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新疆论坛 >  2006自驾游西藏攻略____早作准备

发表于 2005-11-05 12:18    IP属地:未知

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农区、牧区因劳动特点的差异而有所区别:
[农区]
男子穿一种大领开右襟的氆氇长袍。穿时将衣服顶在头上,腰系一条带子,垂下去的部分使其略过膝盖,伸出头后,腰部就自然形成一个囊袋,可以放进随身带的物品。脚穿皮靴或“松巴鞋”,赤脚的也有。过去的俗人男子都留发辫,有时为了便于操作,就把辫子盘在头上。一般都穿两耳,左耳带一个大耳环,藏语叫“纳龙”。
喇嘛则一律穿紫红的裙子,长齐脚面;上身穿一件背心,外披一张有身长两倍半的紫红色的披单,称为“袈裟”;脚穿特制的喇嘛靴,普通喇嘛打赤脚的也不少;按规定应戴的帽子,多半在念经时才戴,平时出寺庙一般不戴帽;僧官和活佛有规定的帽子,出门则要戴上。喇嘛和尼姑的服装有等级界线,无论式样、颜色或质量,均要根据地位决定,地位较高的,他(她)们的坎肩上均镶有缎子,长裙和披单则为毛料,鞋上也镶有一块缎子表示其地位。
农区和城镇的妇女,冬季穿长袖长袍,夏天穿无袖长袍,内着各种颜色和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有彩色横条的“邦垫”(围裙),但姑娘一般不准系。由于西藏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不同,服装的样式也有差别,如工布、昌都、山南、日喀则和拉萨等地,有明显的地区特色。装饰方面,地区特色更为明显。一般说来,少女时梳一条发辫,成年后分成两条,另在头顶分出一小撮以供挂“巴珠”。“巴珠”是一种三角形的头饰,普通以布扎成一个三角形的架子,上面缀以珊瑚、松耳石,胸前照例戴一个“嘎乌”(佛盒)。两耳前面挂一双鱼形饰物(耳挂)。
[牧区]
西藏牧民大都生活在辽阔无垠的藏北草原,那里海拔高,风沙大,气候酷寒,他们的服装首先以挡风御寒为目的,当然也注重实用和美观,藏北草原盛产的羊皮是制作服装的主要材料。藏北牧人平日都穿宽大、厚重的羊皮袍,坦露右臂,亮出古铜色的胸膛。袍子大都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用15厘米左右的黑平绒镶边。白天穿在身上,晚上可当被盖。他们爱蓄长发,掺入红色丝线编成发辫盘于头上,颇为壮观,故称“英雄发”。夏日戴红缨毡帽,这种帽子非常古老,很多壁画里的山神都戴这种帽子。冬日戴毛绒或狐狸皮帽。在吐蕃时期,甚至以后的一些年代,狐皮是作为怯弱的象征,对临阵逃脱的胆小鬼才强迫其披戴狐尾以示羞辱,吐蕃和帕竹法律中都有“懦夫狐狸律”的条文。但近代牧区甚至城镇和农村盛行戴狐狸皮帽,讲究头脚齐全并用绸段帮衬。牧人在节日或盛大庆典上多穿羊羔皮袍,用毛料或缎子做面料,领口、袖口和下摆镶水獭皮或豹皮。他们腰系制作精美的火镰石盒、子弹盒、鼻烟盒等,胸前或右侧挂座钟形的护身符。牧区男子还离不开腰刀、短刀和火枪。这些过去是防身的法宝,现在逐渐成为一种装饰或财富的显示。牧区妇女平日也穿羊皮袍,领口、袖口和下摆先用黑平绒镶边,再以红、蓝、绿三色平绒条作装饰。
[贵族]
不少贵族穿的是绫罗绸缎及水獭、猞猁、狐皮和一些进口的毛绒哔叽。官员服式还有严格的等级界限,服装的样式或颜色,均按品级决定。据统计,光是官员的帽子,就有许多种。坐垫、马具等,也有严格区别。贵妇人的穿戴,更为讲究。一般按其丈夫的品级而定。如她们戴的“巴珠”。有两种:一是珍珠“巴珠”,另一种是珊瑚“巴珠”。珍珠“巴珠”只有四品以上官员家中的妇人们才能配戴,一般官员家中的贵妇只能戴珊瑚“巴珠”。在允许范围以内,每逢过节、庆典、宴客之日,贵妇们总要尽量在自己身上堆满各种珍珠、钻石、翡翠等各种金银珠宝,有些贵妇人的一套装饰品价值数万元,以显其阔绰豪华,但它不知要花费多少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血汗。
拉萨贵族服饰可以追溯到1300年前的吐蕃时期。据记载,藏王松赞干布迁都逻娑之初,他和他的大臣仍然以毡和毛皮挡风御寒,脸涂赭色面膏。唐贞观十五年(641),赞普迎娶大唐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将诸种花缎、锦、绫罗与诸色衣料2万余匹,分别馈赠吐蕃王臣贵族使他们的服饰变得丰富多彩。17世纪中叶,甘丹颇章政权建立,拉萨再次成为西藏地区的首府。当时贵族官员衣着比较混乱,各级官吏随意穿着藏式、蒙式、汉式服装,有的人还穿起不伦不类的袍服。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责成第司·洛桑图道收集西藏古代王臣的各种服饰,特别是吐蕃时期的服饰和帕竹时期的服饰,重新制定了一整套贵族官员的礼服。其中传袭最久的是宝饰装和王子装。宝饰装为布达拉宫藏历新年宴会上典礼官的穿着,主要服装是莲纹双袖缎袍,水獭皮镶边;头发用辫子掺丝或编成假辫,上戴尖形帽,右耳戴松耳石,左耳垂长耳坠,右侧从头发上垂下一根松耳石宝串,要随时托于手中;胸配两拳大小的金佛盒,并挂巨大的珊瑚项链,还有鸡蛋大小的琥珀珠串垂至腹部;腰插宝饰配刀,脚蹬彩靴等等。王子装也是隆重典礼上的穿着,下穿黑氆氇或哔叽面料的多褶裤,配上彩缎或金丝缎制成的长袖上衣、彩缎披单,头戴头巾或黄色碗形毡帽,腰配荷包、飘带、碗套、纯金笔筒,穿单底皮靴等等。从18世纪前半期开始,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理日臻完善,规定西藏地方政府的重要官员必须经过中央任命,并赐给相应的花翎顶戴和符合品级的服饰。据记载,第一位获花翎顶戴的是著名贵族仁·朗杰次丹,颁赐一品本色珊瑚顶子并赏戴花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他的嗣子多仁班智达剿平三岩匪患后,乾隆皇帝赏赐其红宝石顶子和孔雀花翎。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地方政府贵族官员服饰,大都以袍服的颜色、花纹、发髻上的顶戴来区别级别高低。例如三品噶伦穿黄色彩云腾龙缎子袍服,发髻簪红宝石或珊瑚顶饰,代本、孜本等四品官员穿黄蓝四相(山、水、云、龙)缎子袍服,发髻簪松耳石。小四品穿紫红缎袍,五品穿紫色或棕色缎袍,七品只能穿紫红呢袍。四品以上的蹬红云绣靴,五品以下穿蓝云绣靴。冬日戴“哇格”皮帽,夏天戴“江达”凉帽,左耳戴宝石耳坠,右耳簪松耳石一枚,腰系汉刀碗套。
[工布服装]
与卫藏服装有较大不同,男子不穿“曲巴”,而穿一种无袖套袍,藏语称“谷秀”。上方开一圆洞,脑袋从这里伸出,腰间紧系腰带,两手从左右伸展。“谷秀”多用黑、棕色氆氇缝制,也有用羊皮、兽皮缝制的。有一种名叫“甲果纳”的喜马拉雅山牛,其皮毛带着火红的颜色,是缝制“谷秀”的上品。此外,熊皮、狼皮、猴皮也常被采用。工布男人戴的帽子有点像士兵的“船形帽”,它用氆氇缝制,帽檐镶有锦缎。工布男子节日的穿着也是很讲究的,“谷秀”用银色缎子滚边,领口、腰身镶上金丝缎图案。脚蹬皮底氆氇帮的“嘎罗”靴,色彩鲜艳。腰系银片装饰的腰带,前面斜插腰刀,左侧插箭,右侧挂弓,既是砍柴、狩猎的需要,也是一种表现男子孔武有力的配饰。工布女子也穿“谷秀”,下摆拖到脚边,“谷秀”边上往往镶金丝花边,或者镶上一寸左右宽的水獭皮或猴子皮。她们的帽子也形似船形帽,不过帽沿剪成燕尾形,既美观又别具一格。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5-11-05 12:18    IP属地:未知

细说磕长头
磕长头——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的一促虔诚的拜佛仪式。
在各地前往拉萨的大道上,人们不时见到信徒们从遥远的故乡伊始,手佩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沿首道路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磕,或积月、或积年而至拉萨朝佛,相识的人们三五成队,在共同信念支配下,虔诚地移步而行。久远的过去,朝佛的信徒双手空空,衣粮不备,沿路乞讨;当今一般的是有一信徒专司衣粮,主管磕长头信徒的衣食住等方面的后勤,为同伴提供方便,并且此人不得更换他人磕长头。而磕长头的信徒则一丝苟,绝不想用偷懒的办法来减轻劳累,遇有交错车辆或因故暂停磕头,划线或积石为志,就这样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靠坚强的信念,步步趋向圣城拉萨。
磕头时信徒们尊循这样的程度: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念念有词,多为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是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宝言”,一边双手合什,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什,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复前,该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
还有一种为原地磕长头,于殿堂之内或外围,教徒们与信徒们身前铺一毡或毯,原地不断磕长头,只是不行步,余者与行进中的磕长头一样,或还愿或祈求保佑,赐福免灾因不同心理意愿,而犹人无入人之境,教徒们认为在修行中,一个人至少要磕一万次,叩头时赤脚,这样才表示虔诚。
还有一种是围绕着寺庙,依顺时针方向自寺院正门开始,而向寺庙侧向行进磕头,亦是三步一磕,绕寺而行,或侧向寺庙,向前叩进,亦为三步一磕,仪式中诵唱佛经,以六字真言为多。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5-11-05 12:19    IP属地:未知

门巴族婚俗
西藏地区居住着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还有僜人。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同的民族用勤劳勇敢智慧,创造了自己的民俗文化。但是——在西藏这块奇特的地方,似乎每一种文化都离不开神祀的参与。在这里,仅介绍居住在西藏的少数民族之一——门巴族的婚俗以飨已婚和未婚的青年男女!!
[西藏门巴族婚礼]
在西藏东南部,有一片叫做门隅的地方。门隅地处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气候温和,树木葱笼,流泉飞瀑,江湖密布,终年鸟语花香,四季如春。在这块神奇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我国少数民族一员——门巴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智慧的门巴族人民,以其民族的聪明睿智创造了灿烂独特的民族文化。  
[婚礼“三道酒”—— 门巴族婚礼]
当婚期确定后,男家便酿酒做饼,杀猪宰牛,紧张地做婚礼的各种准备;
结婚之日,男家早早就派出迎亲人,能说会道的“噶尔东”(媒人),迎接新娘的“巴萨”(意为伴郎,由一未婚男青年充任)和“朗朗”(伴娘,由一同新娘年龄相当的女青年充当),还有2名男家的亲戚,他俩一人迎请新娘的舅舅,一人迎请女方的其他客人。按门巴族的习俗,新郎是不亲自来迎亲的。他们一行人到了女方家,一一向新娘父母及亲戚献哈达,敬酒,道吉祥,然后催促新娘启程。
是日,新娘梳妆打扮,头扎五色彩辫,戴上巴尔嘎帽(门巴人所戴的用红黑氆氇相间制作的缺边小帽),身着红氆氇袍,腰系白围裙,胸前佩戴“考乌”(吉祥护身盒)、珍珠、松石等饰品,背上披一张小牛皮(这是门隅门巴族妇女特有的装束),显得十分端庄美丽。迎亲时,男方不仅派出了专人,还要在迎亲途中摆三次酒迎接新娘及女方客人,这便是颇具特色的“功羌松”——“三道迎接酒”。
为什么男家要如此周到接待女方家客人?原来,门巴族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婚礼期间,女家客人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常常借故滋事,挑剔男家,一旦有机可乘,就制造事端,搅乱婚礼,直到男家赔礼道歉,敬钱献物,方才罢手甘休。因而婚礼期间,男家必须小心侍候,才能平安无事。 “三道酒”,是婚礼过程的第一关,能否顺利通过,经受住女家的刁难,直接关系到整个婚礼的成败。敬酒人是经过挑选的能言善辨、精明能干之人,他们分3至4人一组在途中恭迎客人。
第一道酒摆设在新娘家的村口,当迎亲队伍过来时,早已恭候在路旁的敬酒人赶忙迎上前去,笑容可掬地问候:“尊贵的客人,一路辛苦”!说着,便献上一碗甘甜的米酒。酒碗边抹有三块象征吉祥的酥油,酒壶上拴有洁白的哈达,可谓话语动听,美酒醇香,接待热情,是无可挑剔的。可是女方客人却置之不理,黑沉着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不肯接酒。这时,有经验的敬酒人不慌不忙,脸上挂满笑容,夸赞新娘的美丽和客人的富足与美德,另一人则唱起了优美的萨玛酒歌,捧酒献给客人。盛情之下,女方客人无话可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高兴地喝了所敬的酒,这一道便顺利通过。
第二道酒是在半途摆设,由另一批专门选定的人恭迎敬献;
第三道酒在新郎家的村边敬。若“三道酒”都顺利通过,婚礼成功在望。
 
*三道酒至此过关,接下来就是新娘换衣*
[“换衣”习俗]
新娘一行人到达新郎家时,等候在门边的几位姑娘将新娘和客人迎进新屋,入座后,酒女们立刻献酒,边敬酒边唱悠扬的萨玛酒歌。待新娘喝完一碗洗尘酒后,“伴娘”便带新娘入室,帮助新娘把从娘家穿戴来的衣服首饰全部脱去,从内衣到首饰里里外外换上婆家的一套东西。换衣可谓是干净彻底,大有使新娘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意味。
新娘换好衣服后重新入座,这时一直没露面的新郎才出场同新娘坐在一起,喝“东羌”(交杯酒)。媒人向一对新人敬酒祝福,人们唱起了《吉祥歌》:
“蓝蓝天空彩云飘荡,吉祥啊,灿烂的霞光;巍巍雪山银辉闪烁,吉祥啊,雄狮在欢唱,美丽山村喜气洋洋,吉祥啊,俊俏的新娘;酒烈情浓,歌舞飞扬,吉祥啊吉祥。 ”
新娘舅舅的“权威” 在婚礼期间,女方客人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而以新娘舅舅为甚。新娘的舅舅是婚礼上最尊贵的客人,是娘家人的代言人。在迎亲时,男家要派专人迎接;入座后,其又四处寻隙滋事,百般挑剔,“无理取闹”。当喜庆的婚礼正在欢声笑语中进行时,新娘舅舅却挥舞着拳头,厉声向男家发难了:“你们看,这是什么酒,不甜,苦得很!难道是我家女儿心不好,才给我们这种酒喝!你看这肉切成什么样子,厚薄不匀,莫非是我家女儿长得不正才给我们这种肉!酒女连个笑脸都没有,为什么这样怠慢我们!”不管男家招待的多么周到,他也要鸡蛋里挑骨头,胡搅蛮缠,大闹婚礼。他发难时,不时将拳头捶击桌面,显得异常愤怒,其他客人则在一旁帮腔,有时甚至将酒泼向敬酒人,揿翻酒碗杯盘。面对娘家人的发难,男家要马上敬献哈达,重设好酒,赔礼道歉,想方设法使娘家人消气,特别是讨好新娘的舅舅。如果新娘舅舅不接酒,把酒碗打翻在地,使闹婚进一步升级,最后由媒人出面调解,男家又殷勤敬酒,舅舅才面露笑容,喝了酒,事情才平息。
娘家闹“婚变” 婚礼期间,戏剧性的场面不断出现。在女方发难时,如果男家处理不当,便会演出一场“婚变”的闹剧,而一般人家都会顺利过去这一关的。婚礼进行到第3天,女方客人要回家了,这时新娘的父母、舅舅以及亲戚要同新娘告别。他们劝慰新娘不要难过,好好在婆家过日子,孝敬公婆。最后同新娘话别的是母亲。她在开导完女儿后,厉声训导女婿:“你听着,你要好好待她,不能现在把她看作仙女,以后把她当作魔鬼,我们不依”!。新娘眼看亲人都要走了,只留下他孤身一人在婆家,痛哭不已。这时,戏剧性的场面又一次出现:只见新娘的母亲突然拉着新娘,边往外走边说道:“女儿呀,回去吧”,女家客人蜂涌而上,簇拥着新娘出门,他们打着呼哨,扬长而去,演出了一场“婚变”的闹剧。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婚变,一下把男家搞懵了,等反应过来,便急忙追上去抢夺,互不相让,乱成一团。最后,还得媒人出面调解,由男家再一次向女家赔礼敬酒,保证今后要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待新娘,女家客人才放手,任男家又把新娘拉回去,新娘虽然竭力反抗不回夫家,但男家人多势众,反抗是徒劳的,最后被“拖”进屋去,引来一阵阵欢声笑语。
整个婚礼,高潮迭起,风趣多姿,令人目不暇接。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5-11-05 12:20    IP属地:未知

珞巴族禁忌
珞巴族信仰古老的原始宗教,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万物有灵,灵魂不死,众多的神灵和鬼灵统称“吾勇”,遍布每个角落,无所不在。世上万物都受“吾勇”管辖。人们得罪了它,会遭灾难和不幸。“吾勇”给人们的思维、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因而对之十分崇拜和恐惧。崇拜具有多种形式,其中诸多的禁忌是它的主要活动。忌讳严重约束着人们的一切活动。
珞巴村村有神石,不得手摸、搬动、坐其上边;村村有神树,不得砍伐。每年集体绕神石、神树转三圈和杀鸡、投放饭菜、酒祭祀。多数部落的人崇拜突兀的巨石和怪树,认为它是石神、树神栖息地,每逢过年、春播和秋收要进行三次祭祀活动,每次以猎鸡供奉。村人视这些石、树为洪水猛兽,恐惧万分。
阉猪时,主人在门口栽鲜树枝,三天内禁止生人入内,期间不外借东西,不准拿皮、毛之类的东西从灶前走过。阉猪人三天内不准靠近灶台、木柴和灶具,不得说“死”、“无”字。
人分娩、牛猪狗生崽、人患病、狩猎进出门前均插忌讳树,三天内禁止生人入内;外村亲朋前来,要在门口征得主人同意后,连说三声“鬼怪不要入内”,由主人陪同客人进屋。没有征得主人同意而入内,被视为带来了鬼怪和对主人不尊重,会被驱赶甚至引起械斗。
猎狗为珞巴族狩猎立下了汗马功劳,珞巴人视狗如子。珞巴人家家都养猎狗十多条,不咬人,不狂叫,对人十分亲善,对兽十分凶猛。客人不得打狗、骂狗,否则,有被驱逐之险。
修房时,主人会高喊三声:“人畜健康,无病无恙,代代健康,粮食满仓”。之后将混合粮撒向天空,做得十分认真,千万不能讥笑。
猪被看作牲畜的首领,是频繁祭祀的主要牲畜,因之,受到宠爱,猪糟里严禁大小便。
把动物神化并加以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普遍现象。动物是人们赖以自下而上的主要对象,但有些人与人们处于对立状态。人们对毒蛇猛兽的祭祀与禁忌就更加频繁。有些部落蛇和虎是图腾,严禁伤害。被毒蛇咬伤,不分远近亲疏,都主动停止劳动1天,并禁止到有藤科植物生长的地方,禁吃藤科状的苹果和辛辣食物及部分肉食等。
农业生产上禁忌更多,从刀耕火种开始到秋收要集体进行5次祭祀,个体进行3次祭仪,祭祀之日禁止劳动,违者遭首领鞭打。
珞巴族是个不上锁的民族,以偷盗和说假话为世上最丑之事,最可恨之事,若出现这类事情,一是教育;二是偿还;三是驱赶;对惯犯则以杀之为戒。
梦也有许多禁讳:梦见杀牛、宰猪、太阳下山、娶媳妇、掉入水中、摔下悬崖、被蛇咬、鼠咬衣、牛抵架等等,预兆家要死人,发生祸灾,第二天不出门。梦见藤蔓物,十天里谨慎小心,生怕发生纠纷。相反,梦见死人却是吉兆。
珞巴族也有记属相的习惯,十二生肖代表十二年。鼠和马,狗和龙,猪和蛇,鸡和兔,猴和虎,牛和羊是相克的,不能婚配。
[珞巴族葬俗]
珞巴族家庭特别重视为死者治丧,力图以此慰藉亡灵,并表达对其哀悼怀念之情。珞巴族多采用土葬和树葬,礼俗相当复杂,禁忌繁多,以示尽了孝道。
珞巴族多数实行土葬,因土里有金,故亦称金葬。挖长方形墓坑,用石砸实,不留足迹,放入死者生前铺垫的藤席和方块木枕。
病人去世后,通常由背尸人来料理。将死者头朝外,以示他已经“走”了。人死后,忌说死字,一般称“走了”、“老了”、“去世了”,或称“没有了”。在给去世者洗澡时,洗澡水中一般用艾叶和桂树叶,从头往下洗。寿衣不用皮毛和绸缎,怕来生变为兽类。衣裤的件数,忌单喜双,多是2件上衣,4条裤裙,都要以棉布为主。入墓时,要解开死者身上的绳带,拉直其身体置于坑内,头朝西,陪葬品全是他生前所用过的东西,如弓箭、装饰品、用具等。墓地周围架木篱笆,上盖草棚,并将猎人猎获的兽角等置于棚内,每天早晚各送一次饭酒,一般送7天,也有送一个月的。每晚烧堆篝火。
树葬即时称天葬。尸体处理和土葬相同,不能裸露皮肉。将胎儿状的尸体置于他曾经用过的藤筐里,根据死者遗愿悬于村头的树杈上。上搭草棚,遮雨防晒。珞巴人讲,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有精灵的,人虽死了,尸体腐烂了,变成了虫子,但灵魂却去了“极乐世界”,变成了另一种有精灵的东西,比如悬葬,使他们早投生,快投生,变为富人和好人。
几种葬法的背尸人一般由亲属充当。父母死由儿子料理背送,妻死夫送,如果家无合适的人则由亲朋背送,或请人或按死者弥留时指定的人背尸。送尸人与死者属相相同、相克和年龄相同的人不准背尸,如无他人,必须由以上人员背尸,那么,只好将背尸者的右脸抹白、左脸涂黑,挂上女人的项链,右边裤腿卷到大腿外,左腿不卷,才准背尸。发丧要请人杀鸡打卦、选择吉日。下葬那天,全村停止劳动一天,前来送葬、劝慰。背尸的方式是背靠背,背尸人手持一把刺条,边走边扑打,以免鬼怪跟随。
葬后一个月,嫁出的女儿和分家的儿子及亲戚携带酒、肉和鸡到死者家里慰藉。一年后,死者离家的子女赶一头牛,死者家中出2头牛,村里每户携带白酒、甜酒各一葫芦,村人共饮共食。牛角送到坟头上,以示哀悼。
父母长辈死后,子女一年内不戴耳环和其他装饰品,不能结婚,妻子一年内不能剪发,额前系一条红线,头上不准插花,也不能改嫁。
背尸人返回后,主人在门口烧一堆火,一把树枝蘸上一些玉米粉和白酒,在火上烤一会儿,在背尸人身上扑打三次,接着背尸人洗脸、洗手,进屋后只准坐在死者的睡处,手不得抚摸极受宠爱的灶脚石,因它是灶神的化身,晚上只准睡在死者的睡处。三天内不得讲“少”、“无”、“死”话语。第三天背尸人可以和家人一样自由活动了。背尸人背尸后的第三天和第10天要下河洗澡,第15天后方能上山狩猎。在一年以内背尸人不能吃土豆、豌豆、核桃、桃、萝卜和牲畜的蹄子。吃饭时,背尸人要先祷告,请死者的灵魂进膳。在一年之内,背尸人不能走大路,要走小道,路遇行人要让路回避,不能笑,不能看别人的脸。总之人们对背尸人是忌讳的,认为低贱,不吉利,有阴鬼附身。因此,处处躲避、嫌弃他,冷眼待之。所以,一般人是不愿背尸的。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5-11-05 12:20    IP属地:未知

六字真言
汉字音译为唵(an)、嘛(ma)、呢(ni)、叭(ba)咪(mei)吽(hong)。是藏传佛教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语,密宗认为这是秘密莲花部的根本真言,也即莲花部观世音的真实言教,故称六字真言。
多用梵文或藏文字母(蒙古地区庙宇还有用八思巴字)书写、描画、雕刻在建筑物檐枋、天花板、门框、大小宗教器具、山岩、石板上。
仅从字面上解释,不过是“如意宝啊,莲花哟!”一句感叹语句,是一句未念完的佛经,或是仅表现出赞美观世音、憧憬幸福的心情。
“唵”表示“佛部心”,念此字时要身、口、意与佛成为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二字,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又叫嘛呢宝。据说此宝隐藏在海龙王的脑袋里,有了此宝,各种宝贝都会来聚会,故又叫“聚宝”。“叭、吽”二字,梵文意是“莲花”,表示“莲花部心”,比喻佛法像法像莲花一样纯洁。“咪”表示“金刚部心”,是祈愿成就的意思,即,必须依靠佛的力量才成达到“正觉”成就一切、普度众生、最后成佛的境界。藏传佛教将这六字视为一切根源,循环往复念诵,即能消灾积德、功德圆满。
在广大藏区,六字真言随处可见,充分表现现藏族人民对幸福的憧憬,对佛的虔诚和他们美好善良的心地。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5-11-05 12:23    IP属地:未知

西藏行政区划示意图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5-11-05 12:24    IP属地:未知

西藏旅游交通图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5-11-05 12:25    IP属地:未知

西藏地形示意图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5-11-05 12:30    IP属地:未知

新疆入西藏路线---青藏公路
青藏公路(西宁-格尔木-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之一。

            
    公路青海西宁至格尔木段,翻越日月山、橡皮山、旺尕秀山、脱土山等高山,跨越大水河、香日德河、盖克光河、巴西河、青水河、洪水河等河流,计长782公里。
    从青海省第二大城市格尔木市出发,翻越四座大山--昆仑山(4700米)、风火山(4800米)、唐古拉山(垭口海拔5150米)和念青唐古拉山;跨过三条大河,通天河、沱沱河和楚玛尔河,平均海拔4500米,其中西藏境内544公里。穿过藏北羌塘草原,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与川藏公路汇合。
    青藏公路全长1160公里,为国家二级公路干线,路基宽10米,坡度小于7%,最大行车速度为60公里/小时。
    青藏公路是世界上首例在高寒冻土区全部铺设黑色等级路面的公路,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担负着80%的进藏物资的运输。
    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行径在青藏线上,那莽莽逶迤的昆仑,浩瀚无边的草原,会使您訇然震撼,心旌摇荡,一种自然升腾而又超越自我的感受,必将伴随着您的旅途悠久而长远。
    虽然海拔高,但高原面系古老的湖盆地貌类型,起伏平缓,适用于各种车辆。
                            交通指南
    由青海入藏,可先乘车从西宁到格尔木。格尔木距拉萨约1100公里,车程约24小时。多数入藏的车辆都由格尔木启程,每天青海柴达木运输公司和西藏客运公司均有数班客车(国产车、进口豪华车和卧铺车)发往拉萨。西藏驻格尔木运输站也有许多前往拉萨的货车,可由此搭乘便车,价格与司机面议。
    兰州至拉萨开通旅游专线(国产豪华卧铺车),专车途径塔尔寺、日月山、青海湖、格尔木盐湖、唐古拉山口、格拉丹东、沱沱河、那曲及当雄草原、纳木错、羊八井等景区景点。
                             注意事项
   五道梁和唐古拉山口路段海拔较高且气候严寒多雨雪,
   应备足防寒衣物,并随身携带预防及治疗高原反应的药物,如红景天等。如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没有十足把握,最好准备氧气以防不测。
   途径唐古拉山口时如下车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沿途多在车上度过,应准备干粮和饮用水。
                              食宿
    沿途各地有运输站食堂和街头餐馆可用餐,但饭菜味道不佳。住宿条件较差,最好自备睡袋。
                          青藏公路沿线里程表
    甘孜-(103)--倒淌河-(196)--茶卡-(484)--格尔木-(269)--五道梁-(150)--沱沱河沿-(91)--雁石坪-(100)--唐古拉山口-(89)--安多-(138)--那曲-(164)--当雄-(75)--羊八井-(78)--拉萨
    青藏公路(109国道西宁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西宁市,南至西藏拉萨市,1954年12月25日与川(康)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青藏公路西藏境内528公里,青海格尔木至拉萨段1140公里由西藏管养。青藏公路翻越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和美丽的藏北草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1985年经国家投资7.6亿元理行改建,实现沥青路面,成为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多年冻土区里程最长的沥青路面。1991年开始投资14亿多元对542.6公里多年冻土区病害路段进行一、二期整治,路况有明显提高,基本达到二级公路标准。
  青藏公路是西藏与祖国内地联系的重要通道,承担着西藏85%以上进藏物资和90%以上出藏物资运输任务,在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西藏的“生命线”。

新藏公路
   新藏公路(国道21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至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全长2300公里。始建于1955年6月,它翻越昆仑山,冈底斯山等十个雪山大坂(垭口),最高海拔5433米。沿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南下,穿越茫茫西部荒原。沿线有岗仁布齐(神山)、玛旁雍错(圣湖)、班公湖和札达古格王朝遗址、土林及日土岩画等名胜古迹,随处可见成群的藏羚羊、野驴、野牛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新藏公路是阿里地区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是一条重要的国防干线,对阿里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性稳定,改善人民生活以及巩固祖国西南边防都起到重要作用。
新藏公路北起新疆叶城,南抵西藏阿里地区的噶大克(噶尔),后又南延至边疆城镇普兰。途径峡南口、大红柳滩、日土宗和噶尔昆沙,跨过拉斯塘河、叶尔羌河、喀拉喀什河狮泉河等河流,越过新疆、西藏之间海拔5406米的界山大坂(大坂系维与语“山口”之意)和海拔5432米的库达恩布等11年山口。全线多为一望无垠的戈壁沙漠和常年积雪的崇山峻岭,有的路段数百公里见不到人烟。
    现西藏阿里地区大部分货物及旅客运输经由新藏公路,经南疆至乌鲁木齐接兰新铁路。
    从新疆叶城至拉萨的新藏公路全长2841公里,平均海拔堪称各线之冠。它的前段海拔相差较大,后段则比较平缓。大部分公路处于无人区内,无加油站,所以当地司机都要多备几桶汽油,而且交通及通讯也十分不便。路途所需时间至少在半个月以上。当然风光景色也最精彩,在穿越无人区时,有时一天难得见到一个行人,但正是这种地方就是野生动物的乐园。藏野驴、黄羊成群结队在山脚下奔跑着,扬起一路黄尘,十分壮观。
    沿途还可欣赏到天气常变的喀喇昆仑山、盛极一时的古格王国遗址、神山-冈仁波齐、圣湖-玛旁雍错、黄教的发源地-萨迦寺、柔和不同风格的白居寺。
交通指南:
  叶城-狮泉河:两地相距1100公里,车程约需三天。无客车往返此线,可在叶城或狮泉河的汽车运输站找货车搭乘,也可搭乘军车。
    狮泉河-普兰:两地相距430公里,车程约两天。如需转入扎达游览,则需行进280公里,车程约一天,再由扎达到普兰(443公里)。沿途可搭乘货车或军车。普兰是边贸重镇,来往车辆较多。
    狮泉河-拉萨:两地相距1741公里,车程约六天,来往车辆较少,需多打听。
注意事项:
    新藏公路冬春两季大雪封山,无法通行,最佳行车季节是每年5月初至10月中。沿途气候恶劣且食宿条件差,应备足防寒衣物和药品(止泻、消炎、治感冒等)。任何人在界山达坂都会有高原反应,需备药物和氧气。
食宿:
    食宿条件很差,最好自带干粮和睡袋。因沿途蔬菜短缺,应随身携带多种维生素药剂。
叶城-(698)--界山大坂-(136)--多玛-(266)--狮泉河-(112)--革吉-(385)--改则-(81)--洞错-(184)--措勒-(242)--拉嘎-(241)--拉孜-(151)--日喀则-(91)--江孜-(254)--拉萨
其中
狮泉河-(136)--那不如
扎达-(144)--那不如-(195)--巴噶-(104)--普兰--拉嘎

   了解西藏的人都知道,除了空中航线外,地上有4条进藏的公路。这些年,我走过了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滇藏公路,这次能走一趟新藏公路,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新藏公路,是西藏西部重要的运输大动脉,它北起新疆的叶城,南至西藏阿里地区的首府狮泉河,全长1179公里。1956年3月10日,4000多筑路工人,在极其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经过1年零7个月的努力,终于在1957年10月6日,使这条蜿蜒在昆仑山脉10个雪山大坂上的天堑变成了通途。新藏公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有915公里,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段有130公里,真可谓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了。
这条公路建成40多年来,成为新疆、西藏两区人民联系的重要枢纽,有力地促进了阿里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沿着新藏公路走一趟,是我多年的愿望,这一趟,我要从狮泉河出发,经叶城、喀什,直奔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全程共2800公里。
新疆叶城街头
  离开狮泉河,丰田越野车就驶上了荒漠戈壁,此行车上只有我和一位藏族司机永忠。汽车从与新疆接壤的日土县境内穿过。日土县除了有世人都知晓的斑公湖鸟岛外,还有著名的岩画。日土县岩画分布在全县境内十多个岩石群上,从其内容、规模、年代分析比较,完全可以说这也是阿里高原的一大奇迹。阿里的先人们,以岩画的方式,记录了他们的生产内容、生产方式和历史进程,对后人研究阿里的发展史,提供了最真实、最可靠的依据和史料。
  当汽车行驶了7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西藏和新疆两区的交界处。远处山头上有一块石碑,上面用红漆写着“界山大坂”几个字,侧面注明这里是海拔6700米。我对这个高度有些怀疑,于是回到丰田车上,看看高度表,但车上的高度表的最高标线只有5500米,无法测量。站在这两区交界处环顾四周,大坂下方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湖泊,加上蓝天、白云和红土的反衬,湖水显得更加湛蓝。司机告诉我,这里的土壤为红色,故过去又称这个大坂为红土大坂。过了界山大坂,新藏公路仍一望无际绵延在荒芜的戈壁滩上,数百公里不见人烟。这里虽是国道,但仍有不少路面破损,加上塌方和泥石流,有的路段颠得真让人受不了。当我们离开狮泉河580公里时,便来到了一个叫红柳滩的地方,这里海拔约4000米。“红柳滩”顾名思义,这里一定是红柳遍地,郁郁葱葱。但实际并不是那么回事,红柳滩上一棵红柳也不见,仅有的只是红柳滩兵站的几排瓦房和一个养路段。在离这几排称为“西藏站”房子数百米处,还有几排泥土房,前排土墙上写着“新疆站”。一问才知道,这是西藏和新疆交通部门分别在这里开设的招待所。当晚,我们就住在了简陋的“西藏站”里。
  近600公里的奔波,我们已经很疲惫了,啃了两个干饼后,我就钻进了被窝。借着微弱的烛光,我与同屋的一个在新藏线上干活的包工头闲谈起来。他姓邵,是江苏徐州人,今年35岁。他告诉我,跑新藏公路是很辛苦的,他近年来一直在这条线上为兵站干活,每年要在这条线上跑五六趟。他说,新藏公路(也称219国道)每年最好的季节是七八两个月,冬天往往大雪封山,路也不通,其他季节也常有在路上受阻的时候,少则一两天,多则四五天,他曾多次受阻在路上当“团长”了,邵师傅解释说,当“团长”就是缩成一团,在车上过夜。
  第二天天刚亮,我们爬起来又继续赶路。这时才发现,房前昨天泼的水已经结了薄薄一层冰。这一天,我们经过了部队驻地棗“三十里营房”,又翻过了海拔5000米的黑恰大板、马扎大坂,在219国道的307路桩处,我穿着军大衣下车,气喘吁吁地拍摄了弯弯曲曲的新藏公路。行至海拔3000米的库地大坂时,司机告诉我,此地的路面好多了,并且路面都设有路桩。当从狮泉河驶出979公里处时,我们的越野车终于第一次驶上了平坦的柏油马路。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新藏公路进入了风沙地段,五六级的大风将遍地黄沙卷起,飞向天空,能见度下降了,此时距叶城还有60公里。风沙越来越大,黄沙飞扬撒满天,蓝天和白云都看不见了,车外浑暗一片,看来叶城严重干旱缺雨。
  叶城,阿里地区办事处,面积1831亩,这里有林业基地,其中葡萄园、苹果园果实累累,林带与菜地一片葱绿,办事处还有200多个床位。据了解,叶城办事处一年要接待通往阿里的客人3500人左右, 往返狮泉河的各种车辆4000台次,主要运送物资如百货、水泥、粮食、矿石、石油、焦碳、蔬菜等,仅粮食每年就要运进5000吨左右。在叶城办事处采访并稍休息两日,我们继续上路,经喀什、阿图什、阿克苏、库车、库尔勒、吐鲁番,终于于8月26日抵达乌鲁木齐,完成了新藏公路全程并贯穿南疆至乌鲁木齐2800公里行程的长途跋涉。
  新藏公路,我国西部运输的大动脉,我终于一睹了它的真容,也感受到了长年累月劳作和奔波在这条公路上的工人们的坚韧和艰辛。
[ Last edited by 新疆三木 on 05-11-05 at 14:00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5-11-05 12:31    IP属地:未知

行程路线及游览景点计划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