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春节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直到今日才有空坐下来,理一理节日里的收获。老婆是大学的老师,所以我们得以有个寒暑假,可以带孩子一起远游。寒假的初期,有人送了两张海南的机票,所以一部分时间用在了海南,到我们打好行装准备回老家的时候,已经离春节很近了。我们本来计划是山西深度游,要到山陕边界跨省的,但实在时间不够用了,总不能大过年的还在外面疯吧。
前几天,一位同学上海出差,小聚了一下。席间,我们谈起的一个话题让我也想在此和朋友们分享一下。我这同学服务于五百强的外资企业,可是整年不着家,都是驻外工作。孩子和我们的一样大。最近为了孩子的事情总和家人不愉快,我劝他一句:钱是挣不完的,等孩子慢慢长大了,你就知道自己失去的是什么了。说完这话,我也在想想我自己。幸运的是,我自认为陪孩子的时间还是够的。自从我们换了夏朗,就一直拿它当流动的家园,从孩子站在后备箱都够不着顶,到现在都得弯着腰,车子陪着孩子走过很多地方,也带给我们很多欢乐和美好的回忆。我一直坚持自驾游,哪怕很远很累,可我总觉得,路上的风景,也是一种风景。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是年前从石家庄出发的。大家都知道石家庄意味着什么,呵呵,雾霾。所以,本以为山西和石家庄会差不多,没想到的是,车子进入山西界内,天空像变了一张脸,车窗外的空气一下子变得通透,清新。这还真是想不到。我们此行的第一站,是王家大院。去年春节去了平遥古城,这次想着去王家大院补上一课,然后准备去碛口领略一下黄河古镇的风骨。
王家大院号称民间紫禁城,果然名不虚传。与之相距不远的还有个乔家大院,我们虽然没去过,不过据说名气只是因一部电视剧,和王家大院的规模与地位是不能相比的。王家大院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建设,才有了现在的规模。这正是晋商和山西文化的代表。
庭院之间,很多小细节,处处体现出山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浪漫情怀。
上面这些小的细节,正是我的最爱。或许有朋友会觉得这很司空见惯,其它地方都有,但如果你真的自己开车来到这里,就能体会到连绵不绝的太行山,在那个年代将这里与外界封闭,这里俨然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庄园。这里的工匠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就地获取灵感,设计出的砖雕石雕艺术,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也饱含着对生活的满足和祝福。这很能让人感受到古代生活在这座大院里主人的惬意。
看一看整个大院的感觉
悠然漫步其中,没有请导游闲话大院辉煌的历史和故事,只是想体验那般穿越的感觉。
通过一座廊桥,连接起大院的另外一个部分。估计应该是建设于不同的朝代。廊桥上看出去的景致,给了我们一些惊喜。
看着这蓝蓝的天,那会想到我们这些从雾霾深重地方赶来的人的感受呢。
大院之外:
这后院,建的颇有咱们江南风范,想必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了。桥的东边,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桥的西边,又是另一代后人的风范。
冬日的景色,总是多了点沧桑,少了点生机。最后,少不了登高望远,看看王家大院那高高耸立的城墙。城墙给人庄严肃穆的感觉,自是把大院以外的人,远远的隔绝。
这城墙虽不能和西安、南京、北京等等历朝古都的相比,但作为“咱家的”来说,已经足够恢弘,震慑人心了。
大院的外面,至今还有些老村民。他们过着很原始的农民生活,与大院内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家人家为过年,在杀羊,小朋友爬在城墙上,看了许久。对她来说,那是另外一个世界。
总理的两会记者会上说,中国西部还有很多贫困人口。其实,随处走走,都能看到。。。如果你能以一种正确的心态看待这些到现在还很穷,还很不发达的地区和人民,就会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大院外的山西人家
暮色将近,让我们最后再看一眼这座民间紫禁城,就让这座城里的故事,继续流传。
大院的游览,时间不会很长。很值得一去。不过,更值得一去的,也是我强力推荐给大家的-崇宁堡温泉度假酒店。
崇宁堡酒店始建于雍正年间,距今也有300年的历史了,是王家大院的一部分。当年这一段被破坏的很厉害,也失去了保留的价值,就由后人在原来的基础上建造了这个酒店。但是,这个酒店与众不同。第一,酒店的房间规制和王家大院一模一样,住在其中真能体会到历史的感觉。第二,酒店不完全是翻新建造,在很多墙壁上,能够看到老墙破败的痕迹,它不是一座新城,而是融合了历史在内的古院落,酒店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第三,外表的古朴,内在却十分现代化。土炕是热的,地板是热的,房间内的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不输于任何星级酒店。
酒店外:
酒店的牌楼,顺路而上,很陡很陡,路两旁都是窑洞,还有村民在居住
车子开到广场,正门却不是酒店的大堂。这也是沿袭大院的规制,正门要逢重大节日和事件才开。正门边上,就是停车库的大门。车库是个巨大的窑洞,随着车子往里开,两边的路灯随着打开。从车库可以经过楼梯直达大堂。
登记好后,去我们住的四合院的路
酒店的景致
我们住的四合院门口
酒店夜景:
我很惊异于,在这样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山间乡村,酒店可以布景出如此辉煌的灯光,实在为酒店的主人赞叹。
房间很温馨:
酒店的早上,美不胜收
按照原计划,第二天是准备去碛口,然后晚上继续回来住崇宁堡,带小朋友们洗温泉的。可是,出了王家大院开车约一刻钟,我看到了绵山的指路牌。绵山,就是介子推被烧死的地方,也是清明寒食习俗的发源地。想着带大家去看一下吧,说不定有意外收获。没想到的是,太意外了。
山门很气派,需要乘景区的大巴进去。我们想开车进去,被告知必须买门票,每人要一百多。但如果住在里面,则进山门票可免。小算盘一打,决定退掉崇宁堡,住进山里去。进去之后才发现,这个决定有多么正确。看到的景致,是我们这些身处平原大地的人们难得一见的。
进山的道路十分崎岖,虽然都是平整的柏油路,但是急弯一个连着一个,很是考验车子的性能。说实话,真有点心疼车子。路上,向山下观望,看到了这个:
冬季大雾的关系,不是很清楚。相信在晴朗的秋天,如梯田般的绵山腹地,景色一定美不胜收。
山路开了近半小时,才达到深山之中,看到一个山中的世界。
看看这个霸气的指路牌吧。
左转,我们都呆住了。
请原谅我们对大自然的无知,对勤劳智慧的晋中人民的无知。这样一座城,完全是依山崖而建,路是开山取石铺就的。深山峭壁之中,竟然隐藏着一个完整的小社会。商店、宾馆、饭店、医务室、停车场,一切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应有尽有,而且都是依峭壁而建。
进山沿途的设施
据介绍,山里儒道佛都各自有自己的道场,过去附近的人们每年都要历尽辛苦进山,按照自己的信仰拜谒,祈求上天的恩赐。
咱们的夏朗行进在峭壁之中
抬头从天窗中看到的庙宇,亦或是道观
路途中,凸出的弯道,张望一下前方的道路,看到了这个
向下看去
路上,穿隧道,过山洞无数
停车,拍照
抬头,夏朗全景天窗外的山石
继续往里走
山中晚霞
街头晚景
第二天一早,酒店边上的古刹
酒店的窗外望出去
绵山,是意外的收获。在绵山,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需静静的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带给你的震撼。那种山河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绵山是仙境,人、神、佛在此都有一席之地。当夏季来临,绵山将会换上绿装,郁郁葱葱,到处是分部的泉水瀑布,那将是另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关于信仰,除去我们国家有名的佛教名山、道教名山,我发现在很多比较小的地方,佛教和道教甚至儒教都是同时供奉在一个庙宇里的。绵山如此,去年河北蔚县的重泰寺也是如此。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史,各个教派之间的斗争可以演变为国家战争。可能,中国人的信仰,多数还是以索取为主,同时也体现出汉民族的包容性,至少,和尚道士能同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我们祈求上苍赐福给我们,佛祖也好,真君也罢,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文化的本源在此地得到淋漓的体现。
离开绵山,我们要长途跋涉,带孩子们去领略另一处祖国的大好河山-壶口瀑布。
开到壶口瀑布,已经是下午三点了。壶口瀑布地跨山西陕西两地,我们到的是山西境内一边,陕西省就隔河相望,虽近在咫尺,却难相接。
停车场停好车,照例乘景区的班车,来到河边。
两个孩子找到了快乐,毛驴。
河滩之上,地道的陕北大伯,牵着毛驴,大方的和游人合影。从景区门口到黄河边,20元/驴。价格公道。生活在南方城市的孩子,哪里见过这个。小毛驴也真是可爱,脾气温顺,长相亲民啊。
女儿五岁,知道长江黄河是母亲河。我们居住的城市就在长江边,每次回老家的时候都会经过长江。黄河她是第一次见到,虽然瀑布声音很大很大,胆小的女儿还是很兴奋。本来是打算来看黄河冰瀑的,谁知今日气温上升,冰都化了,所幸的是,水,很大,很壮观。再一次被大自然的力量折服了。
侄女已经十岁了,看得懂了。她凝望了瀑布好久,突然和我说:姑父,我回去能写一篇作文了。文由心生,心自感怀。看到此情此景,一个十岁的孩子都能有所触动,大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带孩子们出去玩,从来不会给他们负担,比如你要回去准备写什么啦,说什么啦。她能有所感的,自然记在心中,无需多言。听了侄女这话,我觉得再累也值啦。
激情澎湃过后的黄河,最终还是要归于平静。平和,才是人与自然亘古不变的情怀。
壶口附近的酒店,条件多一般。我们最后选择回太原住宿,条件好些,家人能得到更充分的休息。在停车场,有当地卖苹果的婆婆。我知道吉县的苹果是有名的,就让老婆去买了一点,尝尝。婆婆说,多买点,买少了会后悔的。游人自是一笑了之。路上,果不其然被婆婆言中。吉县苹果真心好吃,咱们也真心觉得,后悔买少了,呵呵。山西人民,真是淳朴啊!
这次的山西之行,本来是想沿沿黄公路行驶,跨两省,到榆林、老牛湾这些地方去转转的。无奈这都年二十八了,人不能光为自己着想,也得为家里的老人亲友多想想不是。我对陕西的情结,源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那是我少年时期最喜爱的小说。待日后有机会,一定遵循路遥的足迹,去体味一下书中的生活。
回到太原,就没什么多说的了,城市,都差不多。躲在宾馆泡个热水澡,一扫近日奔波之苦。看着熟睡的女儿,心想不枉此行啊。
最后一张图,过年了!在酒店,朋友打电话来,说已经订好了普吉岛的全部行程。春节后,普吉再见了。
[
本帖最后由 jingsish 于 2015-3-18 10:0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