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大连论坛 >  川滇藏自驾旅游杂记—大集合-力争成为史上最全贴-为大家提供全方位的西藏自驾游知识

发表于 2007-12-25 16:46    IP属地:未知

骏捷万里走单骑(上海——拉萨)
网页链接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5 16:52    IP属地:未知

乐骋/乐风可以到西藏(走青藏线)
我是西藏的乐骋,今年4月休假,开车回的老家(河北石家庄),又开回来了,纵横共10000km,路上没出现任何问题,连备胎都没换过。尤其对乐骋的ABS非常满意,出藏时(4月7日)一出拉萨直至格尔木基本是一路风雪,但车很稳,有两次较急的刹车,ABS在一阵乱响之后稳稳停住。相对不满意的是底盘实在是有点儿低,天水到宝鸡甘肃段(天水至牛背村)仅100km的烂路用了5个小时,实在不敢快。高速上150km很稳,一般开120-130km。.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5 16:56    IP属地:未知

长安铃木雨燕飞越高原


   2005年9月25日,长安铃木公司在西藏布达拉宫前隆重举行了“05生动雨燕,飞越青藏高原”庆功会。长安铃木公司副总经理李珍祺表示,“此次SWIFT雨燕入藏试车,是SWIFT雨燕自2005年5月全面上市以来,站在用户立场针对中国实地路况进行的性能验证试验。从实际各路段试验结果来看,SWIFT雨燕成绩实属骄人,特别是青藏高原艰难路段进行的各项高海拔测试中,充分体现出了雨燕轿车的卓越品质,发挥出了雨燕“性能稳定、安全舒适、经济环保、科技领先、动力强劲”的特点,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小排量家庭轿车飞越青藏高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全新纪录。据悉,长安铃木雨燕此前已胜利完成了满足中国各种道路条件6万公里的考验,从四川到陕西、甘肃、新疆、青海,最后到达西藏,经历了高原、盆地、沙漠、戈壁等多种地形路况的考验,同时也开创了国产小排量汽车进藏试车的历史。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5 16:59    IP属地:未知

*****
独驾奥拓西藏游记   这个非常有名的一位女同志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5 17:00    IP属地:未知

西藏十大


野人之谜
  西藏“野人”之谜历来被炒得沸沸扬扬, 是“世界四大谜”之一。早在1784年,我国就有西藏野人的文献记载。近年来,在喜玛拉雅山区不断有人目击野人活动并有女性野人抢走当地男人婚配生子之事。已有若干考察队深入藏东考察,但目前野人仍是一个谜。
   

红雪之谜
  喜马拉雅山5000米以上的冰雪表面,常点缀着血红色的斑点,远看如同红雪。这些红斑点是由雪衣藻、溪水绿球藻和雪生纤维藻等藻类组成的。在永久性冰雪中,高原藻类分布广,耐寒性强,零下36?C也不至于死亡。因其含有血色色素,故呈红色。


巫师之谜
  在原始宗教观念支配下的藏族先民们认为:无论是在天上、地下或是水中,都有神灵,而且世间万物也都无不听命于这些神灵。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幻想能控制和影响客观事物以及部分自然现象,于是便产生了祭祀和巫术活动,巫师也随之出现。作为藏族原始宗教祭祀主持人的巫师,据说都是能通神,且能同鬼神通话,以上达民意、下传神旨;可预知吉凶祸福,除灾祛病;还能从事征兆、占卜、施行召魂、驱鬼等巫术。他们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和媒介,享有十分崇高的威望。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巫师的各种情况,如名称、传承、服饰、法器、神坛、咒语、巫术、占卜等,几近一无所知。或许在某个偏远的地方,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较为接近于原始宗教巫师的面目,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考察。


虹化之谜
  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据说,修炼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在圆寂时,其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而去,进入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的无量宫中


珠峰旗云
  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如果旗云飘动的位置越向上掀,说明高空风越小,越向下倾,风力越大;若和峰顶平齐,风力约有九级。因此,珠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

象雄之谜
  象雄,意为“大鹏鸟之地”,汉史记载“单同”,是西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据考古学研究和史籍记载,象雄在公元前10世纪就已在西藏高原崛起,且早于吐蕃与唐朝建立关系。在公元6-7世纪,象雄已是以牧为主,兼有农业了。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其疆域包括了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和青海、四川的一部分、以及西部的克什米尔和拉达克。后来,吐蕃逐渐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八世纪时,彻底征服了象雄。从那时起,象雄王国和文化就突然消失了,其文字文献、宫殿遗址等至今无从考证,留下了千古之疑。

说唱艺人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著名长篇英雄史诗,
从其原始雏型发展到今天共有百余部之多,可谓长篇巨制,《格萨尔王传》在民间以两种形式流传,一是口头说唱形式,一是以抄本、刻本形式。口头说唱是其主要形式,是通过说唱艺人的游吟说唱世代相传,而说唱艺人有着各种传奇。
  在众多的说唱艺人中,那些能说唱多部的优秀艺人往往称自己是“神授艺人”,即他们所说唱的故事是神赐予的。“神授说唱艺人”多自称在童年时做过梦,之后生病,并在梦中曾得到神或格萨尔大王的旨意,病中或病愈后又经喇嘛念经祈祷,得以开启说唱格萨尔的智门,从此便会说唱了。
在藏区,有些十几岁目不识丁的小孩病后或一觉醒来,竟能说唱几百万字的长篇史诗,这一神秘现象至今无法解释。

古格之谜
  九世纪中叶,
吐蕃王朝第九世赞普朗达玛被杀,其曾孙逃往阿里地区。约公元十世纪,其后裔建立了古格王国,在近700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1630年,拉达克人入侵并消灭了古格。然而,从记载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但古格文明的消失和玛雅文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发生得异常突然。在今天的遗址附近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十多户人家守着一座可供上千人居住的城市,而这十多户人家并不是古格后裔。那么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
  如今,浩大的古格王国遗址、神奇的“古格银眼”、无头干尸洞和无数的古物珍宝吸引着考古学家的探索。但古格文明何以突然消逝,仍是一个谜


伏藏之谜
  伏藏是指苯教和藏传佛教徒在他们信仰的宗教受到劫难时藏匿起来,
日后重新挖掘出来的经典,分为书藏、圣物藏和识藏。书藏即指经书,圣物藏指法器、高僧大德的遗物等。最为神奇的就是识藏。识藏是指埋藏在人们意识深处的伏藏,据说当某种经典或咒文在遇到灾难无法流传下去时,就由神灵授藏在某人的意识深处,以免失传。当有了再传条件时,在某种神秘的启示下,被授藏经文的人(有些是不识字的农牧民)就能将其诵出或记录成文,这一现象就是伏藏之谜。


香格里拉(即香巴拉)之谜
  香巴拉,又译为“香格里拉”,意为“持安乐”,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时轮教法的发源地。关于香巴拉的是否存在人们始终持怀疑态度,而佛学界则认为香巴拉是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
  藏文史籍对于香巴拉的记载很详细:香巴拉位于雪山中央的西端,圆形如同莲瓣,周围被雪山环抱,从白雪皑皑的山顶到山脚下的森林,生长着各种鲜花和药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青草茂盛,绿树成荫,有许多修行圣地。其中央耸立着富丽堂皇的迦罗波王宫殿,宫殿中央是各种王的寝宫宝座,王们拥有许多大臣和军队,可以乘骑的狮子、大象、骏马无数。这里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从王臣权贵到庶民百姓都虔信佛法,供奉三宝……
  但香巴拉(即香格里拉)存在与否,至今仍是一个谜。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5 17:03    IP属地:未知

天津半大老头 自驾面包 西藏归来
*****
今天就发到这吧   明天继续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08:36    IP属地:未知

川藏线上的垒石与夯土民居
  

      川藏线上的垒石与夯土民居,鲜明体现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之道,同时,它也强烈表达出建筑者对大地的敬畏和热爱。每当我来到它们中间时,我仿佛听到了“大地之歌”交响曲。 从康定向西,不多久,我们的车就颤颤悠悠开上了折多山的盘山公路,准备去翻越前方4298米的垭口。318国道曲曲弯弯向前延伸着,每到一个转弯处,道路便陡直向上提升一点,宛如高原上一个Z字形的台梯。窗外,群山连绵,白云悠悠。从地域角度看,我此刻正身处在传说中的一条地理分界线上,折多山是一条传统的藏汉分野线,藏民称此以东为“关外”,以西为“关内”。从这条线由东向西,汉式或汉藏混合式的建筑风格呈逐渐减弱之势,而古朴的纯藏式风格却愈来愈鲜明,形式愈来愈独特。从民族学来看川藏线是一条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走廊,而建筑正是这个区域里固有的群体性栖居符号。正如建筑学家林俊华所说:川藏线上的各种文化都是在受多种文化影响后形成的非典型原生文化,有人把它称之为“杂居文化”或“混合文化”。  
东方的金字塔
        从折多山下来不远,便到了号称“光与影的世界”——新都桥。一个个典型的木雅村落依山傍水地散落在公路两旁,一条浅浅的小河顺着村前缓缓流过,远处树叶轻摆,炊烟缕缕,村后的山坡上漫游着星星点点的牦牛和山羊。再远处,山脊缓缓地在天幕上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川西草原的典型风貌一览无遗。
        新都桥的木雅民居大都采用石料建造,朝阳而居,采光极好,大多有很宽敞的白墙院子和朱漆大门,每座楼房的每面墙上开着三四扇窗户,窗檐上用红、黑、白等色彩描绘着象征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之意的日月或者三角形图案。林俊华认为,木雅藏族擅长垒石建筑,房高数丈,一般三层,底层养畜,楼上堆物和住人;而在四川藏区北部十分流行的木结构“崩空”房在木雅地区几乎没有。
        与新都桥同属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鱼通区,地处大渡河沿岸,那里至今仍有一支约7000人自称 “鱼通”的藏族群落,他们也是采用石头垒砌起他们栖居的住所。麦崩山寨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村寨。
麦崩山寨村落远处看去似乎一目了然,但身在其中却会让人迷路。他们的建筑格局每家都一样,其住房与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住房基本一致,全部为石块所砌的碉房。房屋多依山而建,楼高5层,高大、宽敞,气势雄伟。底层在地平面以下,为饲养牲畜的黑圈。地面第一层为一大厅,集做饭、吃饭、烤火、家人日常活动场所等多功能于一体:上有地火炉、主神龛、灶,并在火塘上设石制三角锅庄或铁三角,是鱼通人最神圣的地方;侧为主人居屋和粮食贮藏室。二楼为子女居室,并设有贮藏室和会客屋。三楼的一半为经堂,供奉神佛;另一半为晒坝,作打场、晒场用;外侧有一小吊脚楼,有二用,可作厕所,亦可堆放杂物;顶层为竹楼,堆放收获之粮食。而其房顶则多盖瓦。
        在川藏线上,藏族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也就是这种麦崩山寨式的“碉房文化”。在传统建筑技术中,碉式建筑与砌石技术和“邛笼”建筑有着紧密的联系。碉式建筑中,大量的是居住建筑,少量是“高碉”。建筑碉房多为石木或石头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部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从昌都卡若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这里的建筑材料普遍采用砾石为主的天然石块,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童恩正认为:“在卡若遗址中发现的这些众多的石砌建筑遗迹,至少可以说明卡若遗址的原始居民是擅长于石质建筑的民族。”
     卡若遗址房屋建筑是藏族民居建筑的滥觞。显然在其后几千年的演进中,藏族的民居不断得到发展、丰富和完善,并带着厚重的时代烙印。
        在众学者眼中,川藏线上以垒石为主的“高碉建筑”,是藏族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建筑,它既体现于各类传统建筑中,同时又常以独立形态存在,成为藏族建筑的一大奇观。在高山河流纵横交错的四川藏区是整个藏区高碉建筑发育的核心地区之一,直到清代初、中期,这一地区都还在广泛建碉。这里高碉的遗迹、传说和史载不胜枚举。学者任乃强在20世纪20年代末在康区考察时,曾对丹巴一带的高碉发出如此的赞叹:“夷家皆住高碉,称为夷寨子,用乱石垒砌,其高约五六丈以上,与西洋洋楼无异。凡矗立建筑物,棱愈多则愈难倒塌。八角碉虽乱石所砌,其寿命长达千年之久,西番建筑物之极品,当属此物。”  
泥土筑成的铜墙铁壁
       川藏线上建筑的一大特色,就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人们利用当地大量的天然土、木、石等资源,创造出许多经济、坚固、实用的住宅,并且表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这些石碉的砌筑或是泥土的夯筑,由于经历了漫长经验的积累,其技术都堪称精湛、高超,其气势甚为雄伟、壮观。
       在草原、河谷地区,如甘孜、炉霍、新龙、理塘、巴塘等地,人们用黄土筑墙、建住宅和高达三四十米的碉楼。当地丰富的木材被当作梁、柱和室内装修,而泥土则用于铺筑楼层和屋顶。在历经了数百年的沧桑和多次地震的考验,这些夯土建成的碉楼至今巍然屹立。
       土筑楼面和平屋顶,在藏族建筑中很普遍,这种材料建筑隔音、保温的效果都很好,它既符合当地气候的特点,也很经济实用。在甘孜,那里的土筑平顶中掺合一定的牛粪,而在巴塘地区,则用白泥、锈石、青桐叶汁等掺合其中,这无疑丰富了藏式民居的建筑内涵。
       新龙县地处奔腾的雅砻江岸,依山而筑,俨然一座袖珍小山城。而新龙民居外观雄伟,与新龙人粗犷、豪放的性格正相呼应。传统的新龙农区建筑多为二到三层的土木平顶碉房。房顶用泥土覆盖,整平打实防止漏水,底楼一般用泥土夯墙,少窗无地板,旧时一律作牛马圈,现在通常用来堆放农具、柴禾。二楼为主人居室,中间一室宽大,窗口面大小不等,光线明亮,通常作客厅兼作厨房,具有安全和冬暖夏凉等特点。而顶层的“崩空”,一般由僧人、长辈或客人居住。
        乡城县流行白色藏房,那里古朴精巧的白色藏房不仅有着美丽的传说,更具有抗震的功效。这些白色藏房散落在清澈河流的两岸,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形成了乡城独具一格的田园风光,成为藏区一绝。从建筑学角度而言,乡城白藏房普遍为三四层的平顶土木结构,整栋碉楼在隐隐约约中流露着一种古典的残缺美,浑然中透出一片明快。而白色村庄中鹤立鸡群的夯土古碉也是乡城一景,据史料记载,这些古碉系纳西木氏土司统治乡城时所建,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其用途还有待考证。
         对西藏昌都县东南部贡觉县三岩的探访,更像是一次探险。那里的三岩民居很早就吸引着我。在驱车翻越海拔5000米的陡峭高山时,整个车子仿佛悬挂于半空中,下面是令人目眩的陡峭悬崖。但三岩的民居文化是如此具有特色,以至于险恶的道路,反而增加了我们前行的勇气。林俊华说,三岩民居文化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由碉式房屋群所构成的城堡式建筑,二是戈巴成员的居住方式。而藏族学者陈立明则认为,只有此地的民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碉房。
       “在三岩,一户人家就有一幢房屋,房屋为碉式建筑”,林俊华在《森林绝谷中的三岩戈巴部落》一文中如此介绍三岩的民居。“一般房高3—4层,顶层或是上面两层是木架‘崩空’,其余为土墙,墙厚达1.2米左右,墙上有用于战争中射击和望的小孔。其形状和功能都与藏区的古碉建筑极为相似,房间功能的划分与其他一些藏区也没有较大区别:底层为畜圈,2楼为厨房,3楼设经堂、寝室、粮仓,4楼为库房,房顶为晒坝。三岩的房屋建筑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一户人家的房屋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同一戈巴的成员的房屋全部紧紧相连在一起,多的达到数十户,即数十幢碉式房屋前后左右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庞大、气势雄伟的城堡。这些房屋不仅户户相连,而且家家有暗道相通,可自由往来。”
       翻过色季拉山,一派宁静的西藏田园风光展现在我的眼前。隐约悠扬的藏歌声里一匹小公马在草地上打滚,几个牧羊人在树下打盹,一排姑娘在远处打“阿嘎”。“阿嘎”藏语意为 “白色的物质”。这是藏区特有的一种建筑材料,即将风化的石灰岩或沙黏质岩类捣成粉末,用于建筑物的房顶及地面。西藏民间将“阿嘎”看得很宝贵,很神秘,正如一首民歌所唱:“‘阿嘎’不是石头,‘阿嘎’不是泥土,‘阿嘎’是深山里莲花大地的精华。”在西藏,“阿嘎”的使用分布较广,其使用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吐蕃时期。时至今日,藏族地区还在普遍使用这一建筑材料。
      当林芝还是一片绿色世界的时候,山南已为一片金黄色了。山南地区是藏文化的发源地,在这里,你会不经意间就进入了藏文化的时光隧道,看见它的源头。山南的民居洋溢着凝重、沉稳和高尚的风格。建筑大多为梯形土石结构,看上去厚实、牢固,且冬暖夏凉。房顶上密布碗口大的圆木,盖上泥土垒实,再用“阿嘎”垒平。
       在川藏线上,还有一种独特的民居——随处迁居的帐篷。历史上西藏牧民过着游牧生活。由于不断地迁徙,居无定所,为了御寒避风,他们制作出帐篷以作栖息之所。在夏季的色达、理塘等草地牧区,广袤的绿色草原与五彩缤纷的帐篷互相衬托,呈现出一幅绮丽斑斓的高原景色。川藏线上那千姿百态的民居建筑,也如这奇丽的大自然,让人流连在现实与梦境之间。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08:36    IP属地:未知

川藏南线(318线)成都至拉萨沿线山口海拔


  

成都(海拔512米)——拉萨(海拔3720米) 二郎山隧道口,海拔2170米。  
1  折多山(海拔4298米)
2  高尔寺山(海拔4270米)
3  剪子弯山(海拔4450米)
4  卡子拉山(海拔4440米)  
5  海子山(海拔4690米)  
6  拉拉山(海拔 米)
7  中巴拉山(4170米)  
8  拉乌山(4360米)
9  觉巴山(3920米)
10 东达山(5080米)  
11 业拉山(4670米)
12 安久拉山(4460米)
13 色季拉山(4620米)
14 米拉山(5030米)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08:37    IP属地:未知

然乌攻略


  

     然乌有两个湖:然乌湖南北走向,安目错东西走向。两个湖有季节性水道相连。到然乌后,立刻去然察公路边的然乌湖去采采点―――为什么呢? 摄影的人都珍惜一早一晚的时间,待第二天早上来找好地方那可就晚了。  
     从大桥(然察公路和川藏公路的交汇点)算起,大约9,10公里的地方,有处破房子,从那可走到河滩上去。早上的太阳正好把对面的几座雪山的山尖照亮。
     还有一处地方,大概在8公里处,有个小水洼,你也可以称之为湖,对面的雪山也不错,我们第一天早上和晚上都在那拍的。晚上去拍照最好结伴行动,湖边的晚上安静得让人瘆得慌。我们去拍的时候,半山上有只小动物啾啾的怪叫,山坡上有只被野兽吃光的死羊。一个人我还真的不敢去。
     还有处地方。沿公路往下走(去察隅),公路转上一处高坡,有座更雄伟的雪山展现在你面前,那可是座当地的神山哟!雪山下面有一大片藏族村庄,远处隐约有片湖面。此处景色极为开阔。本人认为是然乌最壮美的地方,为此羡慕死了当地的村民,他们简直是住在仙境里了。可惜的是我们找到这里时已是9,10点钟了。太阳老高,错过了最好的拍摄时机,而且当天我们必须走了,遗憾! 但即使是这样,拍出的pp也有种憾人心魄的力量。 我觉得早晚都该在这拍。
     此处离大桥也有了近20几公里,开车来也要至少半个小时。没车的驴友可要想点办法了,要不搭货车来,但一定会耽误了拍日出。要不就中午慢慢走过来,到这拍日落再搭车回去。还有一个似乎可行的办法,那就是在当地的藏族村庄留宿,还可以了解一下民俗。
     有攻略上说安目错是东西走向,从早到晚基本上是侧光,所以在安目错的拍摄放在大白天。但本人的实践发现,高原的白天,侧光会导致反差太大太大了,最后拿到的照片和实际景色相差太远,也不漂亮。说实话,安目错比不上然乌湖,它的湖面够大但雪山平平。当然还是个时机问题,没有好的光线,再美的景色也白搭
     安目错的湖尾部分有点意思,湖水从乱石堆中奔腾而出,汇集成了帕隆藏布。由此江水一路西去,在帕隆附近接纳易贡河水后折向南,在门中附近帕隆藏布也来了个近乎直角的大转弯注入雅鲁藏布。湖尾处树木苍翠,雪峰巍峨,河道里乱石密布,水花四溅。构图功夫高强的人一定会有所收获。可惜本人只算是业余的,功夫不到家,在那没拍出好pp。
     听说有个瓦村在安目错附近,攻略上说景色不错。本人没找着,就不好乱说了。
     多数到然乌的人,被雪峰美景吸引而会忽略镇中的一座白塔。塔本身没什么好看,而且依我看,做工粗糙!不过,从塔在的高坡往下看,又有一片村庄。雪山,房舍,树木,草地,篱笆,牛羊构成了无数个点,线,面。怎么由你组合那全看你的功夫了。 同去的摄影师就用挂满草垛的木架作前景,拍了一张雪山。当时的光线正好有点侧逆光。他用广角极大地夸张了空间关系:木袈高大张扬,雪山显得矮小含蓄。金黄的草垛与洁白的雪山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我当时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可以这么拍的!’那地方练构图真不错,可惜当时本人还没系统地学过构图呢。
     白塔附近有一处经幡四面飘扬的所在,低矮的茅屋的样子。里面堆满了泥巴做的小塔。我记得书上说过这小塔与藏族的丧葬习俗有关。如果没记错的话,小泥巴塔里裹着块死者的眉骨。不知所说的是否正确,还望那位dx指正,也让我长长见识
     个人觉得白塔处也应该是日出时风光最好。日出时的阳光让树林拖出一行行长长的树阴,牛羊身上会有一圈金边。我们到那的时候已经11点多了,可惜了。
     前面忘记说了,拍日出时要6:30前到目的地,再晚就会有些手忙脚乱。
     在然乌的吃住行没什么好说的。住平安旅社,吃川菜馆子,拦货车出行。然乌兵站是对外营业的,这点与其他地方的兵站不同。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08:38    IP属地:未知

林芝最佳旅游时间  


  

       林芝被称为西藏的江南,以世界上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著称于世,是世界仅存的绝少为人类所涉足的净土之一,一派森林云海风光,一直是旅游考察、探险的圣地。主要景点:南迦巴瓦峰、鲁朗林海、巴松错风景区、尼洋河流域自然风景区等。
    林芝最佳旅游时间以每年的4-10月份为宜。由于受亚热带及高寒带多种气候类型影响,不同地区气候各异。察隅温和潮湿,年均温在5℃以上,易贡河谷及易贡湖四周的狭长台地,海拔最低1900米,最高2300米,年均温为11.4℃,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茶场。
         观赏中国最美的山—南迦巴瓦峰的最佳季节是在秋冬季节。因为南迦巴瓦峰所在的林芝地区受印度洋季风气候影响,空气湿润度高,终年云雾缭绕,春夏季节极不容易看到南迦巴瓦峰的尊容,只有在9月以后,西藏进入旱季,南迦巴瓦峰才会偶现尊容。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