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300C论坛 >  孔修历程/位体在礼

发表于 2011-11-30 11:03    IP属地:未知

查看 8.1W | 回复 6
孔修历程/位体在礼



孔夫子的修为历程


【读解】这一段大家都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孔子在这里对他一生的经历作了一番总结。这个总结结合了他自己的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存在若干个阶段性。看起来是在讲人一生所经历的几个阶段,但是我们要看到,这篇既然是放在“为政”里面,就是在与为政者谈个人的修为。在古代社会里,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个人的修养应该定位到什么程度上,如何来检验自己的一生?当自己处在某一个年龄段的时候,我们怎样来检查自己、审核自己。这里孔夫子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在以后的两千多年之中,中国大多数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那些有识之士,基本上都遵循着孔夫子的这几个年龄阶段来对自己进行规范,进行要求。其中所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天命之年、耳顺之年,都融入了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代替实际年龄的一种说法。那么孔夫子的这段话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鹊踏枝》)圣人回顾生命历程,饱含人生的品味和喟叹,言有尽而意无穷,令千古读者读之,莫不感慨万千。当然,“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也。”(张潮《幽梦影》)不同读者根据各自的人生历程和体验来品味圣人的微言大义,必然是酸甜麻辣各不同,自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为什么十五而志于学?按照我们现在的规矩,孩子七岁就上小学了,怎么古人这么迟缓,连孔夫子都要到十五才志于学?我们首先要对“学”和其年龄阶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首先谈年龄,按照中国人的习俗,男孩子在十八岁要举行冠礼,但有些特殊的时候在十五六岁也可以举行冠礼,这样就表示这个男孩成熟了,成长为一个男子汉了。作为一个成年的男人,那么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应该还停留在孩童时代的启蒙教育了。小孩子的学习叫做蒙学,而“志于学”之学,是志于圣人之道,立志于先王之道。孔夫子“十五而志于学”是志于先王之道,为什么不早一点呢?早一点就太小了;为什么不迟一点,到十八二十岁再立志学习呢?那样就确实太晚了。所以要取一个不早不迟的中间位置,也就是十五岁,加上孔夫子自身的原因,所以在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
“志”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这个价值观的确立,也就是你的志向之所在。我们一再强调,青年人应该为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如果你没有这样一个志向,那么你一生的前景就不大看好。那么这个立志于学有没有止境呢?当然“学无止境”,但是学有学的阶段性。
下面就到了“三十而立”,立什么呢?一般人说是学问上有所成熟了。我们现在的人从大学毕业开始,到三十岁硕士、博士都应该读完了,读书早一点的博士后也读得差不多了;这里所说的“立”实际上是指在圣贤之道、先王之道上有所确立,建立了信心,不动摇,不偏离,站稳了脚跟,这个一般需要到三十岁。而在三十岁之前还属于从学阶段,还不太成熟,到了三十之后,就对自我有肯定性和自信心了,所以叫做“立”。
而四十岁呢?“四十而不惑”。严格地说,三十岁以后,开始慢慢步入中年,事业有成,正是自己建立功勋,闯荡事业的时候。到了四十岁,当然事业可能尚未完成,但是通过在人生路途上十年的坎坷和跌打,对于社会上的种种关系,前因后果,经过了很多跌宕起伏的波涛的历练,就会处于一种“不惑”的状态。三十岁以前,可能人生的经验还不够,面对着某些事、某些人,可能还不能决断,还有些执迷。但真正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对这一套基本上就比较熟练了,就不会有感觉上的盲点和误区了,心如明镜,就不会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就说得有些厉害了,为什么呢?“天命之谓性”!孔夫子的一生中对性与命是很少提及的,他讲得多的是仁、义、礼、乐、忠、孝这一套思想,性命他是看得很淡的。但是为什么这里要说“五十而知天命”?我们前面一起学习了《中庸》,知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为什么五十岁才能“知天命”,而四十、三十就不行?我多年来都在一些寺庙的佛学院上课,也遇到一些青年的法师们,有些就认为自己已经知天命了,我说未必。知天命在理论上很容易,比如现在学生物学、学医学的人,他们也许已经了解自己和别人的身体构造,了解人类的生命是怎么回事;但这种了解只是知识层面的了解,还未达到经验层面。哪怕你是修道的、学佛的,对“命”的感觉仍然是一种知识,还没有一个实际体验。
真正有实际体验的是哪类人呢?还是要年过半百,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是是非非,弄得气血都快枯竭了,对人生的命运才会有一个如实的感觉。因为年轻人对人生还处于一种理想状态,气血方刚,脑子里还想着其他的事情,对后路、对自己衰老以后所谓英雄末路的感觉是体会不到的。必须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生积淀,充分总结正反两面的经验:自己的、他人的、历史的。另外,五十岁时气血已经在慢慢衰老,精力远远不能和二三十岁相比,那个时候才逐渐明白人一生关于生、老、病、死的一种全面感觉及其意义。而青年人和壮年人还没有经历生老病死的状态,没有那种全面系统的感觉,所以要说自己知天命那还不行。经历了大病的人才知道病的滋味,临终的人才知道生命的可贵,所以老年人的经验是值得青年人留意的,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必定受饥寒。”因为老年人饱经风霜,他们对事情的因果关系看得要比年轻人准确得多。所谓天命,也就是人生的规律、自然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必定要进入老年之后才会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当然这个对于规律的认识和时代还是有很大关联的,因为在春秋时代,能活到五六十岁的人并不多。那个时候医疗条件差,生活条件、物质条件都不足以使人民健康长寿,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也就在三四十岁左右。像孔夫子这样能够活到七十三岁的又有几位呢?自他出生到逝世的这七十几年中,鲁国的国君前前后后就换了四位。不像我们今天,物质条件、医疗水平都大大提高了,城市人口的平均寿命都在七十来岁。这真是个奇迹,不要说在古代中国,甚至在四十年、五十年前都是不敢想象的。我们当年下乡的时候,在农村见到四十几岁的妇女看起来都觉得是老太太,四十几的农村汉子个个都是半老头子了。而在现代社会,很多六七十岁的人看上去和四十岁的壮年人没什么区别;特别是一些女士,看上去总是那么年轻美丽,青春期都延长了,都是沾了社会发展的光。
“六十而耳顺”,耳顺又是指什么呢?以前我经常提倡一种修炼功夫,叫做“顺耳法”、“顺眼法”。在社会上生活闯荡,难免磕磕碰碰、是是非非的,在这种情况下,你自己按捺不住、气量不足、忍性不够,难免会发生一些冲突,发生一些斗争。为了使自己处于一种安全状态,最好是学一点“顺耳法”、“顺眼法”、“顺心法”,也就是让你看不惯的要看得惯,听不惯的要听得惯,想不通的要想得通,哪怕遇到什么不通之处,也要想尽办法让它通畅。在练了“顺耳法”、“顺眼法”、“顺心法”之后,也就可以使你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精神状态了,也就不会激愤,不会压抑,不会郁闷。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年轻人说自己“哎呀,我好郁闷啊。”如果你耳顺了,你也就不会郁闷了,对一些不中听的话、看不惯的事,可以左耳进,右耳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并不是说你不清楚是非,不了解是非,其实你心里对是非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但是你喜怒不形于色,把世间的种种是非当作一锅汤一样吞掉,不当成一回事,有这个容量。耳顺是对我们脾气的一种磨炼,而且功夫要到家;气血方刚的人,头上长角,身上生刺的人要他耳顺是很不容易的。真正耳顺、眼顺、心顺必定是在人生旅途上走得差不多了,磨得比较圆融了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摆在六十岁,这个也是有道理的,五十岁尽管进入衰老期了,但还是保持了一些刚气,到了六十岁之后,这点刚气也荡然无存了,通过对经验的进一步吸收,而达到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这样一种境界,所以才能够做到耳顺。耳顺是表示心里有血有气、有灵性、有智慧、有能耐的人,他能够容忍、容纳各种是非——“宰相肚里能撑船”,要达到这样的火候,是和年龄有关系的。对于我们来说,以前容不下的气,看不惯的事,现在就容得下,看得惯了;以前眼睛里面夹不得沙子,听不得一些窝心的话,见不得一些是非,现在呢,看到也就看到了,听到也就听到了,既不动气,也不动怒,这个就叫做耳顺了。要做到耳顺就要对身边发生的种种人和事泰然处之,风雨不惊。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的人生,在青年时代都是被动的,小孩子自出生以后,不管是在幼稚园也好,在学校也好,听话的就是乖娃娃,不听话的就被贴上不乖的标签。对孩子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总带有一点强制性,青少年的学习总带有一定被动性,他是被动的进入社会的调教之中,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被动的。即使到中年了也不行,还有种种社会里的规矩节制着你,还要遵守游戏规则。但是到了七十,就从一种不自由状态进入自由状态了。为什么呢?家庭里的责任到这个年纪也应该完成了,已经成了老太爷,大家都来孝敬你了。在先秦两汉的时候,一个人如果年龄上了七十,皇帝是要赐几杖的,而且逢年过节还要派州县官来送点火腿之类的慰问一下;六十岁的人也会有乡干部、县干部送一些慰问的粮食,七十岁送肉已经成为那时的一种规矩了。所以人活到老应该享受,随心所欲。从以往精神上的那种被动,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自由、自在,这是青年人、中年人所难以达到的。所以一定要饱经人世沧桑,看破世间种种情态,在世间的因果规律之上,达到一种“升华”。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开悟了,大彻大悟了,这样才能达到人生的自由。
当然这个自由是意识形态中的自由,是学问上的自由,并不是有了这个自由就可以在社会上为所欲为,那不行!因为后面还有一句“不逾矩”。尽管我已经很自由了,精神上很自由,思想上很自由,言谈举止也很自由了,但是这种自由仍然处在整个社会的道德、风俗、法律的圈子之内,仍然不可逾越。所以自由和不自由永远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我们都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穿行。对于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当然老了之后要好一点,因为老了没人管你,就更加自在了。
人生的问题也基本如此:“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志于什么学?是不是立志于圣贤之道,立志于为国家、民族服务?是为公还是为私?“三十而立”,三十岁的人是否已有所立?用现在的话来说,饭碗端稳没有,有没有饭碗?有的人三十好几了还在父母身边吃饭,在外面是一无所能。在各大城市里面都有这样的一些少爷,老乖儿子,永远养不大。父母就像老母鸡一样,孵了几十年的蛋还没有把小鸡仔孵出来。社会上是有这种人的,用个时髦词汇来表述就是“傍老族”。四十岁的人就应该考虑自己是否已经开了智慧之眼,脑子里是否还迷迷糊糊的没有开窍。到五十岁,你是否明白了命运的规律,有了对天命的一种领悟。到六十岁、七十岁,我们都应该按照孔夫子设立的年龄段划分,反过来对自己进行一些规范和要求。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37.17 KB)
 
【大切联盟】:酌情越野,激情穿越,慧缘公益,力所能及! 【慧缘公益】:扶贫济困,尊老爱幼,助残助学,应急救援!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1-11-30 11:07    IP属地:未知


易经》谈位,体现在礼

【读解】孟懿子是鲁国执政专权的大夫,部长级干部。他问孝于孔子,孔子答:“无违”。这是什么意思呢?你既然在问礼节,就不要违背礼节,谓之“无违”。古人用词非常省略,所以把“无违”后面的话都省略了,就是说不要违背礼节的具体内容。“樊迟御”,樊迟是孔夫子的学生,正在给孔夫子赶马车,当车夫。孔夫子去见孟懿子,而樊迟是车夫,和马守在一起,没有进去听孔夫子和孟懿子二人的对话。当然他们俩对话的内容也不少,但是孔夫子只是把这一句关键的话提出来,在乘马车的时候主动地讲给学生樊迟听。樊迟是个热爱学习的弟子,在《论语》里有多处和孔夫子问答的内容。听老师答复“无违”,就问:“何谓也?”意思是老师您说的太省略了,具体什么意思我不懂,可不可以详细的解释一下?孔夫子就说,这个很好理解啊。父母尚在的时候,一定要“事之以礼”,不要违背了事之以礼的规矩。父母去世了,就需要“葬之以礼”,之后还要“祭之以礼”,也就是以后每年都要按照我们现在传下来的习俗,清明扫墓,七月半中元节,父母的生日、忌日也都应该去祭扫一番。
“礼”,我们在学习《中庸》的时候也说过,国君对他的先人应用什么样的礼?士大夫又应该用什么样的礼?普通百姓又应该用什么样的礼?都是有规矩可依的。礼,是定贵贱之位的,古代的祭祀是属于一种大礼。包括侍奉父母,也要遵循礼的规范,不能说你是一个老百姓,却把天子的礼、诸侯的礼拿来玩耍、摆排场,这就会给自己招致麻烦。就像前两年,安徽的一个地委书记,也在他的辖区里把武警官兵召集起来搞“阅兵”,如邓小平一样,高喊:“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下面就回答:“首长好!为人民服务!”这个在古代就叫做“僭越”,放在以前是要杀头的。在封建社会你在家藏了一身龙袍,被人检举,官府就会说你谋反,那就对不起了,灭九族。一般的老百姓是长衫也不能穿的啊,只有秀才出身才配穿长衫,不是秀才只能穿“短打”,也就是不能“僭越”。所以“礼”定贵贱之位,我们常常说要懂礼,就是说长幼有别,贵贱有别,大小有别,男女有别嘛。正是由于有了种种差别,在差别之中才能形成一种礼。而每个人都守住自己的礼就叫“守其位”,我们在讲《易经》的时候曾反反复复的谈到“位”这个观念,位就凝固在“礼”里边,“位”就是你的人际关系网上的那个点。你那个点牵涉到什么样的人事关系,上下左右是怎么回事,它就确定了你在礼法之中的位置,守住你自己的位置就是你该守的礼。


学生在学校里要遵守学校的规矩,那就是学生应该守的礼;老师遵守他的行为规范就是他要守的礼;而在机关单位里边这方面就复杂得多,玄妙得多。因为我们现在不像古代社会那样讲礼,自满清王朝覆灭以后,我们都讲求民主共和了,把封建礼节一扫而光。面子上明着的礼我们看不到了,实际上在衙门里,这个礼仍然在暗中不显山露水地存在着,仍然在冥冥之中起作用。有的人进了机关不懂规矩,稍微不注意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如果他懂得了“礼”的道理,守住了自己礼和位的关系,那么他进了什么单位都是“稳坐钓鱼船”,所以这里提到的“礼”确实是很重要的问题。“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我们一定要把这几层的微妙关系看到。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25.63 KB)
 
【大切联盟】:酌情越野,激情穿越,慧缘公益,力所能及! 【慧缘公益】:扶贫济困,尊老爱幼,助残助学,应急救援!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1-11-30 11:22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NajnalLi 于 11-11-30 11:03 发表
网页链接
孔夫子的修为历程
【读解】这一段大家都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孔子在这里对他一生的经历作了一番 ...
技术贴啊!!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1-11-30 14:49    IP属地:未知

浏览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1-11-30 15:02    IP属地:未知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1-12-01 08:16    IP属地:未知

XYZ
it's only transformed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1-12-01 09:01    IP属地:未知

膜拜。。。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