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起亚K3论坛 >  欢度马年之:好词欣赏

发表于 2014-02-10 13:15    IP属地:未知

查看 18.2W | 回复 25
欢度马年之:好词欣赏
  春节无事,出门闲逛,闭门读词。


  由江泽民题词书名的一部《扬州历代诗词》,洋洋洒洒收录了有关扬州的上万首,个人觉得最贴近扬州的还是南宋姜夔的《扬州慢》。


  好在哪里,看俺一一道来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2-10 13:21    IP属地:未知


        扬 州 慢
                      姜 夔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2-10 13:28    IP属地:未知

 姜夔(约1155~约1221
    中国宋代音乐家和词人。字尧章。别号拈花惹草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童年失去父母,在汉阳的姐姐家,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爱好音乐文学和书法。成年后屡试不第,奔走四方,过着幕僚清客的生活。他有忧国忧民之心,对当时的政治表示不满,支持辛弃疾抗击金朝统治者的事业。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白石路过曾遭受金兵两次破坏的扬州,所见断井颓垣,使他感融万端,自杜词牌,写出著名的《扬州慢》曲谱和歌词。
    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真实的史料。白石一生处在矛盾的心情中不能自拔。他对自己的幕僚生活感到厌倦,却又处处依附统治集团,留恋那种狭隘空虚的生活,因此,忧郁凄凉便成了他的音乐和文学创作的特色。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2-10 13:47    IP属地:未知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1175年,姜夔由四川沿长江而下,准备经扬州沿运河到临安。
  到达扬州,作者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唐宋扬州,为东南名城。北宋灭亡,高宗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登极后,南逃到扬州,作为行都。仅一年,金兵南下,高宗渡江而逃,连列祖列宗的牌位都遗失了,扬州遭受严重破坏。
  1160年,完颜亮想渡江灭南宋,破扬州为南下大本营,来去之间,扬州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故往名城以为前线重镇。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2-10 13:54    IP属地:未知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2-10 14:04    IP属地:未知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杜牧是一个有卓越赏鉴的诗人,作为唐代宰相之孙,杜牧流连扬州十多年,看尽了繁华,阅遍了红尘。词人想象假如杜牧重到扬州,看到古都的今昔沧桑之变,一定会十分吃惊的。这几句写杜牧,实际上也是写词人自己,扬州的变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春。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杜牧的《遣怀》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前面重到须惊为一层,这里难赋深情又进一层。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有二十四个美人在此吹箫。夜晚,作者还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桥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水波空自荡漾,显得十分清冷、空寂。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盛产红芍药花。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来欣赏它们了。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芍药花的情怀是多么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况是人?结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2-10 14:10    IP属地:未知

  姜夔终身布衣,不曾仕宦,当然更不可能带兵杀敌,因此,他不能象岳飞、辛弃疾那样发为壮词。他对国事的关怀,是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写入词中,委婉蕴藉。张炎《词源》说他的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骚雅便有格调,清空就有神韵。这首《扬州慢》词,写扬州战乱后的萧条景象,感怀家国,哀时伤乱,抒写了深沉的黍离之悲。词中还融化了杜牧的诗句,使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又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


  词中等字都作去声,用于领头处,增加了句子的跌宕飞动之美,而将去声字用于句子中间,则增加句子的传神之韵,如波心荡,冷月无声中的字,以响亮的声音来体现水波荡漾,冷月无声的境界,既具神韵又添音韵之谐婉。这首词正体现了姜夔作词追求骚雅清空的特点。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 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词中所写,维扬 竹西 二十四桥 红药俱为扬州名景。
  一曲《扬州慢》,道尽了扬州二千多年兴废,今人读之,尤感而叹之。。。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2-10 14:26    IP属地:未知

俺觉得古诗词,哪儿人写的,哪儿人吟诵最有味道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2-10 14:28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lyn9102 于 2014-2-10 14:26 发表
俺觉得古诗词,哪儿人写的,哪儿人吟诵最有味道
因为有赶脚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2-10 14:35    IP属地:未知

金陵、临安屡作偏安,苦了扬州这江北要塞。全篇只一字“郁”
散人这是要参赛么?顶顶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