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山西论坛 >  图游五台山

发表于 2007-07-19 02:30    IP属地:山西

                              金阁寺


   金阁寺位于南台之北,中台之南,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建筑外,金阁寺所处的地势最高,海拔1900米,距台怀镇约15公里。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金阁寺与中国密宗的传播和密宗创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师有极密切的关系。

  密宗,亦称“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中国佛教宗派。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故名。传说大日如来授法金刚土垂,后传龙智,龙智传金刚智和善无畏。该教派是七世纪后印度大乘佛教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相结合的产物,盛行于今德干高原等地。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民俗信仰为其特征。主要经典是《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唐开元四年(716年)善无畏带来《大日经》,与弟子一行译出,后720年金刚智及其弟子不空传入《金刚顶经》,由不空译出,从而把密教输入中国,并成为中国佛教中以修持密法为主的一个宗派。该宗派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火、水、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理”、“因”),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智”、“果”),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二者摄入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如果依法修“三密加持”,即手结印契(特定的手势),口诵真言(咒语),心观佛尊,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相应,即身成佛。该宗仪轨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入教或传法仪式)等皆有严格规定,需要阿阇梨(导师)秘密传授。善无畏的子弟除一行外,还有温古、智俨等,不空的弟子有金阁寺含光、新罗慧超、青龙寺慧果、崇福寺慧朗、保寿寺元皎、觉超,而以慧果承其法脉,传两代即衰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密宗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佛教密教在唐代盛极一时,与不空的弘扬有关。不空(705—774),中国佛经四大译师之一,密宗创始人之一。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一说是西域人。

  719年随金刚智来中国传法。724年,在洛阳广福寺受比丘戒。此后18年,学律仪和唐梵经论,并随金刚智译语。741年,奉唐朝廷之命,率弟子含光等僧俗37人,护送国书往狮子国。受狮子国王尸国迷伽殊礼接待,被置于佛牙寺。不空运依止普阿阇梨,请求开坛重受灌顶。他和他的弟子含光、惠恐同时入坛受学密法,前后三年。他并广事搜求密藏和各种经论,获得陀罗尼教《金刚顶瑜珈经》等80部,大小乘经论20部,共计1200卷。后不空回中国,746年回到长安。先住鸿胪寺,旋奉诏入宫,建立曼荼罗,为皇帝灌顶,并从事译经事业和开坛灌顶传扬密法。不空生历玄宗、肃宗、代宗三代,极受朝廷的尊重和礼优。唐代宗称赞不空为“我之宗师,人之舟楫。”大历九年(774年),不空圆寂。唐代宗特颁《追赠不空和尚诏》,追赠不空为“开府议同三司,仍封肃国公,赠司空,谥曰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不空的译著极其丰富,其主要者可分为显数、杂密、金刚界、大乐、杂撰5大类,共77部,120余卷。为密宗在唐代的一时兴盛作出了重大贡献。五台山的金阁寺就是由不空三藏创建的中国最早的密教中心。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不空三藏派其弟子含光到五台山创建金阁寺。据传说,金阁寺是按照道义悟见的金阁形制而建。实际上,寺庙建筑式样是参照当时印度最著名的寺庙那烂陀寺,由印度那烂陀寺纯约法师监工,依照经轨建造。那烂陀寺,在古印度摩揭国王含城东,即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是古印度规模最宏大的佛寺和佛教最高学府。全寺共有八个大院,宝台星列,琼楼岳峙。极盛时,主客僧众常达万人。中国唐代的玄奘法师也曾在寺中就学多年;惜毁于12世纪。金阁寺建造过程中,由于当时不空深得朝野的倾心祟奉,全国通力支持,上自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纷纷布施,唐代宗甚至下沼命全国十节度使助缘建寺,化缘僧分赴全国各地为建造金阁寺募集布施,工程历五年而竣。当时的寺院富丽堂皇,规模宏伟,寺中金阁高达百余尺,有上、中、下三层,雕梁面栋,高耸入云。殿顶“铸铜涂金为瓦”,“照耀山谷”。寺院落成后,不空奉救为金阁寺的开山祖师。‘他还奏请皇帝于金阁寺等五寺各置定额僧2人。

  金阁寺后来几经灭佛和兵燹,仅余遗址。现存寺庙建筑及塑像设置,均为明、清及民国时复修和添制后的形制。全寺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院。前院以观音阁为主体,中有八座阁式通殿,后为大雄宝殿,两厢为僧舍。占地面积共达21000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160多间。

  金阁寺前院,中间耸立着一座重檐歇山顶的高大楼阁。内供高17.7米的千手(实有48臂)观音铜像,这是五台山最高大的佛像,在国内也仅次于西藏日喀则和河北正定的大铜佛像。铜佛为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所铸,民国时,有信徒将铜佛施以薄泥贴金,即成现在金佛。铜佛通贯两层,下层铜像身旁为两尊高大的胁侍像,右女左男,男的手抱宝剑,传说为观音的父母“妙庄王夫妇”。观音,原译名叫观世音,唐代因避李世民讳,赂称观音,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合称“西方三圣”。佛经记载其原为古印度一个国家的太子,名不响。但自南北朝后,中国寺庙据佛经女相也是其三十二应身一,多将其画、塑成女相。观音壁两壁各供有十二尊塑像,统称为“二十四诸天”。古印度神话中有二十个天神呵恶护善的说法,佛教采用其说,以为护持佛法的神,称二十诸天。传入中国后,有的寺宇塑造时增补为二十四诸天。千手观音站坛的西南壁角,还塑有诏令建造该寺的唐代宗李豫像。殿阁内左右柱下有两个一米高的石柱砖,为圆形中间束腰上下卷莲瓣形,是唐代遗物。殿阔上层,可见观音铜像的上身部分,两侧又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塑像。

  前院东西两侧配以数十间楼房,北例有下层十九眼石破窑洞、上层十九间木构建筑的楼殿,一字排开,十分雄伟。下层的窑洞为僧舍,中间的一眼窑洞内砌石台阶,通向二层楼殿和后院。楼上十九间分别为十二圆觉菩萨殿,五百罗汉殿、地藏殿、药王殿、玉皇殿、三皇殿、送子观音殿。药王是过去佛。玉泉是道教所称天上最高的神,又称玉帝。三皇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或称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为三皇,或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由此可见,二层十九间楼殿内的塑像设置较为庞杂,已有了道教色彩。

  后院立有大雄宝殿五间,内供三佛:释迥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两旁有十八罗汉。金阁寺各殿中塑像共有1000多尊,是五台山佛教塑像最多的寺院。金阁寺以其历史悠久,现存佛像众多高大,特别是千手观音像,在五台山众多寺庙中独树一帜,为世人瞩目。


[ 本帖最后由 西风一笑* 于 07-07-19 02:31 编辑 ]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82.19 KB)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65.26 KB)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72.24 KB)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宝来1.6 MK4 低碳修复空滤盒...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7-19 02:33    IP属地:山西

                                竹林寺

   在五台山台怀镇西南六公里竹林寺村西侧。据《清凉山志》载:唐代高僧法照在此见到竹林,云为佛法显灵迹,因创寺,并取名为竹林寺。历代予以重修。寺内除砖塔外,原有山门、在王殿、钟鼓楼、配殿、厢房、正殿、禅院等建筑,现寺宇残坏,寺宇布局和基址尚清晰可辨。史载,日本天台宗高僧入唐求法沙门圆仁慈觉大师,在唐代就曾到此朝山拜佛,沟通五台山与日本佛教界的往来,日本昭和十七年,天台法孙未享金刚子上阪泰山和尚曾撰刻“圆仁慈觉大师御研钻之灵迹”汉白玉石牌一通,矗立寺内。汉白玉石碑和高塔完好保存。塔为楼阁式,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建,嘉靖时重修。平面八角形,五层,高约二十五米,正南面开门,各层雕有斗拱和塔檐,檐下又雕斗拱和倚座,椽飞清晰,瓦垅显著,各角衔有风铃,随风作响,声闻四野。石碑和高塔,是竹林寺的遗物,而竹林寺,则是中日友好往来源远流长的佐证。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23.45 KB)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给夏朗换上雪地胎...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7-19 02:35    IP属地:山西

                               镇海寺

   镇海寺位于台怀镇南清水河西侧,距台怀镇十里,海拔一千六百米。寺院坐落在“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左右两侧环绕的山峰,犹如两条飞龙落下河谷,拱背弯腰,腾挪围抱;寺院建筑在两山合抱的一个石山嘴上,宛若一颗二龙嬉戏的宝珠。山豁口有苍老挺拔的大松树,走在松树林间的蹊径,再听飒飒的松风,给人一种静寞幽深的感觉。入寺四望,南侧的山峰,长满密密麻麻的杉树和杨树,北侧的山巅上,千年古松出于山岩巨石之中。这里是五台山的一处风景区,浓荫苍翠的古松掩映山寺,在五台山寺庙区还是少见。

  镇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紧贴大院的前沿,树有幡杆,蹲有石狮,筑有山门、天王殿和钟鼓二楼。寺内康熙五十年正月御制碑文言:“兹镇海寺者,乃交口之幽丛,当台怀之胜概,崇基峻刹,缁流禅诵之堂,奥境灵区,法驾经行之地。”

  镇海寺占地一万六千平方米,有殿堂楼房一百间。该寺的主要建筑是一进三重大殿,天王殿内两壁有四大天王,正中供弥勒佛;中殿内有三尊坐佛,背后饰有“灵光”,一色金身;后殿内正中有文殊菩萨坐卧狮塑像,前侧又有三尊金身坐像。从中殿西侧的小门穿过去有一套院,院内有乾隆五十一年建造的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在长七点九米、宽七米、高一点三米的方台上,立有高九米多、状如藻瓶的石塔。塔基八角,每角塑有大力土,基座八面雕有人物图,并着彩。塔腹正中雕有三尊坐佛,另外围有八尊站像。圆腹之上,立有层层内缩的尖顶。这座塔的造型别致,雕刻精细华美。


[ 本帖最后由 西风一笑* 于 07-07-19 02:35 编辑 ]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51.8 KB)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76.31 KB)
 

[每日热点]:【爱车生活】国产电动车600天使用感受分享...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7-19 02:37    IP属地:山西

                                普化寺

   普化寺位于怀镇南里许的东山脚下。它背靠青山,面临清水河,环境清幽怡人。

  五台山建造最早的寺院,应为显通寺的前身大孚灵鹫寺;较晚的一座寺庙,当为普化寺。普化寺,初名帝释宫。明崇祯年间(1628-1644),因这里建有一座玉皇阁,里面供着玉皇大帝,所以又有玉皇庙之称。现在建筑是民国十四年(1925)在玉皇庙的废墟上重建的。

  普化寺的照壁用石与砖砌成,是五台山寺院中最长的照壁,正中嵌石刻“福禄寿三星”图案,两边是“文五别子”和“番溪求贤”,背面雕有观音、善财和龙女,并有花草作陪衬。这些石雕十分出色,可与龙泉寺照壁相婢美,是五台山砖石建筑中的杰作之一。

  从照壁后侧的南门入院,迎面是天王殿,殿门的门楣上悬着“普化寺”三个字。两侧挂着对联:“皈依三宝极乐地,遵守五戒未来天。”殿门两侧墙上除“法轮常转”四个大字外,砖石雕刻举目都是,仔细一看,有孙悟空大闹芭蕉洞、盘丝洞、无底洞、琵琶洞故事,还有石雕牧童吹笛、羊倌放羊、牧人赶像、老人骑驴过桥等,可以称得上是近代雕刻艺术佳作。这些砖石雕刻是民国年间南山寺普济和尚的弟子募化修建的,所以石雕内容与南山寺的一样,染上了儒教、道教的色彩。

  天王殿内的雕工也一样精细,例如木雕弥勒佛龛,龛柱上雕有盘龙,称为“木雕盘龙柱”,可以将它左右旋转,令人叹为观止。此外,殿内正面还坐着弥勒佛,在弥勒佛背后是韦驮天神。与其它寺院的天王殿设置略有不同之处是,此殿有“哼哈二将”和“降龙”、“伏虎”。

  在天王殿背面的迎风和槛墙上,还形象生动地雕刻着“二十四孝图”和降福、施寿、取仕、赐禄的四位天官。二十四孝分别是虞舜、汉文帝、曾参、悯损、仲由、董永、郯子、江革、陆绩、唐夫人、吴猛、王祥、郭巨、杨香、朱寿昌、庚黔娄、老菜子、蔡顺、黄香、姜诗、王褒、丁兰、孟宗和黄庭坚等24位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典型孝子。显然,这是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

  普化寺的主殿是矗立于天王殿后的大雄宝殿,殿内主塑像为“华严三圣”,正面为释迦牟尼佛,两侧是文殊和普贤,全部坐在莲花上。这反映了五台山从来就是华严道场这一特色。释迦牟尼佛的背面,供着“西方三圣”: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殿内的塑像,包括护法金刚和善财、龙女,都具有生命感。这又说明该寺还是一座净土道场。

  此外,殿后檐明间设有一道板门,左角供骑狮子的老年文殊,右角供骑朝天吼的大悲观音,手抱小孩。这两尊塑像的神态和衣饰均大方自然。尤其特别之处是:文殊菩萨塑造为老者的形像,这在佛像塑造中是极为罕见的,突破了原来的框框,颇为不凡。而在两侧,则为十八罗汉。这十八罗汉则是十六罗汉加上摩耶夫人和弥勒尊者。摩耶夫人是释迦牟尼的母亲,她在生下释迦牟尼的第七天逝世。佛教说释迦牟尼成道后,至忉利天为她说法,她得阿罗汉果,成为佛教中的第一位女罗汉。摩耶夫人身体丰腴,白胖细腻,柳叶眉,青丝髻,樱桃口,碎白牙,嫩手细指,衣着轻柔,飘逸潇洒,是一位善良的中国贵夫人的形像。

  大雄宝殿后面是三佛殿,佛坛的三座莲花台上结跏趺坐着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和东方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释迦佛前为释叶、阿难,横三世佛两侧为帝释天和大梵天王,他们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在这一段的四根柱子上还彩塑着四只人头凤尾的迦陵频伽鸟,即妙音鸟。在山墙的平台上还彩塑着胡僧梵相的十六罗汉,左右两座假山上还有降龙、伏虎罗汉,在顶棚上还悬塑着一位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济公和尚。这些都是该寺彩塑的特色,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1996年,山西省社科学院崔正森、山西著名摄影师李安保发现该寺背靠的山脉犹似静静仰卧着的一尊身体魁梧,长达3000余米的慈祥大佛。这一仰天大的佛两臂直伸,双手作弥陀定印,目置于小腹上面;这一仰天大佛两腿平伸,双脚蹬在南山上面,远远望去好似一位安祥慈悲的圣人,默默地躺在清水河畔,领略着五台山这块佛国圣地的兴旺繁荣。这尊仰天大佛既是文殊道场的又一灵迹,也是五台山旅游胜地的一大景观。


[ 本帖最后由 西风一笑* 于 07-07-19 02:38 编辑 ]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71.66 KB)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60.74 KB)
 

[每日热点]:【新车】宝马iX3告诉你传统大厂电动车优势...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7-19 02:40    IP属地:山西

                               观音洞

   观音洞,因位于栖贤谷口,又称栖贤寺,距台怀镇约十里。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寺院建造在悬崖之上,从崖底的下院开始,凿石为阶梯通道,在凸出的石壁上盖有亭子和殿堂僧舍,石径的崖壁边缘护有红围墙,迤逦伸向上院石洞前的大殿,形势十分险峻。传说观音洞的岩洞是观音菩萨显示灵迹的地方,故缘洞建寺。《清凉山志》载:“洞有滴泉,味甘。”游人视之为“圣水”。古诗赞道:“足蹑云梯上翠巅,画楼飞阁接云天。殷勤瞻礼圆通相,一滴甘泉热恼蠲。”就是对观音洞的真实写照。

  观音洞寺宇创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下院方整,围墙高筑。以下殿的当心间穿堂而过,便是此登崖壁的石台阶。石阶中段的六角亭处于凸出的石岩上,此即“飞来亭”。横檀上,有三幅观世音救难图,故又称观音亭。横檀上的三幅面为:一是观音显圣救一被歹徒捆住举刀要杀的人;一是观音显圣救一被歹徒搬起石头要砸的人;另一是观音端坐云端救一将被猛虎伤害的人。三幅面集中表现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天性。中段旁壁筑有七间殿堂僧舍。从小门入内,墙壁与石壁之间十分贴近,院道不足三尺。中间一段墙壁上画有十八罗汉,十八罗汉是六位一组的佛家生活画,或坐于石上,或骑虎,或骑鹿,或肤坐修行,或头枕经书而卧,富有情趣。石阶云梯终端是观音洞的上院。院里正殿之间,内主供观音菩萨,故称观音殿。观音为八臂十一面,头上有头,最上面的头部沿额鬓又排有小头型,故称“十一面”,面部着白、红、绿、蓝等色,表示种种应化的法像。两侧还供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和黄教祖师宗喀巴。大殿后洞壁左右各有一小洞。左洞口小内大,下积清水,这就是所说的“圣水”,佛教徒认为口饮此水能够“免难消灾障”。观音洞即因此命名。
右洞干燥,小可容身。传说西藏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曾于此坐静。六世达赖法名仓央嘉措,系藏南门隅之宇松地方人。

  1683年,生于农民家庭。1697年,第巴桑结嘉措选下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的灵童,是年9月,自藏南迎到拉萨,事先拜五世班禅罗桑益喜(1663—1737年)为师,剃发受戒,并取法名为罗桑仁钦仓央嘉措。10月25日,仓央嘉措被迎至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1705年,第巴桑结嘉措在与拉藏汗的政争中被拉藏汗之妃杀死。事变发生后,拉藏汗另委隆素为第巴,代替了桑结嘉措;一面派人赴北京向康熙大帝报告桑结嘉措“谋反”的经过,并奏报桑结嘉措所立的仓央嘉措不是真达赖灵童,平日耽于酒色,不守清规,请予“废立”。康熙帝命侍郎赫寿等人来藏进行“安抚”,并敕封拉藏汗为“翊法恭顺汗”,赐金印一颗。仓央嘉措“诏执献京师”。

  1706年,仓央嘉措被“解送”北京,据说行至青海海滨逝世,时年24岁。关于仓央嘉措的下落,历来说法不一。《西藏民族政教史》载:“嗣因藏王桑结嘉措与蒙古拉藏汗不睦,桑结嘉措遇害,康熙命钦使到藏调解办理,拉藏汗复以种种杂言谤毁,钦使无可如何,乃迎大师晋京请旨,行至青海地界时,皇上降旨责钦使办理不善,钦使进退维难,大师乃舍弃名位,决然遁去,周游印度、尼泊尔、康、藏、首、青、蒙古等处,宏法利生,事业无边。”另据藏文十三世达赖传所载:“十三世达赖到山西五台山朝佛时,曾亲自去参观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闭关坐静的寺庙。”但,西藏人民却一直认为仓央嘉措是死在青海海滨的。

  观音洞中部岩畔的香积小佛殿,又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坐静所。十三世达喇嘛法名土登嘉措,拉萨东南部达布地区郎敦村人。生于1876年5月5日,1879年6月13日坐床。

  1907年11月27日,由礼部给达赖降旨,邀请达赖赴山西五台山朝佛。11月29日,达赖从塔尔寺起程,1908年正月初五,达赖一行到达太原,受到当地政府的盛大欢迎。此时五台山札萨和五台山各庙宇的大喇嘛都先到这里,欢迎达赖。正月十二日,达赖离开太原,18日到达五台山麓,五台县官、五台山札萨、大喇嘛等人,在山门前欢迎,向达赖献哈达、曼札,切按照西藏礼节。达赖进入五台山寺庙区时,全寺僧众列队欢迎。达赖在五台山又照例给全体僧众讲经说法、放头,并派人给五台山各寺庙熬茶、放布施。据说十三世达赖就曾在观音洞坐静。

  由于以上原因,观音洞成了在蒙藏地区极有影响的喇嘛庙,很多少数民族信徒朝拜五台山,必到此处,以一礼达赖喇嘛坐静处。


[ 本帖最后由 西风一笑* 于 07-07-19 02:41 编辑 ]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28.56 KB)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49.09 KB)
 

[每日热点]:【改装美容】施工的周末-rav4底盘装甲分享...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7-19 02:43    IP属地:山西

                               南山寺

   南山寺是五台山的一座大寺,始建于元代,整个寺院共有7层,分为三大部分,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中间一层名为善德堂,上三层称作佑国寺。

  南山寺北距台怀约2公里,依山势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窑房300余间,占地6公顷,规模之大在五台山首屈一指,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南山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该寺创建于元代,当时叫“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连续施工23年,终于形成今天的规模。

  南山寺引人入胜之处是它的气魄、石雕和泥塑。我们沿登山古道盘桓而上,未入山门已被古刹的气势所折服。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这一影壁是最大的,宽17.3米,高约8米,石砌底座,细磨青砖筑壁身,中嵌汉白玉石雕,多有题词和对联,顶部壁檐有砖雕。转过影壁便是气魄雄伟的108级石阶和白牌楼。108级台阶在五台山不只一处,但比较而言,菩萨顶的台阶是以陡峭著称,而南山寺的台阶则以宏伟宽大闻名。台阶分三段,每段36级,直抵尽头的牌楼。南山寺的这座牌楼同样以气势取胜。这座牌楼宽达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楼头,中间大而高,两旁稍低矮,比例匀称,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构更使牌楼气度不凡。中券洞上方的“信天由命”石刻匾额更令人玩味。牌楼之后的大钟楼兼作山门,下面是方台石券门洞,上面是两层木楼,高大而稳健,我们可以顺门洞两侧小洞的28级台阶登上木楼,楼上四周围以石栏,围栏上刻各种花草树木,雕工纯熟。凭栏远望,清水河谷的风光,中台、北台、南台的雄姿可尽收眼底。

  从大钟楼左侧穿过一座小院便进入大雄宝殿所在四合大院,这里是南山寺主院,坐北朝南彩绘一新的大雄宝殿内有精美塑像和雕像。大殿主供释迦牟尼佛,两旁站立者为阿南和迦叶两大弟子。佛坛前正中是文殊骑狮石像,右侧为木雕普贤菩萨,左边为石雕送子观音,殿两壁是十八罗汉。该殿的造像之精,在五台山寺庙中颇有名气。特别是送子观音,一个白胖胖的小孩,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慈爱的观音左手抱护小孩,右手抚摸孩子的小手,使人倍感亲切。另外,脚踏莲花,臂有十八,身后跟着两头活蹦乱跳的小象的普贤造像亦相当精美。而十八罗汉表情造型各不相同,给人印象同样很深。出大雄殿,从左侧拾阶而上,穿过善德堂,便来到最上三层的佑国寺。这里可说是石雕的海洋,几乎是无石不雕。一进院共有石刻图案316幅,以“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苏武牧羊”等最为人们熟悉;二进院共有360幅,有“孟母择邻”、“太公钓鱼”的故事等;三进院共294幅,有“三顾茅庐”、“孙悟空、猪八戒登仙山”等情景。整个佑国寺石刻图案近千幅,内容之丰,数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称全山一绝。


[ 本帖最后由 西风一笑* 于 07-07-19 02:43 编辑 ]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31.99 KB)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60.03 KB)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真皮方向盘 排挡头磨损焕新修复...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7-19 02:44    IP属地:山西

                               佑国寺


   佑国寺是五台山中的一座大寺,距台怀镇约2公里。该寺始建于元代,整个寺院共有7层,分为三大部分,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中间一层名为善德堂,上三层称作佑国寺。佑国寺寺内的石雕和泥塑最有特点,内容包括佛教传说、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图案,刀工细致,构图精妙,堪称五台山一绝。而且站在佑国寺最高层还可以远眺五台山的其他四台,景致相当不错。南山寺的建筑也极具特色,整座寺院依山而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各殿之间迂回曲折,小径通幽,令人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 本帖最后由 西风一笑* 于 07-07-19 02:45 编辑 ]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41.9 KB)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坦克300二保经验分享...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7-19 02:46    IP属地:山西

                                白云寺

   白云寺座落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圣地,以文殊师利菩萨为驻持道场的山西省五台山县五台山中,它位于台怀镇南十里处,东北沿临石凉公路,西南遥望圣地佛母洞;该寺周围群山环抱,涓水潺流,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是从东中进入五台山风景区处的必经之地。

  白云寺,据史册记载:她布局严谨,建筑古朴,巍峨挺拔,宏伟壮观,是五台山四大名寺古刹之一;享有“南有九华金鼎寺,北有五台山有五台白云寺”的美誉,其古老的文化历史悠久远长。在当时,该寺大殿内主要供奉的是想享誉全国的高17米的千手千眼佛像;就连所供奉的罗汉尊者塑像,其高度也是全山寺公有独一无二的。同时,她也是全国高僧师和贤达信众们前来五台山纭聚参修朝拜礼佛的首当寺院之一。其宏魄的规模,浩大的声势,精严的教威,真是享誉空前。

  白云寺始建于唐朝,由于当时太原的一位道台人士所建,道台是太原一位七品官。提起道台建寺,还有一段生动真实的公案:当年,道台的线亲身患重病而久治无效,并求取秘法良方。机缘成熟,化做过路和尚的文殊菩萨向道台说之:“令贤老母的病,快是不行了吧”,闻听此言一愣的道台心想:既然这位和尚知道母亲身着病难,就一定能够治疗此病,随即乞请和尚家中面医。化做和尚的文殊菩萨来到病人床前,举臂抬手轻轻地在病人身上的上空来回一划,病母立刻痊愈。感激不尽的道台母子,问询和尚的来由身历,和尚说了句“我是五台山白云寺的和尚”,说完话便转身即自离去。不久,心怀感恩之情的道台前往五台山去寻找白云寺。可是,整个五台山山上山下角落里外找了一个遍,仍是寻之不见。当走到现在白云村的这个地方时,疲惫不堪,心有伤感委屈的道台仰无长叹,双眼泪下地唉惜道:“阿弥陀佛呀,这白云寺到底在何方啊!”就在这时,万里无云突然在道台的头上,出现莲花白云。雪棉浓厚并且凝聚不动,道台抬头一看,文殊菩萨骑着狮子稳坐白莲花云,文殊菩萨向道台微微一笑。这下,道台才全部的恍然大悟,“啊,原来白云寺就在于此啊!我知道该干什么了!”于是,欣喜不禁的道台便发心和修建了当时在五台山上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名刹古迹—白云寺!

  在当时,修建白云寺所波及覆盖的领地范围之大,无一寺院能够比及。村民间经常流传一句“先造南山白云寺,后起西址碧山寺”的佳谣。因为谣中人们可以想象的到,就当时的修建工程是多么宏魄与盛大啊!

  在白云寺声势显赫,闻名遐尔,是历代皇帝巡游五台山时所朝拜礼佛的改临就驾之地。康熙曾就亲驾住宿二月间,乾隆皇帝在第三巡游五台山时,亦曾作文写诗,状景抒怀。诗曰“一《白云寺》:春云出各如流,十年一度来游,底识峰台殊胜,今朝名实兼收。二《跋马》:跋马台山路,绥绥雨雪蒙:冻凝虽未宁,旭隐不为烘;虑恐寒过甚,如去景最工;轻与宁弗逸,欲与人同。至于古往今来的文人,墨这和雅士贤达们所遗留下来的绝句佳言,更是数之不尽,千古传芳!

  历经数代,白云寺院香火繁盛,信众,络绎,高僧倍出。宋代朝代,有一位方丈统领白云寺、碧山寺、金灯寺和连金寺的总持管理,他就是一代著名高僧,当时白云寺的主持方丈——北风大师。在北风大师时代,四大寺院道风纯正,治学严谨,修行精苦,是五台山众多寺院中,参修佛法成就的最显著最殊胜最有威望的寺院之一,也是白云寺不断扩充修建和日趋完美的鼎盛时期。

  令人痛惜的是:白乾隆十三年间,白云寺被一场大火烧至半月有余而严重损坏。随着历史的变迁,该寺又屡自然灾害的不断侵毁;加之抗日战争和“文革”期间和两次大破坏,致使现在的白云寺院公存三间龙王殿、五间五观堂和两块残缺的石碑。其零落的瓦和颓废的荒墟,惨的真是使人目不忍触,伤感致极!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46.65 KB)
 

[每日热点]:【新车作业】奔驰E300 L豪华提车分享...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7-19 02:48    IP属地:山西

                                 佛母洞

   石灰岩洞,坐落在南台东南支脉接近山顶的地方。从台怀镇寺庙集群区出发,顺清水河下走10公里,到白云寺,转而入西谷口,穿沟登山2.5公里即到。

  佛母洞又被人们称为千佛洞,按佛经说,释迦牟尼亦名千佛,千佛洞是供奉释迦牟尼的洞。佛母,是指释迦牟尼的生身之母,叫摩耶夫人。她是古印度天臂国善觉王的女儿,迦毗匀卫国净饭王的第一夫人。

  千佛洞之洞,分内外两洞,外洞大而明,内洞小而幽,中间有一个扁圆形孔穴相通。内洞中,可以容纳五至七人。内洞的洞壁上,山岩经水溶化,产生许多乳石及石笋,夹有各种色质,犹如人体心肝五脏,洞形又呈葫芦形状,后人便称之为母腹。佛教宣扬进入小洞就是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复出小洞就是洗掉人生一切烦恼,获得无上欢乐幸福。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64.77 KB)
 

[每日热点]:【风土人情】喜提小宝马一周年 谈谈驾驶感...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7-19 02:50    IP属地:山西

                               古佛寺

   从南路进入五台圣境,所见的第一座寺庙就是古佛禅寺,也称古佛寺。古佛寺依山而建,坐落在金刚库清水河畔、弥勒佛山的怀抱。展开五台山千秋史册,只有历代修复古佛寺的记载,不见始建古佛寺的文字。可知古佛寺乃过去佛世所遗留。故有“未开天地,即有古佛,先有古佛寺即有五台山”之说。

  千佛宝塔塔底建有地宫,地宫内存有正圆法师的舍利,上为明式七层八角密檐结构,高达30米。魏宝塔映衬在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苍松翠柏之傍、鲜花碧草之上。尤其赵朴初会长“五台千佛塔”金光闪耀的亲笔题词,使得千佛宝塔更加雄伟、更加壮观。“千佛塔”这斑斓的明珠、这五台山的圣境,必将为佛国增辉,光照三千大世界。

  古 佛 寺 的 传 说

  金阁库清水河畔,地处偏僻,香火冷落,由于年久失修,到了清朝只剩下一尊泥塑佛像,经风吹日晒,雪打雨淋,面貌已看不清,大有“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命运。谁也认不清这是一尊什么佛, 故管它叫古佛。相传有一天,南山寺的普济和尚,路经此地, 见殿倒屋塌,触景生情,跪在古佛面前,说:“古佛,古佛,你叫我成佛,我来修你古佛。”语毕,听见有人答话:“普济,普济,你快来修我,我叫你成佛”。普济和尚向四下里一望,除残墙断垣以外,连个人影也没有。心说:这一定是古佛显灵说话了。于是他又讨封:“真佛在此,何必远求!”又听见有人答话:“是啊,是啊!”从此,普济和尚到处化缘,仅两年工夫,化下七万多两银子,重修此寺,故名古佛寺。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45.31 KB)
 

[每日热点]:【爱车生活】长安CS756岁啦 外观依旧帅气...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