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5-08-02 22:59 IP属地:未知
法国歌手的“香颂”年代
Chanson本来是“歌”的意思,直译就是“法国流行歌曲”,可是偏偏译出一个“香颂”来,甚至还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流派
文/胡续冬
现在的“香颂”虽是法国流行歌曲的代名词,但它的历史渊源却远非“流行歌曲”四个字所能道尽。“香颂”的雏形源自12世纪法国游吟诗人们的弹唱,这种弹唱有点类似18世纪南美洲高乔人的游吟诗人弹唱“巴雅塔”,但它比“巴雅塔”要早得多,内容也以吟唱欢愉的骑士爱情为主。当时游吟诗人的弹唱如此流行,甚至有“狮心王”之称的查理一世也是一位弹唱高手,坊间还流传着查理一世被德国的亨利六世秘密囚禁以后,仆人们循着歌声的传播路线找到他关押地址的神奇故事。
后来,“香颂”一词被用来指称与宗教歌曲相对的世俗艺术歌曲,福雷、德彪西都曾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从1900年,也就是法国所谓的“美好时代”开始,“香颂”呈现出清晰的当代特征:一是曲式由叙事部分的乐段与乐曲的反复部分架构而成,二是歌词一定要体现“香颂”由游吟诗人们传承下来的诗歌血统,三是乐曲的风格极尽开放,随着时间的推移,爵士乐、拉丁音乐、布鲁斯、摇滚、流行乐、电子音乐的成分或多或少渗入到了“香颂”之中。尤其第三个特征,它使得“香颂”的生命力不断得到强化,成为抵挡北美唱片工业的一个强有力的民族音乐形式。
让我们比较一下“香颂”和邻国葡萄牙的“法多”(fado)的不同。二者都是与诗歌关系密切的民族音乐精粹,在20世纪,“香颂”有科克托、普莱维尔、博纳富瓦等顶级诗人参与制作,“法多”也有佩所阿、萨拉马戈等国师级的诗人书写的歌词;但“香颂”很早就摆脱掉了以手风琴伴奏为基础的本源形式,曲风不停地更新换代;“法多”则一直拘泥于古老的卡瓦基诺琴伴奏的曲风,无法拓展其表现力。当然,简单地说,“香颂”源于快乐,“法多”源于悲恸--快乐总会随风远播。
如今,“香颂”已经成了世界性的“哈法风潮”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膜拜符号,伊迪斯·比雅芙、伊夫·蒙当、赛尔伊·甘斯堡、约埃·达森、伊莱娜·霍勒、派翠西亚·凯斯这一连串“香颂”歌手的名字,“哈法一族”如数家珍,《玫瑰人生》、《枯叶》、《巴黎的天空下》等“香颂经典”更是小资酒吧必备的曲目,连一贯以本土娱乐性著称的冯小刚都忍不住在《天下无贼》里用了一段《玫瑰人生》“哈法”一把 不过,那个版本的《玫瑰人生》是以演绎“波萨诺瓦”著称的日裔巴西女歌手小野丽莎翻唱的,远没有伊迪斯·比雅芙的原版震撼人心。
即将来华在人民大会堂演出的派翠西亚·凯斯,在其宣传广告上,被称之为“伊迪斯·比雅芙再世”。比雅芙(Piaf)在法语里是“小麻雀”的意思,这是说她身材的娇小可人,而她的经历也像是一只从最肮脏的垃圾堆里跳出来歌唱的小麻雀。这只“小麻雀”是一个意大利杂耍艺人和一个法国兼职妓女胡乱结合以后由两个警察在街边接生下来的弃儿,从小她就在黑漆漆的街道拐角卖唱,成名以后依旧为烟酒、毒品和无休止的绯闻所折磨,最后郁郁而终,而她的歌声却被认为是“法兰西的灵魂之声”,象征着法国自由而灵动的民族性。
而派翠西亚·凯斯,却是一位无忧无虑的德法混血“香颂歌后”,一路阳光地成长着,她没有在漆黑的街角给陌生人以慰藉的经历,她曾在一次访谈中天真无邪地说:“我最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站在巨大的舞台上,零距离接触成千上万的观众,这感觉像是在家中”。凯斯成为了法国现代“香颂”的代表,在模式化脸谱化中优雅地歌唱,却逐渐失去了自我的个性魅力。
歌曲名称:
天下无贼 玫魂人生 小野丽莎
文件地址:
*****
[wmv]*****/mv1/mv/xiaoyelisha_meiguirenshen.mp3[/wmv]
[ Last edited by 阿黛尔 on 05-08-03 at 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