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投票标题: “好色之途”——一个非典型色友的好色历程多选 : 最多可选 10 项 参与投票的会员最热投票最新投票
我玩过120双反机
  280 (10.36%)
我玩过135手动胶片旁轴机
  303 (11.21%)
我玩过135胶片傻瓜机
  393 (14.53%)
我玩过135胶片单反
  386 (14.28%)
我玩过DC
  508 (18.79%)
我玩过APS单反
  424 (15.68%)
我玩过全幅单反
  193 (7.14%)
我玩过43系统
  55 (2.03%)
我玩过中幅机
  54 (2.00%)
我玩过其他相机(见跟帖)
  108 (3.99%)
对不起,您无权投票。您可能尚未登录或等级不够.查看 会员积分及功能对照表

上海论坛 >  “好色之途”——一个非典型色友的好色历程

发表于 2010-08-12 09:39    IP属地:江苏

查看 15.6W | 回复 363
“好色之途”——一个非典型色友的好色历程
在上分发了《有问必答交流帖——如何选择单反和DC?》
网页链接
之后很多兄弟短我询问如何选择数码相机的事,这里就专贴篇个人空间里的小文,算是一个不发烧的小市民选择相机的心路历程吧,仅供上分童鞋们参考;
在色艺上有所追求的、钱多追求一步到位的、希望长枪大炮亮骚的,就不用往下看了。
路过童鞋帮顶一下,觉得好的别忘了给喜洋洋加分鼓励,谢谢先啦
[ 本帖最后由 喜洋洋虎虎生威 于 2010-8-13 22:32 编辑 ]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宝来1.6 MK4 低碳修复空滤盒...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8-12 09:41    IP属地:江苏

上海历来是领西风之先的时尚城市:旧时上海滩上的“小开”,美式航空夹克、哈雷摩托、莱卡旁轴135是IB的标配;
次等的洋行未婚小职员,蓝翎脚踏车和禄莱双反相机也是“撩菜”(轧朋友)的利器;
49年后,为了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本朝的相机事业追随苏联老大哥的仿制模式,有了不少发展:

58年模仿德国莱卡III旁轴135,生产的“上海58型”

63年模仿禄莱120双反,生产了“海鸥4A”

64年模仿德国的蔡司旁轴120,生产了“海鸥203”

66年模仿日本柯尼卡Auto S2旁轴135,生产了“海鸥205”

66年模仿日本美能达SR2单反135,生产了“海鸥DF”

70年模仿德国莱卡M3旁轴135,生产了“红旗20”
——20是指建国20周年,该产品是热爱摄影的江青同志领导下的为国庆献礼产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摄影工业的巅峰之作!
当时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本影集,内无外乎有如下标准照片:
小孩满月,45度正侧面照;
儿童骑童车或捧花(视乎性别而定)全身照;
青年45度正侧面照;
外滩上海大厦或外白渡桥或杭州三潭映月人景合一照;
结婚照;
正襟危坐、读书学习45度正侧面照(室内侧上方自然光);
集体照若干
....
照相机在六、七十年代和手表自行车并列家庭奢侈型三大件行列(收音机和缝纫机是必需品);
八十年代,照相机则和收录机、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名列家庭必需之“三转一响带咔嚓”行列;
那时的时尚青年对于海鸥205或DF的热爱(视经济能力和中毒程度,类似今天APS和全幅之选择),完全不亚于当下的DSLR色友的狂热。
我的好色之途,是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给夏朗换上雪地胎...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8-12 09:43    IP属地:江苏

高中时,学校的社团活动搞得如火如荼,而本人对课外活动,其兴趣素来是远大于主课的。
先被班主任拉进了了影评组(每月有**看)、又被体育老师招募到乒乓队、眼看课余时间已不敷开支,想不到物理老师又开出了摄影组,并号称:“没照相机也能参加”——这个诱惑对于从小缺少玩具、却偏爱摆弄小玩意的我实在是剧毒级的。
权衡再三,我还是斗胆报名,并顺利地加入了这个小组。
摄影组学了很多基本知识:光圈、速度、景深、光比等关系,当然用得全是黑白卷,在暗室里自己冲放,当时流行的相机主要使用二种胶片——
120胶卷:成像画幅是是6X6或6X4.5CM;
135胶卷:成像画幅是2.4X3.6CM
由于120画幅较大,不用放大就能出照片,所以一度比135更具普及性,直到国外135彩色胶卷和傻瓜相机进入中国后,120相机才被逐步淘汰。
刚开始学习时是蹭老师的海鸥203(这是个120画幅的旁轴相机)。
一段时间的实践后,终于开始盘算着拥有自己的相机了,和家人磨蹭多次后,父亲先搞来了一台海鸥205。
这台135相机在当时算是非常“先进”的国产机,旁轴取景器居然有视差矫正装置(这个装置通常在高端的旁轴机如莱卡M系列上才会看到)、光学迭影手动对焦,四片三组“天塞”式50/2.8镜头,速度范围为1-1/300秒、有B门,有自拍装置,可延时8-10秒,设有X闪光同步档,扳手式卷片,卷片、计数及快门上弦联动。
海鸥205最初是上海照相机二厂研发并生产的,60年代中后期,根据中央战备需要,生产线移至江西,之后又改名“凤凰205”继续生产,竟持续生产了30年,累计销售400万台,是名副其实的国产相机销量冠军!
而江西“凤凰”也和上海“海鸥”一样,成为中国光学史上的巨头,被后代“色友”戏称为国产相机“两只鸟”。

历代各型海鸥(凤凰)205相机,后期型号陆续增加了握持手柄(狗尾续貂的败笔)、热靴(闪光同步插座)和CCD外测光等
初次使用这台相机,感觉135比老师的120机型更为轻便,非常适合旅游抢拍(那时的相机、对焦、光圈、速度全部是手动,如不能快速操作,拍每张照片的耗时足以用分钟来计算),第一次是去复兴公园拍片,用了一卷黑白胶片,黑白层次分明,细节明晰,让家人非常满意。
信心提升之后,又买了彩卷准备施展(当时彩卷刚到中国,一卷连拍带印的价格抵得上普通职工半个月的收入),结果这次马失前蹄了——胶片没有挂上卷片棘轮,拍摄时胶卷并没有真正过卷,完后拿着没有拍过一张照片的胶卷去冲印,最后得到了一卷废片
135胶卷的昂贵(无论黑白彩色都需要冲扩)让还在中学靠零用钱度日的我捉襟见肘,于是盘算着搞台二手的120相机,在流连“淮国旧”(淮海路上很有名的旧货店,后改名“五星商场”)和老西门旧货店数月后,终于将储蓄罐内资金倾囊而出,换来一台二手的海鸥4B。
海鸥4B是120双反海鸥4系列的入门型,4系列的4A是仿制禄莱的名机,曾于70年代中期在科隆摄影器材展上获得铜奖(这是国产相机迄今获得的唯一一次世界级奖项),双反相机上面的镜头用来取景、下面的镜头用来摄像,所以和旁轴取景一样,仍存在视差——看到的画面和实际拍出来的有差异,距离被摄体越近,差异越大。

高端定位的海鸥4A:“禄莱"式的卷片把手是它差异于低端4B、4C的显著标志
以下是4A和4B的主要区别:
4A和海鸥205一样,有视差矫正装置,
4B则简化了这个功能;
4A采用转片把手上片并连带快门(这个转片把手是4A在外观上区别4B的第一标志)——优点是上片更迅速,缺点是只能拍6X6幅面的照片;
4B采用旋钮式上片、利用后背的红窗看胶片的拍摄张数——优点是可以灵活拍摄6X6或6X4.5幅面的照片,缺点是不能拍彩色胶卷(红窗过滤的光不会影响黑白卷,但会影响彩色卷)
最关键的是:
4A采用了四片三组“天塞”式镜头,
4B用得是三篇三组“柯克”(Cooke)式镜头
——二者在成像上有不小差距
但4B实在是穷人的利器,它可以俯视取景,便于仰拍各种建筑,也能利用折叠取景框平视取景,抓拍动态物体;
它不仅可灵活拍摄6X6或6X4.5幅面的照片,利用小配件,甚至能拍摄135胶片。
当时在军工路上的机械学院,用4B拍了不少照片,在毛玻璃的取景器里,校区内的斜阳草树、颓废教堂,构成一幅柯罗(Camille Corot)式油画的画面,留存下青少年时代的一个深刻印记。

柯罗名画《梦特芳丹的回忆》——我记忆中海鸥双反毛玻璃取景的色调
这台4B陪伴我很长时间,直到N年后我入手了135单反,才将它送给了一个刚学摄影的亲戚。
之后还是一直怀念120双反,尤其是那种气定神闲的拍摄方式和毛玻璃取景器中油画般的画面,终于在一次海鸥相机的打折活动中买入了一台4A,这台4A只拍了一、二卷胶卷,就成为家里橱窗里摆设的玩物,留存至今。
毕竟,120相机对于家庭用户,如同白垩纪的恐龙——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数字考据:
* 海鸥203和205中的“2”指上海照相机“二”厂的产品;
* 天塞(Tessar)之名取自希腊语“tessares”,意为“4”,强调该镜头和以往镜头不同的四片镜片的设计;
* 120胶卷的名称源自柯达公司的内部产品编号 (当时还有116、118、122、127等规格),后来35MM电影胶片变成民用胶卷时,为了对应120的数字,遂被命名为135胶卷(以前另一种说法:120胶卷长度1米2,135长1米35,当为讹传)
今日学习:
来自蔡司的“鹰眼”——天塞(Tessar)
国产相机的翘楚,海鸥205和4A,镜头都采用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光学设计——四片三组“天塞”式,而比较低端的海鸥203和4B则采用了三片三组的“柯克”式镜头。
1893年,英国泰勒.哈勃森(Taylor Hobson)公司的H.D 泰勒(H.D Tealor)设计制造了三片式“柯克”(Cooke)镜头,这个光学结构简单可靠,对最近拍摄距离和中远距离的成像品质几乎没有差异,从而成为世界流行的镜头光学结构,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当年的很多定焦镜头的傻瓜机、今天的大部分手机摄像头均采用这类镜头)。

三片三组”柯克”式的光学结构
随着光学相机的不断发展,“柯克”式镜头无法消除像差的弱点被逐渐放大,市场需要一个更优秀的光学镜头。

“现代光学之父”——鲁道夫博士
1902年,德国蔡司(Zeiss Jena)的光学设计师保尔.鲁道夫博士(Dr. Paul Rudolph)设计出了一个四片三组的镜头——“天塞”(Tesser),它由4片镜片组成,两两一组不对称的分布在光圈两边,其中前组是独立的两片玻璃,后组是由一片凹镜一片凸镜粘合而成,光线经前组镜片汇聚,再由后组的粘合平面发散投射到底片平面上。
由于“天塞”的解像力高,反差适中,畸变小,面市不久就压倒了此前林林总总的各种镜头。

四片三组”天塞”式的光学结构
“天塞”就此成为了世界上流行时间最长、应用最广泛的一个产品,并因成像锐利(尤其是在镜头中央部分)而获得了“鹰眼”的美誉,而鲁道夫博士也获得了“现代光学之父”的美誉。
那些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蔡司老“天塞”,至今仍被不少色友转接到数码单反上使用,它们的中央成像锐度,比起今天动辄上万的牛头,并没有多少差别。
由于工艺和材质的差异,蔡司老“天塞”成像的独特色彩,更是被众多德头拥趸奉为“蔡毒”,而让无数当代镜头失色。
今天,当你使用诺基亚或索爱手机时,也许能看到,摄像镜头上赫然标有“Carl Zeiss Tessar”的字样——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光学名头,迄今仍无处不在地向伟大的鲁道夫博士致敬!
[ 本帖最后由 喜洋洋虎虎生威 于 2010-8-12 09:46 编辑 ]

[每日热点]:【爱车生活】国产电动车600天使用感受分享...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8-12 09:46    IP属地:江苏

》》》》》》》》》》》》》》》》》》》》》》》》》》

[每日热点]:【新车】宝马iX3告诉你传统大厂电动车优势...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8-12 09:47    IP属地:上海

海鸥,尼康的单反胶片135,DC松下,索尼各一台,单反全幅入门机佳能5D MARK II及镜头若干。
宝丽莱一次成像和莱卡借别人的玩过几天。
一切花哨的技巧和高端的器材在大师冠西眼中是那么的无力!
[ 本帖最后由 淡谈的香 于 2010-8-12 10:10 编辑 ]
不了解我的人们都说我低俗!真正了解我的人说我太TMD的低俗了~!

[每日热点]:【改装美容】施工的周末-rav4底盘装甲分享...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8-12 09:52    IP属地:江苏

高中毕业时,和二个好友一起去黄山旅游,因为120相机外形榔槺又不能用彩卷,便带了好友的珠江傻瓜机上山,这台机器自带闪光灯、定焦的柯克式镜头,1/125s一档速度,4-11四档光圈,近距成像马马虎虎,远距就惨不忍睹了。
这时便考虑入手135相机,刚开始还是想买海鸥205,被告知已停产了(当时年纪小,不知道“海鸥205”改名“凤凰”的事),父亲单位的宣传干事是某报的通讯员,透露海鸥厂马上会出款新的旁轴相机,于是一边三天两头跑新光摄影器材店,一边大量阅读《大众摄影》和《摄影世界》,煎熬在漫漫的等待期。
好不容易等产品出来,是一款机械程序快门的相机(等于一台非电子化的傻瓜机),同时取消了旁轴取景的视差矫正装置——这款机器叫海鸥KJ,是款非常定位非常失败的产品——
对于摄影爱好者,它缺乏手动选择光圈和速度的灵活性;
对于普通用户,它又不自带闪光灯、外形也是几十年不变的银白相间“熊猫色”,比起当时市场上形态各异的傻瓜相机,很难吸引非“色友”人群。

海鸥由盛转衰的旁轴相机代表作——KJ
我当时错误以为,新款肯定会胜过老款,但这个规律,在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行不通的,因为老款往往是仿制别人的先进产品,属于胎里带来的富贵,而后期的新款,在不思进取的环境下,只能出怪胎了——东德和苏联的相机也符合符合这个规律。
失望之余,只好抬高门槛,把眼光放到了135单反上。
当时的单反市场,日本相机已经占据了不小的份额,专业级的尼康Nikon F3、佳能Canon F-1和宾得Pentax(当时名叫“潘太克斯”)LX,动辄上万,只是市百一店橱窗里展示的镇店之宝,而雅西卡Yashica FX3、富士卡Fujica STX-2 、理光Ricoh XR-5 、启侬Chinon CM-5 、确善能Cosina CT-1 、奥林巴斯Olympus OM-1等入门级全手动单反,带有TTL内测光提示,价格约在700-800元之间,深受国内为数不多的“先富起来的”色友们的喜爱。
国产的单反主力是海鸥DF-1,全机械手动不带测光,当时的价格是469,但因供不应求,需要凭票购买。
父亲看我形影相吊的模样,于心不忍,很快在朋友那里搞到了DF的票子,犹豫N天之后,又决定赞助我一半钱,入手DF-1。
在南京路凤阳路海鸥的门市部,我们拿回了这台差不多抵得上当年一个新入职工人一年工资的宝贝,迈入了“好色之途”的又一个台阶。

我的第一台单反——海鸥DF-1
海鸥DF-1比早期的型号DF增加了闪光灯“热靴”、取景增加了裂像对焦(老型号只有磨砂屏对焦),全铜机身,重量惊人,和当时日产相机普遍采用的纵走式钢片快门不同,DF还是采用了横走式帘布快门,所以最高闪光同步速度较低(1/60s),这款机器的做工不算上乘,好在皮糙肉厚,很经得起碰撞。
DF-1自带是58/2的标头,这款镜头有个非常辉煌的前辈——蔡司的六片四组“双高斯”名头Biotar,二战后,苏联搬走了德国蔡司的设备和图纸,仿制Biotar镜头用于自家的泽尼特相机上,就是日后被称为“太阳神”的格里奥斯(Helios 44) 58/2镜头,全盘沿袭苏联工业技术的中国人又山寨化了“太阳神”,制造了中国相机史上第一个量产的大光圈镜头——海鸥58/2。

蔡司Biotar的徒弟、海鸥标头的师傅——苏联Helios 44镜头
海鸥的58/2镜头镜片素质不俗(有人工打磨的复杂工艺),单层镀膜比较一般,以前日本“色友”来购买DF,直接扔掉机身而取镜头用之,品质由此可窥一斑。
这台相机跟随我不少年头,一直能带给我满意的成像和照片,之后又陆续购入蓓蕾2X增距镜一个(可以让58标头变成116焦段的中焦,但画质降低不少)、海鸥28-70变焦镜一个(这个镜头是引进韩国SANYANG的技术制造的,MC多层镀膜则是引进了东德的技术)、海鸥闪光灯一个。
结婚后,旅游拍照的机会大大减少了,而有限一些聚会场合,机械单反携带不便、参数设定慢、需要外接闪光灯等劣势暴露无遗,最后发现,全自动的傻瓜机才是那些场合最适合的利器。
此时海鸥厂已开始堕落得没有任何创新能力了,新产品全是引进日本美能达的淘汰货,最后的“海鸥情节”,我还是选了了它生产的美能达Zoom傻瓜机。
我的海鸥DF-1在日渐匆忙的生活节奏中,利用率越来越少,最后伴随海鸥4A,成了橱窗里的装饰品。
今日学习:
“双高斯”的经典——蔡司“小B”

“双高斯”光学结构
话说蔡司光学的鲁道夫博士研究出一种对称的“双高斯”(Double Gauss)光学结构,用六片四组的设计做出了一种名叫Planar的高档镜头(这个经典的设计迄今仍是蔡司定焦镜家族的一个重要系列)。
由于Planar相比以前的镜头有太多透镜,在多层镀膜还未发明的过去,镜片容易产生泛光而使成像偏软;在此基础上,泰勒.哈勃森公司(Taylor Hobson.——对!就是发明“柯克”式光学结构的那家英国公司)的H.W.Lee在Planarde的基础上,于1920年设计了非对称的“双高斯”结构,从而改善了Planar的一些弱点,这个设计随即引发了一场疯狂的模仿潮,当年几乎所有的镜头商,如Leica、Meyer、Schneider、Steinheil等都有类似结构的产品,而工艺最好,名声最劲的,仍然是蔡司的Biotar。
二战后,苏联搬走了德国蔡司的生产线和图纸,建立了基辅照相机厂,并仿制蔡司的Biotar 58/2镜头,生产出Helios 44系列镜头;
60-70年代,中国的海鸥、珠江等单反相机也仿制Biotar和Helios 44镜头作为挂机头。
Biotar的分辨率超群——光圈在5.6时,成像立体感最强;光圈全开时,焦外如奶油般化开,并呈漩涡状——这个特点让很多拥趸见仁见智。

蔡司“小B”——Carl Zeiss Biotar 58/2
在数码单反通行的今天,蔡司的老Biotar镜头通过转接在DSLR上,又恢复了青春,再度扬威于“色坛”。
因数码单反APS格式需乘以1.5倍数,58的焦段摇身变成87,这正是拍摄人像的黄金焦段,Biotar由此获得了“小B”的外号(蔡司另一支Biotar 75/1.5被称为“大B”)
喜洋洋按:
我曾在国外eBay上淘到过此头的黑色版本,这个版本有15片光圈片,比银头的9片光圈片焦外更出色,不仅虚化柔和、而且有一种旋转的感觉,但因为是前置光圈,这个头的对焦行程比较长,所以抓拍什么的就不是太方便了。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真皮方向盘 排挡头磨损焕新修复...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8-12 09:53    IP属地:江苏

发这种帖子也要审核????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坦克300二保经验分享...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8-12 09:58    IP属地:江苏

随着Y2K的来临,人们逐渐熟悉了一个新名词——“数码”,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身边的数码产品在日益增多。
伴随下一代的出生并成长,胶片相机不能满足“海量+即拍即得”的需求,被数码相机淘汰已是必然趋势,问题是:换一台怎样的数码相机?
民用的数码相机大致分为二大类:DC(旁轴数码相机)和DSLR(单反数码相机),在当时DSLR还是动辄数万元的奢侈品,家用选择只能局限在DC上了。
我选择数码相机的基本原则是:
1.同级别产品中、成像质量优先;
2.要有手动功能(不然无法应付各种不同场合的需求)
关于条件1,相机厂往往用“像素”来误导消费者,其实“像素”只表示成像后出片的大小,并不代表成像品质的高低。
决定相机成像质量的主要看二个:光学部分和感光部分。
光学部分主要就是镜头:
同等技术条件下下,个人偏好传统光学大厂的产品,在135胶片时代,生产专业级135相机及光学镜头的有以下五家:
西德的Leica、德日合作的Contax ——这二家德系厂商在民用DC上并没有合适的产品可供选择;
日本的Nikon、Pentax和Canon——我基本在这三家中选择产品,按胶片时代的经验,Pentax强在光学、Canon强在电子、Nikon二者俱佳,所以首选是Nikon;
其次是看镜头的光学结构,通常同等技术和焦段、镜头口径越大光学素质越好,而采用“潜望镜”结构的卡片机是绝对不会入我法眼的。
感光部分主要是CCD(或CMOS):
同等技术条件下,CCD尺寸越大,成像越好;
消费类DC的CCD规格主要有1/1.7-1.8英寸和1/2.3-2.5英寸两类,前者幅面更大、成像素质更好。
依据以上原则,最后选择了Nikon的P885 (Nikon的P系列是旗下DC的准专业系列,采用较大的CCD,带全手动功能)。
这台相机采用了1/1.8英寸的CCD,虽然像素只有300万,但几年后当我们带着它和另一台800万像素富士DC日本行的时候,发现它的成像明显优于几年后上市的新DC;
3倍变焦的Nikkor镜头是9片8组结构,焦段相当于35mm相机的38-114mm,快门速度8-1/1000秒,有B门;
相机采用CF卡,唯一的缺点是快门响应速度较慢(和胶片相机比)。

这台相机伴随我们五、六年,在日本、港澳、九寨沟、张家界、北京、大连、江浙皖等地留下了无数画面,也记录下孩子成长、家庭生活和亲友聚会的喜悦和欢笑......。
五年时间,对于数码产品实在是太长了,随着更多更好的新相机上市,我的P885终于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刻,在犹豫于DC或是DSRL几周后,最后还是决定复制了P885模式,选择台准专业DC。
依据“成像优先”原则,当时可供选择的1/1.7-1.8英寸CCD带手动DC有Canon G9, Panasonic LX2, Nikon P5100, Ricoh GRD和GX100;
不带变焦,无法“一镜走天下”,GRD先被排除;
同样因为非一线相机厂的原因,GX100也被淘汰;
类似松下、索尼、三星这类半路出家的电子厂,虽然产品性能强劲、镜头也算系出名门(松下靠莱卡、索尼靠蔡司、三星靠施耐德),但对于我辈胶片时代过来的老人,本能上对新贵有排斥心理,所以LX2也Out了;
剩下在G9和P5100中选择,前者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更高,但试机下来,感觉G9复古型设计的手持感不佳,加上机身偏大偏重,违背了DC轻巧便利的优势;
相比之下,P5100轻巧、突出的手柄也方便握持,1/1.7英寸CCD,1200万像素,3.5倍光学变焦相当于35-123焦段,再加上P885的良好印象——就是它了!
比起前辈P885,这台机器更轻巧、手动功能更多、带防抖、快门响应速度也更快。
这台机器跟着我去了印度,留下了泰姬陵的凄美和恒河的神圣......。
之后,我又入手了DSLR,P5100变成了单反的最佳辅机,至今还奔波在“好色之途”的第一线。

[每日热点]:【新车作业】奔驰E300 L豪华提车分享...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8-12 10:02    IP属地:江苏

跑了次印度回来,看看拍的照片,完全没还原双眼所见之万一,再比较另一位朋友用单反拍出的“印度游”,入手数码单反的念头顿时涌上心头。
话说离上次买单反以近20年的时间,技术的飞跃让曾为色友的我完全没了方向,只好先学习无忌、蜂鸟,再问道于身边用单反的朋友。
一问之下才发现,佳能已成为数码时代的王者,身边朋友纷纷极力推荐,有的还以借用或赠送镜头为饵,“游说”我入C门。
好吧!马上开始新一轮的筛选工作:
1. 数码单反按价格性能分入门级(APS画幅+基本功能)、中端(APS画幅+较完善功能)和高端(全幅)三类,考虑首次使用,自然先从入门型开始;
2. 数码单反的生产厂家主要有C(佳能)、N(尼康)、S(索尼)、P(宾得)、O(奥林巴斯)五家
基于画质优先原则,43系统的O记首先被排除了;
基于反动的“血统论”,半路出家的S记也被否决;
剩下C、N、P三家,潜意识里最喜欢的是N家(当年的尼康F4曾是心中的一个梦想),可惜今天的尼康已学会了向成本妥协,入门级的D40/D60竟是不能用机身对焦镜头的“太监机”,这下尼康光学的优势完全被抵消(同门很多镜头无法在这些机型上使用);
入C家的好处是身边有大批用C的朋友,可以借到不少镜头资源,看了下佳能的入门机型400D和450D——塑料感实足、没有顶屏、18-55的套头素质低下,再实拍测试,快门和对焦反应还算迅速,但常有走焦之虞......
佳能啊佳能,咋的一阔脸就变,对穷色友如此不厚道捏?
再回过头去看P门,这家在光学时代的名厂,在数码时代已沦为市场的二线品牌,关键的感光元件也受制于三星和索尼的供应。
但宾得的入门机型,却是五家厂商中最厚道的:
K100D,五大门派中唯一配有顶屏的入门型,金属框架机身,很满足胶片时代老色友的虚荣心。


入单反门的本质是入一个系统,机身因素的重要性远比镜头来得小。
而P门最吸引我的,是对老手动镜头的支持:
1. 能方便地用M42/PK转接环使用M42口的老镜头(C、S、O也可以,但N不行,除非将镜头做改口手术)
2. 手动对焦时有合焦指示灯及蜂鸣提示(S、O也可以,但C不行,除非另配电子对焦环弥补)
3. 机身防抖、能使配合的手动镜头自动变成防抖镜头(S、O也有机身防抖,但不支持手动镜头)

感觉P家的机器就是为玩手动镜头而生的,这对有着手动情节的我有着特别的吸引力——设想一下,背着带防抖功能的宾得机身,挂上德国的M42口名头——蔡司、梅耶、施耐德...,这些摄影史上大名鼎鼎的牛头复活在当今的数码时代,该是何等激动人心的场景啊!!
再加上P家镜头以小巧和定焦见长(符合旅行轻便原则),而P门的套头也比较厚道、自带遮光罩、成像也不像C门套头那么软....

价格嘛,有个去欧洲的朋友正好要鸟枪换炮,准备低价出手一台成色不错的K100D,还犹豫什么?赶紧去抢吧!
就这样,我以很小的代价换来一机二镜,入伙P门,开始了“好色之途”的新里程。

[每日热点]:【风土人情】喜提小宝马一周年 谈谈驾驶感...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8-12 10:03    IP属地:江苏

中间漏的几段都在管理员审核状态中

[每日热点]:【爱车生活】长安CS756岁啦 外观依旧帅气...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