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5-08-20 02:08 IP属地:未知
《广陵散》
谱本:最早见于明初朱权《神奇秘谱》(1425),续见于明中叶(徽藩风宣玄品》(1539)另一节本,初见于明朱常淓《古音正宗》(1643),续见于清秦维瀚《蕉庵琴谱》(1868)。两本又同见于民初《琴学丛书》(1912)。前者为四十五段大曲;后者缩为九段的中型曲。均无词。
曲情:此曲的曲情和作者是一千多年来的争论。一说是根据《唐书•韩滉传》,认为是嵇康自己的作曲,影射王凌、毋丘俭等四人先后在广陵对司马昭的策反;一说是根据《晋书•嵇康传》,认为是嵇康从古人学来的。内容是描写"聂政刺韩王"故事。根据《史记》,聂政刺的是韩相韩傀,不是韩王。但我们仍想肯定后一说。理由是,在汉蔡邕的《琴操》里面,早就有一个"聂政刺韩王曲"的解题,而这个解题是把聂政的故事拿来人民性地艺术化了(蔡邕《琴操》基本上是当时民间故事),所以可取。朱权此曲的序也是明明指出嵇康是从古人学来,而且各段小标题如"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等,都与蔡邕解题切合。
这里就把蔡邕的原文写在下面,代作此曲的曲情:
"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从买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吾夫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耳,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报复?"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曰:"乌有使生不见其父,可得使乎?"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磔政形体市,悬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斤。"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故曰:"聂政刺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