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0-04-16 12:22 IP属地:未知
查看 30.8W | 回复 10
对汽车甩尾的深度分析
汽车甩尾,又名漂移。甩尾有主动甩尾和被动甩尾的区别,主动甩尾是赛车运动员的过弯必备技术,这里不做评论;被动甩尾是汽车在正常行驶中出现的意外现象,也就是本贴分析的重点。
甩尾的过程有长距离甩尾和短距离甩尾的区别,长距离甩尾往往是赛车运动员所追求的效果,这里不做评论。
短距离甩尾往往是被动甩尾,是普通驾驶员心中的梦魇。
发生甩尾现象的理论分析:
后轮失去部分(或者全部)抓地力,同时前轮尚保持抓地力(最多只能失去小部分),这时只要前轮略微出现横向力,汽车就必然甩尾。
一、后轮失去抓地力的原因
1.行驶中单个后轮或者双后轮同时与地面间有负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低)。
2.行驶中单个后轮或者双后轮同时与地面间有正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高)。
3.行驶中单个后轮或者双后轮同时与地面之间的正压力瞬间减小。
这三项里面只要满足一项就已经构成可能出现甩尾现象的条件,因为都导致了后轮摩擦系数减小。
二、前轮保持抓地力的原因
1.行驶中前轮与地面间没有出现很大的速度差。
2.行驶中前轮与地面间正压力没有减少太多。这两项同时满足前轮就会保持抓地力。
在我们的驾驶实践中,如果做出下面的驾驶动作就会发生甩尾(赛车运动员的主动甩尾操纵不做描述):
1.直路行驶中猛踩刹车的同时猛打方向(或者把握方向力度不大,方向盘不稳);
2.转弯中猛踩刹车;
3.功率足够大的后驱车(或者前后轮驱动力分配比例趋向于后驱车的四驱车)在速度不很高时猛踩油门并且猛打方向(或者把握方向力度不大,方向盘不稳)。
这时的甩尾可以归结为操纵失误导致甩尾(例如后驱车或动力分配比趋向于后驱的四驱车以及虽然是前驱车但是后部重载,急加油所产生的效果不一定是加速,如果加油太猛,就有可能因为后轮转速太高而减小摩擦力,此时略有转向就可能甩尾)。
如果高速行驶在不良路面(雨天积水路面、冰雪路面、坑洼路面)即使正常的车况只要后轮失去部分(或者全部)抓地力,同时前轮尚保持抓地力(或者只失去小部分),此时只要前轮略微出现横向力(麦弗逊式前悬在使用中的缺点是,行驶在不平路面时,车轮容易自动转向,故驾驶者必须用力保持方向盘的方向),汽车就必然甩尾。此时的甩尾虽然不属于操纵失误导致,但也和对车辆的控制不够有关。
如果是不良车况,特别是车轮的角度差异过大,都极易发生甩尾。对这种车况不良导致的甩尾驾驶员除了注意控制车速尽量保持低速行驶外就再也无能为力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被动甩尾的出现跟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路面湿滑和凹凸程度、车辆的行驶速度、刹车时机与力度、方向盘转向角度、车轮角度大小、车重分配甚至与悬挂的设计等多个因素有关。
所以无论是什么车型,在雨天、雪地上(特别是单边有积水或者冰雪的路面)行车发生甩尾很平常,想不甩尾反而难些:一是行车速度越高越容易甩尾;二是打方向过快,也容易甩尾;三是重量后移越厉害,越容易甩尾;四是悬挂系统的防倾作用越弱,越容易甩尾。
以上分析是探讨如何安全行车的个人观点,欢迎各位车主提出不同见解,大家各抒己见共同提高。不涉及具体车型,也不涉及具体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