约3米,深约2米的石砌方池。尔后从池中泻出,蜿蜒流入汇河。此泉长流不息,村民皆以此为饮。盛水时,涌流之声数里可闻。泉池北岸立有石碑,上题泉名。村民传说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带兵路过此地,士卒口渴,所骑战马跑而出泉,故名“马跑泉”。后来,乡民为纪念刘秀,在泉旁建汉王庙。“文化大革命”时庙毁,明正德十二年《重修汉王庙记》石碑现尚躺卧于泉旁。
  汇 泉 在马跑泉西北约300米处的山脚下。泉池石砌,呈方形,四季不涸。泉水从池中溢出,穿山谷流入汇河。
  灵醴泉 在平阴县城西南隅,青龙山金斗峪西南坡。清光绪《平阴县志》有载,称之为“金斗峪泉”。今泉在人工砌垒的石洞中,洞高3米。水从洞壁滴下,叮咚作响,汇为自然圆池,直径2.5米,深约1米。洞前石砌券门上嵌石匾,题“灵醴泉”三字,为乾隆二十三年邑人张翊鸿书。石洞之上,原为奉祀泰山元君的古祠,“文化大革命”时毁,现仅存残墙断壁。因泉水甘美,附近居民多至此汲水烹茶。
  泉东北侧为平阴烈士陵园,安葬着1969年抗洪抢险,为国捐躯的张秀廷等九烈士,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献身国防的英雄战士”高清波烈士等。
  虎豹泉 在栾湾乡虎豹川村中。因村东为虎山,村西为豹山,故名。泉池井形,直径1.3米,深12米,平时水深10.5米,盛时漾溢。70年代中期实测涌量146立方米/日。水质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源。天长日久,汲水的绳索将井口青石勒出道道槽沟,深达2~7厘米。泉畔,倒卧有清乾隆三十九年《虎豹川修庙穿井立石记名》碑。
  天井泉 又称石井泉,在安城乡段天井村西北约200米处。地处山涧,为天然石井,故名。因井口呈长矛头形,乡人又云系古代传说人物杨二郎在此用矛戳出。井深五六米,常年涌水,沿山涧湍激而下,为安滦河源头之一。清光绪《平阴县志》载,泉涌甚急,势如趵突,喷珠泄玑,声闻数里。因景观壮丽,称“天井飞泉”,为旧时平阴八景之一。历代多有诗人赞咏,清朝邑人国进诗曰:“石涧有名泉,泉声日夜喧。滔滔不复往,谁解问真源。”清人赵方曦诗曰:“石骱罕滔,横流曲曲绕柴扉。更教移挂高峰顶,谁诧天台瀑布希。”
  60年代初兴修水利,在泉北侧筑堤建坝,拦河蓄水,称段天水库,天井泉即没于水库中。如今,水面开阔,岸边细柳披拂,青山相依,景色宜人。水库石坝高约8米,上嵌“腹吞飞泉水,灌溉千亩田”、“驯服洪水”等石刻。水涨时,库水从溢洪道泻下,盛况不减当年。
  毛铺泉 在安城乡东毛铺村东北。为两眼井形泉池。水势颇佳,久旱不涸,俗称“大海眼”、“小海眼”。
  石榴峪泉 在东毛铺村北2公里,天堂山北石榴峪内。西南侧为毛铺水库。常年不竭。
  毛峪泉 在李沟乡北毛峪村北,俗称“天水井”。常年不涸。
  南泉·北泉 位于云门山北侧山脚下,玫瑰镇南泉村东部。在穿过村庄的山峪沟底两侧,有两眼清泉,因方位分别曰“南泉”和“北泉”。皆为石砌方池,南泉池长2.5米,宽约2米;北泉池长2米,呈正方形。两泉相距四五米,同出一脉,均四季长流。附近的南泉村、北泉村,即分别以此泉池取名。
  甘露泉 清光绪《平阴县志》载:在城东北会仙山西麓,久涸,泉形尚存。今况不详。
  大佛寺泉 在平阴镇大佛寺村东南,光绪《平阴县志》有载。今况不详。
  拔泉井 光绪《平阴县志》载:在县城西南九峪山北。今况不明。
  沮汝泉 光绪《平阴县志》载:在县北傅家寨之东南。今况不明。
  湖溪泉 原在平阴镇湖溪渡大清河南岸,后沦于黄河。光绪《平阴县志》有载。昔日,景色佳丽,称“湖溪枕月”,为平阴八景之一。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11-02 12:25    IP属地:未知

⊙长清县诸泉⊙


  长清县诸泉,主要集中在灵岩寺,其次在五峰山,余散布于各地。有主要泉池64处,其中袈裟泉(独孤泉)名列金代《名泉碑》,5处泉池现状不详或已失迷。
  一、灵岩寺泉池
  灵岩寺,位于长清县灵岩山(亦称方山、玉符山)之阳。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僧人法定创建,唐高僧惠崇扩建,遂成为天下名刹。现存主要建筑有千佛殿、大雄宝殿、天王殿、辟支塔、御书阁、墓塔林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及周围地区有泉池多处。
  卓锡泉·双鹤泉·白鹤泉 在灵岩寺千佛殿东侧岩壁下。清《长清县志》、《济南府志》、《灵岩志》均著录。相传,法定禅师由白虎驮经,青蛇引路,来到灵岩,转了多时,见无水,正犹豫时,忽有樵夫指点,说双鹤鸣处有泉,然后隐身不见。法定顺着樵夫所指的方向走去,两白鹤飞起的地方果然有两泉,法定便将锡杖插于地上休息,随之顺着锡杖又涌出一泉,这就有了“双鹤”、“白鹤”、“卓锡”泉的称谓。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又相传,法定禅师建寺之时,苦于无水,便求教他的老师佛图澄。佛图澄领其至一处,以手指曰:“下有甘泉。”法定禅师遂用锡杖直立捣去,果有甘泉汩汩涌流,故称其泉为“卓锡泉”,又名“锡杖泉”。
  三泉之中,以卓锡泉水最盛。泉在崖壁下洞穴内涌出,其上方石壁上镌“卓锡泉”三字,篆书涂丹。泉旁石崖苍苔满壁,上垂虬髯翠柏,下植凤尾修竹。卓锡泉东约18米崖壁下,为白鹤泉,呈石窟状,泉自窟壁缝隙中流出。窟上方岩壁嵌乾隆二十年(1755年)“白鹤泉”石刻,行书涂丹。双鹤泉在卓锡泉南七八米处,为南北向双池,南池壁上题“双鹤泉”三字。
  三泉细流潺●,汇为小潭,名曰“镜池”,又称“功德池”。池边原有“卓锡亭”,建于清乾隆年间。今卓锡亭已毁,在其附近建一茶社,于内可以品茗。卓锡泉西侧岩壁,嵌有乾隆皇帝咏泉诗刻五方,其中一首《卓锡泉》诗,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诗云:“泉临卓锡一亭幽,万壑千岩景毕收。最喜东南缥缈处,澄公常共朗公游。”由于景色佳丽,此处被列为灵岩八景之一。
  甘露泉 位于灵岩寺大雄宝殿东北里许灵岩山上,是灵岩寺诸泉中最著名的一个,有“灵岩第一泉”之称。历史上多有文人,如元代的郝经,清代的施闰章、姚鼐、王培荀等咏诗撰文赞美。昔日,这里殿宇众多,著名的有达摩殿、五气朝元殿、观音殿等。东侧悬崖壁立,岩壁杂木丛生。其间隐一石窦,小泉似露珠般泄出,叮咚作响,清冽甘美,故名“甘露泉”。僧人即于此泉汲水煮茶为炊。池上建红柱宝顶小亭,池旁还设石桌石凳,人们常于此博弈吟咏。夜深人静,寺内僧人也常于此说法论经。人称此处为“清凉境界”,被列为灵岩八景之一。乾隆皇帝曾在这里建行宫,并多次驾临,每次均有诗作留世,其中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甘露泉》诗曰:“石罅淙泉清且冷,观澜每至小徜徉。设云此即是甘露,一滴曹溪谁果尝。”
  如今,殿宇、亭台、行宫等建筑已荡然无存,唯有甘露泉尚存。今泉自崖下石缝流出,汇入长方形池内,清澈见底,绿藻飘动,终年不涸。盛水季节,水自池西壁石雕龙头口中泻出,沿溪奔流,声闻数里。池东侧崖壁上嵌“甘露泉”石刻,三字涂丹,为乾隆皇帝御笔。池壁上尚存乾隆帝咏泉诗刻数方。泉池西侧10余米岩壁上,嵌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山东巡抚彭黯所书“活水源头”巨字刻石。
  袈裟泉 在灵岩寺“转轮藏”庙堂遗址的东侧路南悬崖下。名列金《名泉碑》,称“独孤泉”。清康熙《灵岩志》载:“昔有隐者姓独孤,结茅泉侧,后人以姓命泉也。”明万历年间,著名诗人刘天民之子刘亮采(号公严,万历二十年进士,性诙谐,工诗,善书画,通音律,曾著历城县志未就)隐居灵岩,在泉边建“面壁斋”,因厌恶“独孤”二字,便改名为“印泉”。“印”为佛家语,乃印证功果之意。但此名传之未广,后人以泉旁立有一片被称为“铁袈裟”的铸铁块,取名为“袈裟泉”。
  该泉,泉源旺盛,水质甘美,为灵岩风景区主要饮用水。泉源在岩洞中,洞口被封闭。水自崖壁下石隙流出,汇为一半圆形石池,尔后盘桓曲绕,经石雕龙口泻入一大水池中,池内锦鱼戏游。池周曲廊环绕,危崖峭立,丛木悬生。“铁袈裟”立于泉边,两物相伴,别有情趣。
  飞 泉 在灵岩寺崇兴桥南约0.5公里处,北距白果园村250余米。由于从崖壁泄出,故称“飞泉”。又因水珠颗颗沿壁滑下,又把这崖壁称为“滴水崖”。石润水滴,淋漓如雨,若遇霞光照耀,颗颗水珠流光溢彩,乾隆皇帝取其名为“雨花岩”,并有“未见飞空天女散,落来岩际尽天花”(清道光《济南府志·卷首》)的诗句。
  雨花岩地僻溪深,格外幽静。上临峭壁,下接清溪,岩石嵯峨,状如抱厦。悬岩小泉滴沥,如漱珠玑;叮当作响,富有琴韵。滴水崖下,小溪潺潺,向西流去,清澈见底,水荇卵石相乱,溪岸芳草萋萋,清韵宜人。岩壑松柏森然,青萝垂挂。山风吹来,松涛轰鸣,如山瀑暴发万马奔腾。如若风和日丽,则松林静谧,山鸟叽叽,另是一派光景。由于景色壮丽,被古人列为灵岩八景之一。
  饮虎池 在灵岩山积翠证明龛西南约50米,飞云浦北侧危崖下。水自岩壁缝隙淌下,积于椭圆形天然小石盆中,不见外溢。泉流处石壁挂满青苔,旁镌“饮虎池”三字。旱季枯竭。
  上方泉 在饮虎池北约20米处的同一岩壁上。清《长清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水自石罅流出,积于在岩壁上凿成的方池中。泉上方岩壁勒“上方泉”三字;再其上,松柏悬植。旱季枯竭。
  神宝泉 在灵岩山之阴,张夏镇小寺村南山根处。清《长清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此处为神宝寺旧址,泉以寺得名。水自岩缝流出,积于岩下自然水池。现在泉涌处安装水管引流入村头石砌方池,水质甘美,久旱不涸。近被开发为神宝泉矿泉水。
  华严泉 又名花岩泉。在张夏镇花岩村南,灵岩山北脚下。因在华严寺遗址内而得名。清《长清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平地砌池,水自池西壁岩缝流入,常年不竭。水盛时溢出池外,沿石渠蜿蜒北流,经黄家峪汇入石店水库。村北也有规模、流势与其相同的另一泉,通得华严泉之名。
  朗公泉 在灵岩寺东灵辟峰朗公石下。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今已干涸。
  石龟泉 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清康熙《灵岩志》称在铁袈裟以东,泉水从石龟腹中流出。昔日为灵岩十二景之一。今失迷。
  黄龙泉 又名黄龙池,在黄茅冈南侧之北溪中。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清《灵岩志》称“在寺西南里许”,方位、里程与今址合。20世纪60年代在溪中筑石坝,蓄为小水库,泉湮于水库中。如今,库水碧透,四周翠柏掩映,景色十分幽雅。
  卧象泉 在黄茅冈北溪的南侧河崖下,清《灵岩志》称“在黄龙泉西南数十步”。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泉自石隙中流出,汇入溪水。昔日,泉旁岩石上刻有“卧象泉”三字。60年代建成水库后,湮于库中。泉源即在今石坝以东二三米处。
  黄牛泉 又名黄牛池,在灵岩寺檀园宾馆西南约30米处。水自岩隙中流出,汇为自然水池。曾为附近居民饮用水,使用自来水后,渐废置。如今淤塞严重,但池形尚存,雨季仍有积水。
  观彩泉 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清《灵岩志》称“在寺东二里许,野径幽壑之内”。今失考。
  醴泌泉 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称“在灵岩”。今失迷。
  二、五峰山泉池
  五峰山,位于长清县城东南20公里,群仙、志仙、会仙、望仙、聚仙五峰并列,奇松怪石,气势壮观。金元时建洞真观于此,与泰山、灵岩并称“鲁中三山”。景区内外,有名泉13处。皆常年涌流,清冽甘美。
  清泠泉 清《长清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在洞真观玉皇殿东,为五峰山内八景之一,被称作观内“第一名泉”。清泉激石,泠泠作响,故名。泉上建有单檐四面小亭,因泉得名“清泠亭”。该亭建于清嘉庆年间,亭柱南侧镌清人黄易以隶书题写的楹联:“露滴仙人掌,云流玉女盆。”柱北侧镌清人英和行书联:“到此息尘虑,对之清客心。”亭下,泉自石雕龙头口中流出,跌落于0.8米见方、深0.8米的池中。尔后,一脉经溢水口蜿蜒西行约6米,穿过小石桥,跌入“连二湾玉女盆”;另一脉伏流至亭西侧,从两个石雕龙头口中泻出,落入石砌方池中,池周护以石栏。泉水再伏流,泻入玉皇殿东侧的龙王殿内的石砌雕栏小方池中,然后又自玉皇殿前石桥下露出。泉水淙淙流淌,叮咚悦耳,形成独具特色的泉水景观。清泠亭西有古银杏树一株,胸围6.5米,枝叶繁茂,与亭泉相映成趣。
  青龙泉 在群仙峰迤东青龙峪安乐轩附近。有关此泉的由来,有一段传奇故事:很久以前,青龙峪中沉睡着一条青龙,它是东海龙王的幼子。若醒来跃起,云雾交作,大雨倾盆。后来,因私自为当地百姓下了几场及时雨而被贬至人间,变成一个勤劳聪颖的小伙子,给五峰山西石窝村的一家财主扛活。财主见他憨厚能干,就把小女许配与他。天旱时,小伙儿夜间浇地,均畦满透地,但不闻辘轳声。邻人疑惑,便夜间窥视。只见青龙数丈,鳞光万点,将头伸入井中吸水,然后腾于空中,把水吐于田内。窥视者见此,惊叫一声吓倒。小伙儿知事泄露,决定离开此地。临走时与妻子告别说:“我是小青龙,家住青龙峪。”说完,化作一条青龙飞去。妻子紧追不舍,青龙生怕累坏妻子,便一头扎在今五峰山青龙峪中,化作一泓碧水,即今青龙泉。后来人们在泉旁修了龙王堂,以示纪念,并常来此祈雨。
  七仙泉 在青龙峪安乐轩东南。泉自石隙中流出。
  白虎泉 在洞真观东南,白虎峪口东200余米处。泉自山崖洞窟中流出,水量在五峰山诸泉中最大,为景区生活饮用水源。
  鹿 泉 在洞真观迤南鹿泉峪口,新建的五峰阁东南五六十米处的山崖下。泉旁岩石上镌有“鹿泉”二字。
  七星泉 清《长清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在五峰阁东五六十米处。泉在山岩石罅中流出,滋花润木,景致清幽,为五峰山内八景之一。
  润玉泉 在五峰山东南润玉泉村中石崖下。因泉自山崖流下,气势如雨,取名“润雨泉”,后依音改称今名。原泉水沿山岩漫流,没有泉池。后为方便乡民提水,壮一方观瞻,临崖凿池蓄水,在池旁立“润玉泉”石碑。今池南北长3米,东西宽1米,水清澈甘冽,常涌不竭。盛时溢出池外,沿街漫流。池畔立1929年润玉泉《重修碑碣记》。
  此泉北四五十米处,也有一泉池,水势不及润玉泉,池畔亦立有“润玉泉”石碑。
  润玉泉村西、北方,青崖寨、黄山顶等7座山峰锦翠如屏,昔日被称作“润玉七峰”,列为五峰山外八景之一。清人于绍舜《润玉七峰》诗曰:“五峰南望七峰连,岚翠遥笼润玉泉。指点初阳刚上处,参差牙笏俨朝天。”
  明 泉 在五峰山西南,西马庄村西之滚球山腰。水沿崖坡漫流,在阳光照耀下,闪烁明亮,如明镜,因此得名。清代于绍舜作《明泉早照》诗赞曰:“棣山绝顶见泉流,贮露含云天际浮。日日看山复看水,不知身外更何求。”此“明泉早照”景观,古时被列为五峰山外八景之一。
  万寿泉 在五峰山莲花洞西,石窝村中南部。为东西长4米,南北宽2米,深2米的石砌长方形池,池岸用块石砌成平台。泉水从五峰山伏流下来,自池东壁石雕龙头口吐出,跌落于从池东壁探出的石板上,泉水击石,铿锵有韵,水花四溅,落于池内。石雕龙头上方池壁,嵌1965年雕凿的“万寿泉”石刻一方。泉水清澈甘冽,常年不竭,供村民饮用。村东莲花洞内外,有东魏至隋代石窟造像300余尊。
  驯山泉 在石窝村北部,南距万寿泉百余米。泉池形制、规模同万寿泉。池东壁石雕龙头上方嵌1966年镌“驯山泉”刻石。常年不涸。
  缚龙泉 在石窝村东北部,驯山泉东约30米。形制、规模同万寿泉。常年不涸。原名“普济泉”,清咸丰元年“普济泉”刻石尚砌于池壁。1965年重修泉池改为今名,并在池东壁嵌“缚龙泉”刻石。昔日泉上有石亭,今尚存莲花座柱础。
  伏虎泉 在石窝村北部,驯山泉西约30米。形制、规模同万寿泉。旱季干涸。原称“永便泉”,池畔尚立有清咸丰元年《创建永便泉碑记》和“永便泉”刻石。1966年重修泉池,改为今名,并在池东壁嵌立“伏虎泉”刻石。昔日,泉上亦建有石亭。
  胜天泉 在石窝村西南部,万寿泉西。1966年创建泉池,形制、规模同万寿泉。池东壁石雕龙头上方嵌“胜天泉”刻石。常年不涸。
  三、莲台山、大峰山泉池
  1.莲台山泉池 莲台山,又名娄敬洞山,位于长清县张夏镇境内。山体巍峨,树木蓊郁,巨岩壁立且多洞穴。昔日道观繁胜,现仍为长清县著名的风景区。较著名的山泉有5处。
  龙头泉 在新建的莲台山宾馆东南百余米山坡下。水自石雕龙头口中吐出,跌入石砌长方形池内,终年不竭。
  卧龙泉 在莲台山张仙祠东北约300米处。呈井形,常年不涸。
  王母泉 在莲台山王母洞北梯子崖下。岩壁涌泉,淌落于井形池中。
  王母池 在梯子崖石阶路旁。为两个盆形石坑,直径0.5米,深0.2米,常年有水。泉旁石壁上镌“王母池”三字。传说王母娘娘在此洗漱,故名。
  咋呼泉 在莲台山玉柱峰西侧崖根。为季节性泉。雨后,泉从水桶粗的岩孔涌出,水声轰鸣。
  在莲台山“莲台胜境坊”南40米处的山崖下,还并列有两眼山泉,无名,常年流水,清冽甘美,煮沸后无垢,多有人汲水为炊。
  2.大峰山泉池 大峰山,位于长清县孝里镇境内。林木茂盛,谷壑深幽。山上有峰云观古遗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健儿曾在此创建革命根据地,是著名的革命纪念地。山上多泉,尤其是雨季,清泉遍地流淌,较主要的有3处。
  青龙潭 在大峰山峰云观东侧。水自山崖下石穴中流出,汇入额镌“青龙潭”的池内。昔日为道士饮用水源。泉涌处岩石上,铺满绿茵茵的青苔。
  豆腐泉 在峰云观北侧巨崖下的岩洞中。水自面积20多平方米石洞的顶端滴下,落于池内,叮咚作响,颇有情韵。洞外古柏耸立,杂木悬生,青苔铺绿,浓荫幽深。
  大 泉 在峰云观山北侧的三教堂遗址。池呈井形,水自岩缝流入,常年不竭。
  此外,在青龙潭东南约百米,三教堂遗址下侧,璇玑洞西北约200米,峰云观西约500米,各有无名山泉,或顺势漫流,或蓄水为池,皆常年有水。
  四、其他泉池
  圣井泉 在孝里镇房头村东南侧,村小学校门外。为大口圆井形池,直径5米,深12米多,水面距池岸仅1米左右。水量颇大,长涌不竭。池顶半掩,旁建抽水机房,可供全村人畜吃水和灌溉之用。
  汇宝泉 在房头村东北侧山根。为长8米、宽5米、深7米的石砌长方形池,水自池底岩缝涌出积于池内。池西侧为直径20米左右的自然水塘。塘深如潭,水色墨绿。水盛时溢出池塘沿渠漫流。池塘贮水量大,可资灌溉。
  响 泉 在房头村西南响泉峪口。水自岩隙涌出,汇入就地凿成的大深潭中,常年不竭。潭顶用水泥板棚盖。盛水季节,泉水由潭口溢出,顺山谷突腾下泻,其声轰鸣,故名。
  五眼井 在双泉乡五眼井村东南侧石台上。泉池石砌,长4.5米,宽1.1米,深约2米,上用青石板棚盖,并留有5个0.5米见方的井口,故名。泉水常年不竭,供村民饮用。井旁立清嘉庆二十四年《合庄重修官井建立碑记》石碑。
  黄崖泉 在孝里镇南黄崖村东首。泉池井形,直径1.5米,深约10米。此泉水势旺盛,从未干涸。夏日,水中可见小鱼虾,乡民传与海通,故又称此泉为“海眼”。雨季,水自井口溢出;旱季,水深亦在8米以上。亢旱年份,方圆***里的村民亦至此汲水。
  双 泉 在双泉乡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的双泉庵遗址。因有两泉对涌而得名。今两泉南北相距约20米,水自岩缝涌出,汇入西侧水塘,尔后流向双泉庵水库。泉水四季长流,塘畔遍植芦苇。
  黄立泉 在双泉乡黄立泉村南山脚下。村以泉名。传说因泉边有黄鹂鸟栖息而取名。明代石碑有“黄鹂泉”记载,后依音称“黄立泉”。水自深约8米,宽约3米的岩洞深处石隙中流出,亦从洞顶滴下,伏流至洞口前石砌方池,再沿小溪漫流。水盛时直接从洞口溢出。泉水清澈甘冽,终年不竭。泉东五六十米为三教堂,现已荒废。周围岩崖峭立,松柏森郁,翠鸟啾鸣,景致清幽。
  清 泉 在双泉乡清泉峪村东。泉池呈井形,直径1.5米,深3米,常年不涸。
  玉珠泉 在崮山镇崮云湖大桥西约100米,土山北侧的山脚下,东北距崮山约1.5公里。清《长清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有著录,称“在崮山南三里许,出山崖下,状如井筒,水与地平,深不过二尺余。虽大旱,河井皆干,而此泉不竭,附近数十村庄、崮山驿马皆需此水。灌溉近泉地数十亩,不费人力。”水势至今依然。水自土崖下三眼碗口粗的洞穴中平地流出,清冽甘美。北流10余米,汇入一石砌长方形池,再从池壁溢水口泻出,沿小溪东流,入崮云湖。崮云湖偎依青山,波光粼粼,景色深秀。湖西岸,土山峭壁危崖,峥嵘葱茏。
  杨家泉 在张夏镇杨家泉村南。此处山崖陡峭,壁立千仞。泉自山崖岩缝涌出,顺势跌落下来,水花四溅,状如飞瀑。岩壁青柯探垂,苔衣滴翠。岩顶水跌落处,钟乳石褐黄晶亮。水沿山体,哗哗淌入村头蓄水池内,供村民饮用。
  王家泉 在张夏镇王家泉村南,通沟山东侧石岩下。南北对列有二泉,一为天然石池,一为石砌方池。水清澈甘美,终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泉北百余米,有胸围2.2米左右的古柏两株,树根裸露,枝干虬劲,苍翠繁茂。四周山势嵯峨,青葱蓊郁。东南侧山崖处,有唐至金元摩崖造像70余尊,保存较为完好。
  长寿泉 在张夏镇丁家庄村东约1公里,卧虎台山南侧山坡洞穴中。洞深三四米,高约2米,宽1.5米。四季长流,水势很好,全村皆饮用此泉。
  上泉村三泉 张夏镇上泉村周围多泉。主泉在村西约250米处的石崖下,水自岩隙滴流入方池,不涸不溢,被称为上泉;村南峪西有赵家泉,东有夹虎泉,皆自竖向的岩缝流出,沿山峪北流,入石店水库。
  于盘泉 在张夏镇于家盘村北,五郎山腰。水自岩缝流出,沿溪流入石砌方池。长流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源。
  肖汝泉 在张夏镇积家峪村北首的岩洞中。洞深4米,宽2米,高约2米。水自洞底岩缝涌出,流入井形池内,长流不竭。水盛时溢出洞外,沿山沟蜿蜒北流。洞顶古柏悬生,虬曲的南蛇藤盘绕于古柏之上,两树同生,古奇苍劲,成为一景。
  庄岩泉 距肖汝泉西百余米。水自山坳岩洞涌出,幽深莫测。尔后蜿蜒东流,与肖汝泉水相汇,流入石店水库。久旱不涸,供全村人畜用水。
  双  泉 在张夏村东通明山腰,双泉庵遗址内。此处四周皆山,左右夹水,古木郁森。东侧山顶,山岩通透如月,名“通明山”。双泉庵始建年代无考,明代中叶达到鼎盛,后荒废,现仅存门楼、正殿、南配殿和明代至民国时期的石碑数通。双泉在正殿前,为南北相对的两个方井形泉池,故名。泉池之水相通,池前各植一株古柏。
  佛殿泉 在双泉庵南配殿的西侧。泉水自岩壁石雕龙头口中喷出,跌落进2米远处的石砌长方池。池旁立明万历年间《修建南配殿记》、《建通明阁记》和清嘉庆年间《重修双泉庵碑记》等石碑。东北侧高台之上即为双泉,泉畔倒卧清乾隆二十五年《重修佛殿泉台记》碑。
  北 泉 在张夏镇北泉村北侧。旱季干涸,雨后开泉。水自10余米长石堰的岩缝涌出,沿冲沟流入直径8米左右的大口井内,水盛时沿峪沟漫流。
  朱家泉 在万德镇朱家泉村中。呈井形,乱石砌壁,直径约1米,深约3米。水清澈,久旱不涸。大旱季节,附近村民亦至此汲水。水自井东壁石隙流出,形成小溪,流入河中。溪边鹅鸭戏游。
  黄 泉 在万德镇黄泉村北山坡。水自相临的两处岩隙中流出,清澄甘美,大旱时节亦涌流不息。沿山溪曲折东行,注入北大沙河。此处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溪水浸漫,其色殷红亮丽。近年来,用此岩石开发出“万山红”、“鲁青红”高档建筑饰材。泉旁溪畔,花果溢香,松柏滴翠。
  龙 潭 位于万德镇宋家园村西南,西距黄泉村约里许。在河崖北侧松柏掩映处,有一巨岩兀立,上建龙王庙,庙北侧岩下即为龙潭。潭池直径三四米,常年积水,深不见底。昔日,乡民常在此祈雨。今龙王庙尚存,并有清乾隆、光绪和民国初年的碑碣三方。龙王庙之南,隔河相对之山为“龙山”。此山,山石嶙峋,松柏苍郁,远远望去,蔚然深秀。
  七仙泉·白石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称:“七仙泉,县东南六十里。县志云:又有白石泉众水相合,为青崖上流。”今址不详。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11-02 12:26    IP属地:未知

⊙平阴县诸泉⊙


  平阴县诸泉,主要集中在洪范池乡,其他皆散布在各地。有主要泉池34处,其中5处现状不详或已湮失。


  一、洪范池泉群
  洪范池泉群位于平阴县西南部的洪范池乡狼溪河中、上游右侧,分布面积约9平方公里。主要泉池有洪范池、书院泉、丁泉、白雁泉、扈泉、拔箭泉、日月泉等10余处。因该区位于泰山穹窿的西翼,隶属鲁西系外旋层,上承较大面积的裸露灰岩,经长期的补给径流溶蚀和侵蚀切割,使岩溶含水层裸露成泉,故该泉组比较分散,多分布于沟谷或沟坡上,一般为下降泉。其泉群水涌量约400万立方米/年,约占该县泉水总量的四分之三。
  洪范池 在洪范池乡政府驻地洪范村南端院内,村以泉得名。“洪范”一名来自《尚书·洪范》篇,取天地***之意。洪范池又名“龙池”。据池前清道光十八年《重修洪范池碑记》载:“金完颜时,村人因祷雨辄应,建龙祠于池北,故又号龙池。”
  此处地势奇特,四周重峦叠嶂,沟壑相连,中间有一高地,洪范村及泉即处于高地之上。泉池高出附近地面数尺,四季长流,水势均衡,不因旱涝而消长,不显趵突之状,水面平稳如镜。70年代中期实测泉水涌量1000立方米/日左右。泉池呈四方形,以青石砌就,边长7米,深6米余。池水澄澈清莹,恒温17℃。池内锦鱼戏游,将硬币掷其中,可漂浮多时,形成“洪范浮金”的景观,古时被列为东阿八景之一(洪范池曾地属东阿县)。池岸围以石栏,栏柱上方雕刻着蹲狮。栏外为回台,供游人于上观泉。泉池南侧外壁上,镌行书“龙池”二字,为清代贡生秦维翰书丹。字下有一青石雕刻的龙头,从池壁探出,水从龙嘴中涌出,喷珠泄玉,跌进一2米见方的石砌水池中。水池两侧,各有石狮半蹲。西侧立清康熙十年杨士元诗刻。泉水绕匝池一周,流出小院,注入高地下的狼溪河。池北虹桥卧波,桥北为“龙祠”,金末尚书右丞、行山东省事、东平路兵马都总管侯挚创建。龙祠坐北朝南,硬山起脊,棕红柱,小青瓦,卷棚式抱厦,饰以吻兽。祠前两侧,各有距今850多年的金代古柏一株,东名“珍珠翠”,西名“龙柏”,虬盘鳞结,枝叶繁茂。
  洪范池水质优良,含有锶、锂、锗、偏硅酸等2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不仅可以饮用,而且能灌溉良田数百亩。著称于世的“阿胶”,也用此水浸皮熬制而成。1992年9月,“济南龙泉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成立,对洪范池处的矿泉水进行开发。
  墨 池 在洪范池西北侧5米处。池呈方形,边长4米,深约2米,池底和池壁长满水藻。池水清澈,四季不涸,在满池翠藻相映下,色如墨绿,故名。
  东流泉 在洪范池乡书院村,西北距洪范池1公里许。元初,此处为东平路总管严实的别墅。明朝,中丞刘隅曾在此建书院,所以这泉又名“书院泉”。泉水自村东天池山脚下的岩石缝中流出,注入边长约8米的石砌方池,池中水藻摇曳。该泉常年涌流,水势颇佳,是洪范池泉群中涌水量最大的一泉,1975年实测涌水量达8373立方米/日。池水从池南壁的石雕龙头口中跌落至一方形小池,再流入半圆形水池,尔后顺小溪,盘村绕户,穿林润木。溪中鹅鸭戏游,岸边村民浣衣洗菜蔬,景色极佳。
  昔日,泉北侧有“洪福寺”,相传系唐代洛阳白马寺高僧清真、悟明、蕙僧、圆僧创建。现仅存遗址及明朝万历年间《东流泉》诗碑两通。天池山腰石壁上雕有佛像四尊,与人等高。据当地人讲,这四尊佛像为创建洪福寺四位高僧的化身,他们整治了泉池,修建了河道,为村民造福,所以圆寂后,村民造像,以作纪念。
  天池泉 在书院村东北侧天池山巅,山因泉得名。泉水从石隙中流出,蜿蜒七八米,注入一天然小池,池中绿藻浮动。泉东侧有柏林相映,水色呈碧。又据山上牧羊人讲:“山上牛羊,每日百余只,皆饮这泉池里的水,从不干涸。”站在这里,极目西眺,群山叠翠,汇泉湖、狼溪河波光粼粼,景色殊佳。
  扈 泉 北距洪范池约1公里,在书院村迤南扈山坳,泉西为张海村。因北临古扈城遗址而得名。扈山坳在云翠山山阴,峭壁陡立。山坳西壁下端,天然溶洞幽深莫测。扈泉便从这洞中涌出。平时细水长流;盛水时期,经过小石潭,跌下山谷,形成瀑布。触岩抵石,声传数里。岩壁悬有古柏,石隙挤出青条。古人将此处景物称作“扈泉涌碧”,列为东阿八景之一。如今南壁悬崖上,仍镌刻着明代大学士于慎行书写的“扈泉涌碧”四个朱红大字。
  墨池泉 在扈泉西北百余米处。泉池为边长7米的石砌方池,甚深,水色如墨,故名。池水常年不涸,日有潮汐,堪称奇观。
  日月泉 北距扈泉1公里左右,在云翠山顶,元代“南天观”遗址处。遗址北侧有“回阳洞”,又称“长春洞”。洞口朝北,洞内南壁下有一清泉,涓涓细流,跌进一圆形和一半圆形池中,如同日月形状,故名“日月泉”。泉水甘冽,常年不涸。昔日观内道士,即于此泉汲水烹茶为炊。这里尚有百年高龄的杏树、大果榆等。苍松翠柏,影接荫连。观内玉皇阁、蓬莱阁、凭虚阁、长春阁等建筑尚存。
  天乳泉 位于平阴县境南界,在境内最高山大寨山上。山顶两岩对峙,中间有石梁相连,称“天门观”。北岩的侧面,有巨石探出,似乳形,石面中部凹进,内有山水渗入,滴滴下坠,故名“天乳泉”。
  拔箭泉 在白雁泉村东首高地上。相传刘秀喝过白雁泉的水后,发现不远的地方也有白雁,于是便张弓射去。雁未射中,受惊飞走,箭却插在地上。军士将箭拔起,随箭涌出一眼清泉,故名“拔箭泉”。此泉水势较好,常年不涸,泉涌量与白雁泉相埒。泉池颇大,呈正方形,边长19米,深3米,石砌。池中砌一南北向石墙,将池一分为二,东池狭长而水深,西池面阔而水浅。池南壁分别留有溢水口,盛水季节,泉水经此泻出,沿河渠流进村内和田间,兴灌溉之利。
  白雁泉 在洪范池乡白雁泉村中,村以泉得名。村北为龙头山,泉即在山之南坡。相传汉光武帝刘秀当年带兵路过这里,天气炎热,士兵干渴难忍,四处寻水,忽见一群白雁,从天上降落。刘秀断定,雁落处必定有泉,便令军士前去打探,果然应验。人们便将此泉称为“白雁泉”。泉水颇佳,四季涌流,泉涌量850立方米/日左右,村民皆取此水饮用。泉池由重块石砌岸,水呈碧绿,深不见底。水自池南壁石雕龙头口中泻入一方形小池,尔后流入水渠,灌溉农田。
  丁 泉 在洪范池乡丁泉村东首,平顶山西脚下。又名“丁兰泉”。相传此处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丁兰故里,故而得名。泉池长约9米,宽约5米,深3.5米,以青石砌垒。池西偏北侧又有蓄水小池,水经大池西侧石雕龙头口中跌入,常年不断,泉涌量约1400立方米/日。临池,昔日建有庙宇,现仅存遗迹。大池池岸四周,围以0.8米高的石栏。石栏北侧立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修丁泉池碑记》碑,碑载:此池不知浚自何代,元至正年间已重修。1958年为兴水利,民办公助,对泉池又进行改建,并勒《改建丁泉水池碑记》石刻,立于石栏西侧。池水深三四米,极为澄明,池底绿藻清晰可见。该泉水势很好,久旱不涸,可供全村人饮用、洗浣。盛水季节,泉水从池西壁溢水口泄下,浪花四溅,沿街旁小河,穿村越壑,注入狼溪河。
  二、翠屏山泉池
  翠屏山,位于平阴县城西南13公里。因山上泉水众多,有“一条岩缝一处泉”之说。山顶有玉皇阁、多佛塔,山西侧半腰处,为唐代宝峰寺遗址。山上较为有名的泉池有6处,即杨枝泉、有本泉、浸润泉、朝阳泉、向阳泉、落阳泉。
  杨枝泉·有本泉·浸润泉 在宝峰寺遗址东北侧山崖处。清光绪《平阴县志》有“承以石盆,久旱不枯”的记载。今除浸润泉久旱断流外,杨枝、有本两泉依然如故。三泉相距最远不足10米。杨枝泉在一石窟内,泉水自正面石壁上方缝隙中渗出,顺势流下,形成数支细流,状如杨(柳)枝。窟壁上凿佛像三尊,勒《杨枝泉说》、《宝峰院记》等古石刻。有本泉在石窟西侧约4米处,为一自然洞穴,水从穴中涌出,泄入洞前小池,铿锵有韵。洞外两侧岩石上分别镌“有本泉”三字和诗刻一方。在有本泉西侧上方约5米处的石岩上,勒有“浸润泉”三个大字,字下即为浸润泉。清光绪《平阴县志》有载,称浸润泉“可供千人饮,不溢不涸”。今枯水季节时有干涸;盛水季节,泉水从岩缝中渗流而出,滋花润木。岩缝西旁有凿于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的石佛龛两个,内有造像12尊,甚为精美。
  朝阳泉 亦名“龙须泉”,在翠屏山东侧半山腰。水自岩壁间流出,汇入池中,四季不涸。池西、北壁为自然山岩,东、南壁系人工石砌。池上方山崖处刻“龙须泉”三字。
  向阳泉 在翠屏山阳,故名。泉水自山腰下的石缝中渗出,积于自然池中,终年积水。池周砌以石墙,高1米,南侧留出水口,泉水经此流向山下。
  落阳泉 亦名夕阳泉,在翠屏山西南侧的山腰陡岩下。水从数处石隙中流出,四季不断,蓄水成池,夕阳正好得以照射,发出灿烂的光辉,故名。盛水时节,水势颇大,池水外溢,漫流于石上。泉池上方巨大岩石上,镌有“落阳泉”和“石门槛”巨字。
  翠屏山西南山腰处,尚散落无名泉两处。
  三、其他泉池
  龙山泉 在东阿镇太和村西南里许,龙山西侧。因山得名。70年代中期实测泉水涌量810立方米/日。今旱季时有干涸。
  东拔箭泉 在孝直镇东湿口山村东南约300米,九峪山东北脚下。为有别于湿口山之西的洪范池乡拔箭泉,故名。常年不竭,汇流于西北侧的东湿口山水库。
  马跑泉 在孝直镇马跑泉村南侧,赤沟山北崖,东临汇河。村以泉得名。泉水自岩洞石缝中渗出,伏流四五米,跌入边长约3米,深约2米的石砌方池。尔后从池中泻出,蜿蜒流入汇河。此泉长流不息,村民皆以此为饮。盛水时,涌流之声数里可闻。泉池北岸立有石碑,上题泉名。村民传说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带兵路过此地,士卒口渴,所骑战马跑而出泉,故名“马跑泉”。后来,乡民为纪念刘秀,在泉旁建汉王庙。“文化大革命”时庙毁,明正德十二年《重修汉王庙记》石碑现尚躺卧于泉旁。
  汇 泉 在马跑泉西北约300米处的山脚下。泉池石砌,呈方形,四季不涸。泉水从池中溢出,穿山谷流入汇河。
  灵醴泉 在平阴县城西南隅,青龙山金斗峪西南坡。清光绪《平阴县志》有载,称之为“金斗峪泉”。今泉在人工砌垒的石洞中,洞高3米。水从洞壁滴下,叮咚作响,汇为自然圆池,直径2.5米,深约1米。洞前石砌券门上嵌石匾,题“灵醴泉”三字,为乾隆二十三年邑人张翊鸿书。石洞之上,原为奉祀泰山元君的古祠,“文化大革命”时毁,现仅存残墙断壁。因泉水甘美,附近居民多至此汲水烹茶。
  泉东北侧为平阴烈士陵园,安葬着1969年抗洪抢险,为国捐躯的张秀廷等九烈士,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献身国防的英雄战士”高清波烈士等。
  虎豹泉 在栾湾乡虎豹川村中。因村东为虎山,村西为豹山,故名。泉池井形,直径1.3米,深12米,平时水深10.5米,盛时漾溢。70年代中期实测涌量146立方米/日。水质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源。天长日久,汲水的绳索将井口青石勒出道道槽沟,深达2~7厘米。泉畔,倒卧有清乾隆三十九年《虎豹川修庙穿井立石记名》碑。
  天井泉 又称石井泉,在安城乡段天井村西北约200米处。地处山涧,为天然石井,故名。因井口呈长矛头形,乡人又云系古代传说人物杨二郎在此用矛戳出。井深五六米,常年涌水,沿山涧湍激而下,为安滦河源头之一。清光绪《平阴县志》载,泉涌甚急,势如趵突,喷珠泄玑,声闻数里。因景观壮丽,称“天井飞泉”,为旧时平阴八景之一。历代多有诗人赞咏,清朝邑人国进诗曰:“石涧有名泉,泉声日夜喧。滔滔不复往,谁解问真源。”清人赵方曦诗曰:“石骱罕滔,横流曲曲绕柴扉。更教移挂高峰顶,谁诧天台瀑布希。”
  60年代初兴修水利,在泉北侧筑堤建坝,拦河蓄水,称段天水库,天井泉即没于水库中。如今,水面开阔,岸边细柳披拂,青山相依,景色宜人。水库石坝高约8米,上嵌“腹吞飞泉水,灌溉千亩田”、“驯服洪水”等石刻。水涨时,库水从溢洪道泻下,盛况不减当年。
  毛铺泉 在安城乡东毛铺村东北。为两眼井形泉池。水势颇佳,久旱不涸,俗称“大海眼”、“小海眼”。
  石榴峪泉 在东毛铺村北2公里,天堂山北石榴峪内。西南侧为毛铺水库。常年不竭。
  毛峪泉 在李沟乡北毛峪村北,俗称“天水井”。常年不涸。
  南泉·北泉 位于云门山北侧山脚下,玫瑰镇南泉村东部。在穿过村庄的山峪沟底两侧,有两眼清泉,因方位分别曰“南泉”和“北泉”。皆为石砌方池,南泉池长2.5米,宽约2米;北泉池长2米,呈正方形。两泉相距四五米,同出一脉,均四季长流。附近的南泉村、北泉村,即分别以此泉池取名。
  甘露泉 清光绪《平阴县志》载:在城东北会仙山西麓,久涸,泉形尚存。今况不详。
  大佛寺泉 在平阴镇大佛寺村东南,光绪《平阴县志》有载。今况不详。
  拔泉井 光绪《平阴县志》载:在县城西南九峪山北。今况不明。
  沮汝泉 光绪《平阴县志》载:在县北傅家寨之东南。今况不明。
  湖溪泉 原在平阴镇湖溪渡大清河南岸,后沦于黄河。光绪《平阴县志》有载。昔日,景色佳丽,称“湖溪枕月”,为平阴八景之一。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