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2010-05-30 12:23IP属地:上海
去了一趟上海博会,从早上八点兴冲冲乘车到场排队买票起,到晚上十点恋恋不舍的离开,跑马观花看了个皮毛,竟整整用了14个小时。
博会其实是个世界性的大展示场,各国根据自已的文化特点和经济实力,挖空心思表现着自己对S博会的理念和对中国的态度,五彩缤纷、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在展示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先进技术,但是有的国家就另有深意,他们要影响中国人。
这就是美国馆。
除了气势恢宏、内容纷繁的中国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美国馆。
说说感觉。
美国馆的位置很偏,可以说是离S博会中心区最远的一个馆,但从早上九点半开馆直到晚上十点半闭馆,排队的长龙从来没有中断过,大约每15分钟一场,每场500人。
我大略算了一下,168天的展期,将会有430多万去接受他们的影响。
美国人给自己设了个目标,争取突破600万!
为什么会这样火暴?
我的感觉是,他们用尽乎天真的人性化感动着每一个游客,这是他们在游客中树起良好口碑的最大秘诀。
参观S博会,最头疼的是排队,但在美国馆前排队,却是一种享受,因为在队伍中间,每隔不远,就会有一个美国年青人(男女都有)陪你聊天儿,向你学中国话,教你说美国话,和你拍照,给你讲笑话,引得排队的人龙中不时暴出笑声和掌声。
这和其它馆横眉立目的工作人员大声吆喝人向前走,形成了鲜明反差。
听着他们不伦不类的上海话,看着他们认真的态度,回答他们匪疑所思的古怪问题,你会忘记时间,忘记头顶的烈日。
还没进馆,两国民间的距离就缩小了,这是任何馆都没有的现象。
据说共有160多人干这“陪聊”的事,都是美国的大学生志愿者。
*****
23楼有同学贴出了<花园>的视频。。多谢了!
2楼2010-05-30 12:24IP属地:上海
涌进美国馆的前厅,令人吃惊的空空荡荡,只是一片空地和一块大屏幕。墙角有个美国姑娘用生硬的中国话示意500人坐在地上,准备看第一部短片“序曲”。
让我感动的是那个姑娘的一句话,她说,为了看好片子,请大家保持安静,不要走动和说话,不要拍照,“否则我会很伤心的。”
没人忍心让这个可爱的姑娘伤心,所以秩序非常好。
同是一个目的,话说得不同,效果会很不一样。
和我们心目中横行霸道的“美帝国主义”形象完全不同,“序曲”中没有任何显示美国强大富裕的场面,只是出现了各种肤色、不同职业的美国人,他们在笨嘴笨舌地学中国话,而且只有几句: “欢迎光临美国馆!”“您好!”、“谢谢!”,看着他们生硬地模仿,认真地重复,人们哄堂大笑,直到有—个终于发出了我们能听懂的语言,满场一片掌声。
在这一刻,我才明白了美国人这个“序曲”的真实目的。
他们找准了最能打动中国人心的突破口,这就是人类共通的人性的第一步,礼貌和热情。
3楼2010-05-30 12:26IP属地:上海
随后,他们的攻势开始了,参观者被引导进入第二个展示空间,第二个展厅也是个大电影院,除了墙上的广告牌,也是一无所有,只不过有了椅子,大屏幕变成了三个,整整占了一堵墙。
希。拉里国务卿和奥.巴马总统郑重地致欢迎词,奥.巴马总统说,“我们可以为我们的孩子共同营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当然这不单是美国人的素质,共同的人性和共有的好奇心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当然这不单是美国人的素质,”这句话耐人寻味。
接着,影片用美国的方式眼花缭乱地表现了“美国精神”。
没有解说,只有音乐和快速闪过的画面,通过一张张的美国人乐观和认真的脸庞,以及美国各行各业的工作场景,五花八门的片断传递着“无论我们来自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创造美好世界的信念能把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理念。
因为是三个屏幕,可以同时出现三个不同的画面,我注意到,不止一次,在两侧分别出现过中国和美国的建筑工地,美国是机械化操作,而中国是瓦工在用砖头砌墙。还出现过中国和美国的商场,美国是豪华的大超市,中国是一个老大爷在地摊上称桔子。
他们是用这种对比在展示他们的实力。
言外之意,美国是最棒的,因为他们有“美国精神”。
4楼2010-05-30 12:28IP属地:上海
大概是怕中国人接受不了这种美国方式,第三个展厅他们换了中国方式来进一步表述他们的意图。
这是一个圆柱形的影院,5个高达13米的巨大屏幕顶天立地,在这里,他们放映了一部情节简单却意味深长的3D电影,名为《花园》。
影片很简单,一个美国小女孩,想把楼后的一个堆满垃圾的角落改造成一个可供休息的花园,她画了张娃娃式的图,请人帮助却无人理会,于是她自己动手栽下了第一株花,并坚持不懈地干了下去,终于感动了周围的老少邻居,大家共同努力,在她的指挥和领导下,终于建成了一个花团锦簇的花园。
为什么说“在她的指挥和领导下”呢? 因为当她动员的邻居都在动手干活儿时,她只是拿着图纸指指点点,或又去说服更多的人,或抱着胳膊站在那里畅想,只有当所有的人都在奋力撬一块水泥板时,她才伸了伸手。
不幸的是,花园刚建好,突然来了一场狂风暴雨,人们都跑了,女孩儿一个人竭力抢救,但无济于事,一切辛苦都荡然无存,她失望极了,把泥污的图纸展向天空,但上帝似乎也未理睬,她默默地把图丢在泥水里。
在这里,美国人展示了他们的尖端科技,通过极度逼真的图像、电闪雷呜的音响,所有的人都感到了地下的震撼,天上竟细雨纷纷! 观众完全沉浸在心灵的感动和身体的体验之中。
这一夜,女孩儿悲痛欲绝,躺在床上不知在想什么。
第二天清晨一拉开窗帘,她惊喜地发现,奇迹出现了,花园不但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而且变得更丰富、更美丽了。
她高兴极了,和一个大胖子在石桌上掰手腕,竟赢了,于是她又开始抱着胳膊暇想,在她心目中,整个儿城市都将在她的影响下变成美丽的大花园。
那块水泥楼板被改造成了一个碑,上面用各种文字写着“欢迎”。
这故事的寓意十分清楚,这是个美国式的样板社区,全世界都应这样建设自己的家园。
没有任何语言对话,不需要翻译,每个人都能理解这个故事,无论他们来自何方。
美国人纯洁地描写未来的世界,这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但他们骨子里有一种领导世界的潜意识,这是时刻都要表现出来的。
这是个高潮,他们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真正目的:只有在他们的统一规化和领导下,按照他们的模式发展,世界才会变得和谐安详,这就是真正的“美国精神”!
5楼2010-05-30 12:30IP属地:上海
体验完三场电影的震慑后,到了最后一个展厅,这里有些出售简单美国小玩艺儿的柜台,却更象美国不少跨国公司的形象展示厅和广告室,感觉与刚才的“人性化”有点不协调。
后来才知道,原来美国在上海世博会开展馆,美国**是不掏钱的,是这些大公司赞助了6100万美元,才建成了这个占地6000平方米的展馆,所以大公司加些广告,情理之中。
但是我注意到,在向中国人推销“美国精神”的三部电影中,并没有一处象我们的赞助商一样宣传本公司的产品和技术。
这真是个不可捉摸的国家。
出了最后一个展厅,回首缭望美国馆,屋顶就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鹰,外墙简洁大方,镌着醒目的“USA 美国”字样
6楼2010-05-30 12:32IP属地:上海
没有炫丽的外观、没有文物、没有艺术品、没有人们期待的高科技表演,核心内容虽只有3部加起来不到半小时的短片,但就是这3个短片,让我感受强烈且深深回味,这种感觉是我在其他展馆中从未有过的。
离开美国馆很久之后,我突然明白,看似历史短浅、形象天真的美国人其实并不简单。
首先,当你靠进美国馆,你就走进了一条他们为你设定好的路线,你必须顺着他们的指挥一步步走下去,没有回头路,也不能中途退场,因为门都是关死的,只有他们才能决定什么时候打开哪扇门。
其次,当你走进美国馆,你就必须按照他们的思路一步步由简而繁地吸收他们的“美国精神”,不想接受也不行,因为那高科技的画面和影响太震撼了,是一种极大的诱惑。
最后,当你走出美国馆,你会发现你其实并没有看到什么真东西,只是被灌输了一堆美国式的理念,你会自然而然地把他们的思想与你传统的思想对比。
只要你的心灵有些小小的触动,就是他们的成功。
在精心设计的无形之中,美国人的霸道无处不在。
美国人没有带来证明自己强大的先进展品(这东西他们有得是),因为他们知道那只会加大两国的距离感,他们选择了最能扣动中国百姓心弦的“人性化”,在号称礼仪之邦的泱泱中华,强调这种正在被淡漠的人性本质,正是加深两国关系的最佳切入点。
在号称礼仪之邦的泱泱中华,由年青的美国人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强调这种正在被我们淡漠的人性本质,是不是有些讽剌的意味?
美国人有意表现出的天真是一种老谋深算的智慧。
总之,看过美国馆之后,我觉得美国人给我们提了个醒儿,当我们大力提倡“XX精神”时,最好别高谈阔论得让人摸不着头脑,而应该从最简单处做起,从人性的愿望做起。
7楼2010-05-30 12:34IP属地:上海
米国进行的是洗脑教育
8楼2010-05-30 12:35IP属地:上海
我80了,少年时日本人讲大东亚共荣圈,青年时蒋介石讲礼义廉耻、新生活运动,成年后接受党的**主义灌输,都没有老来进这个美国馆后的心灵颤动。老美在价值观宣传上的成功,恐怕不仅是技巧的胜利,还得看到那普世价值(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真善!
9楼2010-05-30 12:36IP属地:上海
要去让米国人洗脑
10楼2010-05-30 12:41IP属地:上海
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一打听,同学们混的都更惨,有混的好的男同学,那是靠家里,有混的好的女同学,那是嫁的好,别人都羡慕你在富士康有社会保障,按时发工资,安排住宿,加班还给钱,你说你像个机器,别人说自己像包屎,方圆几百公里内,连个现实的励志故事都没有,这就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