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花冠论坛 >  关于纪实摄影

发表于 2012-02-03 23:06    IP属地:未知

查看 28.8W | 回复 66
关于纪实摄影


事件:

今天各大媒体几乎都报道了《影像中国》二十多幅摄影作品因为PS被取消了资格的消息。

在这些报道中有很多媒体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在评论中将纪实摄影的PS与其他类别摄影的PS

混为一谈,这会会对社会以及一些对于摄影不甚了了的人产生严重的误解。

北京的一个广播电台在连线著名摄影人的时候由于概念混淆,被当场“驳斥”:


“主持人不要将PS扩大到整个摄影界。摄影的PS是常规的技术手段,在广告摄影、风光摄影乃

至人像摄影中必不可少。
所以不要一说PS就是造假的代名词,它在摄影中的使用非常广泛,只是在纪实摄影中不可以使

用,这在国外有着严格的行业准则,一旦发现会终身禁入。”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2-02-03 23:12    IP属地:未知

评论:

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了几个问题:

第一,正如老壶一贯所说,中国的摄影界还很初级,很多作品其实拍摄和立意都很好,但是摄

影人为了使画面更完美,他们使用了“移动像素”的PS技术手段,祛除了画面中的电线等干

扰元素,实数摄影人无知。


第二,中国摄影的摄影大赛也很初级,很多比赛的规则不清,甚至在评选中都没有统一的规则

和尺度就对作品进行了评选。

这次发现问题的作品是在五十多幅已经入选大奖的作品公示时,被山西摄友白锁亮先后在其个

人博客中撰文,对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评选出来的作品《雄志越太行》(组

照)和《圆梦》(单幅)提出了质疑,并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才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第三,媒体也很无知。这个事件一出,现在凡是一说PS就是造假的同义词,对社会和公众造成

了难以挽回的基本知识和舆论的错误导向。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2-02-03 23:23    IP属地:未知

关于纪实摄影:

引述一段我战友在另外一次讲座中对于纪实摄影的发言:


“纪实摄影大致分了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新闻,以单篇说话;一个方向是报道,就像是今天

的摄影比赛更像是报道,有连续性,对摄影家的要求更高,要求介入到事件之中。

纪实在国际上承认这样一种标准,就是两句话:记录尽量的接近,用135的相机最近近到35毫

米,最远远到50毫米,可能这次有用比35更广的镜头,比如28、24等,如果你用这样的镜头表

现,国际上也不允许,问题在哪呢,那样的镜头会变形,从摄影的角度,那样的语言是骂人

的,你不能让人变形啊,拍完之后大鼻子,最近的镜头不能突破35,最长标准50的,超过了非

常长的镜头,用长焦在调,原则上是不允许的,因为你不能接近他,用镜头接近只能是表面接

近他,不能深入。

因为纪实摄影有很多的要求,第二句话叫不说街坊坏话的标准,就是把拍摄对象当作你的街

坊,西方有个谚语,说街坊坏话的人永远不受欢迎,“尽量的近,不说街坊坏话”的标准含义

非常深刻,尽量的近要进入被摄者的内心,要对被摄者进行充分的了解,你才能实现第二句

话,就是不说街坊坏话,不说坏话,说他好话行吗,也不好,不说坏话是底线,说好话那你的

自己把握,你还是得告诉公众真实问题。

纪实,西方的理念也叫再现摄影,就是事情的再现,我们中国很多人艺术理念不是这样的,我

们叫表现,再现和表现最显著的不同,例子就是话剧和京剧,话剧舞台上都是真的,杯子,摩

托车可以开上来,而京剧不是,京剧一挥手就是把门给推开了,一扬手可能把马给打起来了,

手法不一样,理念也不一样。

西方传统理念是再现事实,所以包括纪实摄影也要秉承西方的这些观点。”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2-02-03 23:41    IP属地:未知

评论:

他讲的这些我们不一定完全墨守成规,但是从他介绍的西方纪实摄影的规则来看,我们的摄影

界上下还没有这样的知识普及,甚至很高层的摄影组织也是稀里糊涂。

在如此规则不清的情况下组织的摄影比赛犹如举办马拉松,但是有的人傻跑,有的人骑车,还

有的人抄近道。。。。比赛结束了,大家炒成一锅粥!

我战友的这段介绍关于西方纪实摄影的介绍,我以为要旨在于:真实。

比如他说到使用镜头的要求,也是务求在画面表现上真实。

他介绍说不可以使用长焦是对的,但是他的解释是错的。

不是要贴近不贴近的问题,而是防止利用长焦镜头的景深浅、背景虚化的特点“断章取义”,

这条仍然是为了真实。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2-02-03 23:47    IP属地:未知

《影像中国》事件进展:

《影像中国》对所有入选作品进行了调取原图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特别聘请了数码影像技术专

家对所有入选以上级作品进行影像鉴定。

随后他们对于《影像中国》获奖作品提出了鉴定报告。

经过将参展作品与原始作品对比,运用技术手段和摄影特性分析方法,检查像素是否移动、遮

盖,受到质疑的《雄志越太行》(组照)存在明显的后期处理痕迹,不符合大展征稿启事要求。

而另一幅受到质疑的作品《圆梦》(单幅),经过查验原始图片后,发现除对画面进行小幅裁剪

和镜头校正外,并未对原始像素进行移动、遮盖,符合本次大展征稿启事要求。除此,另有不

符合大展征稿启事要求的23幅获奖作品涉嫌造假。


随后,组委会发布了公告,取消了纪录类共25幅(组)不符合参展规则作品的入选资格。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2-02-04 00:02    IP属地:未知

评论:

调取原始图像直到此时才进行,这完全是因为组织者的无知和比赛规则不清才造成的本可以避

免的PS悲剧。

由此可见中国摄影界之肤浅,中国摄影界之混乱。

在全民摄影的当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假大师太多,另一个问题是伪摄影组织太多。

无需置疑,莫不如此,如何解释会出现《影像中国》这样的咄咄怪事?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2-02-04 00:05    IP属地:未知


事件进展:

在这次鉴定会上,专家刘宽新特别描述了对于纪录类摄影作品的鉴定标准和原则:允许作者对

参赛照片使用软件修正,但是不得移动像素修改、添加、位移、覆盖照片的任何影像,以保证

新闻纪实类作品的真实性。仅允许在以下范围内进行旨在还原影像化之、准确交代影像信息的

修整:

1、修除感光原件上的回程、灰屑形成的黑点。

2、剪裁画面。
3、整体把彩色影像转为黑白影像。

4、适度调整色彩,但是不得根本改变色相。

5、适度调整反差,但是不得黑白反相。

6、允许接片,但须提供原始图以证明接片的目的是为了扩展视角而不是合成影像。

7、允许使用照相机厂商提供的、针对修正光学镜头固有缺陷为目的“镜头数据矫正插件”。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2-02-04 00:22    IP属地:未知


评论:

就技术而言,我同意“我国数码影像技术专家刘宽新”所讲述的这七条标准。

但是,如果今后就以刘宽新的“刘七条”作为行业标准和纪实摄影的“法律”,仍然欠妥。

不论刘宽新怎么专家,他也仍然是一个个人,他可以提出建议和草案,摄影界可以讨论“刘七

条”,最终这个行业规则和“法律”一定是由行业组织发出的。

《影像中国》的跟头摔在程序和规则上,结果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则又犯了同样性质的错误。

请注意在《影像中国》的鉴定会上,先是刘宽新提出了他们出具鉴定报告的鉴定标准和原则,

也就是“刘七条”这个筛子,而此时他们已经筛去了25幅作品,只是解释了一下筛选的理由。

而正确的程序应当是先由大家讨论这个标准和原则,然后才做出鉴定和筛选。

由于程序的错误,我们看到在会后的讨论中就出现了问题。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总干事解海龙指出,参展作品可以进行剪裁,

那么剪裁的“度”是什么?色彩可以调整,那么调整的“度”是多大?这些都是需要规范,需

要量化的地方。。。。。。

照老壶看,这是一帮糊涂人办了糊涂事,而后请来了另外一帮糊涂人解决这个糊涂事。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2-02-04 00:45    IP属地:未知


总结:

批评归批评,讽刺归讽刺。

在这番批评和讽刺当中,你是不是对于纪实摄影的前后期创作的规则和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而了

解了呢?

如果是,我的目的就到达了。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2-02-04 01:00    IP属地:未知

等到这么晚,必须先沙发,然后静静看帖子,呵呵
论坛是公共场所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