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花冠论坛 >  福建古民居纪行之一-闽南的“周庄”塔下村

发表于 2010-11-10 13:01    IP属地:未知

查看 22.9W | 回复 45
福建古民居纪行之一-闽南的“周庄”塔下村
  由裕昌楼乘车继续前行3公里,就到了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著名的“中国景观村落”-塔下村。 塔下村面积8平方公里,全村有42座不同形式的土楼。从裕昌楼至塔下村一线处在一个清流如带、绿树如烟、山环水绕的谷地里,是一个风景秀丽的闽南村落。有人称塔下村为闽南的“周庄”。
 塔下村是一个客家人的村落,全村姓张。塔下又是著名的侨村。
  塔下村四面环山,茶林遍布,一条溪流呈S形穿过村子,村中有不少的石板桥。沿溪两岸,有47座依山而建的土楼,造型各异,形成了一处蔚为壮观的土楼群落。其中在S形溪流两转弯处刚好有两座圆形土楼,使村子的布局恰似一幅太极图,因此塔下村又被称为“太极水乡”。
 与土楼的厚重、沉稳不同。步入塔下,似乎漫步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意境中。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0 13:19    IP属地:未知

  一条清溪从山间曲折蜿蜒,将塔下村分为两爿,穿胸而过。溪流涓涓,第次拾级而下。据说整个村子从高处看,中间的河将两边的建筑群规画成了一个阴阳八卦。可见当初来此的客家人对风水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塔下其实并无塔。
  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张氏先民从原住地“马头背”踏下山来,迁居到此地。在客家话里,“踏下”与“塔下”谐音,就有了“塔下村”名。
  先民到此开基后,沿沟谷两岸陆续建起42座方圆土楼。清朝末期,受地理环境之限,村里人又沿溪建起一座座单院式土木结构的吊脚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小桥流水人家”奇妙景观。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0 13:20    IP属地:未知

  村中建筑依溪而建。两岸是几十座形状各异的土楼及土木砖瓦结构的吊脚楼,倒也屋脊相连、错落有致。
  一座被青苔侵蚀的石桥跨河而过,桥下流水潺潺,涟漪荡漾。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2010-11-12 04:52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0 13:21    IP属地:未知

  闽南山乡苍茫之地,有如此“闽南周庄”的江南秀丽水乡景色。在一片古朴的土楼建筑群中倒也难得。吸引许多来此挥洒色彩的年轻人。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0 13:22    IP属地:未知

  青瓦照壁,随处可见。
  一联墨宝透出千百年来客家人的文化传承;
土墙、黑瓦、红对联在夕阳斜照下散发着迷离的色彩。
  一只黄狗独享这夕阳下的安适。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2010-11-12 04:55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0 13:23    IP属地:未知

  在塔下村,楼房门上方都会镶嵌一个楼名,如裕德、睿源等等,以此表现楼主的向往与追求。楼门两侧对联更是如此。
  如睿源楼的大门联:
   “睿水遥山灵秀发祥教子诗书昌后世,
     源深流远澄清维美居身质朴迪前先。”
  这些言简意赅、隽永深远的藏头嵌字联,体现了勤学奋进、追求真善美的育人思想,构成了张姓家族传统族训的核心,对后人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2010-11-12 04:56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0 13:24    IP属地:未知

  沿着溪畔的青石板小路拾阶而上,穿行在土楼中,透过油菜花望去,一座设计精致、古朴典雅的“二进”古屋映入眼帘。这就是“德远堂”,又称“张氏家庙”。始建于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后又有数次维修,1994年再次修葺。
  张氏祠堂就如一面镜子展示了客家人的基本价值观:
    贵重于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德远堂”地处于苍松翠柏、石阶曲径环抱之中,与周围方形的、圆形的生土楼民居相映相衬,构成了独特奇异的景观。
  张氏族人,遍布日本、美国、东南亚各国和台湾、香港等地区,人口达五万之众,不少人是当地殷商富户。
  台南亦有德远堂,即依此规制而建。
  “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这是两地德远堂后裔需同遵守的训诫。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2010-11-12 04:57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0 13:24    IP属地:未知

  祠堂前半月池边两侧,有清以来留下的19 根石龙旗杆,冲天而立。这十多根石旗杆用以表彰科举登科的族人的。
  旗杆是本村族人或百岁以上、或中进士、或拜官、或在外得意、或有显著功绩者“竖旗拜祖”所立的。文为笔尖、武为刀戟,尤以张氏十五代裔孙张金拔那一根特立独行,领所有旗杆之首。旗杆上雕龙刻字,嵌大斗、小斗,还以圆雕细小的石狮、笔尖等置于杆尖作饰,制作精致,颇具特色。
  一处祠堂前就聚有如此之多的石旗杆,实属罕见。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2010-11-12 04:58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0 13:26    IP属地:未知

  这些石龙旗杆上镌刻姓名、官衔及竖立石龙旗杆的年代等文字。
  文官的石龙旗杆顶端饰物多雕毛笔尖锋,武官则镌以威武坐狮。整体旗杆群阵体现出静穆、严肃、荣耀的感觉。
  这些石龙旗杆,是张氏家族重视文明教化及传统文化思想的历史见证物,成为一道稀世罕见的文化奇观。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2010-11-12 04:59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0 13:27    IP属地:未知

   石旗杆作为科举功名的标志,远胜腰缠万贯,它在客家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作为当代人的我们,是很难体会到的。
  现德远堂张姓派下4000人中,就有大学生200多人。全村获博士学位5人,教授、副教授10多人。在国内从事文化、教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有300多人。
  中堂石柱上那幅楹联:
   “德乃祖功乃宗行其庭必恭敬止,
    远而孙近而子入是室惟孝友于。”  
              -这的确是鞭策后人的至理名言。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2010-11-12 05:01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