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DS 5/DS 5LS论坛 >  咆哮的“雌鹿”:阿富汗战争中的米-24

发表于 2016-06-28 08:40    IP属地:未知

查看 46.6W | 回复 57
咆哮的“雌鹿”:阿富汗战争中的米-24
原作者:(美)克里特·卡尔马斯  长弓 编译
  在米-24型武装直升机参与的所有冲突中,最著名的无疑是阿富汗战争。这场战争具有规模较小且十分分散的特点,阿富汗游击队通常采用伏击和“打了就跑”的战术,因此需要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针对敌方行动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反应。在这种背景下,空中支援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在阿富汗的多山地形中,只有占领制高点的一方才能控制整个战场形势。简言之,这场冲突逐渐演变为一场“直升机战争”,米-24也得到了实战的检验。

                                                                                     驻阿富汗的米-24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8 08:41    IP属地:未知

初期编队战术
  1979年4月,阿富汗空军接收了首批米-24A和米-25,它们随即被用于打击阿富汗游击队。1979年5月30日,一架米-24在霍斯特被地面火力击中,随后坠毁在一处山坡上。喀布尔政府一直敦促苏联领导人再向该国提供20-25架米-24,但直到苏联军队于1979年12月25日入侵阿富汗之后,苏联才向阿富汗提供了一批新的米-24。
  在与阿富汗游击队的对抗中首次被击落后,米-24开始至少以双机编队方式出动,以确保其中一架被敌方击落后,另一架能为幸存的机组人员提供掩护。但在一般情况下,米-24通常以4机或8机编队方式出动,由于阿富汗游击队拥有精良的武器装备而且竭力组织反击,因此与双机编队作战相比,出动较多的直升机可使飞行员采用多种战术。这些战术包括:“死亡之轮”战术(二战中由伊尔-2型强击机使用),即由多架直升机对目标实施环形包围并一起实施攻击;“集结线”或“分解线”战术,即直升机以梯队方式接近目标并由僚机连续以迎头攻击方式打击敌方;“雏菊”战术,即由直升机呈扇形方式向各个方向散开(类似于投弹特技机动),尽可能不停歇地从各个方向攻击目标。
  为规避敌方防空火力,米-24以双机编队方式沿Z字形或剪刀形航线飞行,同时采用爬升或俯冲方式改变飞行高度,以此增大游击队机枪手或炮手的瞄准难度。此外,飞行高度较高的双机编队还为攻击编队提供掩护。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8 08:42    IP属地:未知

  米-24机组人员还想方设法增大火力杀伤效果,有时甚至达到了危及飞行安全的程度。在一次空袭行动中,当长机飞行员刚刚向目标开火后,便发现僚机发射的火箭弹已经从他的机身两侧呼啸而过,而他根本来不及规避。墨守成规的战法很快被游击队识破并由此遭受了损失,甚至直升机连续两次沿同一路线发起攻击都会遭到游击队的伏击,因此确保战术和任务计划的灵活性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往返于目标的途中以及执行战斗巡逻任务时,直升机双机编队通常保持1200至1500米的间距,以避免被敌方在同一区域发射的防空炮火击中。保持间距还能给机组人员留有一定的反应时间,或实施规避,或迅速摧毁敌方防空火力。


米-24双机编队在阿富汗山谷中执行战斗巡逻任务(航空画)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8 08:43    IP属地:未知


出没在贾拉拉巴德附近的米-24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8 08:44    IP属地:未知

“残酷”的飞行
  米-24的飞行速度较快,但为此也付出了代价──旋翼旋转面翼载比米-8高出50%,致使飞行控制性能在阿富汗的极端环境(炎热、高海拔以及沙尘天气)中受到很大影响。更糟糕的是,飞行员在正常环境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飞行技能,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毫无用处,甚至还会导致事故。大幅度提高的旋翼旋转面翼载还意味着直升机在急速变距机动时会出现垂直下坠现象,飞行员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拉杆,以确保直升机处于留空状态,但由于发动机在炎热和高海拔环境中的输出功率降低,无法实现迅速加速,往往会导致直升机以非正常方式着陆。


坠毁的米-24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8 08:44    IP属地:未知

  在低速或低空环境下,米-24在遭遇地面侧风的区域也会出现运行不正常的情况。由于方向控制不足,尾部旋翼会把直升机向上拉入非受控式左旋状态,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会导致直升机进入螺旋,进而造成灾难性后果。直升机在过载较大的情况下实施高速机动时,主旋翼叶片会发生停转,使米-24机头发生非受控上仰,机身急剧下坠,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机翼翼尖及前射火箭弹(FFAR)挂架等部位撞到地面。在飞行员精确而缓慢使用操纵杆的情况下,可以避免机头上仰,但这样的操控在真实环境中几乎不可能做到。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8 08:45    IP属地:未知

  当米-24出现机头上仰现象或是从大过载俯冲状态下改出时,主旋翼叶片可能会碰到尾梁。1980年8月,中队长科佐沃伊少校和僚机阿拉托切夫少校在执行双机编队出动任务返回基地后,发现尾梁因被主旋翼叶片击伤而出现孔洞。2架米-24都进行了维修,但当科佐沃伊少校驾机进行检修后的试飞时,遭遇敌方地面火力攻击,一串12.7毫米高射机枪子弹将尾部旋翼的一个叶片打断,导致机身出现剧烈振动,匆忙完成维修的尾梁发生破裂,直升机在进入失控状态后坠毁,机组人员丧生。



被击落后起火燃烧的米-24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8 08:46    IP属地:未知

  米-24在以25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20度俯冲状态改出时,其最低改出高度为200米。在低空进行极限状态的机动时,飞行员根本不能犯任何错误,机动速度以及机组人员之间的协同显得至关重要。米-24机组人员之间甚至流传着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笑话:这种飞行“容易得就象在一条拉紧的绳索上行走”。部署于昆都士空军基地的米-24中队对这种飞行的残酷性深有体验,该中队仅在阿富汗战争的第一年就因飞行事故损失了6架米-24D,其中一些是因遭遇大雾或风切变而撞山,另一些则是在山坡或不平坦着陆区着陆时发生损毁。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8 08:48    IP属地:未知

没了?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8 08:49    IP属地:未知

  1980年4月,米-24的总设计师马拉特·季先科访问了部署于阿富汗的几个米-24中队,飞行员向他展示了一些被官方禁止实施的空中机动动作,直升机在表演这些动作时处于极限状态。在观摩了由卡里托诺夫少校表演的大仰角爬升、旋冲甚至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横滚等一系列“特技”后,这位总设计师不禁惊呼:“我一直认为自己完全了解这种直升机的性能,但现在已无法确信这一点了!”这次几近疯狂的飞行展示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米里设计局从1980年夏季开始为这种直升机研制升级系统,包括重新调整发动机自动供油控制装置,使其能够在“高温高原”环境中降低功率损耗,确保发动机在作战过程中能紧急升高温度。发动机进气口安装了涡流式灰尘过滤器,可过滤掉70-75%的灰尘和沙粒,使压缩机叶片的磨损率降低2.5到3倍。米-24V于1981年抵达阿富汗,该机安装的TV3-117V型发动机在“高温高原”环境中的输出功率提高了15-20%。此前服役的米-24D在大修期间也改装了这种新型发动机。


由于高温高原性能不足,米-24在阿富汗常常需要这样滑跑起飞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