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花冠论坛 >  行摄西部之四——雁门关与白草口长城

发表于 2009-08-24 06:07    IP属地:未知

查看 34.1W | 回复 70
行摄西部之四——雁门关与白草口长城
    2009年8月3日是此次西行最艰苦的一天。
    8月2日傍晚,刚从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回到呼和浩特,当晚10点半就登上了前往大同的列车。列车于凌晨近4点到大同。随便找了个小旅社,胡乱窝了一下,昏昏沉沉睡去。9点左右,在大同火车站附近的短途汽车站登上了开往左云,右玉的班车。只有四十多分钟,五块钱。便到了云冈石窟。下午1点左右,离开大同,登上前往代县的班车。
   下午三点多到达208国道与大运高速公路交汇之处。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09-08-24 06:23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8-24 06:17    IP属地:未知

     班车司机叫我从这里下车,说穿过高速的隧洞,在步行十余里就可到雁门关了。沿着公路走,到雁门关时,路口有石碑指示,不会走错的。    背着摄影包,一路走来,倒也感觉风光无限。一段土长城,或左或右;沿着山势,忽高忽低,不断在我身边盘旋逶迤。只是山路荒凉,少人行走,只是间或一、二辆车疾驰掠过。耽心意外发生,也不敢掏出无敌兔,拍摄一、二。
   一个多小时后,公路下方出现一个小村庄,公路旁竖立一块巨大石碑《雁门关》赫然在目。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09-08-24 06:17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8-24 06:19    IP属地:未知

按地图,只需拐进一条支路即可。这路旁坡下的小村庄可能是“后腰铺村”。这里离“雁门关村”大约只有三、五里之遥了。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8-24 06:20    IP属地:未知

    巍巍恒山,沿代县北境逶迤绵延。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门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门山脊。 雁门关在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雁门山腰,是长城要口之一,扼守山西南北交通要冲。
   此处 东西峻峭,中路盘旋崎岖,附近峰峦错耸,异常险要,为历代戍守的战略要地。历史上雁门之险是汉击匈奴、唐防突厥、宋御契丹、明阻瓦剌的国防要塞。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8-24 06:21    IP属地:未知

    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曾亲临此地。他写道:“雁门重关,山峦在郢(yan音演),霞飞云举,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飞雁出于其间。”历史上,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三关”。    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吕氏春秋》)。。在古代有“得雁门而得中原,失雁门而失天下”之说。自唐宋之后,雁门关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有“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之说。由此入中原,便可:从云中,入雁门,下太原;进而逼北京、扼西安。诚乃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也。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8-24 06:23    IP属地:未知

    古时的雁门关曾经数次迁址更名:
    雁门关上古时称谓北陵,夏商周改为西陉关。西周时期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移其关口,在句注山一带设驻兵。故称其为句注塞,即位于现在的阳高县北的雁门的阳和口。
   东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 这是唐代散文作家李华所说的战国良将李牧的故事。
   史载,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牧用赵卒,大破林胡”。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人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他在雁门数年,“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人。“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09-08-24 06:24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8-24 06:25    IP属地:未知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当时的《舆图志》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记载。秦时在句注山一带设驻兵,雁门关又移至句注。秦前称雁门为“塞”,秦后始称其为“关”。   汉代的雁门,更是风云多变。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为此,公元前201年,刘邦亲率三十多万大军,抵达平城(山西大同),抗击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计诱入,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最后用重金财物贿赂了单于阏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脱。汉武帝时分,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一次,他出雁门,兵败被俘。在敌军两马之间的网兜里,他表面佯死躺下,心里却在等待机会。突然,他腾跃而起,将一胡兵推下马去,立即夺马取弓射杀敌兵数人。后策马南驰数十里,复收余军,杀退追兵,安全脱险。
    汉元帝时,有胆有识的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前簇后拥,浩浩荡荡,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唐代时将雁门关迁址到西雁门报忠山的铁裹门,改名为“西径关“。当时“胡”汉相争,群雄逐鹿,战事连绵。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据说,突厥进犯云州时,薛仁贵曾率兵出击。阵前,突厥人喝问:唐将是谁?唐兵答曰:薛仁贵。突厥人以为薛仁贵早死而不信。仁贵脱盔示面,突厥惊视失色,引兵而还。
    唐末五代,契丹(辽国)崛起于北方,危及内地。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09-08-24 06:25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8-24 06:28    IP属地:未知

   后晋石敬瑭向辽国自称“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从此,在山西北部,雁门山就成为了后晋和契丹的分界线,雁门关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相对峙的前沿阵地。当时又将雁门关分为东陉关、西陉关两部分。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著名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公元986年,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由于统帅潘美的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和挟嫌报复,使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
   其后杨六郎曾长期率兵驻守在这里,镇守三关之要冲。
   元明时期,雁门旧关废弃,新关又起,雁门战火渐趋平息。
   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将雁门关址北移数里,自监民工筑新关于现址。新关距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
   元时在此设立千户所,雁门关的关城被毁。
    时至清末,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辱国求存的慈禧太后等,狼狈出走。他们过居庸、宣化,经大同,又在雁门留下了逃跑的脚印。当时,正值秋天,气候酷热,慈禧、光绪和王公随从颠沛至此,饥渴难忍,曾在雁门关东门左侧纪念爱国战将李牧而立的靖边寺吃茶,但未敢久留,小憩后又匆匆出发了。傍晚,慈禧一行宿关南阳明堡贾宅。光绪帝面对贾宅“五世同堂”的门匾和堂内神龛上“一心念佛”的横幅,联想内忧外患的处境,在东家门板上写下了:“五世同堂真富贵,一心念佛见如来”的联句,借以抒发一个失意帝王向西方逃去的颓败情怀。这与李牧、杨业等抗战英雄恰成显照的对比。
   辛亥革命以后,雄关雁门除遭到军阀混战的破坏外,也受到了抗日烽火的洗礼。1937年9月,我党为了团结抗日,派周恩来、彭德怀和彭雪枫同志,前来雁门山的太和岭口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会晤。在太和岭的山洞里,周恩来同志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揭示了抗战必胜的历史趋势。还为阎锡山起草了一份第二战区作战计划和一份在沦陷区成立“战场动员委员会”的条例。同年10月18日,就在阎锡山弃关南撤以后,我八路军二二零师七一六团,挺进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一举摧毁敌人汽车四百余辆,赢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继而10月10日晚,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又在雁门关下袭击了日军阳明堡飞机场,炸毁敌机二十四架。这一曲抗战凯歌极大地鼓添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必胜信心。
   古往今来,此处记录着从春秋战国到近代抗日战争,在雁门关发生过1000多起大大小小的战争;即是一部雁门关当地的军事史;也堪称5000年以来,不可或缺的华夏国防篇章。
   雁门关分为东陉关、西陉关两地,合称雁门关。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8-24 06:29    IP属地:未知

“该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由三座石门组成,分别为东门、西门、小北门”。雁门关除关城之外,还有大石墙3道,小石墙25道,隘口18个,构成极为严密的防御体系。
    小北门的门额上刻有 “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各有一幅对联,上书“三关要冲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字样。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8-24 06:30    IP属地:未知

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地利”(即“地利”)二个大字。而东门的门额上则刻有 “天时”二个大字。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