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摄影部落 >  【老壶摄影文集】之《由沃尔特预言所想到的》

发表于 2012-12-10 08:44    IP属地:未知

查看 35.4W | 回复 63
【老壶摄影文集】之《由沃尔特预言所想到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国艺术评论家沃尔特曾经语出惊人,他说:“下个世纪的文盲并不是不会

书写,而是不会摄影。。。。。”

这不仅在当时,而且在现在有很多人仍然不敢苟同,甚至不甚理解。


我想不出沃尔特当时发出如此“武断”言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也想不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下,他的参照系是什么?


但是我们现在确实已经进入了人人摄影的历史时期,据统计全国的摄影人口超过了8000万,

带有摄影功能的手机更是超过了10亿!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70.2 KB)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0 08:47    IP属地:未知


历史的见证:

对于沃尔特言论我们做一个基本逻辑的推断:

首先我们看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一战与二战的交互年代,也正是卡帕等战地摄影师大放异彩的年

代,战事消息常常作为报纸传媒的头版头条,有时干脆摄影作品就直接作为报纸传媒的头版头

条在报刊上刊登。

此前摄影作品从来没有像这个时期那样被广泛地刊登和被广泛地关注。

而摄影以它特有的直观、真实,让人们更加感受到了战争的真切和临近,这样的功能是任何文

字的书写都难以达到的。


我曾经在《摄影的人文精神与命运关怀》中这样写道:

“《自由战士之死》拍摄了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一位共和国士兵刚刚冲出战壕,中弹倒地

的瞬间。

它就象一幅古典的油画一样,死的很诗意。刚刚跃出战壕的人,被飞来的子弹徒然射中,

生命随即嘎然而止。

无论多伟大的理想,最后都被羸弱的生命个体承担着。

而这种生命个体的消亡,却带着无法言说的命运的力量,不可抗拒,也因而有了宿命的

美。

1936年西班牙内战,卡帕在西班牙战场拍摄了一个战士中弹将要倒下,

这幅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作品以《西班牙战士》、《战场的殉难者》、《阵亡的一瞬

间》等标题发表,立刻震动了当时的社会和摄影界,成为战争摄影的不朽之作,也成为卡帕的

传世之作。”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108.78 KB)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0 08:49    IP属地:未知


老壶的原创帖子《摄影的人文精神和命运关怀》自首发在爱卡的摄影部落后,以至于后重发于

花冠论坛后,都被网络上广为转载,并引起了摄影人的广泛地共鸣。

原帖原帖地址:网页链接;extra=&page=2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155.42 KB)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0 08:52    IP属地:未知


直观、真实性无可替代:
沃尔特的言论还缘于视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有研究显示,人们在视觉上对于图形比对于文字的生理反应更快速,对于图形的内容比文字的

内容记忆更深刻、更长久、更清晰。

更重要的是,摄影照片的真实性是任何文字都不可取代的,现在网络上流传的“无图无真相”

不是网络玩笑,也不是网络乌托邦的流氓怯口,它正是基于摄影作品真实性这样的基本特性。

同样是在《摄影的人文情怀与命运关怀》的文章里,我还例举了《硫磺岛上的星条旗》这幅摄

影作品的例子:

“1945年2月23日,美国海军陆战队一支小分队,一路血战,终于冲上了制高点!

他们随即升起了一面美国国旗。此时岛上战事正酣,山顶升起的这面星条旗大大鼓舞了美

军的士气。

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山顶的旗帜,他们决定换一面更大的国旗。

于是,指挥员命令坦克登陆舰紧急将一面更大的国旗送上岸。

派往插旗的小分队中的官兵奋力将这面大旗插上山顶。

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被美联社记者罗森塔尔拍下来。


这就是后来被拍成电影,并且获得奥斯卡奖的反映二战美日关键之战的硫磺岛战役。

这场战役象对于太平洋战区的意义,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

倒是罗森塔尔的照片《硫磺岛上的星条旗》也称:《国旗插在硫磺岛上》,一时轰动美

国。

照片发到国内第二天,美国各家报纸争相发表这幅照片,随即在国内引起轰动。

据说当时每家商店的图窗都是这幅照片,并很快传遍了世界。

受此影响,美国总统杜鲁门下命令查出照片上插旗勇士的姓名,进行表彰。

美国邮政总局根据公众的强烈要求,于当年以这幅照片为基本图案设计发行了邮票,发行

总数高达137万张。

一个原本对于是否参加二战还存有争议的国家,一时间被一幅照片激起了强烈的爱国热

忱。

对此有一句名言:,“照相机记录了一个国家的灵魂!”


尽管后来人们得知这幅作品是罗森塔尔让士兵摆拍的,但是这一幕是真是存在的(换了一面更

大的国旗),所以这都磨灭不了《硫磺岛上的星条旗》这幅摄影作品的伟大!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摄影组织和摄影人要捍卫摄影作品的真实的缘由。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73.58 KB)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0 08:54    IP属地:未知

摄影的真实性如果被亵渎,那么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

这样的作品我还例举过《天使之吻》、《上访者》、《大眼睛》等。

其中一幅照片曾经让所有观看者为之动容,我曾经这样写到:

云南省一高速公路发生重大车祸,车祸中身受重伤的母亲在医院接受抢救,

还没有从麻醉中完全清醒过来,就示意护士把孩子抱到自己的胸前。

这是在医院里哺乳受到惊吓和创伤、长哭不止的孩子的情景。


而这个伟大的妈妈当时在车祸中失去丈夫,自己脾脏被切除,她还处于不清醒状

态。。。。。


我在想,此时惟有摄影才可以如此充分地记载和传播这个伟大的、感人的时刻。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127.14 KB)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0 08:55    IP属地:未知


亦文亦图的表现形式:

上至中国的古代文人墨客书画中题跋,下至老百姓的门神、灶王爷等神龛都是亦文亦图的表现

形式。

在中国宋代伟大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对于那些复杂的工艺过程文字难以表达的时

候,插图出现了,我们所知道的活版印刷、造纸术等中国的古代发明,不是通过文字,而是通

过图画形象地了解的。

在文学读物中,我清晰地记得有很多上世纪的出版物都有钢笔画的插图,起码我是通过《简

爱》、《福尔摩斯》的插图才知道了那个时期英国男女装束和建筑的,也是通过这些钢笔画才

感受到英国阴霾天气,以至于那些房屋中的家具、壁炉、烛台等陈设现在都历历在目。


我上初中时读欧洲中世纪文学,但丁的著作让我迷失在欧罗巴的神秘森林中,但是《神曲》、

《地狱》的插图不仅让我记忆深刻,也对于我了解作品有了很大的裨益。


同样在几千年的宗教传播中,流传的不仅有文字,更有具体的拜物神的现身。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452.25 KB)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0 08:58    IP属地:未知


现代传媒的出现:

可以断言沃尔特不会预见到互联网的出现,但是互联网、通讯网络、无线通讯网络的出现,给

予了亦文亦图传播形式的绝佳载体。

数字相机出现以前,我们的报刊上的照片都注明:“传真照片”,那是摄影者洗印以后通过传

真发回报社的。而上世纪的七十年代记者报道的亚运会数字照片第一次通过通讯网络传回了报

社,自此我们才可以看到更快捷、更清晰的新闻照片。

尽管那时的数字照片是不足十万像素级别的,但是它已经是开启人类新闻传播的新篇章。


我一直感叹现在学习摄影的便捷,因为在有互联网之前,除非登门拜访,我们要观摩其他人的

摄影作品很难,更不会有摄影人之间交互性的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而芙蓉姐姐和犀利哥,哪一个不是通过网络和图片一夜成名的呢?

不知你意识到没有,图形的固有特性+互联网的传播载体,使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人类的“读图

时代”!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203.33 KB)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0 09:01    IP属地:未知



文盲、图盲、网盲:

抛开纯粹的网络交流和网络媒体,现在的纸媒发展形态是什么样了?

在纸媒中,亦文亦图大行其道自不必再说了,大概在十年前我们就见过美国的图书中夹带引导

光盘,令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我见到一本美国的图书有很多拓展性、延伸性阅读的指引,而这

些拓展性、延伸性阅读的指引全部是IP地址。

按照指引上网进行拓展性、延伸性阅读,还是亦文亦图的表现形式。

所以我们现在其实已进入了沃尔特所预言的时代,会书写而不会摄影,是一个人基本表述方

式和作为人的基本技能的残缺。

摄影家苏珊.格塔格说:“道德和情感一直与历史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而历史都是有型的、

具体的、鲜活的。”

一句话:历史是可以使用图像表述、记载、传播、传承的,正如北宋的《清明上河图》一样光

耀千秋!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95.39 KB)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0 09:03    IP属地:未知


摄影是什么?

《什么是摄影?》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主张“照相机应该用于记录生活,反映事物本身

的物性和精华,不管是抛光的钢或是颤抖的肉体。”


韦斯顿说,要想给摄影美下一个严格的定义是不可能的,“因为对摄影的判断因人而异。”

关于此文对摄影的论述,他声明说只是根据他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所做的解释。

他说为了理解这样的解释,首先必须考虑摄影的三个固有功能:


1、记录过程的快速。

2、记录比肉眼所见的更多的能力。

3、表现连续不断、无限微妙的影调层次的能力。


对于摄影的认识:

不要将摄影看得很高深,别人做到的,你也可以做到。

以下引用一些我收藏的摄影语录,也许会对于你认识自己以及认识摄影都有帮助:


“ 我们经常问自己为什么没有拍出好照片,不要说因为没有好的设备,布列松只用一款相机、

同一只定焦头、没有闪光灯,更没有自动对焦和数码相机无限量拍摄的好处。伟大的照片不依

靠硬件。”——盖瑞·维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



“坐在家里什么也不会发生。我一直带着相机,总是找机会拎着相机到处闲逛……我只拍摄在

那一刻让我感兴趣的东西。”


—— 艾里奥特·厄文特(Elliott Erwitt)



“那将是一个美丽的陷阱,如果你认为最好的照片是通过最艰难的途径拍得

—— 蒂莫西·阿兰(Timothy Allen,关于编辑照片)



“万物之中皆有美,能否发现和表现这些美是拍照和摄影的区别。”

—— 马特·哈迪(Matt Hardy)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146.6 KB)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0 09:06    IP属地:未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呵呵,写下这样的题目虽然连自己都感觉“俗”了一些,但是这样的文字还是再贴切不过了。


尽管总会有人对于热衷于摄影不满,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认真想过如下很严肃,又很现实的

问题:是别人有问题,还是你自己有问题?你是不是落伍了?你是不是当代文盲?


在历史与现实面前,这些人抱缺守残,固步自封;在时代的大潮面前,这些人不是迎头赶上,

而是对于他人的所为指东道西。


不是摄影人固执,而是在摄影设备全民化的时代,美国独挡不了虐囚事件的曝光,中国的网络

(照片)反腐正酣。。。。。不论是谁,不论在哪里,任何人也阻挡不了一幅有价值的图片在

网络中传播!

所以任何回避、阻拦都是徒劳的。


这就是我们处于的伟大读图时代!

不是你准备好了吗?

而是你参与其中了吗?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伟大图像传播时代!

你也许浑然不知。

如果正巧你是摄影达人,没有什么可自卑、自怜的,因为你已经是“先进文化表现形式”的代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130.79 KB)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