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五家渠(六师)市的团(场)

7.7w+ 浏览
2 评论
2025-04-29 09:45:27
IP属地:上海
12025-04-29 09:45IP属地:上海
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驻
五家渠市,师市合一。
下辖团(场)如下:

101团,团部驻五家渠市青湖镇。“青”即“青格达”,蒙古语“神灵之水”。

102团,团部驻五家渠市梧桐镇。
清时该地属迪化县(今乌鲁木齐县)辖64个村庄之一,公元1928年(民国十七年)属乾德县(今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据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的《新疆建置志》记,“梧桐庄因梧桐树生长茂密而得名”,俗称“梧桐窝子”,1950年春,军区后勤部派指战员在此开荒。

103团,团部驻五家渠市蔡家湖镇。
“蔡家湖”为汉语,本地原为苇湖荒滩,清光绪年间至清末有从内地逃难来的3户蔡姓人家在此定居,靠洪水侵润后的土地种“闯田”(指在干旱或荒漠化地区利用洪水冲刷荒地、进行开垦),收“野麦子”,地名沿为“蔡家湖”,后迁来谢、王、杜姓等人家,至解放初,因战乱、民族纠纷等,这些人迁往乾德县羊毛工(今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羊毛工镇)和昌吉县佃坝(今昌吉市佃坝镇)等地。

105团,团部驻(呼图壁县)枣园(镇)。“枣园”为汉语,因昔日此地荒草茫茫,遍生沙枣树,得名,俗称“沙枣园”。

106团,团部驻(呼图壁县)马桥(镇)。“马桥”为汉语。
公元1865年(同治四年)呼图壁逃难的汉民为抵抗阿古柏侵略军的民族仇杀,在镇番户(今芳草湖农场场部)“四豪强”率领下在今7连一带筑马桥城自卫,住有12年,公元1877年(光绪三年)新疆收复后难民陆续返回家园,呼图壁河下游水量减少,城渐废,因河道将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在进城的洛克伦河(今马桥河)上架有木吊桥,仅容一人一骑通行,得名“马桥”,解放后称“洛克伦河” ,因垦荒造田,马桥河年久断流,河道堵塞,上游是昌吉老龙河,下游是莫索湾的马桥河。

107团,团部驻吉木萨尔县三台镇。

108团,团部驻(奇台县)湖沿(镇)。“湖沿”为汉语,因处一芨芨草湖边沿而得名。

109团,团部驻(奇台县)骆驼井(镇)。“骆驼井”为汉语,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前有商人、驼队经过此地凿井一眼,得名“骆驼井子”,后简称“骆驼井”。

110团,团部驻(奇台县)三十里大墩(镇)。“三十里大墩”为汉语,因该地距奇台堡(今奇台县老奇台镇)有三十里且有一大土墩而得名。

111团,团部驻(呼图壁县)头道湾(镇)。“头道湾”为汉语,因地处呼图壁河第一道拐弯处而得名。

新湖农场,场部在(玛纳斯县)新湖(镇)。“新湖”为汉语,因此地有一草湖,得名。

芳草湖农场,场部在(呼图壁县)正繁户(镇)。“正繁户”为汉语,因公元1795年(乾隆六十年)清从甘肃镇番(今民勤县)移民来此屯田,民屯得名“镇番户”,1952年更名为“正繁户”,1996年更名为“芳草湖”,1983年更名为“正繁户”。

军户农场,场部在(昌吉市)二畦(镇)。“二畦”为汉语,清记,乾隆年间(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清军在三屯河西屯垦、筑城堡,安置移民屯田,修有三条土渠--头渠、二渠、三渠,因本地处二、三渠之间,得名“二渠”,回族方言称“渠”为“畦”,后渐名“二畦”,公元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筑城堡安置移民屯田。
“军户”为汉语“指定出军的人户”,清乾隆年间有大批退役军人未回原籍而在本地垦种,得名。

共青团农场,场部在(昌吉市)芨芨槽(镇)。“芨芨槽”为蒙古、汉语合词,“芨芨”为蒙古语,即多年生密丛禾草芨芨草,“槽”为汉语“草”的谐音,因此地被洪水冲为沟槽、洼地,芨芨草生长茂盛。

六运湖农场,场部在(阜康市)六运湖(镇)。“六运湖”为汉语,清时从哈密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市)设有营塘,负责粮食等物资转运,此地为第六处的下方,又因地处湖边,得名“六运湖”。

土墩子农场,场部在(阜康市)土墩子(镇)。“土墩子”为汉语,本地有一高阜土墩(烽火台)。

红旗农场,场部在(吉木萨尔县)四厂湖(镇)。据《新疆志稿》记,公元1888年(光绪十四年)清屯田军在此设军马厂,将巴里坤东厂军马移牧于济木萨(今红旗农场),分牧五处,本地设厂排序为四、五,又因地处潮地,有草滩、水草茂盛,得名“四厂湖”、“五厂湖”;又因该处水草茂盛,俗名“天生圈”,民国四年(1915年),为安置甘肃“荒民”,政府派官兵开挖皇渠、引水造田,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前设乡约(指在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奉官命在乡里中管事的人),以绅代政,入户渐增多,形成村落。

奇台农场,场部在(奇台县)四十里腰站(镇)。“四十里腰站”为汉语,光绪年间奇台县治由靖宁城(今奇台县老奇台镇)迁驻古城(今奇台县古城乡),本地地处两城之间,向背各40里,故称;清时称“四十里铺”。

北塔山牧场,场部在(奇台县)库甫(镇),“库甫”为蒙古语“木柄”、“木桶”,形容地势;哈萨克语意“(牛羊)肥壮”。
“北塔山”在汉文史藉中曾被译为“拜克塔”、“拜”、“巴他克”等名,“北”即“巴依”,为突厥语系语言,意“富裕(的),“塔”为突厥语系语言,意“山”。

作者:风沙星空
新疆降价车排行
关注 32
粉丝 30
内容 1001
等级 本站元老
位置 新疆省
乌鲁木齐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