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5-10-28 09:48 IP属地:未知
草原明珠呼伦湖
呼伦湖也称呼伦池、达赉湖,是中国第五大湖,也是内蒙古第一大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西部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满洲里市之间,东经117°00′10″~117°41′40″,北纬48°30′40″~49°20′40″,呈不规则斜长方形,长轴为西南至东北方向,湖长93公里,最大宽度为41公里,平均宽度为32公里,周长447公里。当湖水位在545.33米时,湖水面积为233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7米,最大水深8米,蓄水量为138.5亿立方米。湖岸线弯曲系数为1.88。湖泊区域面积为7,680平方公里。呼伦湖通过乌尔逊河与贝尔湖相连,贝尔湖面积600多平方公里,是中蒙两国共有的湖泊,仅40.26平方公里为我国所有。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贝尔市皆因这两湖而得名。
呼伦湖以"大、活、肥、洁"著称全国。"大"是湖的面积2,339平方公里,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湖,相当于两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活"是湖内有乌尔逊河、克鲁伦河的注入和达兰鄂罗木河的流出,不是死水湖;"肥"是湖面和注入湖中的各河流位于牧区,湖畔和河岸牧草繁茂,饵料丰富,是鱼类天然养殖场;"洁"是湖区各河流基本没有污染,是少有的一块净土。
名称由来
呼伦湖有一亿多年的沧桑变迁史。呼伦湖最早见诸于史籍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山海经》,称之为"大泽";后来的《魏书》、《旧唐书》、《蒙古秘史》、《元史》、《明史》、《清一统志》、《朔漠方略》、《黑龙江舆地图》等史籍先后称它为"俱轮泊"、"大泽"、"阔连海子"、"虎图泽"、"阔滦海子"、"玄冥池"、"库楞湖"、"呼伦诺尔"、"呼伦池"。"达赉湖"是清初居住在呼伦湖周围的蒙古族牧民们的对地的称呼。
"呼伦"是由蒙古语"哈溜"音转而来,意为"水獭";"贝尔"蒙古语意为"雄水獭"。古代这两个大湖盛产水獭,生活在湖区的蒙古人便以用动、植物名称命山、河、糊、泉名称的古老习惯为两湖命名。清初,游牧在湖边的蒙古人开始称呼伦湖为"达赉诺尔"。"达赉"蒙古意为"海","诺"意为"湖","达赉诺尔"意为"海一样的湖"。
自然地理
地貌
呼伦湖湖盆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断层,地盘相对上升或陷落而形成的构造湖。西岸为起付的山峦和峻峭的悬崖陡壁,相对高程为5~20米。崖隙间,鸥鸟为巢,时有三五飞出,盘旋湖上,北岸为砾石阶地,与扎赉诺尔矿区相连。东岸和南岸地势平坦开阔,连接着千里碧野,只有少量的低山和沙丘。湖底为泥底,比较平坦。
水文
呼伦湖区河流湖泊广布,地下水及地表水资源丰富,全流域大小河流80条,总长度为2,374.9公里,总流域面积37,214平方公里,其中以呼伦湖为主体的三湖(呼伦湖、贝尔湖、新开湖)、三河(克鲁伦河、乌尔逊河、达兰鄂罗木河)、一泡(乌兰泡)形成了一个渔业生产的整体,成为供鱼类栖息、繁衍的天然有机水系。
在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影响下,湖水时多时少,水多时顺达兰鄂罗木河注入额尔古纳河外流入鄂霍茨克海,水少时则成为内陆湖。受水系变化的影响,呼伦湖的水质不断出现淡水和微咸水(水化学上也称半咸水)互相转化的现象。目前呼伦湖水外流机会很少,所以是微咸水湖,由于所盐分甚低,仍适合淡水鱼类生长。
气候
呼伦湖地区处于高纬度地带,为半干旱草原,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漫长,春季干旱草原,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漫长,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温凉短促,秋季降温急剧急剧霜冻早。年均气温0.3℃。
自然资源
渔业资源
呼伦湖属富营养型湖泊。共有鱼类33种,分属5目8科2亚科。主要经济鱼类有鲤鱼、鲫鱼、红鳍、蒙古红、餐鲦、鲶鱼6种,年产量达万吨以上。此外,湖中还盛产秀丽白虾。秀丽白虾又称秀丽长臂虾。是呼伦湖中唯一的经济虾类,具有生长快、食性广、繁殖力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是高蛋白、低脂肪生物,鲜虾所含粗蛋白比同水域鱼类高许多。年产量在二千吨左右。
水生动植物资源
呼伦湖水生动植物比较丰富。浮游植物主要有绿藻、蓝藻、硅藻、裸藻、甲藻、银藻、黄藻等8个门、21目、38科、88属。浮游动物主要有桡足类、枝角类、轮虫类等37种。底栖动物主要有寡毛类及摇纹幼虫、褶纹冠蚌等。
动、植物资源
呼伦湖地区有野生植物74科、392属,653种,占呼伦贝尔野生植物总数的48.3%,多为优良牧草。经济价值较高的芦苇在湖区内面积达47万亩,是上好的造纸原料,在野生植物中,还有许多中、蒙药材。呼伦湖地区的兽类有6目13科35种,以啮齿目与食肉目种类最多。主要经济动物有黄羊、旱獭、沙狐、麝鼠等。
鸟类资源
呼伦湖是我国北方数千里之内唯一的大泽,水域宽广,沼泽湿地连绵,草原辽阔,食饵丰富,鸟类栖息环境佳良,是我国东部内陆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春秋两季,南来北往的候鸟种类繁多。共有鸟类17目41科241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五分之一。主要有鹤、鸥、天鹅、雁、鸭、鹭等,其中不少属珍稀禽类。呼伦湖区是世界上少有的鸟类资源宝库之一,是一个硕大的鸟类博物馆。
人文资源
悠久的历史文化
呼伦湖区在二三万年就是"扎赉诺尔人"生息之地,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呼伦贝尔原始文化。湖区周围已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古代民族鲜卑以及辽、金、元等各个时代的兵器、遗址、墓葬、古城等人类文化遗迹、遗物。先后出土了蘑菇山旧石器、拓跋鲜卑墓群、披毛犀--锰犸象化石、"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及青铜铁镞等。
北方民族成长的摇篮
呼伦湖区堪称北方民族成长的摇篮。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游牧民族,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并在这里演出过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为创造中国古老的文明做出了宝贵贡献。东胡、匈奴、鲜卑、室韦、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人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交替游牧。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是以呼伦湖区为建国基地,完成了统一蒙古草原的大业。至今草原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呼伦湖形成
呼伦湖形成于距今一亿多年以前。当时的呼伦湖地区时而汪洋一片,时而沼泽密布, 湖泊和沼泽频繁交替出现,这便是呼伦湖最早的雏形。在距今二千五百万年前,由于地壳 运动的作用,原始呼伦湖移向乌尔逊河以东至辉河一带,使今天的这一广阔地域有厚达 200多米的第三纪沉积地层。可以想见,当时乌尔逊河以东至辉河之间是一片一眼望不到 边的汪洋泽国。距今大约二百至三百万年,随着地壳的持续挤压,在现今湖区东西两侧产生了两条由北向东的大断层。西侧断层简称西山断层,大致在克鲁伦河--呼伦湖-- 达兰鄂罗木河--额尔古纳河一线;东侧断层简称嵯岗断层,大致在嵯岗--双山一线。 这使呼伦湖地区成为呼伦贝尔草原最低的地区,原始呼伦湖又从乌尔逊河以东至辉河之 间移回现今呼伦湖的位置上。距今一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前,呼伦湖地区的气候由温热多 雨转为冰川气候。距今约一万年前,冰川气候消失,气候逐渐转暖变干。现代呼伦湖形成。 克鲁伦河--呼伦湖--达兰鄂罗木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鄂霍次克海的完 整水系亦形成。呼伦湖容纳了乌尔逊河和克鲁伦河水后,通过达兰鄂罗木河注入额尔古纳 河,又由此入黑龙江后注入大海。呼伦湖是一个吞吐性湖泊。
由于地壳的变化,呼伦湖水于18世纪中叶左右停止了外流,变成了内陆湖。1900年左右变成了一片沼泽。1903~1904年湖水开始增多,到1920年已长约200余里,宽100余里,周长500-600里。1958年湖水猛涨,呼伦湖水通过达兰鄂罗木河重新流向额尔古纳河,外流入海。1962年,湖水水位达到近几百年来最高水位,面积达到2315平方公里,蓄水131亿立方米。致使东岸双山子一带决口,形成了一个22万亩的新达赉湖(亦称新开湖)。1976年后湖水逐渐减少。1979年新达赉湖基本空干。983年湖水水位比1962年下降了约2米左右。1984年湖水又上涨约2尺左右,新达赉湖又雄姿再现。在呼伦湖形成后的远古史上,它就是一个伸缩性的吞吐湖泊。而在呼伦湖的近期变化中,它完全继承了这个湖泊从出现起就独有的变化特征。在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湖形、面积、水位不断出现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本世纪初至1963年前,基本上是以10年左右为一个变幅周期。从1952-1976年这20多年里,湖水连续上涨和保持一段平稳后又开始下降,说明10年左右这种小的变幅周期又套在更大的周期之内。湖水水位从1976年逐年下降,到1984年又出现上涨,完全体现了10年左右为一个变幅周期的特点。1981年,呼伦湖年平均水位543.15米,1991年545.3米,1997年544.29米,1991~1997年,湖水逐年呈下降趋势。目前呼伦湖水位的伸缩变化,不过是它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一环而已,这种变化将无止境地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