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温州,虽然是穷乡僻壤,但是因为靠着东海,所以从不缺乏各种海鲜。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一手好的鱼菜,煎,煮,蒸,炸,信手拈来,阿姨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小姨嫁给了海边人家,姨夫就是一个渔民,出门就是码头。
小时候的我们最喜欢到小姨家玩了。
每到下午5-6点钟,大海里捕鱼的渔船满载着收获便要靠岸,听到了汽笛声,阿姨便带我们去码头。
码头上却早已经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了,空地上堆满了一筐筐刚刚从海里打捞上来,还没有进水,来不及放进冰库的各种各样海鲜。
[local]1[/local]
阿姨总是敏锐的选出最新鲜的鮸鱼,这时候,我们就知道,又可以尝到阿姨最拿手的鱼菜--野生鮸鱼面(鱼丸)了,于是便雀跃着帮阿姨提着菜篮回家了。
鮸鱼新鲜得令人不忍直视,阿姨有时候便会故意问我们:为什么鮸鱼的嘴里会吐着红红的肠子?我们便争先恐后的回答,因为鮸鱼生活在深海里,被急速打捞上来以后,体内的高压空气来不及排出来,于是便把肚肠从嘴里给挤了出来。
阿姨总是乐呵呵的笑着,不知是夸我们厉害,还是笑我们无知。
回到家里,阿姨便张罗开了:杀洗,刮鳞、去鳃、去内脏,凉干、片鱼肉、切鱼条。小时候的我们只能在边上看着等吃,偶有帮着洗葱、姜什么的,参与不多乐在其间。
做鱼面是力气活,靠的是良心,耐心跟经验,鱼肉已经很鲜的让人不忍直视了,所以不需要添加别的调味品,鱼肉条切好之后,会放些盐、姜沫跟碎葱进行抓拌,鱼面的味道跟嚼劲就体现此处,边拌边用力抓挤、摔打,让鱼肉纤维扭绞上劲,看着阿姨抓拌时从轻松到吃力,鱼肉不时发出“啪、啪、啪”绞合声响,这就是美味的声响。
做好的了鱼面便是要煮了,烧一大碗开水,等水烧开以后,开始把鱼面一小块一小块的摘进去,盖上锅盖,水再滚开,就可以出锅了。
一打开锅盖,一阵香味便会扑鼻而来,有时候,阿姨会烫一些自己后园收割的菜进去。我们便会迫不及待的把碗端到阿姨面前,阿姨便是一小碗一小碗的分开。
看到我们吃的这样的津津有味,阿姨便会开心的笑了,然后给我们讲起了那个已经听了100遍但似乎永远也听不腻的鱼面的传说:
相传楚文王极爱食鱼,每次用餐,山珍海味可少,惟鱼不可缺。有一次他外出回宫,见做好的武昌鱼便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不料,一根鱼刺扎破了他的咽喉,这下可不得了。楚文王怒不可遏,大发雷霆,随即令人将司宴官斩首。从此以后,谁也不敢为他做鱼了。但楚文王又一天离不开吃鱼,这怎么办呢?于是,聪明的厨师将鱼斩头去尾,剥皮剔刺,剁成细茸,做成鱼圆,小心捧上。楚文王吃起来觉得香鲜可口,也不用担心鱼刺卡住咽喉了。从此将鱼做成鱼圆成了荆楚一带的风气。鱼圆做得越来越诱人,尤其是春节前后,精制的鱼圆成为城乡人民招待客人的既方便快捷,又不失体面的好菜肴,也是南方的大众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