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山西论坛 >  山西风光大全

发表于 2007-04-15 00:14    IP属地:山西

插队1
003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宝来1.6 MK4 低碳修复空滤盒...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4-15 00:15    IP属地:北京

                               洪洞大槐树
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争域夺地的殊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大,人口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大槐树楹联
  香挹襟留快饮;
  荫清古道倚斜阳。
  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
  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举传嘉树;荫庇群生。

查看评论】【投它一票】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相关资料
[table=98%]
 
[/td][/tr][/table]
XCAR:073
  QQ:371482612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给夏朗换上雪地胎...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4-15 00:16    IP属地:北京

                                苏三监狱
苏三离了洪洞县,
  将身来到大街前。
  未曾开言心好惨,
  过往君子听我言。
  因话本和戏剧而闻名的苏三,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玉堂春落难逢夫的故事,就发生在山西洪洞县,直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洪洞县司法科还保存着苏三的案卷。王景隆是苏三的同乡这个情节,就是从苏三的供里发现的。

  苏三,原名周玉姐,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庄人。六岁时父母双亡,后被拐卖到北京苏淮妓院,遂改姓为苏。她到妓院前已有二妓,故取名三儿,“玉堂春”是她的花名。官宦子弟王景隆冶游相遇苏三,一见钟情,过从甚密。苏三要王景隆发奋上进,誓言不再从人。王景隆离京归里,虽对苏三不能释然,但奋志读书,二次进京应试,考中第八名进土。在王景隆返家之际,苏三被鸨儿以一千二百两银子的身价,卖给山西洪洞马贩子沈燕林为妾。沈燕林长期经商在外,其妻皮氏与邻里赵昂私通。沈燕林带苏三回到洪洞,皮氏顿生歹心,与赵昂合谋毒沈燕林,诬陷苏三。初审时洪洞县衙将皮氏与苏三收监。赵昂从皮氏家中拿出一千余两银子贿。知县王氏贪赃枉法,对苏三严刑逼供,苏三受刑不过,只得忍屈画押,被判刑,监于牢中,皮氏却消遥法外。正当苏三在洪洞牢含冤负屈之际,适值王景隆升任山西巡按。王景隆在此前虽风闻苏三被卖到洪洞,但未知真情,故到任伊始先急巡平阳府,得知苏三已犯罪,便密访洪洞县,探知苏三冤狱案情,即令火速押解苏三案件全部人员至太原。王景隆为避亲审惹嫌,遂托刘推官代为审理。刘氏公正判决,苏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罪犯伏法,贪官王氏被撤职查办,苏三和王景隆有情人终成眷属。
  苏三有幸,传奇般同王景隆团聚。明代小说家冯梦热忱地写了《玉堂春落难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传后世。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又编为《苏三起解》、《玉堂春》等,广为演出

  由于苏三故事曲折动人,当年的“苏三供堂”、“苏三监狱”由此闻名,长时期内被人们保存维修。“苏三供堂”即洪洞县衙大堂,为明洪武二年知县杨茂所建。清康熙三十四年因地震坍塌,后又重建。光绪四年知县艾绍濂又全修大堂。曾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幸毁于1977年。据传,苏三在此供堂,含冤入监,三次受审。
  “苏三监狱”在今洪洞县政府院内西南,亦即明洪洞县衙西南角。我来此游览时转了两遍,第一遍并未有特别的感觉,后来跟着导游又参加了一次,不禁为明代监狱的设计而叫绝。一进挂有“明代监狱”匾额的大门,首先看到的便是苏三的塑像,外院当年监狱的办公场所,右边的院落是普通监牢,中间是过道,两边共有监牢十余间,过道顶上布有铁丝网,网上挂有铜铃,一有犯人企图越墙逃跑,便会触响铜铃。
  过道的尽头,正对的是狱卒的值班室,右面的墙上有狱神的供位,传说当年囚犯入狱都要参拜狱神,就是狱神下面的墙基处,有一小洞,是当年运送尸体的出口,犯人在狱中病或是被打,是不能从大门抬出去的,只能从这个小洞拉出去。

头牢和苏三囚室

  过道尽头的左边,便是囚牢的大门,囚牢双门双墙,门上画有狴犴,狴犴是的儿子,长得却象老,因此人们误称为“头牢”,大约是因为生九子,子子不同,狴犴专门掌管刑狱,大门只有一米六高,所有进入囚牢的人都要在狴犴像前低头,显示对法律的敬畏。进了门洞,里面还有一道门,而这两道门却是一扇从右开,一扇从左开,不明就里的囚犯如果越狱,往往出了第一道门却怎么也打不开第二道门,一个小小的改动就能起到拖延犯人越狱时间的作用,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进入牢院,右面是一堵高墙,左面就是当年押苏三的牢房,里面有苏三的塑像。囚院的中央还有当年苏三坐监时洗的水井和石槽,井口留有一道道绳索磨下的印记,井口只有半尺多宽,这是为了防止囚投井自杀。据说,右面的高墙里灌装的都是流沙,如果犯人想要挖墙越狱,流沙便会从挖开的小口中源源不断地流来,使其难以挖通围墙。
  1964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王冶秋先生曾在洪洞考察确认,苏三监狱为我国罕见的明代监狱,并题诗曰:“头牢里羁红妆,一曲搅乱臭水浆。王三公子今何在?此处空留丈八墙。”十年动乱期间,苏三监狱被拆毁。为了使“苏三监狱”这一仅存的明代监狱得以保留,洪洞县人民政府后做出了修复“明代苏三监狱”的决定。修复事宜于1984年5月开始,同年10月竣工。

查看评论】【投它一票】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相关资料
[table=98%]
 
[/td][/tr][/table]
XCAR:073
  QQ:371482612

[每日热点]:【爱车生活】国产电动车600天使用感受分享...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4-15 00:18    IP属地:北京

                              小西天
小西天原名千佛庵,位于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凤凰山巅。创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距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面环山,庵前临河,古木参天,清流涓涓,凤凰山土崖如削,小西天耸立山顶。游人越紫川田园,过昕水河桥,经“天池”之岸,跨“通天仙桥”,踏 240余级石阶,穿10米“洞天”,便“道入西天”天门,来到天堂般的所谓西方圣境了。
  这座寺院,分上下两院,以布局新颖,精巧玲珑,格调别致而著称。
  下院是寺庙的主体。院内的无量殿面东而筑,内设数十尊铜铸佛像和木雕楼阁,是僧人诵经的禅堂。无量殿对面是韦陀殿,韦陀像是一整块楠木所雕,威武逼真,工艺精湛。由韦陀殿背后两侧进“疑无路”上“别有天”便可到孤桐峰。该峰两角分建钟、鼓二楼,峰顶有摩云阁,内祀观音菩萨,外祀奎光文星。登阁远眺,田园如画,令人神往。下院北房珍藏一部明版善本藏经,共7000余卷,保存完好。
  上院,是全寺的精华,正面是大雄宝殿,文殊、普贤两殿左右相峙。大殿内正面排列着五个相互连通的佛龛,“师”、“弥陀”、“释迦”、“毗卢”和“弥勒”等诸佛端坐莲台,各饰锦,神态自若,面容慈祥;十大弟子分站两旁,造型优美,生动传神,表情含蓄,惟妙惟肖。殿南山墙上塑着“四方三圣”、“四大天王”等佛教人物故事,殿北山墙上塑着须弥山上三十三层“仞利天”、佛传故事和释迦牟尼的本生传说。大梁上,八大金刚威武雄壮,粱间墙壁悬塑着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众多的人面飞天、神鸟、孔雀、鹦鹉、仙鹤,游弋在飘渺的云头上,十二乐伎菩萨,身姿轻盈,温柔高洁,往来自如地表演着“天界”歌舞。整个殿内,天宫楼阁,层层迭迭,云雾缭绕,粉彩妆銮,呈现出一派仙宫佛国的迷人景象。
  这组明代悬塑艺术的珍品,是研究泥塑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许多游人慕名而来,莅临“西天”,流连忘返。
  小西天楹联
  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
  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

查看评论】【投它一票】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相关资料
[table=98%]
 
[/td][/tr][/table]
XCAR:073
  QQ:371482612

[每日热点]:【新车】宝马iX3告诉你传统大厂电动车优势...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4-15 00:29    IP属地:北京

                               尧庙“五凤楼”
  “五凤楼”始建于唐乾封年间(公元666年),是尧苗宫内历尽沧桑劫难而存的一座古建筑。二层有边梯可上,登楼望之。吕梁,太历历在目,平阳风物尽收眼底。“五凤楼”亦称“光天阁”意为帝尧之功德,光天下之明,兆万民之福。人们把尧与他共同开创基业的四位大臣誉为“五凤”在尧与四位贤臣议事的地方筑楼纪念,遂有五凤楼。此楼象征君臣团结,天下大治。唐以后历代筑楼建殿时都设“五凤楼”,以示河清海宴,国泰民安。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45.98 KB)
 
XCAR:073
  QQ:371482612

[每日热点]:【改装美容】施工的周末-rav4底盘装甲分享...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4-15 00:32    IP属地:北京

                               壶口瀑布
[ 本帖最后由 梦非5 于 07-04-15 00:34 编辑 ]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41.57 KB)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51 KB)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48.95 KB)
 
XCAR:073
  QQ:371482612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真皮方向盘 排挡头磨损焕新修复...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4-15 00:39    IP属地:北京

                                 长治上党门
长治古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地处黄河中游,雄踞太之脊。古老的土地上,人文荟萃,保存至今的历史文物不胜枚举,其中上党门更可谓上党建筑中的典范之作。
  上党门在长治市东南,为古上党郡府署衙之大门。据明《潞州志》载:“州治(上党郡署衙)在城市北润德坊子城之内。子城隋开皇三年(583年)筑,周围三里十步,今址犹存。”唐武后时,唐明皇李隆基曾任潞州别驾,于郡署之中,因而此处建筑在玄宗登基后,得冠凤之名,如:飞宫、德凤等。

  现存的上党门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为明代旧物。《潞州志》载:元泰定二年(1325年)州治(唐建)毁于兵火,三年(1326年)潞州招抚使完颜南合修缮,公廨厅堂有严。至正壬午(1342年)郡守张瞻甫重建公生明堂,即今之厅事,以及宾幕吏曹之署,府库囹圄之所,无一不备。国朝洪武元年(1368年)知州潘黼因旧址建。天顺三年(1459年)知州王楫新建后堂。成化三年(1467年)知州计昌重建大房,年久圮毁。

  上党门门楼的东西两侧为钟鼓二楼,据《潞州志》载:“鼓楼,在今州治东侧。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知州傅遂建于子城门上,基址犹存,天顺七年(1463年)知州李睿筑今台,建楼于其上,与钟楼东西相并。成化七年知州孙坷用砖石砌台基。岁久楼毁,弘治九年(1496年)改建。钟楼,在州治前西侧。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知州傅遂建筑,岁久楼毁台崩。弘治九年补筑台基,用砖石包砌,楼亦改建焉。”据《泽州志》载“国朝康熙九年(1671年)知州汪宗鲁重修又增建里老柜书、快手民壮、皂隶房,东西公廨门榜棚;二十九年(1691年)知州刘民瞻重修二堂;雍正四年(1727年)知州沈一葵重修照壁榜棚;六年(1729年)知州管学宣重修土地祠、寅宾馆;八年(1731年)署州事长治县知县钱人重修里老柜书房东十三间;乾隆四年(1740年)知州张秉纶重修二堂及仪门增建官厅;六年(1742年)知州雷畅改赞政厅为赞侯祠。”
  至民国元年废府,而后经过多年的兵火战乱,以及人为的毁坏,府署内的建筑已大部不存。现仅存大门、钟鼓二楼、府二堂、办公院、西花园等建筑上党门已成为长治市极具代表性的古建筑
查看评论】【投它一票】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相关资料
[table=98%]
 
[/td][/tr][/table]

[ 本帖最后由 梦非5 于 07-04-15 00:48 编辑 ]
XCAR:073
  QQ:371482612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坦克300二保经验分享...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4-15 00:41    IP属地:北京

                             石膏山
山西的名山大川中,可以说至今我崇尚的是那座位于沁水阳城垣曲翼城四县交界处的历山。然而毕竟对历山的宏伟博大及其丰富的景观结构我已有了七八分的了解,可对这座石膏山,至今我却不敢言及认识。
  从石膏山西去,沿着那条流淌了千万年的仁义河走约20公里,此处有一个在古代名为“逍遥村”的去处。不知是何原因,这“逍遥村”如今被人常写成“消遥村”。逍遥村往北也是20余公里,那里即是灵石县城。现在的灵石在一带浓烟笼罩,汾水断流,实在无法使人有一丝“逍遥”的奢想,倒是县城东南35公里之外的石膏山却能给人一种无限逍遥的享受与憧憬。
  石膏山有多大?据说它的北界是在仁义河北源头的发源处,东界一直到了与沁源县交界的北来沟一带。南界则十分清楚了然,那当然就是险道十八盘下的仁义河主河道。至于西界,事实上更明白,仁义河北源与主河道交接处的峪口村,实际上即是石膏山的西大门。以此传统四界所至计算,石膏山的面积当在百余平方公里左右。至今为止,山中已作开发并辟有景点的面积仅约6平方公里稍多,还不足全山面积的十分之一。于石膏山的总面积,以上是历史上千百年来的传统认识。然而我却常常在想,灵石县的石膏山可非百平方公里所能局限,根据山体自然走势及其景观组合,它的体量应该更为宏伟和博大。也就是说,它是北界可以一直延伸至与介休市交界处的大、小柏沟一带,它的总体面积与容量应该是500平方公里,而不是100平方公里。著名的“牛角鞍”理所应当即应成为石膏山的当然主峰。如此说来,若以海拔高度排列,石膏山就将成为仅次于五台山、帝山和芦芽山山西第4座高山旅游风景地,连本省同部著名的历山舜王坪也将逊它一筹。这五座高山旅游风景地主峰的海拔高度排列次序即分别为:五台山北台叶斗峰,3058米;帝山孝文峰,2830米;芦芽山荷叶坪,2783米;石膏山牛角鞍,2566米;历山舜王坪,2358米。
  在对山西省内这几处高山旅游风景地旅游资源的考察过程中,有一种现象使我为惊奇和意外。那即是,在五台山、帝山(即庞泉沟)、芦芽山和历山之中,尽管都是环境原始且人烟稀少,但毕竟仍然分布着一些村庄,特别是在距离其主峰甚近的腹心地区都还有村镇存在。例如五台山的台怀镇,帝山的横尖镇、芦芽山的西马坊乡和历山的下川乡、大河乡等。然而,灵石县东部的这座约500平方的石膏山却硬是杳无人烟,犹如无人之境。从这个意义上讲,除了那6平方公里已有旅游开发活动的地方外,其它另外那490余平方公里的原始山地对我们而言,那不活脱脱就是一个梦么?
  石膏山这个“梦”多多少少与历山的那个“梦”有些相似。历山主峰舜王坪西南已确知有一片大约200余平方公里的原始山地,至今人迹罕至,其中近两万亩原始森林区人称“七十二混沟”,更是使人望而却步,堪称为一处无人之境。这块原始无人区附近垣曲一隅有山村名曰“望仙村”,“望仙”二字显然已有“梦”的意境在其中。这与石膏山外的“逍遥村”大有同工异曲之妙,我国先文献《庄子·逍遥游》中讲到过,天下曾有令人“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的“文莫之野”,茫茫荡荡而且浩然无际的石膏山,至今人迹罕至,言莫能详,她该不就是庄子笔下写到的那处只能使人彷徨无为或逍遥寝卧的广漠之野吧。与历山“七十二混沟”相比,石膏山牛角鞍堪称是本省的第二高山原始无人" target=_blank>居区。
  石膏山风光景色充满了仙境般的神秘,但她的名字却是这样的落俗。乍一听:“石膏山”这三个字,若不去身临其境,总以为那是一处生产石膏的矿山,凡作如是联想的人免不了总要与美丽的石膏山失之交臂。这真是一个天大误会。原来,这里的“石膏”并非矿物学家日常所认为的那种结晶体呈板状的单斜晶系矿物或老百姓做豆腐时所用的点化中介物。当地人千百年来所讲的石膏山中的“石膏”,竟是三个石灰岩溶洞中的白色钟乳石或石笋。
  石膏山中的三个石灰岩溶洞,自古习称为上岩中岩与下岩,其中下岩与中岩两洞古时为佛寺,寺以“天竺”称谓,是不忘佛祖原本来自古印度的缘故。现在天竺寺中仍然保留着部分历史建筑及其遗迹遗物,煞有古意。中下两岩之上是上岩,上岩洞中有所谓“白大士”坐像。传说中的这位大士多数人以为是位女性,据说国在历史上当地的一次大瘟疫中广施医,治好了石膏山下无数人的病痛。后来她在石膏山上岩洞中坐化,人们即以其真身为其塑像。看来她应属道教中人,然而也有人认为所谓“白大士”即是南海观音,这后一说看来不如前一说生动传神。
  我写石膏山犹如在梦中。梦在多数情况下是美好的,但常常又是片断的或无次序少逻辑的。石膏山的寺院碑碣中记述石膏山古有十景之多,诸如梵音洞天、云路横空、钟泉澄澈、罗丁松涛、石膏滴翠等等,我竟无法一一描述诉说,更不能一一指认。好在现在当地旅游部门已为山外来客逐渐开辟出一条走入石膏山梦境的路来,一路上已经有了一批名曰香炉山、尖阳峰、南天门、铁佛崖、天竺寺和十八盘等等许多景致一,但毕竟仍限于6平方公里这样一个小小范围之中。
  我的石膏山之梦很大,大到了太岳之顶巅牛角鞍那里。我不甘心把我的石膏山之梦囿于古人旧有的成规之中。我希望热爱山西山水的人都与我一起去作石膏山这一个美梦。
查看评论】【投它一票】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相关资料
[table=98%]
 
[/td][/tr][/table]
[ 本帖最后由 梦非5 于 07-04-15 00:46 编辑 ]
XCAR:073
  QQ:371482612

[每日热点]:【新车作业】奔驰E300 L豪华提车分享...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4-15 00:46    IP属地:北京

                               黄崖洞
黄崖洞,位于黎城县北郊东崖底乡上赤峪村西的太山腹地峡谷之中。此洞高25米,宽18米,深72米,洞体处于高出峡谷底部地面10余米的悬崖陡壁之上,形势十分险要(太原道注:相内容参见本站山西名胜)。传说很久以前有黄在这一带兴云布雨,黄喷出的气体将这里的崖壁都熏黄了,故而黄崖洞就又有了“黄洞”或“黄烟洞”这古老而平平的名字。在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七月以前,黄崖洞的名气不要说是在国内外,即使在黎城县内也并没有多少人了解它,其实,山川风光, 方圆不出30公里,在这一带还有很多好看并可游览的自然与历史名胜,例如壶山、桃花寨、善佗、九凤山、板山、许由、晒布崖、望夫山、性空山、五指沟、石老儿山、骆驼峰、昭泽洞、白云洞、洗耳河、九山、大佛山、源泉水乡等等,其名声在古时候可要比黄崖洞大得多。就比如说,像下寨村边的望夫山与性空山茅庵寺旁的石老儿山等,早在" target=_blank>北郦道元的《水经注》一书中就已有所记载。昭泽洞则文献记勒:“深数十里,入洞十寻有池四,胥深数尺,又后有方池,深不可测,侧立戏水石牛二,又后三池胥有水,又后为水洞,莹映晶沓,人莫敢入。”真比黄崖洞在冀交界的太山中段地区更有影响。
  
  日寇从1940年到1941年虽次企图将黄崖洞兵工厂毁灭掉,但终未得逞。1941年11月11日,恼羞成怒的敌人又纠集了共5000余人的兵力,并有空军配合,再次向我黄崖洞兵工厂进犯。当时受命保卫黄崖洞的仅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和当地抗日民兵的少数兵力,但他们在左权总参谋长和欧致富团长的共同指挥下,没有丝毫畏惧,利用有利地形与进犯敌军激战了整整8个昼夜,后以打打伤进犯之敌1000余人的战果获取胜利,我守卫黄崖洞的军民伤亡仅166人,黄崖洞兵工厂的机器设备则无丝毫损伤。英雄的黄崖洞保卫战,使太山中的这个本不见经传的区区山地在数日之内,就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方战场上反法西斯战线的一座巍巍丰碑!
  1941年11月以后的黎城黄崖洞,再也不止有那种古老陈旧的形象。黄崖洞成为当时乃至以后整个一个时代人民心目中的反法西斯圣地。黄崖洞也几乎成为整个太山中段地区的代名。由于那场残烈的战斗,在这块原本无声无息的古老山地间,出现了一批极有影响和纪念意义的新的历史性景观。如镇倭、血花、小号手英勇就义处、将军屋、吊桥天险、黄崖洞保卫战烈士地、纪念碑、纪念、兵工厂车间遗址、兵工厂职工宿舍遗址等等。其中能让人心灵震撼的当数当年左权将军在此长期" target=_blank>居过的那间依崖而建、高不过两米多而面积不过10平方米的石块加石片垒起的简陋小屋。据知它不但是当时将军的指挥部,而且还是将军和同是抗日军人的夫人的洞房。另外一个让所有到过黄崖洞的人都感到肃然起敬而且长久不忍离去的英雄景观则是小号手崔振芳阵亡处。那时他只有17岁,他一人据守在位于悬崖上的石砌地工事里,一气就向冲上来的敌人投出了120多颗手榴弹,炸了数十名日寇,后光荣殉国于此。英雄的黄崖洞保卫战不但使这块本来平凡的山地间出现了一批值得后世永久纪念的新景观,而且还使那些古老的带有神话传说的景观也有了新意义。例如桃穹寨,商周时桃花女的传说曾经在此使多少代人着迷,然而真正使历史用大笔永久记载下的真实的血与火的史实,应该是一个排的抗日战士在此面对火焰喷射器与燃烧弹,几昼夜间,接连打垮敌人数十次冲锋,有一半以上的英雄却永远长眠在这里……
  是的,黄崖洞是半个多世纪前我们的先烈用血肉和气魄铸成的伟大的风景,这风景将永远延续英雄们的精神与生命!不是么,黄崖洞前那一排九座高昂头颅的山峰本来叫作九凤山,但是我们今天看她,却更像是在这里倒下去的抗日烈士们用身躯列成的铜墙铁壁;黄崖洞后面高山上还有一座更高的山人称“板山”,然而,我们今天看她那伟岸的身姿却俨然如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左权几位在太山坚持抗战的伟人们英武的身躯!伟大的抗日战争无疑赋予给太山以新的生命,更把黄崖洞铸造成了一座历史的丰碑。你可知道,从1995年开始,太山中段又掀起了一种全新旅游时尚。那就是:朋友们,让我们都到黄崖洞去做一天八路军
查看评论】【投它一票】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相关资料
[table=98%]
 
[/td][/tr][/table]
[ 本帖最后由 梦非5 于 07-04-15 00:47 编辑 ]
XCAR:073
  QQ:371482612

[每日热点]:【风土人情】喜提小宝马一周年 谈谈驾驶感...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4-15 00:54    IP属地:北京

                              娘子关
娘子,原名苇泽。位于平定县城东北45公里处,是长城上的著名隘,人称万里长城第九。娘子地处山西、河北两省的交界处,山西人把娘子内外作为省内外的标志。城坐落在悬崖之上,居高临下,桃河水由西南折向东北,环绕城奔腾而过。这里山险沟深,形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山明水秀,风光绮丽,是旅游的好去处。

  娘子历史悠久,据记载,隋开皇时曾在此设置苇泽县。唐高祖李渊的三女儿、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在此设防、驻守,故名娘子
  我们眼前这座娘子,是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897年)所筑。有东、南门两座和长约650米的城墙。东城门为砖券门洞,又称外城门,雄伟坚固,门洞上方镌刻“直隶娘子”五个字。上为平台,是为检阅士兵、了望敌情而筑。现已修起城楼,蔚为壮观,确有一夫当,万夫莫开之势,十分险要。外古道,蜿蜒起伏,为著名的燕赵古道。

  南城门,也称内城门,下为砖券,上为门楼,复檐悬有“天下第九”匾额,雄伟高大,蔚为壮观。门洞上方额书“京畿藩屏”四个大字。城楼建于门洞之上。城内还有帝庙、真武阁等古迹。街道、民宅仍保持着唐代风貌。居民多为明清时期的“军户”后裔。娘子东门里,桃河岸边,有处砖砌石台,传说平阳公主的点将台。据说,平阳公主在娘子任帅期间,常常身不离鞍,手不离刀,表现异常勇敢,就在她与柴绍将军结婚以后,仍不忘军中生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中英杰,娘子与她的英名共存,一直延续到今天。
查看评论】【投它一票】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相关资料
[table=98%]
 
[/td][/tr][/table]
[ 本帖最后由 梦非5 于 07-04-15 01:06 编辑 ]
XCAR:073
  QQ:371482612

[每日热点]:【爱车生活】长安CS756岁啦 外观依旧帅气...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