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4-04-29 12:39 IP属地:未知
查看 21.8W | 回复 1
聊聊罗布泊的拉配泉村
若羌县罗布泊镇拉配泉自然村,“拉配”为维吾尔语,即“纳职”,“泉”为汉语。
唐时在今哈密地区设有西伊州(后更名为伊州),辖有伊吾、柔远、纳职县。
纳职县治即今天的拉甫乔克古城。
考古学家认为纳职城是因鄯善(即楼兰国)(时在若羌县北罗布泊边)人“被丁零(秦汉时的一种人种)所破,人民尽散”、一部分人穿越罗布荒漠北上到了伊州筑城生息而建之城。
纳职县是在纳职城基础上建立的。《新唐书》、《旧唐书》、《元和郡县志》明载,公元630年(贞观四年)唐设纳职县时这里就有“鄯善胡人”筑城定居。
据说纳职城在公元490年(永明八年)时鄯善(即楼兰国,今若羌县若羌镇及罗布泊岸边一带)人为丁零破后一部分人被迫穿越罗布荒漠北逃到了东天山南麓五堡(今五堡镇高得格村)、四堡(今五堡镇四堡村)南的库如克郭勒河北岸)一带,这些北上的楼兰人到达这里后即筑城生息,因此今人认为纳职人即“鄯善胡人”--楼兰人。楼兰人以“鄯”为部族姓,放弃了在罗布泊湖岸渔猎的传统,在纳职牧放并接受中原汉人的农耕技术。东突厥占据哈密后,楼兰子民不愿臣属东突厥,又举族迁回楼兰故地,但因已过去5、6个世纪,楼兰故地已今非昔比,繁荣不在,更没了先前鱼跃湖面、青草离离的场景,而楼兰子民在五堡、四堡学会的农耕技术又因罗布荒漠干旱缺水而不能施展,于是,他们再度沮丧地回到纳职,依天山雪水融化后形成的狭窄绿洲死心踏地地生存了下来。
拉甫乔克古城附近今为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高得格、二堡、三堡、四堡、小泉子、大泉子、代普桑村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柳树泉农场地,生活在这小片绿洲的人们以二道渠和少量坎儿井引来的东天山雪水种植葡萄、哈密瓜等,维吾尔农人依城墙而建有住屋、搭有羊圈,世居痕迹老旧、清晰。
唐取“纳职”为县名是因有鄯善人在此筑城而居,“纳职”为“鄯善”的异名,唐《沙州伊州地志》载“唐初有土人鄯伏陀,属东突厥,以征重赋,率城人入碛,奔鄯善。至并吐浑(即吐谷浑)居住。历焉耆,又投高昌,不安而归。胡人呼鄯善为纳职,既从鄯善而归,遂以为国号”,《新唐书.地理志》载“纳职,贞观四年(即公元788年)以鄯善故城置”,《元和郡县图志》载“纳职,贞观四年置,其城鄯善人所立”,《旧唐书.地理志》载“贞观四年于鄯善胡所筑之城置纳职县”,陈诚《西域行程记》载“由哈密城东门外读(渡)溪水向西行,皆平川,约行七十余里,有人烟好水草处安营。十六日晴明,起向西行,有古城名腊竺(即“纳职【县】”,“纳职”即“罗布”【突厥语系语言“汇入多水”】),多人烟树木……”据法国学者伯希和判断,“纳职”与当时的鄯善国弩支城(即隋时的新城【今若羌县瓦石峡镇的弩支城,又叫“瓦石峡古城”】)有关,这似又延伸了玄奘对古罗布泊的释名“纳缚波”。
“拉甫乔克”为突厥语系语言,“拉甫”即“腊竺”,“乔克”为“山岗”,明《西域行程记》记作“腊竺”,清《西域图志》记作“拉布楚喀”,《新疆识略》记作“拉卜楚哈”,又做“剌术”、“拉卜楚克”(“拉卜”即罗布方言“汇入多水”或“水草丰腴”)。
作者:风沙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