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4-10-19 20:23 IP属地:未知
查看 16W | 回复 18
机油使用小常识
对爱车的保养,机油的更换是不可缺少的。在机油的更换中,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尽量不要将两个不同品牌的机油混合使用。即使其级别是一样的也不要。各种机油中的化学成分不同,混合后会产生化学反应,引起严重的后果。使用一种机油后换用另一种机油时要将发动机内部的机油尽量放干净,在油底壳中的机油放净后,先不拆卸机油滤芯,着车2至5秒后灭车,还会有一部分机油从发动机中顶出来,再放干净后拆机滤,换新油。
机油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油品氧化、污染等原因会使其自身品质下降,失去对发动机的保护作用。因为机油中所含的各种添加剂在不停地消耗,机油在使用中不停地混入汽缸中燃烧的气体而生成油泥、水分、酸性氧化物等,会使机油的使用性能不断下降。所以,不按时换油会显著地降低机油的抗磨性、抗腐蚀性。
换油周期是指每两次更换润滑油之间的行驶里程或时间,一般车辆使用说明书中多推荐为5000公里或7500公里,或以时间记,如6个月等。日本品牌的轿车间隔里程多为5000公里,德国大众汽车,包括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的轿车多为7500公里,通常使用优质机油可适当延长换油期,但由于换油周期受车况、路况、行驶强度和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可简单一概而论。比如,某国际汽车公司生产的紧凑型轿车,在欧洲的建议换油周期已经提高到30000公里,而其在中国生产的同类轿车,在考察了国内的环境、路况、燃油质量
等问题,还是要求7500公里的换油间隔。
具体操作中可参考以下指导意见:如果使用比车辆说明书中要求的质量级别高的机油,每提高一个级别增加15%换油里程。如果使用合成型机油,对于不同车辆,苛刻状况下,如频繁起停,在灰尘、砂石路段行驶,长途行驶跨越气候带等,需要缩短换油里程1/3。旧车由于使用年限已长,发动机的精密程度有所降低,但只要发动机的工作状态正常,使用环境较好,气温能达到-20℃以上,5000公里的换油周期完全可行。如果连续在多尘地区行驶,还是5000公里更换为好。如果在气温低于-20℃的地区行驶也应缩短换油周期。反之如果环境干净,空气清洁,则可以适当延长。
机油的配方:润滑油是由基础油和添加剂组成的。对于发动机油,基础油通常约占90%,剩下是添加剂。基础油质量对于润滑油性能至关重要,它提供了润滑油最基础的润滑,冷却,抗氧化,抗腐蚀等性能。但为了提高润滑油的性能,在润滑油中还包含了提高其综合性能的添加剂。发动机油的添加剂主要有:抗氧化添加剂,防锈添加剂,防腐蚀添加剂,抗泡添加剂,粘度指数改进剂,降凝剂,清洁添加剂,分散剂,抗磨损添加剂等。上述添加剂并不是多加就好,多项性能需要综合平衡。因此,润滑油才需要进行台架试验以通过其在发动机内的综合表现
来确定或评定配方的性能优劣。
因为含量占绝大部分,因此,基础油的性能对成品润滑油的性能至关重要。依据习惯,把通过物理蒸馏方法从石油中提炼出的基础油称为矿物油(部分非深度加氢基础油也应称为矿物油),合成油,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化学合成获得的基础油(其成份多数并不直接存在于石油中)。合成油与矿物油没有准确的定义,这是俗称的说法。API(美国石油协会)对基础油共分五类,通常对第三类和第四类基础油称为合成油。通常的合成油通常为:PAO类,XHVI类,酯类。此外VHVI类基础油性能介于合成油和矿物油之间,虽有人称其为合成油,但其性能(如粘温特性和抗氧化性等)较PAO,XHVI和酯类有较大差距。PAO和XHVI是最广泛用作发动机油的基础油,其中,XHVI是壳牌专利技术的合成型基础油,美孚的合成机油主要以PAO为原料,嘉实多的合成油多以酯类为基础油。XHVI与PAO性能相近,但酯类发动机润滑油在抗氧化性上性能与前两种有一定差距。
机油的温度范围应按厂商推存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