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北京论坛 >  转载:见证当年的奇迹!人民日报“亩产万斤”报道

发表于 2020-09-23 21:08    IP属地:未知

查看 111.1W | 回复 0
转载:见证当年的奇迹!人民日报“亩产万斤”报道

转载自 :中华网:见证当年的奇迹!人民日报“亩产万斤”报道
//jingchenga.blog.sohu.com/199474185.html湖北、安徽、江西早稻频报大面积丰收1958.08.11
早稻频报大面积丰收 湖北省孝感全县平均亩产一千七百多斤 安徽安庆专区产量跃增三倍 江西全省增产八十四亿斤
新华社(1958.08.11)
据新华社武汉日电 
著名全国的“千斤县”——湖北省孝感县,今年早稻大放光彩,全县三十万零二千多亩早稻,经过收打和反复核算,总产量达到了五亿三千多万斤,平均亩产一千七百五十五斤多,比去年早稻亩产六百一十七斤增加了将近两倍。
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书记处书记王延春以及孝感地委和县委第一书记共同指导的二十万亩丰产示范区,其中十万零九千多亩早稻,平均亩产达到了二千三百三十五斤。卧龙、龙店、祝站、肖港、朋兴等区,亩产五千斤、七千斤、八千斤,到处皆是。到目前为止,全县亩产万斤以上的有十六处之多(面积都在一亩以上)其中全国劳动模范、长风社主任官木生和青年突击队合种的一块试验田,亩产达到了一万五千多斤。
由于大面积丰产和成千成万的高额丰产田的涌现,全县出现了许多高产乡和农业社。据统计,全县平均亩产二千斤到二千八百多斤的有二十八个乡,平均亩产二千斤到三千斤的有三百一十九个社,另外,还有三十个社平均亩产达到了三千斤以上。仅这一季早稻的丰收,孝感县七十一万农业人口每人平均有七百四十六斤粮食,比年全年每人平均粮食总量还多。
孝感县曾经争论过这样一个问题,有不少人认为,这个县地形复杂,土质好坏分布不匀,断定自然条件限制了生产迅速增长。现在的事实怎样呢?无论是平原区、丘陵还是山区,也无论是土质肥沃还是瘦田瘠地,都同样获得了大丰产,而且涌现了大批高额丰产典型。
孝感县的早稻大丰收,是从不断斗争的道路上走过来的。为了战胜各种形形色色的保守思想,党领导着广大群众开展了大鸣、大放、大辩论,在这期间,全县一共贴出了大字报达二十七万多张。特别是采取了干部搞样板(试验田),然后组织现场参观、辩论,收效极好。这样一来,大大解放了思想,破除了迷信,而因深耕、密植、增施肥料都比往年做得好。今年的田间管理也抓得紧。此外,他们还战胜了六、七十天干旱的严重威胁。
由于早稻的大丰收,孝感县农民的思想更加解放了,最近,他们正在总结早稻丰产经验,由于丰产不平衡现象还很突出,普遍认为,水稻增产潜力还大得很。因此,人们决定乘胜猛进,争取今年全县平均亩产达到三千斤。

据新华社合肥日电 
安徽省安庆专区种植的二百五十万亩早稻已基本收割完了,早稻总产量为二十八万二千五百万斤,平均每亩单产为一千一百三十斤。这个总产量比去年全专区早稻总产量增加了三倍。
今年,各地还创造了许多早稻高额丰产纪录,截至月日统计,亩产二千斤以上的有二十一万一千六百五十三亩;亩产三千斤以上的有一万二千二百六十三亩;亩产四千斤以上的有三百一十一亩;亩产五千斤以上的有八十一点九亩;亩产六千斤以上的有十二点八亩;亩产七千斤到九千斤的有十六点二亩;亩产万斤以上的有二点五八亩。
安庆专区获得大面积丰收的主要原因是:在水稻生产各个环节上都是以政治挂帅,认真地、深入地贯彻党的总路线和省委指示,开展反右倾、反保守思想的斗争,对今年取得丰收有决定意义。
新华社南昌日电 
到月上旬,江西省二千四百九十四万亩早稻,已全部收割完毕,总产量达到一百四十三点二亿斤,每亩平均产量五百七十四斤。今年早稻和去年相比,增产八十四点二亿斤,即增产。按全省城乡一千八百四十万人口计算,每人平均有粮食七百七十八斤。
江西省一季早稻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定亩产八百斤以上的县,有星子、南昌、萍乡、宜春、波阳、乐平、广丰、赣县、南康、临川、南城、瑞昌等十二个县。亩产八百至一千斤的乡有三百三十一个,一千斤至一千五百斤的乡有九十七个;亩产八百至一千斤的社有二千七百四十五个,一千斤至一千五百斤的社六百七十个,一千五百斤至二千斤的社一个。全省亩产八百至一千斤的丰产田有二百四十五万亩,千斤以上三千斤以下的高额丰产田有一百一十万亩,三千斤至七千斤的二百亩,个别的丰产田,亩产竟达九千一百八十五斤。
为了保证晚稻更大丰收,中共江西省委决定,今年月中旬组织的省、地、县、区、乡、社六级十万干部评比检查团仍然留在农村工作,贯彻八项具体措施,加强田间管理,更广泛更深入地贯彻开展评比检查运动,真正做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为了实现千斤县——记晋中十县农民的决心和干劲1958.08.13
                       吴象 阎继烈(1958.08.13)
全县粮食亩产千斤,在江南也是令人振奋的数字,何况在黄河以北过去平均亩产只有一百多斤的晋中呢?月初,我们听到晋中盆地十县今年就要成为千斤县的消息,实在按耐不住自己的兴奋和惊讶,便到了清徐、文水、汾阳、介休、平遥、太谷、榆次等地。半个多月中,在晋中盆地绕了个圈。我们看到了小麦大丰收带来的一片洋洋喜气,但是印象更深的却是小麦大丰收在农民思想感情上引起的深刻的变化;我们也看到了田野上一望无际油绿茁壮的秋禾,但是印象更深的却是千千万万农民实现千斤县的决心和干劲。
粮食太多了怎么办
刚到清徐,正是小麦登场的时候。往年割麦要十来天,今年麦子特别好,人们跃进的劲儿也特别大。“抓晴天,抢阴天,刮风下雨当好天,起早搭黑当半天,月光底下当白天。”只四五天就完了。到处是紧张、忙碌和欢笑,像办喜事一样。上了年纪的老汉们也笑眯眯地说:“永没见过这样好的年景。”晋中区去年小麦平均亩产只一百零六斤,今年各县普遍要加倍,介休县的亩产已达到三百一十四斤多。现在人们考虑的不再是粮食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太多了怎么办的问题了。我们访问过清徐南绿树农业社,社主任张玺正在为麻袋不够用发愁;我们访问过文水北徐村效苏农业社,社员们说他们村秋天要搬了。我们很奇怪,他们却幽默地回答说:“把房子都做了仓库也不够,不搬家怎么办!”
万灵的钥匙
麦子大丰收确实是一把万灵的钥匙,能使任何顽固保守的人开窍。刘三才他们的大麦试验田原定的指标是三千斤,竟把社里一个名叫温四才的老汉气急了,他赌咒:“你们真能打下三千斤,我拚上脑袋!”直到麦子登场,他看着事情不妙,还是不大相信,但打的结果不是三千斤,而是五千七百零二斤。老汉服输了,当刘三才突击组再试验在回茬地产万斤谷子的时候,他就变成了积极的支持者了。一个夏天,出现了多少温四才式的喜剧,有多少温四才式的人物经历内心深刻的变化啊!
总路线解放了农民的思想,促成了小麦的大丰收;而小麦大丰收又进一步使农民掌握了总路线,思想大大解放,以夏促秋,乘胜猛进。“七一”前夕,全省举行广播动员大会,发起增产秋粮总进军。各县争先恐后,信心百倍,勇往直前。从我们到过的地方看,每个县毫无例外地都有为数不少的双千斤乡、五千斤社、万斤生产队,至于万斤以上的试验田,更是举不胜举。人们对试验田兴趣真高,什么都想试验:清徐仁义村有一棵要结一千一百斤的葡萄大王,刘庄村有亩产二万斤的玉米,太谷贯家堡有亩产十万斤的山药旦,水秀村有亩产二十万斤的糖萝葡,榆次鸣谦有亩产万斤籽棉的棉花,张庆村有亩产三万斤的谷子和高粱……你不信吗?那些试验者就会拉着你到地里去辩论,详细地给你计算一亩共有多少苗,每苗至少可以产多少;他们已经采取了些什么措施,正在继续采取什么措施,使你不能不为他们的热情所感染,为他们的干劲所折服,而和他们一样深信不疑了。
千方百计搞水肥
当然,尽管今年秋禾长得空前的好,实际千斤县仍然要经过极其艰巨的斗争。但是思想解放了的农民们,并不畏惧任何困难和斗争,也不吝惜自己的心血和力气。实现千斤县最重要的是水和肥,他们就千方百计地搞水搞肥。月下旬晋中各县在河北徐水开了一次水利建设现场会议,学习徐水的共产主义风格,在紧张的农忙季节,抽出至的劳动力搞水利建设。月日到日,二十天功夫,十个县共建成水库一千零九十个,可蓄水二亿一千三百二十万方,平均每天就有五十四个半水库问世。
肥料,曾经是个难题。各县跃进措施中都有一条:“亩施追肥三至四万斤。”这么多肥从那里来,又怎么上到地里去呢?靠杂肥不行,就把杂肥加工变成人造尿,质量又高又不愁施不进去。最近各县都在大闹人造尿,平遥净化乡一夜埋了两千个大瓮,东泉乡知道了,第二天来了个突击,埋下了一万个。这一期肥出瓮,每亩秋田就可以平均到三百多担。清徐县创造了用卤水制土化肥的经验,解决肥料问题更有办法了。不到两个月,造土化肥的经验在整个晋中盆地普遍开花结果了。
搞水,需要人;搞肥,也需要人;锄草薅苗加强田间管理,更需要人。劳力不足怎么办呢?干,把一切半辅劳力都发动起来干;他们不但舍得力气,多干苦干,而且开动脑筋,改革工具,让一个人顶几十个人干。汾阳县三天实现了车子化,可节约劳力一百万个。为了解决提水和深锄的问题,又制成了煤气机和锄草机。锄草机一天可锄地二十五亩,比人锄提高效率十倍还多。各县都在大闹技术革命,各行各业都行动起来了,真是“千条心、万条心、一心为了亩产一千斤。”
生活、劳动军事化
人们冲天的干劲,最突出的表现是军事化。清徐县所有男女劳力,都按军队建制,编成了班、排、连、营。早上起床号一吹,一排排整齐的队伍立即开赴“战场”。有些五十岁的老大娘,也是肩扛农具,腰挂茶缸,拿着蝇拍,全副“武装”。工地上、田野里,到处开展着轰轰烈烈的红黑旗竞赛。清徐如此,其他各县也莫不如此。现在农民们开始有了强烈的时间观念了。不久以前,平遥县开过一次庆祝小麦丰收和秋粮跃进誓师大会,全县干部、党、团员积极分子一万多人,最远的离城八十多里,规定早晨九点钟开会,八点半便都到齐了。为了实现千斤县,一天、一小时农民都不肯轻轻放过啊!


                     科学研究工作要奋起直追1958.08.14
                             殷宏章(1958.08.14)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植物生理研究所副所长 殷宏章)
在一个星期里,我们在安徽枞阳县连着参加了两块高产早稻的丈量和收割,亲自看见亩产万斤以上的水稻“卫星”上天,感到无比的兴奋和鼓舞。
万斤以上的稻田一看就与一般的不同,真是“远看像城墙,近看像稻场”,一片密密麻麻的,金色穗子堆起一尺来厚。一块一亩左右的田,原想几个人半天可以搞完,结果百多人整整搞了五个多小时才完。
每亩万斤的产量,不仅没有看见过,国际文献中也没有过。在收割后,几位科学技术界的同志取了一些标本,回来作了一些简单的观察分析。每一块田产谷一万零一百四十二斤,测出草秆干重约合六千斤,加上谷产去水,每亩总产干物质约在一万四、五千斤左右。以每个分蘖三个叶子来测定,估计每亩“叶面积”总数合到二十六亩多,设想生长旺期为九十天,“净光合率”每平方公尺叶面每天计五克,每亩累积一万五千斤的干物质是完全可以获得的。第二块田产量更高,达到一万六千二百二十七斤十三两。我们也取了样,叶面积还没有测定,初步估计,比第一块还要高,总干物质要在二万斤以上。
这样的高产在生产中显然有重大的意义,打破迷信,解放思想,起了带头作用;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也打开了一条新道路。一般国外的产量分析研究,丰产的谷类作物,每亩叶面积不过四亩,总干物重不过两千斤,产量不过六、七百斤,一切的研究也是在这个圈里打转。现在这个高产的一切的数据都超过了它们六、七倍至十几倍,这是一个新领域,其中有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等待我们深入探讨,再进一步提高。
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显然落后了,必须奋起直追。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已经决定把作物高产生理基础列为最重要的研究任务,计划总结高产经验,开展试验田,作一系列有系统的研究,在植物生理学中开展一个新的道路,配合生产,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劳动人民以盖世的革命气魄,冲天的干劲,无穷的智慧,创造出来这样的巨大成果,替我们打开新的途径,科学工作者必须虚心地向他们学习,跟他们结合一起,共同前进。他们的生产成就已超过国际水平,我们科学研究也要争取世界首位。


                  开镰大吉 中稻初现万斤田1958.08.20
新华社(1958.08.20)
新华社合肥日电 
安徽省二千七百多万亩中稻已开镰收割,现已出现了三个亩产万斤以上的中稻“卫星”。无为县官镇乡官镇社收割一亩零四厘中稻,实收干谷二万一千五百一十四点五斤,平均亩产二万零六百八十七斤;无为县护河乡一嫔社收割一亩二分五厘中稻,共收干谷一万五千四百五十点五斤,平均亩产一万二千三百六十斤;肥东县长临乡建光社收割一亩六分一厘中稻,共收干谷一万八千四百二十一点五斤,平均亩产一万一千四百四十一斤。这三块高额丰产中稻田,在收割时都有当地党政领导部门派人监打监收。
据新华社长沙日电 湖南省刚开始收割中稻不几天,中稻亩产量就突破了万斤大关。这是南县明山头乡五一农业社第十六生产队突破的。这个队的队长黄明江、副队长刘柏树、妇女队长萧爱英、民兵队长甘城香、老农曾保生等共同种的一点一四六亩中稻试验田共收干谷一万三千四百二十二斤,平均每亩产干谷一万一千七百一十二斤。月日经县委验收工作组、县、乡、社干部和群众四十余人验收证明属实。
这丘田原来泥脚很浅,中稻产量一般只有二百——三百斤。今年开始作试验田,经过精耕细作和大量施肥,获得了万斤以上的收成。
安徽官镇社亩亩产斤
安徽一嫔社亩亩产斤
湖南五一社亩亩产斤
安徽建光社亩亩产斤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1958.08.27
                              刘西瑞(1958.08.27)
编者按:这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派赴山东寿张县了解情况的同志写回来的信。这封信生动地反映了那里大跃进的形势,提出了一些足以启发思想的问题,特把它介绍给读者。
这次寿张之行,是思想再一次的大解放。今年寿张的粮食单位产量,县委的口号是“确保双千斤,力争三千斤”。但实际在搞全县范围的亩产万斤粮的高额丰产运动。一亩地要产五万斤、十万斤以至几十万斤红薯,一亩地要产一、两万斤玉米、谷子,这样高的指标,当地干部和群众,讲起来像很平常,一点也不神秘。一般的社也是八千斤、七千斤,提五千斤指标的已经很少。至于亩产一、两千斤,根本没人提了。这里给人的印象首先是气魄大。
他们的庄稼也真长得好,一片黑呼呼的要压塌地。虽然下面提出的万斤指标,今年不一定完全实现,但万斤社、万斤乡一定出现,可能不止一个。全县亩产三、四千斤则是有把握的。
粮食单位产量从百斤到千斤,是个质变,从千斤到万斤,是更大的质变;这样高产量,从措施来看,也不外是水、肥、土、种、密等几条,但在具体执行这些措施中就有许多新东西值得研究。比如水和肥吧,他们的干法是大水大肥,让作物吃饱喝足,不给什么限制,不怕作物闹“胃病”。看来,农作物的肚子大得很。这里的单季玉米、谷子丰产亩,一般是八水、八肥,用水量都达到三百至五百公方;用肥是:粗肥在二、三十万斤,化肥(主要是土化肥)在二百斤左右,少数地达到五百斤,是否已经吃饱喝足还难说,但决不过分。过去不少人认为一亩旱作物只需要一、二百方水,化肥用多了就要烧死庄稼,损害土壤,这种看法,很显然是有片面性的。这里干部的看法是,只要有足够的水和一定的有机质肥料相配合,一亩地(仅指一季作物)用它五、六百斤甚至上千斤的化肥不但没危险,并且完全必要。同时,水随肥涨,施的肥料愈多,用水量愈大,足水足肥是首要的关键。足水、足肥还必须和深翻相配合,这一点在寿张特别突出,也是他们能够在大面积的土地上展开万斤运动的决定环节。根据寿张的经验,要搞万斤粮,不掘地三尺是不行的。土质不好需要改良土壤的土地固然要这样作,土质很好不要改良、单是松土的土地也要这样作。他们的丰产田一般都深翻三尺,一般田也深翻尺半左右,他们认为不超过一尺是不行的。
在足水、足肥、深翻的基础上,就可以放手密植。这一点在谷子的种植上表现得特别清楚。过去种谷子一步三安苗,一丛丛的,每亩只留苗三万多株。现在他们的谷子种得像麦子似的密,基本不间留,一般在十万株左右,丰产田二十万株到二十六万株,而穗子决不比过去小。很明显,没有深耕和足够的水和肥是作不到这一点的。
足水足肥加深耕,在此基础上放手密植(当然要有限度)再加上他们的“田间管理如绣花”,亩产万斤就成一个现实的事物了。万斤运动能否普遍推广而不局限于小块土地试验,在水利已基本解决的条件下,看来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肥料;二是劳力。他们解决肥料,除大搞土化肥外(有些社已生产到每亩五十斤),主要靠拆破房、刮地皮,肥料中土肥占。而土肥主要是靠劳力换来的,所以中心还是劳力问题。
到底一万斤粮食要多少劳动日?到底一个全劳力使用手工工具一年能生产多少粮食?我们粗粗算了几笔账,很难答复,原因是弹性大得很。这个问题一方面和亩产多少有关系,比如许多社原来计划亩产双千斤,每亩需用三十个工(单算田间和积肥用工,不包括基本建设。以前亩产二、三百斤时,一亩十五个工左右),现在指标增到万斤,使用原来的工具,每亩地也不过六、七十个工。就是说,产量增四倍,用的劳力不过增一倍;单产愈高,用的劳动量愈相对的少。这是一种情况。另一方面,还决定干劲的大小和工具的优劣。据对几个社的了解,亩产指标万斤粮(一季玉米和谷子),主要措施是:深翻二尺,施肥二十五万斤,管理如绣花。一亩地需用的劳动工,以正常的劳动强度,使用原来的工具(铁轮车加木轮手推车、畜力水车)计算,至少要七十个工;如果对工具加以改良,实现滚珠化,有五十个工就够了;如果鼓足干劲加上夜战,工具改革的彻底些,还用不了三十个工呢!说来说去,是不怕指标高、措施大,就怕没干劲和不改良工具。寿张每人平均二点六亩地,每个劳力平均六亩地,单算劳力账,要大搞万斤亩是绝对办不到的,但实际上他们是办到了。他们的钢铁姑娘或钢铁姐妹,住到田间,专管高额丰产田,每人平均还需要管二亩地呢!他们今年的计划实现了,平均每人就能生产六、七万斤粮食。看来,只要干劲鼓得足足的,加上积极改良工具,普遍搞万斤运动(如果需要的话)不是办不到的事。
关于工具改革,从这里看,当前主要是运输和深耕的问题。现在的深耕只能搞一尺多,而且要很多很强的牲畜,在目前畜力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解决深耕工具还是个大问题。对运输问题,我们也算了一笔账:亩产万斤粮,如果要用七十四个劳动日的话,其中翻整土地和浇水各占,田间管理占,收获入仓占,而运肥、施肥就要占,后两项费工大主要是运输用工多。解决了运输问题,劳动用工省不了一半,也要省—。实现了滚珠化将解决很大问题。不过目前铁轮大车对道路破坏得很历害,道路不好,使改良了的运输工具大为减色。现在高唐县有的社用旧胶皮和破鞋底代替铁皮改装大车,既减轻车的重量,又保护了道路,还腾出很多的铁(一辆铁轮车的铁皮约百余斤),一举三得,值得重视。我们想,如果全华北能在短期彻底消灭了铁轮大车,作到所有道路公路化,不但能减省劳力,对改变整个农村面貌都是有作用的。
今年寿张一个大功绩,是要摘掉大豆和谷子的低产帽子。根据他们的经验,在同样条件下,谷子要比玉米产量高,主要原因是谷子和稻谷一样,更便于密植。从现有条件看,一亩谷子密植到四、五十万株,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一棵谷穗一两谷,一亩就是三万斤。玉米就不同,太密了,不透风、不见阳光,就要影响生长。现在每亩一般只密植到六千多株,每株二穗,一穗一斤,才一万多斤,而作到这样,还很不容易。谷子产量既高,还有便于保管和收割较早、有利于及时种小麦等好处。对玉米和谷子的身价,应该重新评评。他们的大豆产量也很高,估计亩产二千斤的很普遍,万斤卫星也可能出现。多种一些大豆,可以增加食油,也是解决肥料不足的一个好出路。这里过去种植谷子、大豆很不少,近两年来因扩大玉米和地瓜,被挤掉不少。这里的地瓜和小麦矛盾也不小,地瓜种植面积占耕地,今年小麦播种面积要占,的地瓜茬要种麦子,小麦地要普遍深翻,地瓜要就地切片晒干,这两项重活挤在一起,安排不好,很容易顾此失彼。从这些方面看,合理安排明年作物种植,是个必须及早注意的问题。
目前下面对争取秋季大丰收的劲头是很大的,但对收获后如何保管,普遍没有准备。我们问乡社干部和群众时,最初他们都是“粮食多了还怕没办法?”“那由国家买吧!”经过算细账才大吃一惊,才觉得粮食多了也有问题。特别在寿张,光红薯一项大约每人平均要收四、五万斤,该县大部地区是滞洪区,房子很小,以往的一点点粮食还都是放在院子里囤起来,今年不早些打主意,非吃大亏不可。这一点,我们已向县委讲了。


                 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1958.08.13
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 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纪录
新华社(1958.08.13)
新华社武汉日电 
湖北省麻城县的早稻生产又放异彩。根据湖北省、黄冈专区和麻城县三级早稻高产验收团联合查验证实,这个县的麻溪河乡建国第一农业社,在一点零一六亩播种“江西早”种子的早稻田里,创造了平均亩产干谷三万六千九百五十六斤的惊人纪录。截至目前,这是我国早稻大丰收中放射出的大批高产“卫星”中的“冠军”,它比安徽省枞阳县石马乡高丰农业社及本县平靖乡第二农业社先后创造的早稻高产纪录高出一倍以上。
建国一社的这块高产田的主要培育人,是这个社社主任王乾成、副主任冯福炳、社委王茂刚和第二生产队队长罗学江,他们都是共产党员,许多社员(主要是青年社员)也积极地参加了培育工作。
这块高产田从月日开始收割,到日才全部验收完毕。参加三级验收团的有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史林峰、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韩玉生、中共麻城县委书记处书记侯尚武;此外,还有麻城县各乡、社代表共数百人。中共黄冈地委第一书记姜一,也参加了一部分验收工作。这块田经反复丈量确定面积为一点零一六亩。本来要全部割完,为了给外地代表参观,留下零点二四二亩未割。收获的全部过程都是由验收人员和社员们一起收割、打场、扬场和过秤的。把实打验收数字和那零点二四二亩田的测算估产数字加在一起,这块田的总产量共为干谷三万七千五百四十七斤,平均亩产干谷达三万六千九百五十六斤。
这个人们所不敢想的早稻高产纪录,是充分发挥共产主义风格大胆革新的成果。据了解,这块田整地共达十次,深耕达一尺以上。共施底肥、追肥五次,先后施用的肥料计有草籽三千斤、塘泥一千担、陈砖土四百担、硫酸铵一百零五斤、过磷酸钙八十斤、水粪肥六十担、豆饼一百八十斤。底肥是结合犁地分层施用的,作到了层层有肥。插秧的密度,实际上已经很难用多少蔸来计算了,因为整块田的稻子都是一根紧靠一根的。在验收时,人们曾选一平方尺的面积进行实测,据实测结果推算,平均每亩约有七百六十八万穗。把鸡蛋随便地放在复盖着稻禾上面滚动,鸡蛋始终不会掉到田里去。可见这块田的禾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促使这块田高产的主要措施,是逐渐明确的。开始时,人们对深耕、肥足和密植都存在着一些疑虑,所以只犁了七寸深,肥料也较少,密植只作到株距一寸、行距四寸。插秧后约一个月,各地小麦高产奇迹不断出现,亩产达到五千斤以上的已有多处。这对培育这块试验田的人们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他们说:“小麦能亩产五千多斤,水稻为什么不能亩产万多斤呢?”他们决心搞亩产万斤以上高额丰产试验,并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就是加深耕层、施足肥料、加大密度。这时,秧苗已经长到一尺多高了,但他们仍毅然把这些秧苗拔起来,又进行了一犁、一耙、一耖(将土整细碎),使耕层深达一尺,并且增施了肥料,然后,又把本田的秧和另外几亩田的秧,一起植到这块田里,形成为蔸数难分的高度密植。因为苗长得极密,根本无法下田,给田间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但人们用集体智慧战胜了它。例如,要追肥,但肥料却怎么也下不到泥里去,他们就想法在田的四周开沟,用管子把水肥灌到田里去。他们还采用打撑的办法防

愿卿姹紫嫣红入眼,莫睬犬吠狼嚎蛙噪。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