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新闸路613弄12号,展览面积192平方米,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军史上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见证了中共中央军委机关在沪斗争的峥嵘岁月。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于2021年5月10日对外开放。全馆通过图文、实物、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讲述中央军委自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成立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月离开上海向苏区转移,将近8年间的历史变迁。

穿过静安雕塑公园向北去探寻此行目的地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右边的路牌指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

路边的牌子介绍蔡元培先生创建的爱国中学。曾经路过爱国小学,有蔡元培的印记。参观过蔡元培故居,发过帖子,离静安寺不远。

位置图。

淞沪抗战,上海民众反日救国义勇军总部遗址。

哪天有空遛弯苏州河可以去探探。

大田路全景

这一片是培德里老弄堂。

大田路天主堂

淞浦特委机关旧址上集刚打过卡。


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会址,已经不在了,现在是雕塑公园绿地。


进去看看。

大门锁着。上海大田路天主教堂,位于静安区大田路370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该教堂是为纪念法国里泉尔圣衣院修女小德肋撒而建,因此得名“圣女小德肋撒堂”。

这座教堂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还融合了哥特式和罗马式的建筑风格,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其平面呈拉丁十字式,拥有两个高耸的塔楼,前立面美丽的玫瑰窗与周边石库门建筑色调和谐。

拉近,拍天使。


1930年10月3日,“圣女小德肋撒日”,在大通路370号举行奠基典礼。1931年10月3日,惠济良主教主持新教堂的开堂典礼。可容纳千人。

出来右转继续拍墙: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一会儿去打卡。


中央组织部遗址建筑已经没了,旧址在雕塑公园,我没找到碑牌。


这些红色遗迹去过一半。

中央军委旧址,澎湃在沪革命地。



到了。2020年8月,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筹建工作获中央批复,决定在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处建设纪念馆。2021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对外开放。

院子里在布展,后边是军委四烈士浮雕墙。

民国八年(1919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所在房屋(时为新闸路经远里1015号,现为新闸路613弄12号)完成建造。

安检进门免费参观。

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该房屋成为中共中央军委机关的所在地。

上海文物保护,澎湃革命地保护碑。2019年8月,静安区委员会对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所在建筑整体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

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展览面积192平方米。纪念馆为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的旧式石库门建筑,由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所在建筑和相连的三幢石库门建筑组成。


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清水外墙以青砖为主体、红砖作点缀,屋顶铺设鱼鳞状的黛瓦;

条石门框,黑漆大门,铜环门扣,门楣上部有拱形堆塑花饰,两侧悬垂砖砌壁柱,富有人文气质。

纪念馆共有两层,地上一层注重沿着历史脉络的顺序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军事斗争的早期实践与探索;地上二层设计主题为“到见人见物见精神”,让观众通过烈士们的书信感受到他们身上强大的信仰力量。


主席题词,枪杆子里出政权。

风雨经远里,军史丰碑地。

第一部分中共中央军委的酝酿与成立


总理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

第二部分在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斗争中前进

1925年五卅惨案后开始重视武装斗争。

三位奉命归国


推动北伐

著名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残酷的412

秋收起义

第三部分
指导红军建设的历史功绩及经验教训
指导红军建设的历史功绩及经验教训



名将如云

瑞金军校

李强张沈川。

无线电专家


不是延安,是瑞金宝塔山。自驾瑞金的时候在酒店顶层旋转餐厅能清楚的看见白塔。



没认出来是陈老总。

上楼参观。



组织机构严密

“军委四烈士”分别是中央军事部兵士科科长邢士贞,中央军事部部长、中央军委主任杨殷,中央军委委员兼江苏省委军委书记彭湃和中央军委委员颜昌颐。

王子安是澎湃化名。淞沪警备司令部这个门还在,龙华烈士陵园边上。



时任中央军事部部长、中央军委主任杨殷

大名鼎鼎





100位为新中国做出杰出贡献的杰出人物中,早期的中央军委委员占11人。

朱瑞炮兵司令牺牲于辽沈战役义县。

都是烈士


下楼。

复原了中共中央军委会议室的场景。房间内的全部家具仅有一张麻将桌,四条长凳。为了掩人耳目,周恩来、杨殷、彭湃等军委领导人常常伪装成打麻将的样子,到此处秘密开会。

白墙上镶嵌一幅“军委四烈士”青铜浮雕,从左向右分别是中央军事部兵士科科长邢士贞,中央军事部部长、中央军委主任杨殷,中央军委委员兼江苏省委军委书记彭湃和中央军委委员颜昌颐。四烈士挺拔站立,目光炯炯,凝视远方。画面中若隐若现的上海老弄堂、外滩老建筑,隐喻了城市与家园的时代苦痛,使四烈士与上海这座城市永远连结在一起。


再见,句号。