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34.7w+ 浏览
66 评论
2025-06-20 08:52:55
IP属地:广东
12025-06-20 08:52IP属地:广东
2025年2月13日,我第二次踏上映秀的土地,距离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19年零1日,这条路我曾于2012年来过一次,像翻开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沉淀着不同的记忆与震撼。
从成都驱车向映秀进发,快到映秀,沿途山体仍可见地震滑坡的痕迹,但新建的柏油路平整宽阔,导航显示“漩口中学遗址”仅距停车点两分钟步行路程,却仿佛穿越了时空——2012年第一次来时,这里刚完成初步清理,断壁残垣间杂草丛生,如今耳边似乎仍回响着音频重现的轰鸣声,斑驳的墙体裂缝如大地的伤疤,无声诉说着那场灾难的惨烈。
2012年首次造访时,我跟随四川卡友2010科来的,彼时映秀刚完成灾后重建初期阶段,废墟中零星可见临时板房,但漩口中学的断梁残柱已立起警示牌,成为最早的纪念标识,2025年重返,更震撼于遗址的完整保存,倾斜的教学楼未被修复,裂缝中顽强生长的野草,与远处新建的“博爱新村”豆花店、茶祥子制茶坊形成鲜明对比,当地居民告诉我,党和政府始终将遗址保护视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拒绝商业开发,让历史的伤痕成为永恒的警示。
在遗址广场,我注意到一组照片墙:2018年习 大 大在此献花时,曾亲手磨豆花并与店主杨云刚拉家常的场景被定格,这让我想起杨老板的话:“取名‘博爱’,就是要铭记这份恩情,不远处,青少年宫的玻璃幕墙下,讲解员正讲述灾区青少年在社会关爱下“向阳生长”的故事,一位学生在笔记本上写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这些细节让我意识到,遗址不仅是灾难的见证,更是精神传承的载体。
返程时,我特意绕道映秀新镇,2018年习 大 大考察时的“东莞大道”已焕然一新,游客在文化产业园区体验非遗项目,制茶坊带动170多户增收,但当我回头望向漩口中学遗址,倾斜的楼体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这或许正是映秀的智慧:用重建证明生命的韧性,用遗址守护历史的温度,正如当地干部所言:保护遗址不是为了沉溺伤痛,而是让‘抗震救灾精神’烛照未来。
19年光阴荏苒,映秀的山河已重焕生机,但震中遗址的伤痕永远提醒我们:灾难可以摧毁家园,却摧毁不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正如习 大 大所嘱托的,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众志成城”的力量,激励着后来者在复兴之路上砥砺前行。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映秀震中遗址游记    时光镌刻的伤痕与重生
广东降价车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