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代诗人 张继
自从唐代诗人张继写下了《枫桥夜泊》之后,千百年来,凡是来苏州的游客,都要来枫桥领略一下枫桥的诗情画意。 其实,枫桥只是一座江南常见的单孔石拱桥。大运河在此通过,这里又是官道所在,南北舟车在此交会,旧时每到夜里航道就要封锁起来,这里便成了理想的停息之地,此桥便因此得名为“封桥”,后因张继的诗而易名“枫桥”,并沿袭至今。 江南水乡名城苏州,有桥约300多座,而被诗人墨客吟诵最多的是枫桥。因而,明朝诗人高启(1336—1374)在《枫桥诗》中不无感慨地写道:“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正如诗中所言,令枫桥扬名四海的是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诗,名曰《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据说,这是诗人张继赶考落第,郁郁回乡,途经此处,挥毫写下的诗篇。诗中把旅途中的愁容与周围幽美的深秋景色,如音画般地描绘了出来。弯月、客船、江枫、渔火、乌啼、钟声,有明有暗,有静有动,有音有画。短短的28个字,写出了一个悠远旷达、逼真深刻的意境。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桥字,但全篇都是紧紧围绕着桥来写。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也使枫桥名声大振,中外闻名。
枫桥,旧称封桥。位于原苏州西北七里小镇枫桥镇,横跨于运河支流之上。枫桥只是一座江南普通的月牙形单孔石拱桥,长39.6米,高7米,宽4.2米,跨径10米。始建于唐代,据推断距今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明崇祯末年、清乾隆三十五年都曾修缮过,现存的枫桥为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的。据史略记载,古时这里是水陆交通要道,设护粮卡,每当漕粮北运经此,就封锁河道,故名为“封桥”。与枫桥毗邻的是寒山寺,始建于梁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因唐时名僧寒山在此任过住持,遂将枫桥寺易名为“寒山寺”,至今在大殿佛旁嵌有寒山子诗36首。
枫桥自张继之后,为历代诗人所歌咏。晚唐诗人杜牧在《怀吴中冯秀才》中写道:“长洲苑外草萧萧,却忆重游岁月遥;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南宋诗人俞桂在《枫桥诗中》说道:“昔年曾到枫桥宿,石岸旁边系小船。”宋代大诗人陆游,于乾道六年(1170)六月赴蜀途中经过枫桥时所作的一首诗是《宿枫桥》,诗云: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南宋时被称为是田园诗人的范成大(1126—1193)也曾写过一首诗,名为《枫桥》:“朱门白碧枕湾流,桃李无言满屋头;墙上浮图路旁堠,送人南北管离愁。” 明代诗人高启在《将赴金陵始出阊门夜泊》中写道:“正是思家起头夜,远钟孤棹宿枫桥。”明代著名大画家唐寅(字伯虎)也以七律写了一首枫桥的诗,名曰《寒山寺》,诗中写道:“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月色迷烟雾;谯阁更残角韵悲,客船夜半钟声度。树色高低混有无,山光远近成模糊;霜华满天人怯冷,江城欲曙闻啼乌。”
清代诗人姚配写的一首诗是《夜过寒山寺》,其中两句为:“只有疏钟添客恨,潇潇暮雨过枫桥。”据《秋灯丛话》记载,清代诗人王士祯在蒙蒙雨夜中去感受枫桥情趣,诗兴大作,写绝句两首,其一曰:“日暮东塘至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其二曰:“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唯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这些不同年代,不同风韵的诗作,无疑使枫桥更为光彩照人,但最突出的还是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这首诗曾在寒山寺东有一座诗碑,素为寒山寺胜景,令世人所看重,可惜几度兴废。1993年重新用汉白玉刻制了一座新碑,高0.6米,宽1.1米,由全国第四届书法比赛一等奖获得者84岁的老书法家瓦翁书写,由被誉为“江南碑刻第一刀”的名家时忠德镌刻,现已成为一个新的景观。
主要景区 枫桥风景名胜区是以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五古”为主要游览内容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枫桥 枫桥在寒山寺北,距山门仅百步之遥,是一座横跨于古运河上的单孔石拱桥。以其优美古朴的造型、独特的地理位置在苏州众多的古桥中独树一帜,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高启曾有诗云“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枫桥的始建年代已无法考证,现存枫桥重建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桥长39.6米,宽5.27米,跨度10米,其东堍与铁铃关相连,成为苏州城西的重要水陆军事要塞。
铁铃关铁铃关,又称枫桥敌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据方志记载,自公元1554年起,倭寇烧劫阊门、枫桥一带,一年后,又从浒墅关窜犯枫桥。苏州军民英勇奋战,终于全歼寇贼。为了保卫苏州城,加强枫桥至阊门一带的防卫,建起了枫桥敌楼――铁铃关。当年与枫桥敌楼同时建造的还有葑门和木渎两处,但至今都已不存。因此铁铃关成为苏州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抗倭关楼遗迹。1949年4月27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85、86师在枫桥打响了解放苏州城的第一枪,在击溃了枫桥、铁铃关一线的守敌后,进入苏州城,宣告古城苏州解放。因此,枫桥铁铃关也是苏州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铁铃关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枫桥苑 枫桥苑是一座古典庭园式建筑,陈列展示了枫桥景区丰富悠久的 历史文化。其中《枫桥胜迹》立体微缩景观,全长20米,艺术地再现了明末清初姑苏城外阊门至枫桥一带的繁华景象和民俗风情。坐落在庭院中唐代诗人张继的青铜像,神态端庄,仿佛正在凝神计数使人摆脱烦恼的寒山寺108下钟声。庭院后集字恢复的宋代宰相王珪《枫桥夜泊》诗碑,为“张继诗第一石”,极具欣赏价值。
枫桥古镇 枫桥古镇位于大运河、古驿道和枫江的交汇处,沿河形成两条市街― ―枫桥大街和寒山寺弄,随河成市,因水成街,具有独特的水乡风韵。枫桥古镇地水陆交通要道,舟楫往来,商旅云集。宋元之际,枫桥市肆已闻名遐迩,明清时期达到空前繁荣。唐伯虎有诗云:“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灯火迷烟雾。”清代,枫桥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地,有“枫桥塘上听米价”之说。1860年,太平天国进军苏州城,清军放火烧城,使十里枫桥塘化为废墟。现在的枫桥古镇保持了粉墙黛瓦、石板街道、前街后河、错落有致的古朴风貌,两条工艺古街交会于枫桥铁铃关景点,是游客观光、购物、休憩的好去处。
寒山寺 过枫桥古镇的石板路小巷,或是站在枫桥桥头。 抬眼即可见碧瓦黄墙的寒山寺坐落在绿树丛中,院内青松翠柏,曲径通幽。唐朝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写有《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韵钟声千载流传,寒山古刹因此名扬天下。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庑殿(偏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 寒山寺的“夜半钟”,初为唐代所铸,可惜早已失传。明嘉靖年间,重铸巨钟,并建有钟楼,声音洪亮,可达数里之外,但后来流入日本,康有为有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以后,虽又送回一钟,但已不是原物。现在悬于寒山寺钟楼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年仿旧钟式样重铸的,钟高一人,需3人合抱其周,堪称巨制。

以张继的诗开篇


枫桥胜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