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期间,来大理的人确实很多。不过,朋友说,等到八九月份的时候,来这里的人肯定会更多,因为到时候会有不少人来避暑。在大理一共玩了5天时间,感受到了大理的慢生活,以及蓝天白云之美。
我们还从某嗨定了一辆车子。其实飞大理的航班并不多,我比较建议大家飞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坐高铁到大理。大理这边的租车点就在高铁站旁边。出来高铁站大概50米左右就是一个租车点,特别方便。订好车子之后,工作人员会陪同取车。
挖色镇-一座小镇的优雅
落地以后,先提了车子。本来想先去大理古城看一看的,但是又特别想去看一些自然风光,索性就开车去了挖色镇。下午三点多,到达挖色码头,人不算多,渔船随着水波轻轻摇晃,一股渔船码头特有的鱼腥味儿扑鼻而来。
踮着脚在石阶上拍照,逆光把彼此的面部细节呈现得一片神秘。爸爸忙着叮嘱我们不要太靠近水边。一家四口手牵手走过长长的码头,那一刻,知道了旅行的意义。抵达鹿卧山已是下午,山风卷着尘土落叶在悬崖上翻飞。遗址的石墙残破斑驳,是拍照打卡的好地方。
站在断壁边远望,洱海碧蓝如缎,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仿佛千年前僧人远眺的风景,至今未变。当晚入住双廊镇青山村一处悬崖民宿,收拾妥当后,前往双廊古镇,抵达双廊时,已是夜幕降临。我们的晚餐选在镇子头里的一家老院餐厅,黄牛肝菌、鸡枞、松茸在浓白的高汤里翻滚。
“这个是?我疑问的指着牛肝菌问,服务员小妹快速的回答,这不是见手青。”吃罢我们云南之行的第一餐野生菌火锅,开始夜逛双廊古镇,杨丽萍的太阳宫已经被夜色深深笼罩,不明其真容。大理的每一帧,都像洱海的涟漪,轻轻漾开
挖色的码头、鹿卧山的石阶、文笔村的涂鸦、双廊的菌香,拼凑成了一场关于风与自由的梦境。“明天去哪儿?”回民宿的路上,孩子问我们。早上起来在民宿外的各种摆拍,耽误了出行时间。大理这边的民宿确实值得住,景色极美,很适合放空。
云南的扎染如此之美
清晨的双廊还未完全醒来,我们便驱车前往周城——这座以扎染闻名的小村庄,隐匿在苍山脚下。村里的扎染作坊多藏在不起眼的老宅里,推开一扇扇斑驳的木门,庭院里挂满晾晒的蓝白布匹,在晨风里轻轻摇晃,像是浮动的海浪。
选了一家网友推荐的“素洁扎染坊",扎染师傅是位年纪不算大的白族大姐,手指关节粗大,却灵巧得不可思议。她忙里忙外的指导着其它几个不太熟练的帮手,将白布按传统纹样捆扎,孩子学着她的样子,把布料拧成一朵“小蘑菇”,再用麻绳紧紧缠住。
“扎得越紧,花纹就越清晰。”大姐的嗓音低哑温厚,像晒过的棉布。浸泡、染色、漂洗……当女儿迫不及待地拆开她的“小蘑菇”时,靛蓝色的晕染花纹像一朵绽放的雪花,还有两只小蝴蝶,深蓝与月白色的渐变,像极了大理的晨昏光影。
晌午选了扎染隔壁这家种满兰花的院子吃饭,是家庭式的,叫私房菜也可,老板是一位热情健谈的白族苏姓大叔。女儿对着那盘炸乳扇丝犹豫许久,最终宣布:“像芝士,但更甜!”。非常推荐的一家店,倒不是说饭菜有多惊艳,但却是我此次大理之行,留下最深印象的一餐,因为,能吃出家的味道。
吃饭功夫,扎染的裙子已经晾干,迫不及待的穿上了。午后驶向喜洲,路边的田野尽是土豆。我们住的民宿是北京朋友推荐的乌瓦客栈,乌黑的瓦顶,雪白的照壁,天井里一株大大的木绣球正含苞待放。民宿大姐贴心的告诉了吃饭和拍照打卡的必去榜。放下行李便去逛古镇。
古镇的雨,来得比较随性。夜宿乌瓦。枕着百年老宅的呼吸入夜后,民宿的灯笼亮起来。女儿躺在阁楼上看星星。而我在半梦半醒间听见瓦片上淅沥的响动。
是夜雨。还是那年路过的南诏风?
邂逅大理古城
清晨的喜洲人不多,是拍照的好时候,可惜懒虫些不起床,我们发动车子出发已经十点过后,踏上去大理古城的路。行至海西不远,左拐进入那横跨在洱海边上的“廊桥”,竟是意外闯入视线的风景。泊车在村口小院,5元停车费,步行穿过一片各式摊贩,来到廊桥头。
桥身老得几乎看不出年代,铁栏杆的红漆剥落殆尽,裸露出深褐色的锈痕,桥头石碑斑驳,倒是拍照打卡的好去处。重新上路时已近晌午。廊桥,它既非江南的雨廊,也非茶马古道的风雨桥。此刻,它不过是洱海边一座被时间遗忘的旧桥。
从大理古城出来,沿着苍山脚下向北走,行不多时便能见到了隐匿在松林间的弥陀寺。正在修缮中的弥陀寺愈显朴素,青瓦灰檐,几株古柏斜倚,投下斑驳树影。未入寺内,已听得檐角铜铃在风中叮咚,清越而悠远,仿佛洗尽了世俗浮尘。
弥陀寺远眺大理城也很壮观。去了鸡足山,下至半山,穿过铜瓦殿,忽见一面高约十丈的天然绝壁,形似巨掌推天,中有裂缝如门——这便是佛门圣迹华首门。岩壁上苔痕斑驳,石缝间嵌着无数硬币。有藏地来的朝圣者五体投地,也有汉地虔诚信徒长跪不起。
此时此刻,我被深深的震撼,山风掠过时,经幡哗啦作响,铜铃轻摇,恍惚似闻梵唱。鸡足山的猴子,感觉比峨嵋山的要老实本份一些。由于时间关系,虚云寺等就没有去了,四点四十分左右,自鸡足山驱车而下。盘山公路蜿蜒如蛇,两侧古松渐隐入暗蓝雾霭,行车惊起几只林鸟,振翅声簌簌掠过车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