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嘉年华论坛|嘉友站 >  FB准备:兴化徐马荒和沙溪古镇

发表于 2010-09-25 16:48    IP属地:上海

原始的好撒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更换皮带四件套+手套箱修复...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9-25 18:41    IP属地:未知

一个落在水里的古镇
一个落在水里的古镇。它落在里下河平原的腹地。周围的水汇流于此,默默弯成一条安静的河流,水色清纯,绕镇小路如一圈发带点缀,对岸是一朵朵的浮在水面的小田,岁岁冬夏中绿白交替,一晃过去了千年。
老人对我说,明清这里是北上南下水路的中枢,各地的商贾在此交易、歇脚,造就了当年的繁华。那些古老的麻石板与门板楼依稀可见,提醒人们那个的年代在这里曾发生过的故事。
那时的繁华终究归于寂寞。这曾经的鱼市口,如今以失去该有的颜色。街上鲜见衣着鲜艳的年轻人,一群老人,守着嬉戏的小孩子,和懒惰的猫,各自打点自己的事情。他们的目光如老屋一样的。他们的屋子,几乎每一间都深深的暗叹岁月的痕迹。
这或许是一个现代人向往的桃源。没有行色匆匆的旅客,怠于商贾,难见喧哗。每个屋子都有故事,都有历史。只是你若追寻那曾经的繁华若梦,岁月沉浮的踪影,最终或迷失在厚重的古朴空气中。你如何能用这样的沉重赠与这小镇无尽的没落呢。不如,请暂且伴随沙沟的今日吧,此时,它正用一番平静,守着它已知的宿命。
离开时,正午的阳光洒在小街边的吊脚楼上,而隔楼的那条老街,依旧在晦暗的光线里,守着它一如既往的蓑落气息。不敢多回首,只怕再多一丝阳光的重负,那群几近半塌的老屋,就会在我们的目光里,颓然倒地。

[每日热点]:【改装美容】传祺GM8大灯改8个矩阵透镜...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9-25 18:43    IP属地:未知

沙沟镇何谓古称石梁镇?
在沙沟镇的古代历史上有一位先贤,官至福建右布政使,不仅地位高而且深得百姓爱戴和赞颂,他就是万云鹏。
万云鹏(1489-1585),字图南,号石梁,人称万石梁,老百姓则称他万布政。明朝弘治年间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官南吏部,嘉靖五年(1526)出任浙江湖州知府。在湖州,他“勤恤利病,纤毫不取(盐城县志)”。他“法严旌,善憎恶”。尤其善于问讯断案,不偏不倚,公平公正,以至于“受杖者恬伏不恚(清同治•湖州府志)”。在他任职期间,湖州监牢“楔外无滞钎舍常虚”,竟长期无一个犯人入监。他大力发展水利,鼓励农耕、植桑养蚕、缫丝织绸,使得湖州不仅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到处呈现出一派和谐安祥的景象。
万云鹏,为官清正,廉洁自律,得到了广大黎明百姓的爱戴,但也有小人施计诋毁他,更有甚者阴谋刺杀他。一天晚上,万云鹏在灯下专心看书,不想有歹人潜入府中,此人隐蔽在树上向万云鹏射了一镖,正中右眼,从此万云鹏失去一只眼。一些政敌和贪吏背底讥讽他谓独眼龙,而他则泰然处之,笑曰:“满天的星斗,不抵我独月分明”。寥寥数语,将万云鹏的宽阔胸怀和一生正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九十四的杂缀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有一次皇上派出的御史到浙江,官员赴杭州参谒,安吉的郭知州在参谒中附炎趋势讨好上司竟称御史为“老爹”,万云鹏当场就给予大声呵之。这时“御史色变不悦而退”,参谒仪式不欢而散。当时在场的乌程县令戴嘉猷和归安县令戚贤虽是万云鹏的下属,但他们作为同僚和知府关系甚好,他们志同道合,互敬互助,政绩斐然,被明史称作“三循吏”。戴嘉猷和戚贤一同来到万云鹏下榻的行馆中,二人对万说,刚才郭知州失口固然可鄙,你只须事后批评他几句就行了,当着御史的面指责不免太冷峻了,你把御史置於何地?。万云鹏听后欣然长揖谢谢二位说:“承教承教”。后分别给两县门递上名帖:“时上下相成何等气象?”从上述可以看出,作为封建王朝的一名官员,在那个时代能不畏权贵,怒斥朝中不正之风,可见万云鹏的勇气和人品是何等高尚。
万云鹏的仕途虽然颠簸曲折,但由于他然政绩突出,沉着机智,加之有好友相助,却也经常化险为夷。明史列传第九十六回有关戚贤(字秀夫,全椒人,嘉靖五年进士,时任归安知县。)条目写到:有一次万云鹏中了小人之计,面临将要被罢官的危险,“有毁云鹏者,将被黜。贤走吏部白其枉,云鹏竟得免”(摘自明史列传第九十六回),是戚贤的为万云鹏辨解申诉,才使得他安然无恙。嘉靖11年,万云鹏迁湖广副使,后任浙江按察使。嘉靖21年升任福建右布政使,在福建期间他积极参与领导了抗倭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外来侵犯者,其功绩永垂青史。在任期间,万云鹏还为兴化兵部尚书成琎及其家族祖茔撰写了《重修成氏先茔碑记》,追溯了成琎墓南迁马场基的一段历史。
嘉靖三十四年(1555),时年七十六岁的万云鹏告老还乡,回到沙沟住在镇东的石家巷,过上了回归自然的悠然生活。著名诗人王信在一首诗里描述了万云鹏回乡后的情景:“青溪抓棹白云居”,“兰舟满载新醅酒,草阁新抄旧著书”。卸官后的万云鹏“风节矫矫,不避权贵,清介独特,宦威不改”,得到各界人士的尊重和赞美。他修桥铺路改善百姓的出行,他把从外地的草药偏方带回沙沟,给百姓医治疑难杂症。他和沙沟的地方政要和乡间绅士一起出谋划策,发展农业,疏浚河道,开垦园田,鼓励耕读,修理庙宇,建财神庙,一系列的举措中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他对沙沟的庙会提出许多改进意见,据说沙沟庙会中设立头牌就是采纳万云鹏的建议。由于万云鹏做高官为百姓,清廉清正,保一方平安,其功绩传遍大江南北,影响之大,江南、浙江一带的富商认同在万布政的家乡做生意有安全感,纷纷举家迁到沙沟创业,使得小小沙沟商人聚集,商铺林立,市井繁华,成为里下河地区规模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几百年来享有“金沙沟”之美誉。
万云鹏回到沙沟后,许多官吏旧僚纷纷拜访,由于故居房子狭小,不便礼仪,他用自已的积蓄开始建一座面积较大的豪华宅院,以安度晚年。建房期间,友人建议他应保持晚节不该如此奢华,他听后马上采纳,遂将此房改作东岳庙,并在广场东西两侧建了“海老爷庙”、“杨老爷庙”,供奉他一生敬重的海瑞和杨继业两位民族英雄,这就是名扬四方的沙沟庙中庙。东岳庙建成后,万云鹏依然住在简陋的平房中生活,直至去世。
公元1585年,万云鹏逝世,享年96岁,沙沟人民深深爱戴和敬重这位为官清廉的邑人,将沙沟镇改为石梁镇。在镇西柴行的财神庙西侧建“进士坊”,以纪念这位人们尊敬的清官。明万历九年(1581年)盐城知县杨瑞云高度评价万云鹏,谓布政“凛凛若天山雪云。”
万云鹏的棺木葬在沙沟以东六公里处杨港村(今属盐城市盐都区),之所以选择杨港,是因为杨港和北面的南龙港、北龙港统称为“三港”,民间有“三港出乌龙”之说,而杨港处在三港之首风水好,再有沙沟地势低,发大水时墓地易进水,而杨港地势较沙沟高,连民国二十年大水那里都没有被淹。可悲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该村私自挖掘墓地,原以为万石梁是个大官,内面肯定有值钱的金银财宝,哪知挖了三天三夜,打开棺木,除了成匹的白布外,其它什么也没有,这又一次佐证了万石梁确实是位名符其实的一代清官。
清初,满清**下旨将所有以明朝官员命名的地名全部废除,实际只存在了60余年的石梁镇又重新恢复为沙沟镇。
斗转星移,历史翻过了500多页,如今的石梁故里百业兴旺,正向小康镇迈进。后人为了纪念万云鹏,将原垛田村和南星村合并后命名为“石梁村”。位于人民东路东侧的桥也命名为“石梁桥”。地方**正在计划恢复重建“进士坊”,以永久缅怀这位清政廉洁,刚正不阿,一生正气,风高亮节的邑里先贤。

[每日热点]:【车友看车】体验全新一代W214奔驰E级...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9-25 18:45    IP属地:未知

千年古镇沙沟介绍:沙沟镇地处江苏省苏中泰州、扬州、盐城三市交界处,全镇镇域总面积为70.12平方千米(公里),水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2.5℅,镇农业用地32075.5亩,其中耕地面积31630.5亩。古镇区面积0.99平方千米(公里),总人口3万多人,是周边乡镇和村庄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洪水走廊及水上驿站,平均地面真高1.1米,为里下河的“锅底洼”,水面宽阔,河网纵横,鱼塘、垛田星罗,风光旖旎,长江、淮河、东海水系交汇。古河道下官河、沙黄河、李中河、宝应河、西塘河、中心河等纵横其间,有“一湖五荡”,至今仍保持湿地生态环境,为泰州市湿地生态保护区。

后大街板桥塾馆

后大街板桥塾馆

后大街板桥塾馆

后大街板桥塾馆

后大街板桥塾馆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2011傲虎换机脚轮轴承作业...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9-25 18:45    IP属地:未知

沙沟是江苏里下河地区的历史重镇、江苏百家名镇之一。2004、2007年荣获兴化市小城镇建设先进镇、2003年被评为兴化市文明镇、该镇党委从2004-2009年被兴化市委表彰为先进党委、平安创建、社会治安等工作受到泰州市**表彰,被确定为泰州市特色乡镇。水金村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村。“板凳龙”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沟大鱼圆”被列为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后大街古民居群

  
后大街古民居群

后大街古民居群,以前的青砖贴面已斑驳的厉害


     

[每日热点]:【模玩天下】1899柏加1号汽车1:16模型...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9-25 18:46    IP属地:未知

沙沟古建筑遗产丰富。元朝初年就建起了“大士禅林”古庙,历史上曾有大小庙宇28座,砖、石、木桥14座。唐朝以来,由于五县通衢,商贸繁荣,姜、赵、刘、王四大家族的宅院纷争建造、青砖小瓦、独具匠心。现保存完好的有前大街、后大街、益民巷、赵家巷、杨家巷、姜家巷、管家巷等多处明清建筑群,古民居72000平方米,古巷道75条,其中明清建筑36000平方米。拥有虹桥、益民巷、鱼市口石板街、沙沟市**、苏中公学旧址等5处市文保单位,明清厕所、大士禅林、板桥私塾、望火楼、八仙古码头、姜氏古井、张氏宗祠、汪家大楼、姜雨仁祖宅、后大街民居群、张氏古民居、姜氏古民居、新华酱园、陶氏居居、赵家巷民居群、信浮银楼、韦庵巷民居群、潘氏塾馆等17处保护性物质建筑。菩提圣树、元代香橼、万朵紫薇、百年银杏等古树名木,一些老行当、民间技艺仍留传至今。

后大街汪家大楼


后大街汪家大楼

后大街汪家大楼

后大街汪家大楼


后大街汪家大楼

后大街汪家大楼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游成都后花园 巴郎山...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9-25 18:47    IP属地:未知

南大街自清朝、民国年间即是沙沟古镇的主商业街道之一,南大街北临鱼市口,街道正中与姜家巷相连,现存以上住家下商铺的古商用房几十间,街面整洁,格局保存完整。南大街自古就是酱园、杂货店、竹木行、蔬果行等大中型货物交易的集市街道,过去南大街商铺林立,旗幡飘扬,老字号店铺有二十几个。南大街新中国建立初还保持有整条街道的石板路面,其与河道接邻更加促成其商业优势,旧时每逢集之日,南大街最南端的南河里船只相接,占满河面,场面热闹非凡。(南大街西侧的商用房后面,以前也是主要的河道码头,后因一些原因早被掩埋,实是可惜。此填河之举也造成以后南大街商业优势的没落。)

沙沟南大街晚景

沙沟镇南大街铁匠铺

沙沟镇南大街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从亚龙湾到五指山 无法阻挡的旅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9-25 18:49    IP属地:未知

自古以来,沙沟人文荟萃。据不完全统计,科举时代的进士举人达120多人,清朝期间仅姜氏家族就有进士8人、贡生9人、登史郎、修郎200多人、国子监3人,太学生150余人,为中国科举史所罕见。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明。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在沙沟这片热土上成就了大业。著名诗人刘沁区、书画家邓石如、明福建布政使万云鹏、清朝郑板桥、国学大师李详等名人学士,治学理政,声誉远扬,诗文著作流芳至今。江苏省原省委书记、人大主任储江在沙沟战斗多年。省委原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群众》杂志主编刘平就是沙沟人。著名作家海笑、漫画家、书画家蒋义海,教育家宋泽夫等在沙沟工作生活多年。沙沟人陈邦贤于1914年倡导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医史研究会,1919年完成第一部《中国医学史》等数十部中医学专著;前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沙沟人民医院题名。军事专家杨增彤、剧作家赵家捷、沈文玲,农业专家张洪熙、中国心内科专家张澍、水利专家杨嘉树、教授朱学芳、张洪根、邵书文,辽宁省**副主席刘政奎、薄胎瓷刻专家杨达生等等都是沙沟人民的骄傲。朱学芳多次参与国家卫星和飞船的发射,出色地完成了信息工程等重要任务。

后大街一几百年历史的古宅 “五福临门”木雕门楣精美绝伦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四川大学博物馆初探...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9-25 18:50    IP属地:未知

在千年古镇沙沟一直流传着“先有金史余杨,后有姜赵刘王”之说。姜氏人丁兴旺在沙沟是个大姓,在全镇诸姓氏人口数量中一直名列前茅。姜家巷因居住的人家都姓姜而得名。

姜家三巷张氏宗祠


姜家巷位于沙沟镇民主居委会,是由两条“T”形巷子组成,南北向的巷子长约200米,直至南河边;东西向的巷子长约60米,西接南大街商业区。姜家巷的民居是清一色的老式民房,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由门头、天井、客堂和厢房组合而成,少数大户的人家还有后花园。姜家巷不宽,最宽处不过2米,最窄处仅容两人擦肩通过。在“T”形巷的交汇口地上埋有一个直径约1.2米的大石盘,大石盘为棕色花岗石,中心高四周低呈半园形,类似于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用的铁饼。石盘中心有一小方孔,据姜姓年长的老人说,这个大石盘其实就是个八卦石,由于年代久远,上面的文字已磨平了,是姜家专门用来扶正压邪镇风水的。(此古盘文革期间被深埋原地下)

姜家巷胡氏古民居


[每日热点]:【车友看车】静放一周后车子无法启动 只能修修补补...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9-25 18:51    IP属地:未知

姜氏宗族的堂号为“渭滨堂”,系姜太公的后代。姜氏第一代伯七公,明洪武年由姑苏迁到沙沟,距今已有二十四代700多年的历史。姜家巷的真正形成是在清朝嘉靖年间。
  姜氏宗祠距姜家巷东100多米的中心河东。原先是个简陋的小祠堂,后在民国初年由十九世孙姜文畅领头进行扩建,改名为“姜家家庙”。扩建后的家庙前后共四井,除供奉姜氏列祖列宗牌位外,还高悬着20多块匾额,这些匾额分别记载了姜氏子孙在众多领域内取得的荣誉、功勋、美德和成就。“姜家家庙”后毁于战乱。




纵观姜氏宗族在沙沟漫长的历史中,可谓是人才辈出,英豪纷呈。姜氏宗族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读书、治学严谨。第一代伯七公就是楷模。他“元至正元年诏科举,”就“以诸生录于朝,癸未成进士,授山东峄县教谕,明洪武初昭立孔颜孟三氏学,复诏为教授”。在他的影响和训导下,姜氏后代读书成风,清朝到民国年间,姜家巷从清晨到傍晚都是书声朗朗,可见文风极盛。从姜氏家谱中粗略统计:清朝期间姜氏共出进士8人,贡生19人,登史郎、修职郎200余人,国子监3人,太学生150余人。





由于文革的原因,好多这样的精美砖雕和石雕遭到毁坏,被彻底铲平,一些不愿意这么做的人家在文革时,将一些雕刻的内容用石灰覆盖才得以保存,但毕竟是少数,很不多见了,非常遗憾。


[每日热点]:【改装美容】老途安的新装备太阳能板...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