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1-04-06 10:09 IP属地:未知
查看 63.4W | 回复 13
茶海的由来--欢迎探讨
茶海的由来
“茶海”应属于新名词。在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1998年7月版一书中,茶字下共有40条项,没有“茶海”一词。与此相关的是茶几、茶盘、茶托等。但这些确实无法表清“茶海”的内涵。
茶海从词面上讲,有很多说法,即茶的海洋。到处种的是茶树,可说是茶海,比如“中国茶海----福建”;能盛很多可喝的(冲好了的)茶的容器,也可说是茶海,比如公道杯。。。。。在百度里的网络词典里众说纷纭,无一定论。而我所要说的茶海,是一种适应茶的冲饮流程,与古老的根艺家具相结合,既能方便烹茶、品茶,又具有根艺或根雕类审美意识的独特茶具。
“茶海”一词的叫法应源于江浙一带。喝茶品茶古已有之,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喝茶,严格意义上讲是品茶,又热了起来,浙江人更是讲究,他们或会友或待客常三五人坐在一起,有事没事的喝喝茶,谈谈天,很是爽快。既是品茶,就讲究茶道、茶艺之类,那么茶具也就要提高档次了。
茶的冲饮过程为: 一温壶:先用开水烫`壶`、公道杯、`闻香杯;二注茶:把水倒干,把适量(注:壶的1/5到1/4)的茶叶放入壶内并用开水冲泡;三刮沫:刮去浮在壶口上的泡沫,盖上壶盖等15到30秒;四注汤:把泡好的茶汤经过滤网注入公道杯;五点茶;把茶汤倒入闻香杯,用茶杯倒扣在闻香杯上连同闻香杯翻转过来;六闻香:把闻香杯从茶杯中慢慢提起在茶杯上轻转三圈(顺时针),闻香杯在手中拂摇后深闻其香;七品饮:细品慢饮茶汤,使茶汤在口中充分滚动回旋将其饮入,此时,口鼻生香,喉吻生经,周身舒坦。
因此,为适应这种茶的冲饮流程,浙江人就凭着他们聪颖的智慧,用他们灵巧的双手,与古老的根艺家具相结合,制作出一种既能方便烹茶、品茶,又具有根艺或根雕类审美意识的独特茶具——这就是“茶海”
“茶海”是什么,现在基本上有了个眉目。但茶海有别于茶几或其他的代用品,有它的特性。即茶海的三性:实用性、工艺性、独特性。
首先,茶海是便于烹茶、品茶的家具,即它的实用性。品茶时讲究洗壶、洗杯、洗茶什么的,也就是说,第一次泡茶的水必须到掉,叫洗茶,用来洗壶和洗杯等。这些水就顺着排水系统流入盛水的容器里。所以,茶海必须具备有排水系统。有的茶托也有排水和盛多余的水的这一套系统,但茶托又不能叫茶海,茶托是单一的,所谓的“海”,是取其喻意,比喻很多同类事物连成一片,如人海、火海。那么,茶海就是几个茶托连成一起的又是一个整体的“茶托”。
其次,好的茶海一般是运用大型的树根制作而成,从属于根艺根雕类,即它的工艺性。人们运用大型的树根制作成茶海,有的就是取其几个平台,顺其自然,显露其原生态的古朴典雅之美,叫做素茶海;有的在茶海上雕些诸如弥逻佛、龙凤、或山水或动物,都是些吉祥的东西,显示它的工艺性,在雕琢手法上又有抽象美和具象美之分,都颇具艺术欣赏价值。
再次,茶海没有两个是相同的,既它的独特性。由于茶海是大型的树根,经过艺人的加工而成,首先能长成一样的树根是非常少有的,即使长成的树根很相似,再经过不同的艺人的加工,能达成两个相似的茶海,那也是非常不易的事,还有树的质地的区别、大小的区别、加工上色的区别,林林种种,可以说: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茶海。
这样,我们才免强给茶海下个定义:
茶海:是利用树根,经过工艺加工,适应于烹茶、品茶的工艺类家具。精确点说:茶海:是一种适应茶的冲饮流程,与古老的根艺家具相结合,既能方便烹茶、品茶,又具有根艺或根雕类审美意识的独特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