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6-05-12 19:20 IP属地:未知
离开千岛湖到达武夷山九曲溪已是深夜,在景区边找了家客栈入住。虽然经一天的舟车劳顿,人较疲劳,但多年养成的旅行在外必早起的习惯,还是在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之际便起床了。晨曦之时,天地已亮,鸟在鸣、虫在叫,人虽醒,却大多数未出门,这是最能深切体会到山野幽静之况味与当地风土人情的时刻。只可惜,天公并不作美,正下着瓢泼大雨,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在酒店中喝茶了。茶这一物种生于深山,长于幽谷,承受了山泉雨雾,汲取了天地灵气,生来就不是平凡之物。郑板桥诗云:“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说的是心之静,云卷云舒的泰然。故而历来文人骚客不说喝茶,只言品茶。倘若大口喝茶,总觉得有暴殄天物之嫌,反之,浅尝细啜,则担得起风雅两字。也因此倘若少年人癖好品茶,总失之于太过老成,而中年人不品茶,则心态难免太过于浮躁。这就好似孙大圣蟠桃园囫囵吃仙桃,大家看了都觉得可爱,而猪八戒囫囵吃人参果,则显得滑稽可笑了。这也好似一个人驾着锐界旅行,虽自由自在,但总有浪费它的空间和能量之嫌,倘若用它载着一家老少旅行,在宽大的七座空间内大家其乐融融,欢歌笑语,在澎湃的动力驱使下,任它在天地间自由驰骋,这才是物尽其用。
在武夷山品茶自然要品大红袍,先不妨说一下它的来历: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
当然,如今的大红袍已经泛指武夷山所产的岩茶了,其实我们也没必要去深究其正宗与否,说到底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生物,在武夷山独特气候孕育下的茶,口味总不至于差到哪里!
喝茶的功夫,雨势渐小,打开窗户,经过雨水洗练的的空气更加清新,甚至还能闻出一股淡淡的大红袍的茶香味,沁人心脾。便离开房间,在餐厅中找了个临门的位置看雨吃早餐,倒也怡然自得。这个时候,同行的朋友们陆续到了,当地的卡友也来了。我闲着无事便在酒店内随便拍摄,酒店不大,格调却不小,颇具方寸之间见天地的中国风格局。完了,一行十数人按既定的计划去九曲溪竹筏码头,准备漂流探访“鹰愁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