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起亚K3论坛 >  越南空战——铝与火的教训

发表于 2016-06-21 14:19    IP属地:未知

查看 112.2W | 回复 115
越南空战——铝与火的教训
原作者:佚名
  在二次大战后由于远程核轰炸机的惊人毁灭力,使空权首度拥有战争的决定能力,甚至超过以往陆权及海权所达到的层次。因此美英苏等强权都将整个国防的重心奠基在核战略上,而核战略的主角又是空军,因此空军的建军思想便在于全力达到两大目标:以核武器轰炸对方,以及阻止对方的核轰炸。
  F-105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其设计理念是假设苏联先发制人发动核轰炸,将西欧一半夷为废墟时,F-105能从残存的前线机场起飞,以超音速穿透敌军防空网投掷战术核炸弹以阻挡华沙地面部队的前进。其设计的前提是要在补给支援设施遭到重大破坏的情况下还能起飞作战,所以维修必须简便(例如将液压线路装在-起,使地勤人员方便作业);而此时我方的战斗机战力也被炸得差不多,难以提供护航掩护,所以F-105必须自己保护自己,甚至协助防空任务。因此F-105不但要有极佳的低空高速性能以降低被截击的机率,必要时还要以机炮及导弹击落敌机。虽然以当时的科技,战斗机难以同时兼顾空战及对地攻击的能力,但是战术核武器的威力强大,只要少数F-105可以穿透防空网,所投下的核武器就足以摧毁敌人机场、部队等。故从整体看来,F-105的性能是可以前往伤亡迅速的核战场达到保证毁灭对手的目标。然而,当美国在意料之外的中南亚战场进行意料之外的传统战争时,F-105企图穿透意料中的苏式防空网时,却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F-105 “雷公”战斗轰炸机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1 14:46    IP属地:未知

导弹不是万能的,机炮还是需要的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1 14:49    IP属地:未知

速度VS机动性
  北越初期的防空网是以简陋的防空炮所组成。1964年,北越境内只有20座防空预警雷达、1,500门防空炮,没有任何战斗机及防空导弹,可供喷气式飞机起降的机场也只有两座(分别在首都河内以及重港海防)。但在俄国的支援下,从1965年开始,北越开始部署36架的MiG-17。从设计角度来看,MiG-17在当时完全是过时的科技。朝鲜战争的经验使得战斗机性能朝高空高速研制,以使战斗机在进入机炮格斗前,我方拥有能量上的优势以进行转弯,或至少逃跑时拥有速度优势以脱离对手的机炮射程。但MiG-17只比朝鲜战争时的前辈:MiG-15快一些,然而F-105运用六十年代的航空技术,已经能飞超音速了,故依飞机设计上的眼光来看,MiG-17完全不是对手。



[ 本帖最后由 vincent-song 于 2016-6-21 14:53 编辑 ]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1 14:55    IP属地:未知

  当代号滚雷的轰炸北越行动开始后,F-105负起美国空军主要的轰炸任务。 1965年5月3日,48架F-105编队轰炸北越的交通中枢:潭化桥(Than Hoa),除了空军的F-100执行“米格猎杀巡逻”任务以阻挡米格机的攻击外,海军也有30架以上F-4B支援空中任务。尽管有重重护卫,再加上飞机本身也该有自卫能力,但两架F-105仍被两架MiG-17轻易击落。


[ 本帖最后由 vincent-song 于 2016-6-21 15:01 编辑 ]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1 15:02    IP属地:未知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两种战斗机依同样的设计理念出发,F-105明显地比MiG-17更进步,但设计者没料到的是,越战战场的外部环境因素完全与原始设计战略上的想定不同,导致更先进的设计反而表现不如预期。
  在越战时的外部环境因素是:这是传统战争而非核战争。由于只能选用传统武器,故F-105必须外挂8枚750磅传统炸弹,而非携带低阻力、轻巧的内载型战术核武器,所以机身总重更重、阻力更大,无法以预想的超音速穿透方式进行攻击。更严重的是,空军战斗机必须从遥远的泰国机场起飞,而非原先预料的前线基地,再加上庞大外载增加的阻力与重量,使其即便经过多次空中加油,还是得携带庞大的副油箱,如此又使重量与阻力的问题更加恶化,完全不能进行预想中的低空高速飞行。故F-105攻击时的速度实际上只有325节,再加上不是使用大破坏面积的核武器,故需要以俯冲方式投掷传统炸弹以提高精确度,所以庞大编队的F-105会在目标上的高空(15000尺)招摇地以盘旋的方式飞行轮番对目标俯冲。此时F-105既不高、也不快,还有沉重的外载,当轻巧的MiG-17接近时,F-105完全没有任何优势。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1 15:04    IP属地:未知

  但MiG-17基本设计还是沿用MiG-15,翼载低、难以达到高速,但在400节以下的低速作战时,反而维持相当高的机动性,对付一架又慢又重的F-105确是游刃有余。
       1960 年代,美国空军预料到将与俄制战斗机在越南对决,所以进行了一项代号为“鸡毛掸子”的测试计划,以找出F-105及F-4遭遇MiG-17时应有的处置,以空中国民兵的F-86H与F-4及F-105作模拟空战,鸡毛掸子一号设定条件是2.3万英尺的高空、视距内(一英里以内,也就是说F-4必须放弃视距外优势)一对一格斗,在1965年5月测试完毕,并随即开始鸡毛掸子二号,研究500英尺、1000英尺以及2000英尺的中低空多对多空战。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1 15:06    IP属地:未知

  鸡毛掸子一号的结论是:美国军机仍拥有性能上的优势,前提是不应与MiG-17进行低速转弯的格斗,而必须以较好的高空高速性能,加速脱离MiG-17极短的机炮射程范围,再爬升以诱使对手消耗能量。当对手没有动能再爬升或转弯时你却还可以转弯,那MIG-17就是你的囊中物了。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1 15:07    IP属地:未知

  1966年,美国空军完成对南亚空防作战的评估,预测MiG-21对F-4及F-105将分别有高达3:1及4:1的交换比优势,但F-4对MiG-17却有18:l的优势,F-105则至少可以维持1:1的均势。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1 15:08    IP属地:未知

  当训练充分的美军飞行员得到正确的战术指导后,缺乏训练的北越飞行员所驾驶的MiG-17就很难再构成威胁。仓促成军的北越空军顶多训练出“飞行员”,却无法训练出具有空战知识的“战斗机飞行员”。MiG-17在地面战管引导下成功摸进美机后方时,口径虽大、但射速却低的机炮若不能幸运地命中美机,则当美机依照战术俯冲脱离再爬升时,有勇无谋的北越飞行员往往就步入陷阱,盲目跟随美机的脚步,直到能量耗尽、动弹不得后,反而被美国军机击落。在滚雷行动初期,北越空军羽毛未丰,只能作有限的反击。开战到1966年6月,F-105只遭遇14次攻击,但7月份却遭遇了17次攻击。然而在六月底,负责猎杀防空导弹雷达的F-105铁手(IronHand)机首次击落-架MiG-17。戳自此时,F-4已击落14架MiG-17,并只损失一架。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6-06-21 15:11    IP属地:未知

  F-4战斗机同样是追求高空高速而牺牲了低速机动性能,但与视空战为兼差任务的F-105不同,F-4是为空优而生的,所以她享有当时最先进的空对空科技。超越朝鲜战争时期以机炮为基底研制的空对空作战理念,F-4可挂载四枚视距外攻击的麻雀导弹,使必须以目视接战的米格机应该连敌机的影子都看不到就被击落;即便导弹耗尽,或数量上占优势的米格机牺牲同伴后强迫近接格斗,四枚响尾蛇导弹也是比机炮更有效的格斗武器。因为射出后其以红外制导,故飞行员不用费心持续咬住敌机;其射程又大于机炮,放敌机难以加速脱离。不幸的是,空对空导弹故障率之高使1960年代的导弹科技几乎颜面尽失。所幸,在战斗机性能上F-4藉由大推重比,使其能量上仍比F-105来得占优势,对付MiG-17更是绰绰有余。故北越的MiG-17开始利用车轮战术,以数架MiG-17-架接著-架绕固定的圆心在低高度不断旋转,以使美机企图接近攻击时,必须降低高度及速度到MiG-17的优势领域。虽然如此,F-4仍然可藉远程导弹逼迫MiG-17转向躲避而破坏阵形,再加以猎杀。故在滚雷行动期间,北越空军总共击落23架美机,却付出87架的代价。另外,苏联同样在1960年代研制出两马赫的MiG-21战斗机, 1966年1月, MiG-21开始进入北越空军服役。


内排基地北越首批接受的 米格-21F-13 机群,1965 年


[ 本帖最后由 vincent-song 于 2016-6-21 15:42 编辑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