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7-09-12 19:43 IP属地:未知
查看 14.5W | 回复 96
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弯道王
操控性能比较出色的车在国内有一个绰号:弯道王。这些车虽然出自不同品牌,价格有高有低,长相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不是畅销车!
又一个中国车市的悖论!怎么会是这样?按理说,操控性是车辆综合性能的体现,操控性好,至少能带来不少驾驶乐趣,主动安全性也有保障,由于高速稳定性和过弯速度的提升带来出行效率的提高就更不在话下了。这么多优点,怎么会没人买帐?
说起来原因比较复杂,首先是“初级阶段”惹的祸。如果把欧美100多年的汽车工业史和汽车消费史比作全程教育,那我们充其量不过是个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不是吗?!我们的祖辈还把自行车当奢侈品;我们的父辈还把职业司机当成无比崇高的职业,轿车进入家庭的话题是10年前刚刚炒起来的,即使是大城市实践这一过程也不过是这几年才真正开始。
说了这么多,和弯道王的遭遇有关系吗?当然有啦!因为我们没有汽车消费的传统,不了解汽车的真正内涵,自然也就不会关注与汽车本质相关的操控性。再举几个例子吧,现在很多大城市里很多40来岁的人还有晕车的毛病,但十来岁的小孩晕车的就少多了,为什么?因为他们从小就适应了高速运动的环境,平衡系统得到了更充分的发育。另一个佐证是,欧美发达国家晕车的小孩极少,而我们这里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晕车的比例就高得多。
眼下大多数用户对车辆的操控性能报着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他们嘴上说喜欢操控性好的车,但真正掏钱时考虑的又往往是油耗、价格、配置、品牌、造型等等,而这其中很多是很虚的,似是而非的东西。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经典的商业调查案例。某调查公司根据大量回收上来的问卷称:用户在购买洗发水时最关注的是它的清洁性能(说白了就是能不能把头发洗干净),其次是护发性能,再次是泡沫是否丰富,最后才是香型。但化妆品公司市场部的高级经理亲自在大超市的货架旁边蹲守了一星期后发现,绝大多数用户挑选洗发水时第一个动作是打开瓶盖闻一下香型,其次才是看瓶身上的说明,最后是弯腰看价签。
这个故事和当今的汽车市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问题是,汽车不是快消,如果对外在性能的关注超越了对内在性能的重视,汽车早晚会沦落为中看不中用的花瓶。
对于现代的文明,我们当中的很多人经常是怀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态度,不相信正规的教育和官方的信息披露,而更情愿相信一些似是而非的经验和小道消息。这种现象在股市表现得最明显,在其他领域也有类似的情况。单纯用信任危机来解释似乎无法令人信服,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农耕文明对经验的重视远胜于理论。
话题似乎有点扯远了,这和忽视车辆的操控性有什么关系呢?这还得从前面提到的经验主义说起。现在私家车主的驾驶经验和技巧更多地是来自所谓的老师傅,这个老师傅就是他们幼年时最崇拜的专职司机,以及由这些专职司机手把手教出来的大师兄。不客气地讲正是这些师傅把许多低速公路时代驾驶老式卡车养成的臭毛病原封不动地传给了下一代,比如高档低速、空挡滑行等等。这些东西在新手看来远比3000转换档容易掌握,也更有吸引力。
另一块板子要打在那些所谓的社会精英的屁股上。他们是商界的精英,也的确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对机械产品的悟性,肢体协调性也远不如很多蓝领。遗憾的是,他们对汽车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不恰当地扩展到整个汽车市场,并影响了那些本不该用这些标准评价车辆的普通人。
管理层是又一个该挨板子的。他们对公共交通的漠视使许多原本可以方便地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人不得已加入了私车的阵营,这就造就了一大批两点一线的畸形司机——他们只会走从家到单位的一条路,顶多再到学校或幼儿园绕一圈,其他的路基本上没走过,更不要说出省这样的长途了。这种用途对车子的操控性当然没有什么要求,于是真正的好车也就湮没在缓缓蠕动的车流中。
关于操控性,轮胎也是个不得不说的话题。早年的松花江小面都用普利斯通轮胎,在今天看来够奢的吧?现如今,除了高档车在这方面缩水的情况不多,几所有中级以下车型的轮胎都缩了水,一开始是用韩泰、锦湖、回力取代固特异、米其林和普利斯通,再后来,连用韩泰都嫌贵,干脆用玛吉斯、佳通甚至东风、黄海、京轮。玛吉斯唯一的优点就是软,但它的操控性实在不敢恭维。一开始,报纸、杂志上还能听到一些对此的批评声音,但当广告上来之后,媒体就集体失语了,可悲啊!欧洲连Matiz这样的入门级微车都用普利斯通胎,像菲亚特500这样上点档次的微车连倍耐力都敢用。
还有一个容易做手脚的地方是弹簧和减振器,轮胎大伙儿好歹还略知一二,弹簧和减振器对普通人来说技术性太强了。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它能直接影响制动效果。
说了这么多,总得有解决的办法吧。其实办法很简单:首先是从驾校抓起,用真正的高水平的教练来培训学员;用动力性、操控性优良(不要豪华车)的教练车取代捷达和桑塔纳;用严格的法规意识取代“小心行得万年船”的传统观念。该走就走,该停就停,千万不能犹犹豫豫,这最后一点尤其重要。我有好几个朋友都在国外出过车祸,而且无一例外地是在高速公路上被别的车追尾,而且警察无一例外地判他们负全责,原因很简单,他们从入口进主路以后没有加到足够的速度,妨碍了后面车辆的正常行驶。这在国内是不可理解的,但在发达国家却是天经地义。
大伙儿的技术普遍提高了,而且守规矩了,塞车的现象自然会缓解;平均车速提高了,反过头来又会对车辆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些基本面很差,全靠表面文章唬人的车自然会原形毕露并渐渐失去市场,真正的弯道王才能脱颖而出,并进而带动汽车产业的整体进步。
其次,大力提升入门级轿车的操控性能。精简不必要的豪华装备,把精力花在提升车辆核心性能方面。比如前几天上海人整的那个经济型车的技术规范,好多人在骂,说它在把微车往绝路上推,我倒觉得它挺好,那些低质低价的微车,本来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对生命的漠视,这样的微车退出市场应该是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