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驻胡杨河市,实行师市合一。其下辖团(场)如下:
123团,团部驻(乌苏市)车排子(镇)。“车排子”为汉语,因旧时本地有哈萨克族牧人丢弃的马车架子而得名。
124团,团部驻(乌苏市)高泉(镇)。“高泉”为汉语,因位于莫特河出山口的清泉附近,得名;蒙古语称今高泉(镇)为“恩都尔布拉格”(“恩都尔”为“山”,“布拉格”为“泉”)。
125团,团部驻(乌苏市)柳沟(镇)。“柳沟”为汉语,当地多柳树且有壕沟,得名。
126团,团部驻(乌苏市)科克兰木(镇)。“科克兰木”为蒙古语,“科克”为“青色(的)”,“兰木”为“草原”。
127团,团部驻(乌苏市)苏兴滩(镇)。“苏兴滩”即汉语“苏醒的荒滩”(旧称“宿星滩”)。
128团,团部驻(乌苏市)前山(镇)。“前山”为汉语,因地处玛依勒山和加依尔山前(俗称北山[汉语将山南的阳坡称为“前山”、山北的阴坡称为“后山”])得名(一说“前山”即“天山涝坝”的谐音“天山”和自然景象概化而来)。
129团,团部驻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五五新镇。
130团,团部驻胡杨河市共青镇,因130团建团时为5月4日且由千余名青年、团员和新疆军区380余名转业军官捐献薪金在独克公路38公里西组建共青团农场,下辖6个生产队,其中2个队是新疆军区转业军人,3个队是农七师自愿报名建场的青年,1个队是石河子中学的学生,得名“共青”,生产范围为独克公路以西原六十户地区。
131团,团部驻奎屯市喀拉苏(镇)。“喀拉苏”为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苏”为“(沼泽)水”。
137团,团部驻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乌尔禾镇。
137团12、13、14连、值班连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阿吾斯奇地区。1951年2月解放军进驻本地,1955年建立博斯同克牧场,后命名为和丰牧场,1958年4月归乌尔禾农场,1962年“伊塔事件”后,农七师抽调人员进驻阿吾斯奇执行“三代”任务,值班连和骑兵排在边境执勤,1963年春组建为阿吾斯奇牧场,后改为乌尔禾农场阿吾斯奇牧业营,1987年改为137团阿吾斯奇牧场。阿吾斯奇牧场北与哈萨克斯坦交界,边境线长58公里,场部距137团团部(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乌尔禾镇)160公里,辖12、13、14连、值班连,1998年5月阿吾斯奇牧场在奎屯市泉沟水库北成立泉沟分场。
作者:风沙星空
123团,团部驻(乌苏市)车排子(镇)。“车排子”为汉语,因旧时本地有哈萨克族牧人丢弃的马车架子而得名。
124团,团部驻(乌苏市)高泉(镇)。“高泉”为汉语,因位于莫特河出山口的清泉附近,得名;蒙古语称今高泉(镇)为“恩都尔布拉格”(“恩都尔”为“山”,“布拉格”为“泉”)。
125团,团部驻(乌苏市)柳沟(镇)。“柳沟”为汉语,当地多柳树且有壕沟,得名。
126团,团部驻(乌苏市)科克兰木(镇)。“科克兰木”为蒙古语,“科克”为“青色(的)”,“兰木”为“草原”。
127团,团部驻(乌苏市)苏兴滩(镇)。“苏兴滩”即汉语“苏醒的荒滩”(旧称“宿星滩”)。
128团,团部驻(乌苏市)前山(镇)。“前山”为汉语,因地处玛依勒山和加依尔山前(俗称北山[汉语将山南的阳坡称为“前山”、山北的阴坡称为“后山”])得名(一说“前山”即“天山涝坝”的谐音“天山”和自然景象概化而来)。
129团,团部驻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五五新镇。
130团,团部驻胡杨河市共青镇,因130团建团时为5月4日且由千余名青年、团员和新疆军区380余名转业军官捐献薪金在独克公路38公里西组建共青团农场,下辖6个生产队,其中2个队是新疆军区转业军人,3个队是农七师自愿报名建场的青年,1个队是石河子中学的学生,得名“共青”,生产范围为独克公路以西原六十户地区。
131团,团部驻奎屯市喀拉苏(镇)。“喀拉苏”为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苏”为“(沼泽)水”。
137团,团部驻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乌尔禾镇。
137团12、13、14连、值班连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阿吾斯奇地区。1951年2月解放军进驻本地,1955年建立博斯同克牧场,后命名为和丰牧场,1958年4月归乌尔禾农场,1962年“伊塔事件”后,农七师抽调人员进驻阿吾斯奇执行“三代”任务,值班连和骑兵排在边境执勤,1963年春组建为阿吾斯奇牧场,后改为乌尔禾农场阿吾斯奇牧业营,1987年改为137团阿吾斯奇牧场。阿吾斯奇牧场北与哈萨克斯坦交界,边境线长58公里,场部距137团团部(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乌尔禾镇)160公里,辖12、13、14连、值班连,1998年5月阿吾斯奇牧场在奎屯市泉沟水库北成立泉沟分场。
作者:风沙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