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极乐世界”的乌金贝龙人(原为藏族,今已融入蒙古族)
20世纪50年代曾有93户、460名藏族居住在天山深处的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他们是分3批从西藏那曲地区(今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迁来的--目的是寻找“乌金贝龙”。“乌金贝龙人”的后裔(极少)现已融入和静县的蒙古族中。
“乌金贝龙”为藏语“极乐世界”,寓意“理想之国”、“天上人间”。
在藏传佛教中,“乌金贝龙”指存在于现实世界却隐藏起来的某个地方,它不是神话中的净土,而是人世间真实的一处秘境,带有善良的期望、保持纯净的内心,就有可能进入这神秘山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乌金贝龙,只要有勇气去寻找,就一定可以实现梦想。
传,20世纪50年代,在藏北昌都地区(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的一个藏族部落中有一天生聋哑的男童,有次在梦中受到佛祖启示,佛祖告诉他要带领自己的乡亲前往香巴拉(藏语“极乐园”、“理想之国”、“天上人间”)去,他在所有人面前突然开口说话,把佛祖的指引告诉了大家。
乡亲们对此深信不疑,整个部落遂开始了背井离乡的迁移。
男童靠着梦中佛祖的指引带着大家向西北方向前进。
几个月过去了,路越走越艰难,人们越来越疲惫,到后来,佛祖突然中断了男童梦中的指引,男童只好每天在心中祷告,而后把手杖扔向空中,手杖所指的方向便是前进的方向。
经无数日子跋涉,人们走到了新疆境内的巴音布鲁克草原,这一望无际的草场上鸟语花香,男童对大家说:“这里就是香巴拉!”
就这样,这支藏族部落像鸟一样落在美丽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并生活、繁衍下来。
几十年过去了,老人过世了,孩子降生了,当年跋山涉水来到新疆的藏族同胞不断回忆着自己的家乡,给后代们讲述着故乡的故事,所有藏族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在有生之年重返故乡西藏。
没有等到佛的启示,他们就向人民政府提出了返回西藏的要求。之后,他们回到了故乡西藏。当时有一些人因种种原因留了下来,据说一些返乡的人又重新回到巴音布鲁克。
事实是:1953年至1954年,以小活佛才仁云登、甘玛本布为首、带领18户88名、26户65名藏族同胞于1953-1954年分两批从西藏自治区那曲专区的申扎、江隆县出来,为寻找“乌金贝龙”,流落到新疆婼羌(今若羌县)卡哈拉克(今若羌镇)地区,婼羌县人民政府对他们进行了安置;而第三批53户、300余人是1959年因不愿随达赖喇嘛叛乱出离西藏、随加本洛桑和扎浪仓巴逃离申扎、江隆县的昆仑山中,中途他们被土匪劫掠、迷路在山中。
在加本洛桑、扎浪仓巴带领下,他们经婼羌县东南山区沿阿里雅勒克河、于1960年逃到了且末县东南阿尔金山、昆仑山接壤地段吐拉地区的巴什玛勒滚(今且末县库拉木勒克乡巴什玛勒滚村、吐拉牧场)一带,后被且末县人民政府安置。
前后3批进入新疆的藏族同胞共93户、460余人(男234人,女226人,大小牲畜1.64万头)。
1962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行署将他们安置在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驻牧,1979年集中到巴音布鲁克草原条件最好的奎克乌逊(今和静县巴音郭愣乡奎克乌苏村)、伊克扎尕斯台(今和静县额勒再特乌鲁乡伊克扎尕斯台牧场)、德尔比勒金(今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德尔比勒金村)居住。
20世纪60年代时西藏自治区尚未进行社会改革,为帮助进入巴音布鲁克牧区的这批藏族人从思想上、政治上摆脱封建农奴制的枷锁和宗教迷信禁锢,人民政府对僧侣、上层人士从团结、教育入手,启发他们改造思想、努力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为消除历史遗留的隔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人民政府多次组织这批藏族人到各地参观,并派干部帮助他们发展生产,由此,他们的觉悟逐步提高,涌现出一批优秀干部和积极分子,人民政府以“慎重稳进”的方针对这批藏族人开展民主补课,实行民主建政,选出代表参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地方事物管理。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这批藏族人中的中、老年人对故乡西藏的感情深厚,盼望叶落归根,加上藏族人口在新疆很少,青年人择偶范围狭窄和子女因语言、文字不同而升学、就业困难等,经国家批准,居住在巴音布鲁克草原的这批藏族人从1987年开始被分批陆续护送到兰州或格尔木,然后由西藏昌都地区政府的官员接回,至1990年9月共返回191户、1080人,藏族人居住新疆的历史结束。
这批藏族人中有极少部分男子因婚姻、生活等原因在西藏自治区居住不久后又回到了巴音布鲁克草原(部分散居在和静县、库尔勒市、乌鲁木齐市等地),今已融入蒙古族中。
“乌金贝龙”是藏语,意“香格里拉”(有“人间天堂”、“乌托邦”意),据说本为“大自在天佛”的名号,又有人把他叫做“香巴拉”(藏语译音“极乐世界、理想之国、精神意境之净土”)。
作者:风沙星空
20世纪50年代曾有93户、460名藏族居住在天山深处的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他们是分3批从西藏那曲地区(今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迁来的--目的是寻找“乌金贝龙”。“乌金贝龙人”的后裔(极少)现已融入和静县的蒙古族中。
“乌金贝龙”为藏语“极乐世界”,寓意“理想之国”、“天上人间”。
在藏传佛教中,“乌金贝龙”指存在于现实世界却隐藏起来的某个地方,它不是神话中的净土,而是人世间真实的一处秘境,带有善良的期望、保持纯净的内心,就有可能进入这神秘山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乌金贝龙,只要有勇气去寻找,就一定可以实现梦想。
传,20世纪50年代,在藏北昌都地区(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的一个藏族部落中有一天生聋哑的男童,有次在梦中受到佛祖启示,佛祖告诉他要带领自己的乡亲前往香巴拉(藏语“极乐园”、“理想之国”、“天上人间”)去,他在所有人面前突然开口说话,把佛祖的指引告诉了大家。
乡亲们对此深信不疑,整个部落遂开始了背井离乡的迁移。
男童靠着梦中佛祖的指引带着大家向西北方向前进。
几个月过去了,路越走越艰难,人们越来越疲惫,到后来,佛祖突然中断了男童梦中的指引,男童只好每天在心中祷告,而后把手杖扔向空中,手杖所指的方向便是前进的方向。
经无数日子跋涉,人们走到了新疆境内的巴音布鲁克草原,这一望无际的草场上鸟语花香,男童对大家说:“这里就是香巴拉!”
就这样,这支藏族部落像鸟一样落在美丽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并生活、繁衍下来。
几十年过去了,老人过世了,孩子降生了,当年跋山涉水来到新疆的藏族同胞不断回忆着自己的家乡,给后代们讲述着故乡的故事,所有藏族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在有生之年重返故乡西藏。
没有等到佛的启示,他们就向人民政府提出了返回西藏的要求。之后,他们回到了故乡西藏。当时有一些人因种种原因留了下来,据说一些返乡的人又重新回到巴音布鲁克。
事实是:1953年至1954年,以小活佛才仁云登、甘玛本布为首、带领18户88名、26户65名藏族同胞于1953-1954年分两批从西藏自治区那曲专区的申扎、江隆县出来,为寻找“乌金贝龙”,流落到新疆婼羌(今若羌县)卡哈拉克(今若羌镇)地区,婼羌县人民政府对他们进行了安置;而第三批53户、300余人是1959年因不愿随达赖喇嘛叛乱出离西藏、随加本洛桑和扎浪仓巴逃离申扎、江隆县的昆仑山中,中途他们被土匪劫掠、迷路在山中。
在加本洛桑、扎浪仓巴带领下,他们经婼羌县东南山区沿阿里雅勒克河、于1960年逃到了且末县东南阿尔金山、昆仑山接壤地段吐拉地区的巴什玛勒滚(今且末县库拉木勒克乡巴什玛勒滚村、吐拉牧场)一带,后被且末县人民政府安置。
前后3批进入新疆的藏族同胞共93户、460余人(男234人,女226人,大小牲畜1.64万头)。
1962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行署将他们安置在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驻牧,1979年集中到巴音布鲁克草原条件最好的奎克乌逊(今和静县巴音郭愣乡奎克乌苏村)、伊克扎尕斯台(今和静县额勒再特乌鲁乡伊克扎尕斯台牧场)、德尔比勒金(今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德尔比勒金村)居住。
20世纪60年代时西藏自治区尚未进行社会改革,为帮助进入巴音布鲁克牧区的这批藏族人从思想上、政治上摆脱封建农奴制的枷锁和宗教迷信禁锢,人民政府对僧侣、上层人士从团结、教育入手,启发他们改造思想、努力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为消除历史遗留的隔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人民政府多次组织这批藏族人到各地参观,并派干部帮助他们发展生产,由此,他们的觉悟逐步提高,涌现出一批优秀干部和积极分子,人民政府以“慎重稳进”的方针对这批藏族人开展民主补课,实行民主建政,选出代表参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地方事物管理。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这批藏族人中的中、老年人对故乡西藏的感情深厚,盼望叶落归根,加上藏族人口在新疆很少,青年人择偶范围狭窄和子女因语言、文字不同而升学、就业困难等,经国家批准,居住在巴音布鲁克草原的这批藏族人从1987年开始被分批陆续护送到兰州或格尔木,然后由西藏昌都地区政府的官员接回,至1990年9月共返回191户、1080人,藏族人居住新疆的历史结束。
这批藏族人中有极少部分男子因婚姻、生活等原因在西藏自治区居住不久后又回到了巴音布鲁克草原(部分散居在和静县、库尔勒市、乌鲁木齐市等地),今已融入蒙古族中。
“乌金贝龙”是藏语,意“香格里拉”(有“人间天堂”、“乌托邦”意),据说本为“大自在天佛”的名号,又有人把他叫做“香巴拉”(藏语译音“极乐世界、理想之国、精神意境之净土”)。
作者:风沙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